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存思部-卷二-原文
◎存思三洞法
常以旦思洞天,日中思洞地,夜半思洞渊,亦可日中顿思三真。存思之法:
次入室东向,叩齿三十二通,先瞑目,思素灵宫清微府中青气、赤气相沓郁郁来,下入兆身中泥丸上宫,便咽九气;次思兰台府中赤、黄二气相沓如先来,下入兆身脐下丹田绛宫中,便咽九气。咽三洞气毕,便仰祝曰:
天地混沌,渊源三精。元始结化,五气混生。变化玄元,灌注身形。服御流霞,升入紫庭。北帝落死,东华记名。洞达幽微,与帝合并。
毕,又叩齿九通,思元洞元明元曜延灵耀元君玄混,以阳霞硃明之符,授与我身;次思洞天生官,衣服讳字如上法,并从素灵宫清微府中下,以次入兆泥丸宫中。毕,仰祝曰:
洞天上元,监御九玄,总统三炁,混生丹田,披洞幽关,出入无间。魂魄宝耀,缠络华鲜,飞云降室,游宴紫天,齐保天地,长享亿年。
思洞天毕,转向南,思洞地洞真大荧惑星大洞元生太灵机皇君景化,以通明四洞九元之符,以授我身;次思洞地生官,衣服讳字如上法,并从素灵宫兰台府下,入兆身绛宫中。便仰祝曰:
洞地中元,总领飞仙,华冠宝耀,腰青建巾,授我灵符,通真致神,洞思幽微,受帝秘言,解胞散结,九孔朗然,七祖咸脱,上升南轩,云舆下降,白日升晨。
思洞地毕,转向北,思洞渊洞玄太白子留金城耀耀元精元导太仙君,讳浩田,以启通明天宝符,以授兆身;次思洞渊生官,衣服讳字如上法,并从素灵宫皇堂府下,入兆身脐下丹田宫中。便仰咒曰:
洞渊幽关,上参三元,玄气郁勃,飞霞紫云,流黄五色,华晨宝符,服御启明,与天长存,乘空驾灵,游宴玉晨,携堤景皇,结友真仙。
思洞渊毕,还东向,叩齿九通,咽气九过,三洞毕矣。子能行之,真神见形,玉女可使,玉童见灵,三元下降,以丹舆绿軿,来迎兆身,上升太清。惟在宝秘,慎勿轻传。
◎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并叙
师曰:修身济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漫澜无感。感应由精,精必有见。见妙如图,识解超进,神气坚明,业行无倦,兼济可期,期于有证,证之显验,逆知吉凶,以善消恶。一切所观,观其妙色,色相为先,都境山林,城宫台殿,尊卑君臣,神仙次第,得道圣众,自然玉姿,英伟奇特,与我为俦,圆光如日,有炎如烟,週绕我体,如同金刚。文不尽意,犹待诀言,言妙罕传,文精希现。现传果验,劫载一人。一人明难,非为无果。勿谓不易,而息遵求。求之能笃,随渐升登。虽未具足,徵涉便到胜途,出俗居道。居道化俗,涅而不缁,故号居士,一曰道士。士,即事也。习事超伦,谓之大觉。觉者,取微昧图证验,得鸟之罗在其一目如左本文内所说形图画像元阙。
△存道宝第一
师曰:宝者,自然元一,无祖无先,常存无灭,济度无穷,应感为三,终始一也。不一由人,人有亿兆,心兆亿行,大品有三:上、中、下才,悟或迟速。速之与迟,必宗三宝:一曰道宝;二曰经宝;三曰师宝;师宝者,得道人,为我师也;经宝者,自然妙文,师所传也;道宝者,无形之形,即太上是。窅冥中精应感缘时成数,分形散体,不可思议。议而思之,得不可得。得不可得,竟何所得?得道真也。真也者,得之不死不生,生死应化,不损不劳,保此贵重,故号道宝。存思之时,皆应临目,常见太上在高座上,老子在左,元君在右;又见经在西方,师在东面;次见十天光仪、侍卫文武、伎乐各从方来,朝礼太上。先存见斋堂,为太玄都,玉京山七宝城宫台宝盖师子之座,座上莲花以为茵籍,床前师子蹲踞相向,香官伎乐参然罗列。
△存经宝第二
见道宝竟,仍存玄台之里,在于太上之西,有七宝庄严,光明帐座,座有玉案,案有宝经。绛销之巾,火铃之室,宛籍缊函,镇履经上。玉童玉女,侍卫香灯。三十六部,道德为宗。太玄侍官,其形如左。
△存师宝第三
见经宝竟,仍存玄台之里,在于太上之东,有七宝庄严,明光帐座,座上有玄中大法师,即是高上老君,妙相不可具图,应感变化无定。无定之定,定在心得;心得有由,由阶渐悟;悟发之初,先睹玉貌。素发玄冠,黄裳皁帔。凭几振拂,为物祛尘,凝神释滞,以正治邪。仙真侍侧,左右肃然,人天相交,其形如左。
