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斋戒部-卷一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斋戒部-卷一-原文

◎斋戒叙

夫入靖修真,要资斋戒。检口慎过,其道渐阶。《南华真经》云:颜回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将语汝。颜回曰:回居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斋,非心斋也。汝一志,无以耳听,而以心听,无以心听,而以气听,疏瀹汝心志,澡雪汝精神,掊击汝智虑,我将语汝。夫道冥然,难言哉!将为汝试言其约略尔。《混元皇帝圣纪》云:按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祝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谓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焉,盖上士所行也。夫斋者,齐也,齐整三业,乃为齐矣。若空守节食,既心识未齐。又唯存一志,则口无贪味。谓兹二法,表里相资。《大戒经》云:夷心静然,专想不二,过中不味,内外清虚是也。子虽薄闲节食,未解调心。故示斋法,令其受道,而末学之徒,孰能虚心一志哉!夫鄙乎祭祀之教,自谓得心斋之理,盖唝嗃怠慢之夫矣。虽口谈空寂,无解其因,是自矜也。

◎洞玄灵宝六斋十直

道教五戒: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嗜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淫色。十善:一念孝顺父母;二念忠事君师;三念慈心万物;四念忍性容非;五念谏诤蠲恶;六念损己救穷;七念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念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念为人兴利除害,教化未悟;十念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凡人常行此五戒、十善,恒有天人善神卫之,永灭灾殃,长臻福祐,唯在坚志。

◎年六斋

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

◎月十斋

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杀君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及三官俱下,十八日太一下,二十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二十四日北辰下,二十八日下太一下,二十九日中太一下,三十日上太一下。

自下、中上、三太一下日,皆天地水三官一切尊神俱下,週行天下,伺人善恶。

甲子日太一简阅神祇,庚申日伏尸言人罪过,本命日计人功行,八节日有八神记人善恶,三元日天地水官校人之罪福。

◎六种斋

第一、《道门大论》云:上清斋有二法:

一、绝群独宴,静气遗形。清坛肃侣,依太真仪格。

一、心斋,谓疏瀹其心,澡雪精神。

第二、灵宝斋有六法:

第一、金箓斋,救度国王。

第二、黄箓斋,救世祖宗。

第三、明真斋,忏悔九幽。

第四、三元斋,首谢违犯科戒。

第五、八节斋,忏洗宿新之过。

第六、自然斋,为百姓祈福。

第三、洞神斋,精简为上,绝尘期灵。

第四、太一斋,以恭肃为首。

第五、指教斋,以清素为贵。

第六、涂炭斋,以勤苦为功。

已上诸斋,自古及今,登坛告盟,启誓玄圣,或三日、七日、九日、十五日,皆昼夜六时行道,转经礼忏,仪格甚重。除上清绝群独宴,静气遗形心斋之外,自余皆是为国王民人,学真道士拔度先祖,已躬谢过,禳灾致福之斋。此时移代同异,不无详略。于灵宝斋中为半景之斋,既无宿请,亦无言功,唯只一时或两时忏悔,亦不三时上香,步虚礼经并阙。或小小斋中,三礼叹愿,随时去取,逐便制仪,既非大集,心达而已。

◎二种斋

《本相经》曰:斋有二种:一则拯道,二则济度。拯道者,谓发心学道,从初至终,念念持斋,心心不退。复有二门:一谓志心,二谓灭心。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灭心者,随念随忘,神行不系,归心于寂,直至道场。济度者,谓回心至道,翘想玄真,愿福降无穷,灾消未兆。又云:虔心者,唯罄一心,丹诚十极,烧香礼拜,唯求于道。舍财者,市诸香油、八珍、百味、营馔供具,屈请道士,及以凡器归心启告,委命至真,内泯六尘,外齐万境,冥心静虑,归神于道。克成道果,永契无为,救济存亡,拔度灾苦,随其分力,福降不羌,功德轻重,各在时矣。

◎十二斋

《玄门大论》:

一者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简文亦云,兼为师友。

二者玉箓斋,宗云正为人民,今此本未行于世。

三者黄箓斋,拯拔地狱罪根,开度九幽七祖。

四者上清斋,求仙念真,练形隐景。

五者明真斋,学士自拔亿曾万祖长夜之魂。

六者指教斋,请福谢罪,禳灾救疾。

七者涂炭斋,拔罪谢殃,请福度命。

八者三元斋,学士己身悔罪。

九者八节斋,学士谢过求仙。

十者三皇子午斋,辅助帝王,保安国界。

十一者靖斋,如千日、百日、三日、七日修真之用。

十二者自然斋,救度一切存亡,自然之中修行时节。

◎八节斋

凡八节之日,是上天八会大庆之日也。其日诸天大圣尊神,上会灵宝玄都、玉京上宫,朝庆天真,奉戒持斋,游行诵经。此日修斋持戒,宗奉天文者,皆为五帝所举,书名玉历。

◎心斋

《南华真经》曰:颜渊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将告汝。颜渊曰:回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孔子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汝一志,无以耳听而以心听,无以心听,而以气听。疏瀹汝心,除嗜欲也;澡雪汝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

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

◎斋直

《三天内解经》曰:夫为学道,莫先乎斋。外则不染尘垢,内则五藏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居。能修长斋者,则道合真,不犯禁戒也。故天师遗教,为学不修斋直,冥如夜行不持火烛,此斋直应是学道之首。夫欲启灵告冥、建立斋直者,宜先散斋。不使宿秽,臭腥消除,肌体清洁,无有玷污,然后可得入斋。不尔,徒加洗沐,臭秽在肌肤之内,汤水亦不能除。

《三元斋品》曰:建斋之日,当输金真玉光九天之信,置于五帝,以招神致灵。

《三元斋品》曰:学法未备,即俯仰之格,多不合仪。

《金锁流珠经》曰:古来呼斋曰社会,今改为斋会。

《太上太真科经》曰:消遣世务,三业为修斋。存三守一,斋为本基。斋者,齐也、洁也、净也。不必六时行道,三时讲经,昼夜存念,忏悔请福,干造玄虚,更失万一。能得一者,心摄三业。能摄身者,端拱不扰;能摄口者,默识密明;能摄心者,神与道合。如斯为主,成圣真仙。未合此者,摄身朝礼,离杀盗淫,摄口诵经,免妄言绮语,两舌骂詈,摄心存神,脱贪恚痴。十恶既去,十善自来。去来至极,与道合真。

◎释斋有九食法

《玄门大论》云:斋法大略有九:一者粗食,二者蔬食,三者节食,四者服精,五者服牙,六者服光,七者服气,八者服元气,九者胎食。粗食者,麻麦也;蔬食者,菜茹也;节食者,中食也;服精者,符水及丹英也;服牙者,五方云芽也;服光者,日月七元三光也;服气者,六觉之气,太和四方之妙气也;服元气者,一切所禀三元之气,太和之精,在乎太虚也;胎食者,我自所得元精之和,为胞胎之元,即清虚降,四体之气,不复关外也。粗食,止诸耽嗜;蔬食,弃诸肥腯;节食,除烦浊服精其,身神体成英带;服牙,变为牙;服光,化为光;服六气,化为六气,游乎十方;服元气,化为元气,与天地合为体;服胎气,久为婴童,与道混合为一也。此之变化,运运改易,不复待舍身而更受身,往来死生也。今意方法,未必止是食事,其或是方药,或按摩等事,可寻也。

◎说杂斋法

《三元品戒经》云:正月七日,天地水三官检校之日,可修斋。

《圣纪》云:正月七日,名举迁赏会斋。七月七日,名庆生中会斋。十月五日,名建生大会斋。三官考核功过,依日斋戒,呈章赏会,可祈景福。”

明真科云: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一岁六斋月,能修斋上三天帝,令太一使者除人十苦。

《八道秘言》云:正月、三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此九真斋月。一日、十五日、二十九日,此月中三斋日。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明真科》云:月一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已上为十直斋日。庚申、甲子八节,太一八神下,司察人过咎,修斋,太一欢悦。庚申日,人身中伏尸,上天言人罪过。本命日,受法人身神吏兵上天计人功过。

《三洞奉道科》云:正旦为献寿斋,七日为延神斋,二月八日为芳春斋,四月八日为启夏斋,五月五日为续命斋,六月六日为清暑斋,七月七日为迎秋斋,八月一日为逐邪斋,九月九日为延?弄斋,十月一日为成福斋,十一月十五日为启福斋,十二月腊日为百福斋,二十八日为近新斋,立春为建善斋,春分为延福斋,立夏为长善斋,夏至为硃明斋,立秋为遐龄斋,秋分为谢罪斋,立冬为遵善斋,冬至为广庆斋。如此等斋,各具本经仪格。故学道不修斋戒,徒劳山林矣!

夫斋者,正以清虚恬静,谦卑恭敬,战战兢兢,如履冰谷,若对严君,丹诚谦若,必祈灵应。检敕内外,无使喧杂。行斋之人,特忌斩衰孝子,新产妇人,月信未断,及痎虐疮疥废疾等,并不得升斋堂庭坛驱使,如愿苦求预斋,乞解过咎者,任投辞为其陈忏悔谢,不得杂登堂宇,应行法事等,仍迁令别坐,兼忌六畜盖此等人秽触真灵,贤圣不降,乃修斋无功也。

凡修斋主虔诚,斋官整肃。至如香灯不备,亦曰疏遗。启圣祈真,莫先于此。香贵在沉水旃檀,依上清香珠丸合和,不得用甲麝。招真致灵,务存精志。如寒栖学真,道士修斋,单贫不可致者,亦宜以少为信,无令顿阙。若纯以乳头,非道家所用也。

初登斋,靖看焚香,气向东南西北直上者,五帝依向而至。《登真隐诀》云:香者,天真用兹以通感,地祗缘斯以达信,非论斋洁、祈念、存思,必烧香。左右侍香金童,必为招真达意。《登真隐诀》云:“真人摄日晖以通照,役月精以朗幽,故然九光之微灯,晃八方之尽夜。

《四极明科》云:“立春、春分,然九灯于庭;立夏、夏至,然八灯;立秋、秋分,然六灯;立冬、冬至,然五灯,本命日,十二灯,自此陈乞谢过祈恩。用灯于庭。法与修诸斋,自有灯数于庭。讫,依记四时向王,唯本命向太岁叩齿二十四通,咒曰:高上太真万圣帝皇五帝玉司总仙监真,今日吉辰,八节开陈。阳罪阴考,绝灭九阴。于今永始,拔释七玄。免脱火乡,永离刀山。三涂五苦,不累我身。得同天地,长保帝晨。

五愿八会,靡不如言。

咒毕,解巾叩头百二十过,当令额向地而已,勿令痛。

竟复巾,仰天,心念:我身今日,上享天恩,赐反形骸,受生飞仙。

毕,仰咽二十四气止。

如此三年,宿褭除,身与真同。

案诸经斋法,略有三种。

一者设供斋,可以积德解愆。

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也。

三者心斋,谓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

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

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焉。

盖上士所行也,详矣。

斋者,齐也。

要以齐整三业,乃为斋矣。

若空守节食,既心识未齐,又唯在一志,则口无贪味之谓也。

二法表里相资,故《大戒经》云:夷心静嘿,专想不二,过中不味,内外清虚是也。

子虽薄闲节食,未解调心,故示兹斋法,令其受道。

而末学之徒,孰能虚心一志哉?

夫鄙乎祭祀之教,自谓得心斋之理,盖怠慢之夫矣!