△存十方天尊第四
见三尊竟,仍存十方天尊相随以次,同诣玄台,朝礼太上,严整威仪,为一切轨则。
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黑,羽仪多玄;
东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青,羽仪多碧;
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赤,羽仪多丹;
西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白,羽仪多素;
东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青黑又多黄;
东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青赤又多黄;
西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赤白又多黄;
西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白黑又多黄;
上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玄紫又多苍;
下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黄红又多绿。
右十人其形如左天尊云驾同到玉京,伞扇羽仪不可悉备,伎乐侍从亦回具陈。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耳。
△授《道德经》存三宫第五
授《道德经》,师北向,置经于案上,弟子伏左,师执经,弟子擎法,信师叩齿三十六通。心存三宫:泥丸上元宫也、绛宫中元宫也、丹田下元宫也。三一出千乘万骑,营
卫于经,其形如左。
△朝朝于户外存四明等第六
朝朝于户外咒,存见四明功曹一人、通真使者一人、传言玉童二人、侍静玉女二人。
右六人其形如左。
凡神官位号,各以明义。虽皆道应感化不同,前后高卑,各随才识,识悟缘渐,故诸官互陈,或申通宣传,或侍卫开导,学者所求,各从其愿。三元妙气,气妙本一,一本居宗,三元化接,三之宗一,四主冥明。明之者知道;知道者见妙。见妙由明,资于神识。职有典掌,总名为曹,曹有绩效,皆名为功。功曹接导,开闇睹明,故曰四明。凡夫蒙愚,凭道乞照,修行法事,先关功曹,次及通真使者、玉童玉女,达道正神能致生气。生气即妙一之本,入身则延年不死,超三界之上,居三元宫中,正一合德,八方和明,功职所关,故号四上。右虎左龙,仁义严明,仁以辅善,义以止恶。恶消善积,由于知真,真无复杂,杂弗能变,故称素女。洁白靡污,夜暗无明,兼须童朗。上玄少女,演元始之气同。学者入黄宫之中,中极正宗,高尊所处。信诚感通,所启必允,黄房八窗,义依此例。
△夕入于户存四上等第七
夕入常于户外咒,存见四上功曹一人、龙虎使者二人、侍静素女一人、开明童子一人、上玄少女一人。
右六人其形如左。
△入堂存三师第八
入堂先思见经师;次思见籍师;次思见度师。
右三条各见所在之方也。
△存五脏五岳五星五帝金映五色圆光第九
存三师竟,次思见五脏、五岳、五星、五帝。
右四条备卫身中身中变化,无所不容。至于画图无由,备受之于外,标名方位得之,言前功拘迹致谬耳。
金映盖一体,体作五色,从肺后出,项有圆光如日象。
右三条在身中照明十方。