虽口谈寂,无解其因,是自矜焉。

《易》云,圣人以此斋戒。

◎斋科

道士王纂,金坛人也。

居马迹山,常以阴功救物,仁逮蠢动。

值晋之末,中原乱罹,饥馑既臻,疫疠仍作,时有毒瘴,损毙者多,闾里凋荒,死亡枕籍。

纂于静室,飞章告玄,三夕之中,继之以泣。

至三夜,有光如昼,照其家庭,即有祥风景云,纷郁空际。

俄而,异香天乐下集庭中,介金执锐之士三十余人,罗列如有所候。

顷之,珠幢宝盖,霓旆羽节,红旌锦旂,各二人相对前行。

即最后又有四青童执花捧香,侍女捧桉,地铺锦席,前立巨屏,左右龙虎将军,侍从官将兵士二千许人,立两面,若有备卫焉。

复有金甲大将军二十六人,神王十人,次龙虎二君之外,班列肃如也。

须臾,笙箫骇空,自西北而至,五色奇光,灼烁艳逸,一人佩剑持版而前,告纂曰:太上道君至矣。

于是百宝大座自空而下,太上道君侍二真人、二天帝在座之左右。

道君坐五色莲花,二真、二帝立侍焉。

纂拜首迎谒,跪伏于地。

道君曰:子敏心念生民,形于章醮,刳心抆血,感动幽明,地司列名。

盖化育万物,而五行为之用,五行互有相胜,各有兴衰,代谢推迁,间不容息。

是以生之不停,气气相续,亿劫已来,未暂辍也。

得其生者,合于纯阳,升天而为仙;得其死者,沦于至阴,在地而为鬼。

鬼物之中,自有优劣、强弱、刚柔、善恶,与人世无异。

玉皇天尊虑鬼神之肆横害于人也,常命五帝三官,检制部御之律令刑章,罔不明备。

而季世之民,浇伪者众,淳源既散,妖诈萌生,不忠于君,不孝于家,废三纲五常之教,自投死地。

由是六天故气魔鬼之徒,与历代巳来败军死将,聚结为党,伐害生民,驾雨乘风,因衰伺隙,为种种病,中伤甚多,亦有不终天年,罹其夭枉者。

寻于杜阳宫出《神咒经》,授真人唐平,使其流布,以救于物,民间有之。

世人见王翦、白起名,谓为虚诞。

此盖从来将领,生为兵统,死为鬼帅。

有功者,迁为阴官;残害者,犹居魔属,乘五行败气,为瘵为瘥。

然以阳威惮之,神咒服之,自当弥戢矣。

今以《神化》、《神咒》二经;复授于子,按而行之,以拯护万民兆庶也。

即命侍童披九光之韫,以《神化经》及《三五大斋诀》授之于纂曰:勉而勤之,阴功克充,真阶可冀也。

言讫,千乘万骑,西北而举,升还上清矣。

纂案经品斋科行于江表,疫毒铺弭,生灵又康。

自晋及兹,普蒙其福者,不可胜纪焉。

◎持斋

《无上秘要》云:昔有道士,持斋诵经。

有一凡人,为赁作治厨斋堂。

道士见其用意,至日中持斋,因唤与同食。

食竟,为其说法,语此赁人,今随吾持斋,功德甚大,可至明日中时复食,勿坏尔斋,徒劳无益。

能如此者,将可得免见世穷厄。

此人稽首受戒而去,暮还家。

其妇一日待婿,具以道士戒言喻妇。

妇甚不解,遂致嗔怒,赁人不能免其妇意,遂坏其斋,与妇共食。

其后命过天,使其人主蜀山千岁树精,恒给其中食。

其树茂盛,暑夏之月,有精进贤者三人经过,依树而息。

贤者叹曰:此树虽凉,日已向中,何由得食?

此人于树中曰:当为贤者供设中食,无所为忧。

须臾食至,贤者共食。

食竟,言曰:我觅道,道在何所?

此自然,非道也。

因问树曰:不审大神可得暂降形见与某相面否?

此人于树空中答曰:我非能使人得道者也。

具记姓字处所,昔常为道士劝使持斋,为妇人所坏,功德不全,致令使我守此树精,不能得出。

天以我昔经斋中食,令每至中给我斋食,口不暇食,又无缘得迁。

欲屈贤者为至我舍,道我如此,能为我建三日斋戒,我身便得升天。

贤者感此人意,为寻其家,具以其言语家人如此。

家人即为建斋,请诸道士烧香诵经三日谢过,此人即得飞行,升入云中,于景霄之上,受书为散仙人。

故斋之功德甚重,不可不修。

此人半日持斋,死经一日,即时出身,不拘一年,而得为仙。

故天计功过,明之不亏也。

夫为学者,可勤持斋戒,以期冥感,能修之者,必获升腾之举。

◎阴阳杂斋日

三会日:正月七日举迁赏会斋、七月七日庆生中会斋、十月五日建生大会斋、三会日,三官考箓功过,宜受符箓,斋戒呈章,以祈景福。

五腊日:正月一日名天腊斋、五月五日名地腊斋、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斋、十月一日名民岁腊斋、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斋。

五腊日,常当

祠献先亡,名为孝子,得福无量。

余日皆是淫祀,通前三元日,为人解日,皆可设净供求福焉!

《明真科》云:甲子日夜半时、甲戌日黄昏时,已上天皇真官下日。

甲申日晡时,甲午日日中时,已上地皇真官下日;

甲辰日食时,甲寅日平旦时,已上人皇真官下日。

右其日修斋,五岳四渎神君,各依方位,纠察善恶,无不上闻。

又丁卯日日出时,丁丑日鸡鸣时,已上天皇真官下日。

又丁酉日日入时,丁亥日人定时,已上地皇真官下日;

又丁未日日昳时,丁巳日愚中时,已上人皇真官下日。

其日修斋,五岳真人,各遣五神营卫,记名仙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斋戒部-卷一-译文

◎斋戒叙

进入静修以追求真道,必须依靠斋戒。控制口舌,谨慎过失,修行之道才能逐渐提升。《南华真经》中说:颜回向孔子请教道。孔子说: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颜回说:我生活贫困,早已不饮酒、不吃荤了。孔子说:这是祭祀的斋戒,不是心斋。你要专心一志,不要用耳朵听,而要用心灵去听;不要用心灵去听,而要用气息去听。洗涤你的心志,净化你的精神,摒弃你的智虑,我再告诉你。道是深奥难言的!我只能为你简单地说个大概。《混元皇帝圣纪》中说:根据各种经典的斋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设供斋,通过供奉积累功德,消除罪过。第二种是节食斋,可以调和精神,保持长寿。这是祭祀的斋戒,中等修行者所行的。第三种是心斋,即洗涤心灵,去除嗜欲;净化精神,去除污秽;摒弃智虑,断绝思虑。无思无虑则专注于道,无嗜无欲则乐于道,无秽无累则与道合一。既然心无二念,所以称为一志,这是上等修行者所行的。斋的意思是整齐,整齐三业(身、口、意),才能称为斋。如果只是空守节食,心灵尚未整齐。只有专心一志,口舌才不会贪图美味。这两种方法,表里相辅相成。《大戒经》中说:心灵平静,专心不二,过午不食,内外清净。你虽然懂得节食,但尚未懂得调心。所以展示斋法,让你接受道法,然而末学之人,谁能虚心一志呢!那些轻视祭祀之教,自以为懂得心斋之理的人,不过是傲慢怠慢之人罢了。虽然口谈空寂,却无法理解其根源,这是自夸自大。

◎洞玄灵宝六斋十直

道教的五戒:第一,不得杀生;第二,不得嗜酒;第三,不得口是心非;第四,不得偷盗;第五,不得淫色。十善:第一,孝顺父母;第二,忠诚侍奉君师;第三,慈心对待万物;第四,忍耐宽容他人的过错;第五,劝谏他人,消除恶行;第六,损己利人,救助贫困;第七,放生养物,种植果林;第八,在道路旁挖井种树,修建桥梁;第九,为他人兴利除害,教化未悟之人;第十,读三宝经律,常奉香花供养。凡人若能常行这五戒、十善,常有天人善神护卫,永远消除灾祸,长久获得福佑,关键在于坚定意志。

◎年六斋

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

◎月十斋

初一,北斗星君降临;初八,北斗司杀君降临;十四,太一使者降临;十五,天帝及三官一同降临;十八,太一降临;二十三,太一八神使者降临;二十四,北辰星君降临;二十八,下太一降临;二十九,中太一降临;三十,上太一降临。

在下、中、上三太一降临的日子,天地水三官及一切尊神都会降临,巡视天下,观察人的善恶。

甲子日,太一简阅神祇;庚申日,伏尸神会报告人的罪过;本命日,计算人的功行;八节日,有八神记录人的善恶;三元日,天地水官校核人的罪福。

◎六种斋

第一、《道门大论》中说:上清斋有两种方法:

一、远离人群,独自静修,静气遗形。清坛肃侣,依照太真的仪格。

一、心斋,即洗涤心灵,净化精神。

第二、灵宝斋有六种方法:

第一、金箓斋,救度国王。

第二、黄箓斋,救世祖宗。

第三、明真斋,忏悔九幽。

第四、三元斋,首谢违犯科戒。

第五、八节斋,忏洗宿新之过。

第六、自然斋,为百姓祈福。

第三、洞神斋,以精简为上,绝尘期灵。

第四、太一斋,以恭敬肃穆为首。

第五、指教斋,以清素为贵。

第六、涂炭斋,以勤苦为功。

以上这些斋法,自古至今,登坛告盟,启誓玄圣,或三日、七日、九日、十五日,皆昼夜六时行道,转经礼忏,仪格非常庄重。除了上清斋的绝群独宴,静气遗形心斋之外,其余都是为国王、百姓、学真道士拔度先祖,自身谢过,禳灾致福的斋法。此时移代同异,不无详略。在灵宝斋中为半景之斋,既无宿请,亦无言功,唯只一时或两时忏悔,亦不三时上香,步虚礼经并阙。或小小斋中,三礼叹愿,随时去取,逐便制仪,既非大集,心达而已。

◎二种斋

《本相经》中说:斋有两种:一是拯道,二是济度。拯道者,指发心学道,从初至终,念念持斋,心心不退。又有两种方法:一是志心,二是灭心。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灭心者,随念随忘,神行不系,归心于寂,直至道场。济度者,指回心至道,翘想玄真,愿福降无穷,灾消未兆。又说:虔心者,唯罄一心,丹诚十极,烧香礼拜,唯求于道。舍财者,市诸香油、八珍、百味、营馔供具,屈请道士,及以凡器归心启告,委命至真,内泯六尘,外齐万境,冥心静虑,归神于道。克成道果,永契无为,救济存亡,拔度灾苦,随其分力,福降不羌,功德轻重,各在时矣。

◎十二斋

《玄门大论》:

一、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简文亦云,兼为师友。

二、玉箓斋,宗云正为人民,今此本未行于世。

三、黄箓斋,拯拔地狱罪根,开度九幽七祖。

四、上清斋,求仙念真,练形隐景。

五、明真斋,学士自拔亿曾万祖长夜之魂。

六、指教斋,请福谢罪,禳灾救疾。

七、涂炭斋,拔罪谢殃,请福度命。

八、三元斋,学士己身悔罪。

九、八节斋,学士谢过求仙。

十、三皇子午斋,辅助帝王,保安国界。

十一、靖斋,如千日、百日、三日、七日修真之用。

十二、自然斋,救度一切存亡,自然之中修行时节。

◎八节斋

凡八节之日,是上天八会大庆之日也。其日诸天大圣尊神,上会灵宝玄都、玉京上宫,朝庆天真,奉戒持斋,游行诵经。此日修斋持戒,宗奉天文者,皆为五帝所举,书名玉历。

◎心斋

《南华真经》中说:颜渊向孔子请教道。孔子说: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颜渊说:我生活贫困,早已不饮酒、不吃荤了。孔子说:这是祭祀的斋戒,不是心斋。你要专心一志,不要用耳朵听,而要用心灵去听;不要用心灵去听,而要用气息去听。洗涤你的心灵,去除嗜欲;净化你的精神,去除污秽;摒弃你的智虑,断绝思虑。无思无虑则专注于道,无嗜无欲则