凡存思之时,皆闭目内视,人体多神,必以五脏为主。主各料其事,事各得其成,成正则一而不二,不二则隐显无邪,无邪则众如可见,见则与圣符同,同圣即可弘,积学自然感会,是以朝夕存思,不可懈怠。存者何也?敦也、轮也。思者何也?司也、嗣也。勿以轻躁失本,学以重厚得宗,得宗则轮转无滞,轮转无滞则存而不亡。不亡由于司察善恶,善恶在乎嗜欲偏颇。嗜欲偏颇者,爱憎回遑,往返生死,劳苦未停。未停之停,停善不著善之善,归宗未能至至宗。无者资于念,念相续继,念嗣存无,有入于无间,无为而无不为,号曰微妙玄通。和光挫锐,济度无穷,是故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存思之功,以五脏为盛。脏者何也?藏也。潜神隐智,不炫耀也。智显欲动,动欲日耀,耀之则败,隐之则成。光而不耀,智静神凝,除欲中净,如玉山内明,得斯时理,久视长生也。
第一见肺,红白色,七叶,四长三短,接喉咙下肺者何也?脑也、伐也。善恶之初,兆而未明,明则伐善,善废恶兴,伐人命根,根断不断,由于此藏。此藏藏魄。魄者何也?粕也、著也。人之炫耀,莫不关欲。欲著曰恶,恶如糟粕。愚俗滞之不识精本,今愿舍著存而见之,魄则肃然,不得为恶。恶急宜改,先存之火,与金合成则未分,其色红白,叶数纳言,取其和成德。德始于肺,终于脾。脾一又二,兼济也。兼济者,信也。
第二见心,如芙蕖未开,又似悬赤油囊,长三寸在前心者何也?深也,斟也。是非未辩,斟酌优量,败则灭身,成则得道,祸福之深,由于此藏。此藏藏神,神者何也?申也,真也。智慧之主,使屈能伸。存而见之,神则凝然,识定入真,不可深厚也。
第三见肝,苍紫色,五叶,三长二短,九寸,在心下肝者何也?干也、还也。悟恶气能改,决定无疑,行善建功,干事不怠,审正还宗,由于此藏。此藏藏魂,魂者何也?纷也,回也。纷纭俗海,回向道门。存而见之,魂则欣然欢进,勤立克隆,善业也。
第四见肾,苍色,如覆双漆杯,长五寸,侠肋两膂著脊肾者何也?紧也。津习善紧,紧不及慢,津润无穷,济度无极,通道祛俗,由于此藏。此藏藏精。精者何也?清也、灵也。动以徐清,化变无碍,神灵往还,提携空极。存而见之,精则澄然不散泄也。
第五见脾,黄苍色,长一尺二寸中有一尺,曲,扌翕太仓胃上脾者何也?裨也、移也。清凝潜润,补益一切,能安能移,而不匮既成,由于此藏。此藏藏志。志者何也?至也、异也。潜润密化顽鄙异人,存而见之,信验治志,则湛然至道乎。
△坐朝存思第十
坐朝者,端坐而修礼也。凡有公事私碍,或在非类之间,不得束躬,止当展敬,但自安坐,不使人知,香火非嫌乃可为之。人见致笑,亦不可阙,将护彼意,勿增他愆。初夕、向晓,依时修之,白日启请亦宜平坐。坐则如常,勿革形色,惟令异人,不能觉知,人觉而喜,乃可化之,觉而嗤鄙,訾毁正真,设其招殃,又坏子业。古之学道为己,今之学道为人。为人苟以悦人,不顾心非。为己者,存心是则不顾迹违,违亦申心。致感迷速,强欲伏众,有迹无心。非惟徒劳,乃更获罪。学真之士,各加思宜,宜贵会时,时贵善合,合而非善,此时勿会。会必兼济,济物及身,善善相得,舍恶升仙,乃谓为会。会恶致败,名滥殊若。出处所遭,遭时二病:一者滞心,二者执迹。执迹者,宜以心法化之;滞心者,宜以迹法引导。导迹弗偏,化心遣执,二病豁除,上圣之道就矣。凡行经山水,积日舟车,舟车之
中,山水之际,步涉登陟,舍住相须,疲倦止息,皆依时存礼。
隐显随宜,存思精审,自然忘劳,魔邪恶人,不敢挠近。
当诵经行戒,以善兴居。
兴居无善,破戒违经,虽复存礼,终不睹真,嫉鬼妒神,凶人恶物,更相冲犯,烦恼生灾,坐卧无宁。
急存久行,行之检身,心存口诵,解了无疑,以定三业。
三业既定,众灾自消,人鬼敬伏,拥护去来,出入动静,必保贞吉。
凡行者,亦存《想尔注》,三业在《盟威经》后,凡存思者,急宜忆之,故标出如左。
上最三行: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中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
下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此三事,属身业。
一者不妄言;二者不绮语;三者不两舌;四者不恶口此四事,属口业。
一者不嫉妒。二者不?真恚。三者不邪疑此三事,属心业。