追求道,没有污秽和牵绊就能与道相合。既然心中没有杂念,所以称为一心一意。

◎斋直

《三天内解经》说:学习道法,首先要进行斋戒。外在不受尘垢污染,内在五脏清虚,降服真神,与道合居。能够长期修斋的人,就能与道相合,不犯禁戒。所以天师遗教说,学习道法不修斋直,就像夜晚行走不拿火烛一样,斋直应该是学道的首要之事。想要启灵告冥、建立斋直的人,应该先进行散斋。不让宿秽存在,消除臭腥,使肌体清洁,没有玷污,然后才能进入斋戒。否则,即使洗沐,臭秽仍在肌肤之内,汤水也无法去除。

《三元斋品》说:建斋之日,应当献上金真玉光九天之信,置于五帝,以招神致灵。

《三元斋品》说:学法未备,即俯仰之格,多不合仪。

《金锁流珠经》说:古来称斋为“社会”,现在改为“斋会”。

《太上太真科经》说:消遣世务,三业为修斋。存三守一,斋为本基。斋者,齐也、洁也、净也。不必六时行道,三时讲经,昼夜存念,忏悔请福,干造玄虚,更失万一。能得一者,心摄三业。能摄身者,端拱不扰;能摄口者,默识密明;能摄心者,神与道合。如斯为主,成圣真仙。未合此者,摄身朝礼,离杀盗淫,摄口诵经,免妄言绮语,两舌骂詈,摄心存神,脱贪恚痴。十恶既去,十善自来。去来至极,与道合真。

◎释斋有九食法

《玄门大论》说:斋法大致有九种:一是粗食,二是蔬食,三是节食,四是服精,五是服牙,六是服光,七是服气,八是服元气,九是胎食。粗食是指麻麦;蔬食是指菜茹;节食是指中食;服精是指符水及丹英;服牙是指五方云芽;服光是指日月七元三光;服气是指六觉之气,太和四方之妙气;服元气是指一切所禀三元之气,太和之精,在乎太虚;胎食是指我自所得元精之和,为胞胎之元,即清虚降,四体之气,不复关外。粗食,止诸耽嗜;蔬食,弃诸肥腯;节食,除烦浊服精其,身神体成英带;服牙,变为牙;服光,化为光;服六气,化为六气,游乎十方;服元气,化为元气,与天地合为体;服胎气,久为婴童,与道混合为一。此之变化,运运改易,不复待舍身而更受身,往来死生。今意方法,未必止是食事,其或是方药,或按摩等事,可寻也。

◎说杂斋法

《三元品戒经》说:正月七日,天地水三官检校之日,可修斋。

《圣纪》说:正月七日,名举迁赏会斋。七月七日,名庆生中会斋。十月五日,名建生大会斋。三官考核功过,依日斋戒,呈章赏会,可祈景福。

明真科说: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一岁六斋月,能修斋上三天帝,令太一使者除人十苦。

《八道秘言》说:正月、三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此九真斋月。一日、十五日、二十九日,此月中三斋日。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明真科》说:月一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已上为十直斋日。庚申、甲子八节,太一八神下,司察人过咎,修斋,太一欢悦。庚申日,人身中伏尸,上天言人罪过。本命日,受法人身神吏兵上天计人功过。

《三洞奉道科》说:正旦为献寿斋,七日为延神斋,二月八日为芳春斋,四月八日为启夏斋,五月五日为续命斋,六月六日为清暑斋,七月七日为迎秋斋,八月一日为逐邪斋,九月九日为延?弄斋,十月一日为成福斋,十一月十五日为启福斋,十二月腊日为百福斋,二十八日为近新斋,立春为建善斋,春分为延福斋,立夏为长善斋,夏至为硃明斋,立秋为遐龄斋,秋分为谢罪斋,立冬为遵善斋,冬至为广庆斋。如此等斋,各具本经仪格。故学道不修斋戒,徒劳山林矣!

斋戒,正是为了清虚恬静,谦卑恭敬,战战兢兢,如履冰谷,若对严君,丹诚谦若,必祈灵应。检敕内外,无使喧杂。行斋之人,特忌斩衰孝子,新产妇人,月信未断,及痎虐疮疥废疾等,并不得升斋堂庭坛驱使,如愿苦求预斋,乞解过咎者,任投辞为其陈忏悔谢,不得杂登堂宇,应行法事等,仍迁令别坐,兼忌六畜盖此等人秽触真灵,贤圣不降,乃修斋无功也。

凡修斋主虔诚,斋官整肃。至如香灯不备,亦曰疏遗。启圣祈真,莫先于此。香贵在沉水旃檀,依上清香珠丸合和,不得用甲麝。招真致灵,务存精志。如寒栖学真,道士修斋,单贫不可致者,亦宜以少为信,无令顿阙。若纯以乳头,非道家所用也。

初登斋,靖看焚香,气向东南西北直上者,五帝依向而至。《登真隐诀》说:香者,天真用兹以通感,地祗缘斯以达信,非论斋洁、祈念、存思,必烧香。左右侍香金童,必为招真达意。《登真隐诀》说:“真人摄日晖以通照,役月精以朗幽,故然九光之微灯,晃八方之尽夜。

《四极明科》说:“立春、春分,然九灯于庭;立夏、夏至,然八灯;立秋、秋分,然六灯;立冬、冬至,然五灯,本命日,十二灯,自此陈乞谢过祈恩。用灯于庭。法与修诸斋,自有灯数于庭。讫,依记四时向王,唯本命向太岁叩齿二十四通,咒曰:高上太真万圣帝皇五帝玉司总仙监真,今日吉辰,八节开陈。阳罪阴考,绝灭九阴。于今永始,拔释七玄。免脱火乡,永离刀山。三涂五苦,不累我身。得同天地,长保帝晨。

五愿八会,没有不如愿的。

咒语念完后,解开头巾,叩头一百二十次,额头要贴地,但不要感到疼痛。

完成后,重新戴上头巾,仰天,心中默念:我今日,上享天恩,赐我返老还童,成为飞仙。

完成后,仰头吞咽二十四口气。

这样坚持三年,宿疾消除,身体与真人无异。

根据各种经典中的斋法,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是设供斋,可以积累功德,解除罪过。

第二种是节食斋,可以调和精神,保持长寿,这是祭祀之斋,中等修行者所行的。

第三种是心斋,意思是净化心灵,去除嗜欲;洗涤精神,去除污秽,摒弃智慧,断绝思虑。

没有思虑则专心于道,没有嗜欲则乐于道,没有污秽则合于道。

既然心中没有杂念,所以称为一志。

这是上等修行者所行的,详细说明如下。

斋,就是齐整的意思。

要以齐整三业(身、口、意),才是真正的斋。

如果只是空守节食,心灵没有齐整,又只在一志上,那就是口无贪味的意思。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所以《大戒经》说:心静默,专心不二,过午不食,内外清净。

你虽然懂得节食,但还未懂得调心,所以展示这些斋法,让你接受道法。

而那些末学之人,谁能虚心一志呢?

那些鄙视祭祀之教,自以为懂得心斋之理的人,其实是怠慢之人!

虽然口谈寂静,却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自夸而已。

《易经》说,圣人以此斋戒。

◎斋科

道士王纂,是金坛人。

住在马迹山,常常以阴德救助万物,仁爱及于一切生灵。

正值晋朝末年,中原战乱,饥荒蔓延,瘟疫频发,时有毒瘴,死亡者众多,乡里凋零,死亡者堆积如山。

王纂在静室中,飞章告天,连续三夜哭泣。

到了第三夜,有光如昼,照亮了他的家,祥风和彩云在空中弥漫。

不久,异香和天乐降临庭院,三十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排列整齐,似乎在等待什么。

接着,珠幢宝盖,霓旆羽节,红旌锦旂,各两人相对前行。

最后又有四名青童执花捧香,侍女捧案,地上铺着锦席,前面立着巨屏,左右有龙虎将军,侍从官将兵士约两千人,分列两旁,仿佛在护卫。

还有二十六名金甲大将军,十名神王,排在龙虎二君之外,队伍肃穆。

片刻后,笙箫声震撼天空,从西北方传来,五色奇光,闪耀夺目,一人佩剑持版上前,告诉王纂:太上道君到了。

于是百宝大座从天而降,太上道君侍二真人、二天帝在座左右。

道君坐在五色莲花上,二真、二帝站立侍候。

王纂拜首迎接,跪伏在地。

道君说:你心念生民,形于章醮,剖心沥血,感动了幽明,地司列名。

化育万物,五行为其用,五行相互克制,各有兴衰,代谢推迁,片刻不停。

因此生命不停,气气相续,亿劫以来,从未间断。

得生者,合于纯阳,升天为仙;得死者,沦于至阴,在地为鬼。

鬼物之中,自有优劣、强弱、刚柔、善恶,与人世无异。

玉皇天尊担心鬼神横行害人,常命五帝三官,检制部御之律令刑章,无不完备。

而末世之民,虚伪者多,淳朴之源已散,妖诈萌生,不忠于君,不孝于家,废三纲五常之教,自投死地。

因此六天故气魔鬼之徒,与历代败军死将,聚结为党,伐害生民,驾雨乘风,因衰伺隙,为种种病,中伤甚多,亦有不终天年,夭折者。

于是在杜阳宫出《神咒经》,授真人唐平,使其流布,以救万物,民间有之。

世人见王翦、白起之名,以为是虚诞。

这些将领,生为兵统,死为鬼帅。

有功者,迁为阴官;残害者,犹居魔属,乘五行败气,为病为灾。

然而以阳威震慑,神咒制服,自然会收敛。

现在以《神化》、《神咒》二经,再次授于你,按此而行,以拯救万民。

随即命侍童披九光之韫,以《神化经》及《三五大斋诀》授于王纂,说:勉励勤修,阴功充实,真阶可期。

说完,千乘万骑,向西北而去,升还上清。

王纂按经品斋科行于江表,疫毒消除,生灵康复。

自晋朝至今,普蒙其福者,不可胜数。

◎持斋

《无上秘要》说:从前有道士,持斋诵经。

有一凡人,为道士做厨斋堂。

道士见他用心,到中午持斋时,叫他一起吃饭。

吃完后,为他说法,告诉此人,今天随我持斋,功德甚大,可以到明天中午再吃,不要破坏斋戒,徒劳无益。

能如此者,将可免于现世穷厄。

此人稽首受戒而去,晚上回家。

他的妻子一天等他,他把道士的戒言告诉妻子。

妻子很不理解,于是生气,此人无法说服妻子,于是破坏了斋戒,与妻子一起吃饭。

后来他命终,被任命为蜀山千岁树精,常给他中食。

这棵树茂盛,夏天时,有三位精进贤者经过,依树休息。

贤者叹道:这树虽凉,但日已中午,怎么得食?

此人于树中说:当为贤者供设中食,不必担忧。

片刻后食物送到,贤者共食。

吃完后,说:我觅道,道在何处?

这是自然,非道也。

于是问树:不知大神可否暂降形见,与我相见?