右九行三业、十事存念。惊恐人思相干,皆速思之,危即安也。
△卧朝存思第十一
卧之为法,勿正仰如尸,当侧傍检体,莫恣纵四肢。
不可高枕,三寸许耳。
香药为枕,无用恶木,冷漯秽臭冲犯泥丸,虽行途权假,常宜防之。
卧起咒愿,善念存心,心存朝礼,时不可阙。
阙碍公私,后皆忏悔也。
△朝出户存玉女第十二
玉女者,是自然妙气应感成形。
形质明净,清皎如玉,隐而有润,显又无邪。
学者存真,阶渐升进,进退在形,出入在道。
道气玄妙,纤毫必应,应引以次,从卑至尊。
故白日则玉女守宫;夕夜则少女通事,济度危难,登道场也。
△夕出户存少女第十三
夕出户咒曰:少女通灵学未升玄,不得无业,业有优劣,皆必须因,因精果妙,乃一其神。
神而未一,由学未止,诣之以渐,引阴济阳。
人生阳境,动静归阴,阴为道几,应感最妙。
妙应之初,有兹少女,秉正治邪,和释隔戾,罚恶佑善,阴德济阳,显称玉明,其可坚贞。
咒而存之,成真则速矣。
右一人其形如左。
△斋存云气兵马第十四
朝夕出入,存神礼师,志与朝仪同。
凡行道时所存。
清旦先思青云之气,匝满斋堂中,青龙、师子备守前后次思青气从师肝中出,如云之升,青龙、师子在青气中往覆,弟子家合宅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天仙、飞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马九亿万骑、监斋直事、三界官属,罗列左右耳;
正中思赤云之气,匝满斋堂,硃雀、凤凰悲鸣左右次思赤气从师心中出,如云之升,凤凰、硃雀在赤气中往覆,弟子家合宅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天仙、飞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马九亿万骑、监斋直事、三界官属,罗列左右;
日入思黄云之气,匝满斋堂,黄龙、黄驎备守四方次思黄气从师脾中出,如云之升,黄龙、黄驎在黄气之中往覆,弟子合家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天仙、地仙、飞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马九亿万骑、监斋直事、三界官属,罗列左右。
此三时行道,六时依如後科;
人定思白云之气,匝满斋堂,白虎、骐驎备守内外次思白气从师肺中不须存骐驎,宜存白虎。
若存珝,思白驎在白气中往覆,弟子合家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兵马、日月、悉如前法。
黄箓大斋三时,行道宜用日入。
常斋三时,可取人定,人定而用日入存思。
又六时更从青始,次赤週白,此皆失法,青、白别有,皆非五脏六腑之仪也。
夜半思玄云之气,匝满斋堂,灵龟、珣蛇备守上下次思黑气从师肾中出,如云之升,灵龟、褷蛇在黑气中,仙童、玉女、日月兵马,悉如前法也;
向晓思紫云之气,匝满斋堂,辟邪师子,备守隐显次思紫气从师胆中出,馀如前法。
其形如左。
凡师思云气,各从方来。
青云出上。
见从其方稍出,渐成蓊郁,氤氲充溢堂宇。
然后思己身中藏气又出,与云色采合气同,明净香洁,覆庇家门,宫城山水,小大毕週。
神官灵兽,齐整参罗,前后左右,四方内外,上下隐显,六时转隆,神灵普遍也。
△上讲座存三色三一魂魄第十五
上讲时,先存三色;次存三一。
行道有六时,上讲但三时,食后、上晡、人定。
三时入斋堂,捻香礼三拜,巡回依坐。
竟,有众者,法师以板击席,仍放板膝前,同临目握固,存头气青;两手气赤;两足气白,三气绕身。
其形如左。
△初登高座先存礼三尊第十六
讲义及读经,先静,竟,登起向太上座,三过上香,却后数尺,礼三尊三拜。
又仍存经师、籍师、度师,各礼一拜,合六拜,乃登高座,其形如左三尊者,道尊、经尊、真人尊。