此人于树中答道:我不能使人得道。

详细记录姓名处所,从前常为道士劝使持斋,被妻子破坏,功德不全,致使我守此树精,不能得出。

天因我从前在斋中食,令每至中午给我斋食,口不暇食,又无缘得迁。

想请贤者到我家中,告诉我如此,能为我建三日斋戒,我便能升天。

贤者感此人意,找到他家,把他的话告诉家人。

家人即为建斋,请道士烧香诵经三日谢过,此人即得飞行,升入云中,于景霄之上,受书为散仙人。

所以斋的功德甚重,不可不修。

此人半日持斋,死后一日,即时出身,不拘一年,而得为仙。

所以天计功过,明察不亏。

学者应勤持斋戒,以期冥感,能修者必获升腾之举。

◎阴阳杂斋日

三会日:正月七日举迁赏会斋、七月七日庆生中会斋、十月五日建生大会斋、三会日,三官考箓功过,宜受符箓,斋戒呈章,以祈景福。

五腊日:正月一日名天腊斋、五月五日名地腊斋、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斋、十月一日名民岁腊斋、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斋。

五腊日,常当

祭祀祖先,称为孝子,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

其他日子都是不合法的祭祀,除了前三元日(上元、中元、下元),这些日子是为人们解除灾厄的日子,都可以设立净供求福。

《明真科》中说:甲子日的夜半时分、甲戌日的黄昏时分,是天皇真官降临的日子。

甲申日的下午时分、甲午日的中午时分,是地皇真官降临的日子;

甲辰日的早餐时分、甲寅日的清晨时分,是人皇真官降临的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修斋,五岳和四渎的神君,各自按照方位,纠察人们的善恶行为,没有不向上报告的。

另外,丁卯日的日出时分、丁丑日的鸡鸣时分,是天皇真官降临的日子。

另外,丁酉日的日落时分、丁亥日的人定时分,是地皇真官降临的日子;

另外,丁未日的日昳时分、丁巳日的愚中时分,是人皇真官降临的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修斋,五岳的真人,各自派遣五位神灵护卫,记录名字在仙箓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斋戒部-卷一-注解

斋戒:斋戒是中国古代宗教和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修行方式,主要包括饮食节制、心灵净化等,旨在通过内外兼修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心斋:道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强调通过净化心灵、去除欲望和杂念,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设供斋:道教斋戒的一种形式,通过设立供品来积累功德,解除罪愆。

节食斋:道教斋戒的一种形式,通过节制饮食来调和精神,保持健康,延长寿命。

五戒:道教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嗜酒、不口是心非、不偷盗、不淫色,是道教修行者的基本行为准则。

十善:佛教术语,指十种善行,与十恶相对。

六斋:六斋是指道教在一年中的六个特定月份进行的斋戒活动。

十直:十直是指道教在每月中的十个特定日子进行的斋戒活动。

金箓斋:金箓斋是道教灵宝斋法的一种,主要用于救度国王和消灾祈福。

黄箓斋:黄箓斋是道教灵宝斋法的一种,主要用于救度祖先和开度九幽。

明真斋:明真斋是道教灵宝斋法的一种,主要用于忏悔九幽罪过。

三元斋:三元斋是道教灵宝斋法的一种,主要用于首谢违犯科戒。

八节斋:八节斋是道教在一年中的八个特定节日进行的斋戒活动,旨在通过斋戒和持戒积累功德。

自然斋:自然斋是道教灵宝斋法的一种,主要用于为百姓祈福。

洞神斋:洞神斋是道教斋法的一种,强调精简修行,绝尘期灵。

太一斋:太一斋是道教斋法的一种,以恭肃为首要原则。

指教斋:指教斋是道教斋法的一种,以清素为贵。

涂炭斋:涂炭斋是道教斋法的一种,以勤苦为功。

十二斋:十二斋是道教斋法的十二种形式,包括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等,各有不同的修行目的和仪式。

乐道:指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满足,与世俗的欲望和物质追求相对。

斋直:道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斋戒来净化身心,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五藏清虚:指通过斋戒使五脏六腑得到清净和虚空,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宁静。

降真致神:通过斋戒和修行,使真神降临,达到与神灵沟通的境界。

天师遗教:指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教诲和遗训。

散斋:在正式斋戒之前进行的一种预备性斋戒,目的是净化身心。

三业:佛教术语,指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

存三守一:道教修行的一种方法,指保持身、口、意三方面的清净,专注于一。

十恶:佛教术语,指十种恶行,包括杀生、偷盗、邪淫等。

九食法:道教中的九种斋戒饮食方法,包括粗食、蔬食、节食等。

三官:道教中的三位神祇,指天官、地官、水官,负责考核人的功过。

太一使者:道教中的神祇,负责传达太一神的旨意。

五腊日:道教中的五个重要斋戒日,包括正月一日的天腊斋、五月五日的地腊斋、七月七日的道德腊斋、十月一日的民岁腊斋和十二月节日的侯王腊斋。

十直斋日:道教中的十个重要斋戒日,每月固定日期进行斋戒。

八节:道教中的八个重要节日,包括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等。

本命日:指个人的生辰日,道教认为在这一天进行斋戒可以祈福消灾。

香灯:道教斋戒仪式中使用的香和灯,用于招真致灵。

沉水旃檀:一种名贵的香料,常用于道教仪式中。

九光之微灯:道教仪式中使用的一种灯,象征九种光明。

五愿八会:指道教中的一种斋戒仪式,五愿指五种愿望,八会指八种集会,象征着信徒对神灵的虔诚祈祷和集体修行。

三会日:道教中的重要斋戒日,包括正月七日的举迁赏会斋、七月七日的庆生中会斋和十月五日的建生大会斋,这些日子被认为是三官考箓功过的重要时刻。

祠献先亡:祭祀祖先,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尊敬。

孝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子是指对父母孝顺的子女,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淫祀:指不符合正统礼仪的祭祀活动,通常被视为不恰当或过度的宗教行为。