三尊通乎人身,人身欲与三尊同者,清斋、精思、礼拜、存之日一过,如此初下六拜,后重不须礼。
一则二拜,叩搏愿念如法。
赢者,心拜之。
△登高座侍卫第十七
登高座,安坐安坐者,大坐也,佥?板当心,鸣鼓三十通,咽液三十六过。
临目见左青龙、右白虎、前硃雀、后玄武、足下八卦神龟、三十六师子伏前,头巾七星,五脏生五气,罗文覆身上。
三一侍经,各千乘万骑,仙童玉女卫之。
其形如左。
△万遍竟云驾至第十八
能读五千文万遍,太上云驾下迎。
万遍毕,未去者,一月三读之,须云驾至便升仙。
其形如左修行万遍之道,又存五云之星,转经之后,夜半至生气之时,饱服五牙之气,坐向月建之方,叩齿九通,咽液三十六过。
临目存五星辰在头,岁在左肘,太白在右肘,荧惑在两膝间,镇在心中,久久乃止。
行入常
成子;正一右仙人曲文子,赉兆兆己符籍,上诣玉清太素、太上三元、上清高玄诸君、九天宫太素三元高玄并太上仙宫也。
◎思九宫五神法
九天九宫,中有九神,谓天皇九魂,变成九气,化为九神,各治一宫,故曰九宫。太清中有太素、太和;洞房中有明堂绛宫,是曰六府。上曰天府,下曰洞台。三五之号,其位不同。一曰太清之中,则三五帝君。二曰三一丹田,神又五者,符籍之神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是也,合而名为三五。三五各有宫室,若三真各安在其宫,五神上见帝君,帝君左有元老丈人,右有玄一老君,此则无极之中、所谓九宫上一则真一也。九君所谓天之魂,自然成真子也,以为兆神者也。若兆知精存九君,深思三真,必能以兆一体週旋三五之中,反覆七九之里,使天帝之灵魂常治兆己,五神奉籍,週而复始,必将白日登度,何但不死而已哉!
◎存元成皇老法
以月二日,三日夜半安卧,闭目,存思太极中皇帝君,次思左有元成老子,衣青衣,冠五华白冠,左手持金液浆,右手持白幡,并在太极之中。有九名:一曰太清,二曰太极,三曰太微,四曰紫房,五曰玄台,六曰帝堂,七曰天府,八曰黄宫,九曰玉京玄都。要而言之,从人顶上直下一寸为太极宫,太极宫方一寸耳,在六合宫之上。六合太一之神居焉。从两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其明堂之北,洞房之南,两眉间之上一寸为六合宫,宫方一寸。存三真毕,又存我魂一人如我之状,上入太极宫。二老因授青芝金液浆见与,以次存食芝而饮浆,青芝似莲华,浆似美酒耳。饮食都毕已,乃再拜帝君之前,而言曰:今日清吉,帝君在庭,赐以神芝,金液玉浆,二老度籍,太一奉章,长生久视,寿命未央。又存帝君答曰:幸哉奉时,月二日、三日复来。毕,因以取服,名受帝之药。存思太极之时,皆当从两眉间入焉。两眉间为泥丸之玉门,名曰守寸黄阙紫房矣。
◎存帝君法
常以本命日,或正月一日,或以六戌日,正中时冠带入室,北向,再拜,咒曰:
高皇帝君,太上玉晨,皇天元老,无上大道,曾孙某甲,愿帝君长安兆身紫房宫中。其夜人定时,入密室正卧,冥目上向,存念北斗太极中央大明星,精耀正黄,光气来下在兆目前,引入口中,咽三十七过止。存使黄精和气,填满太仓、黄庭、中下丹田,下至阴室地户,週行匝体,悉令毕至。乃又念紫房宫中有五人,炊象成五帝,天皇帝君正在中央,太一来上当跪帝前,奉兆命籍、司命立后,除兆死录,存削去死录。死录,黑简白书也;生录,白简青书也。存见白玉之简,曾青之笔,司命进授此白简青笔于帝君,帝君伏南向而书之曰:某郡某乡里、其甲字、乞玉简记年,长生上玄,所向如愿,为真为仙,天下见者,皆曰真人。太一司命,保护甲身。永养日月,寿百万年。又心存籍简一枚,令长一寸,阔五分耳。思念书字,极令了了。又次存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从六合宫上入紫房中,各奉书玉案,案上各有一符,符各有青绿色,以呈帝君。帝君以次取符,付向者共化之四帝。其一帝名曰凋梁际,字青平;其一帝名曰长来觉,字南和;其一帝名曰彰安辛,字西华;其一帝名曰保成曷,字北伐。存此四帝并共读五符,读五符毕,因授与兆。兆得符即跪帝君前,以次服之。毕,又存思四帝从虚空中上升三天,临去各告兆曰:子能常存我名字者,则辟万害,长生不死。我太上之子,三元之内真,度汝命籍,五符入形,故以永存天地,以致仙灵也。若春月则存青平帝,以青液之醴,盛以青玉碗一升见与,服之。服之毕,四帝俱上升天也。夏月存南和帝,四时仿此也。