三元日:指天、地、水三官的日子,是道教中的重要节日,分别对应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净供:指清洁的供品,用于祭祀或宗教仪式,以示虔诚。

天皇真官:道教中的高级神灵,负责监察人间善恶,记录功过。

地皇真官:道教中的神灵,负责监察大地上的善恶行为。

人皇真官:道教中的神灵,负责监察人类的善恶行为。

五岳四渎: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四渎指中国的四大河流,都是古代中国重要的自然崇拜对象。

修斋:指进行斋戒,即在一定时间内遵守特定的饮食和行为规范,以示虔诚。

五岳真人:指五岳的神灵,被认为是守护山川的神明。

仙箓:道教中指记录仙人名册的神圣文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斋戒部-卷一-评注

《斋戒叙》一文深入探讨了道教斋戒的多种形式和修行方法,展现了道教修行的多层次性和丰富内涵。文章首先引用了《南华真经》中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强调了心斋的重要性,指出心斋不仅仅是外在的饮食节制,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净化和专注。这种修行方式要求修行者通过疏瀹心志、澡雪精神、掊击智虑,达到无思无虑、无嗜无欲的境界,从而实现与道的合一。

文章进一步介绍了道教的多种斋法,包括设供斋、节食斋、心斋等,每种斋法都有其特定的修行目的和仪式。设供斋通过供奉神明积累功德,节食斋通过节制饮食调和精神,心斋则通过心灵的净化和专注达到与道的合一。这些斋法不仅体现了道教修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道教对内外兼修的重视。

此外,文章还详细列举了道教的五戒和十善,这些行为准则是道教修行者的基本要求,旨在通过善行积累功德,达到永灭灾殃、长臻福祐的境界。五戒和十善的修行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心灵的净化,体现了道教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文章还介绍了道教的六斋、十直、十二斋等斋戒活动,这些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和节日进行,旨在通过斋戒和持戒积累功德,达到消灾祈福、救度存亡的目的。这些斋戒活动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体现了道教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总的来说,《斋戒叙》一文通过对道教斋戒的详细阐述,展现了道教修行的多层次性和丰富内涵。文章不仅介绍了多种斋法和修行方式,还强调了心灵净化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体现了道教对内外兼修的重视。这些修行方式不仅对个人修行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谐有积极影响,具有深远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三天内解经》和《三元斋品》等道教经典,详细阐述了斋戒的重要性和方法。斋戒不仅是道教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手段。通过斋戒,修行者可以净化身心,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斋戒的核心在于内外兼修。外则通过饮食和行为的节制,避免沾染尘垢;内则通过心灵的净化,达到五藏清虚的状态。这种内外兼修的方法,体现了道教对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

斋戒的种类繁多,包括散斋、九食法、杂斋法等。每种斋戒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方法,如散斋是为了预备正式斋戒,九食法则是通过不同的饮食方式来净化身心。这些斋戒方法的多样性,反映了道教修行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斋戒不仅是个人修行的方式,也是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手段。通过斋戒,修行者可以招真致灵,与神灵建立联系。这种与神灵的沟通,不仅是个人修行的目标,也是道教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

斋戒的仪式和规范非常严格,包括香灯的使用、斋日的选择等。这些仪式和规范,不仅体现了道教对修行的严谨态度,也反映了道教对神灵的敬畏和尊重。

总的来说,斋戒是道教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斋戒,修行者可以净化身心,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斋戒的种类和方法繁多,反映了道教修行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斋戒不仅是个人修行的方式,也是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手段,体现了道教对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和对神灵的敬畏和尊重。

本文详细描述了道教中的斋戒仪式和修行方法,展示了道教信徒如何通过斋戒来净化心灵、积累功德、调和精神、保持健康,并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文章通过具体的仪式描述和修行指导,体现了道教对于个人修行和集体修行的重视,以及对于神灵的虔诚信仰。

文章中的斋戒仪式和修行方法,不仅是对道教教义的实践,也是对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这些仪式和方法,道教信徒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还能够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本文还通过具体的案例,如道士王纂的故事,展示了道教斋戒和修行的实际效果和深远影响。这些案例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为读者提供了生动的修行范例,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道教的修行和实践。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道教斋戒仪式和修行方法的详细描述,展示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道教的机会,也为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贡献。

这段文字出自《明真科》,是一部道教经典,主要讲述了在不同日期进行祭祀和斋戒的重要性。文本中提到的‘祠献先亡’和‘孝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崇拜和孝道的重视。孝道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表现,也是社会秩序和家族延续的基石。

文中提到的‘淫祀’与‘净供’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道教对于祭祀活动的规范和要求。淫祀被视为不恰当的宗教行为,而净供则代表了虔诚和纯洁的祭祀态度。这种区分体现了道教对于宗教仪式的严谨态度和对信徒行为的严格要求。

三元日的提及,展示了道教中天、地、水三官的重要性,这三个日子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神灵和功能,是道教信徒进行祭祀和祈福的重要时刻。这种时间观念和神灵信仰的结合,反映了道教对于宇宙秩序和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详细描述了不同日期和时间段内,天皇、地皇、人皇真官的下凡监察,以及五岳四渎神君的纠察善恶。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道教的神话体系,也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通过神灵的监察和记录,道教信徒被鼓励行善积德,以期获得神灵的庇佑和福报。

最后,文中提到的修斋和五岳真人的派遣,进一步强调了斋戒和神灵庇佑的重要性。修斋不仅是对身体的净化,也是对心灵的修炼,通过斋戒,信徒可以接近神灵,获得神灵的指引和保护。五岳真人的派遣和仙箓的记录,则象征着神灵对于信徒行为的认可和奖励,激励信徒不断追求道德和精神的提升。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道教的宗教仪式和信仰体系,也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道德观念和宇宙观。通过对不同日期和神灵的描述,文本传达了道教对于人类行为和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信徒道德和精神修炼的严格要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斋戒部-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7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