◎存玄一老子法
又存帝君之左,有玄一老子,服紫衣,建龙冠;又存帝君之右,有三素老君,服锦衣,建虎冠。夫龙虎冠,象如世间远游冠,而有龙虎之文章也。玄一老子,名林虚夫,字灵时道;三素老君名牢张上,字神生道。二老并从,正一仙人在后,其左仙人仲成子,一名帝宾,字四华;其右仙人曲文子,一名光坚,字灵和。服色衣冠,亦如二老之状。
◎存司命法
又存司命,下至六合中,诣太一宫,司命合形太一。太一复上请帝君,度兆符籍。太一启帝君曰:符籍已度,司命合形,四帝赐醴,高上记生,乞得书名出录,以付二老君。于是帝君,忽于怀中出兆命籍,付左老子;又于怀中,出兆五符,付右老君。二老授符籍,而言于帝君曰:某甲生录已定,长存世上,帝符五行,上记太素宫。于是二老命二正一仙人仲成子、曲文子、赍某甲命籍、五符,上诣玉清、太素、太上、三元、上清、高玄诸君,九天宫宣令:帝度某甲生籍,使得神仙,号曰真贤。二老有命,皆使记焉。于是二人赍兆符籍,宣于九天,良久,都毕。又存司命、太一分形,各为一人,共游行太清,检御一体、百神上下既匝,各还其宫。名此为百神混合本命帝君大变之道。五帝定录之时,二老定生之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存思部-卷二-译文
◎存思三洞法
通常在早晨思考洞天,中午思考洞地,半夜思考洞渊,也可以在中午一次性思考三真。存思的方法如下:
首先进入室内面向东方,叩齿三十二次,闭上眼睛,想象素灵宫清微府中的青气和赤气交织在一起,缓缓降下,进入自己身体的泥丸上宫,然后咽下九口气;接着想象兰台府中的赤气和黄气交织在一起,像之前一样降下,进入自己身体脐下的丹田绛宫中,然后咽下九口气。咽下三洞气后,仰头祈祷:
天地混沌,源自三精。元始结化,五气混生。变化玄元,灌注身形。服御流霞,升入紫庭。北帝落死,东华记名。洞达幽微,与帝合并。
祈祷结束后,再叩齿九次,想象元洞元明元曜延灵耀元君玄混,将阳霞硃明之符授予我身;接着想象洞天生官,衣服和名字如上法,从素灵宫清微府中降下,依次进入自己身体的泥丸宫中。结束后,仰头祈祷:
洞天上元,监御九玄,总统三炁,混生丹田,披洞幽关,出入无间。魂魄宝耀,缠络华鲜,飞云降室,游宴紫天,齐保天地,长享亿年。
思考洞天结束后,转向南方,思考洞地洞真大荧惑星大洞元生太灵机皇君景化,将通明四洞九元之符授予我身;接着想象洞地生官,衣服和名字如上法,从素灵宫兰台府中降下,进入自己身体的绛宫中。然后仰头祈祷:
洞地中元,总领飞仙,华冠宝耀,腰青建巾,授我灵符,通真致神,洞思幽微,受帝秘言,解胞散结,九孔朗然,七祖咸脱,上升南轩,云舆下降,白日升晨。
思考洞地结束后,转向北方,思考洞渊洞玄太白子留金城耀耀元精元导太仙君,讳浩田,将启通明天宝符授予我身;接着想象洞渊生官,衣服和名字如上法,从素灵宫皇堂府中降下,进入自己身体脐下的丹田宫中。然后仰头祈祷:
洞渊幽关,上参三元,玄气郁勃,飞霞紫云,流黄五色,华晨宝符,服御启明,与天长存,乘空驾灵,游宴玉晨,携堤景皇,结友真仙。
思考洞渊结束后,回到东方,叩齿九次,咽气九次,三洞思考结束。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真神会显现,玉女可以驱使,玉童会显灵,三元会下降,用丹舆绿軿来迎接你的身体,升入太清。但要保守秘密,切勿轻易传授。
◎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并叙
师父说:修身济物,关键在于存思。存思不精,感应就会模糊。感应来自精诚,精诚必有显现。显现的妙处如同图画,识解会超常进步,神气会坚明,业行不会疲倦,兼济可期,最终会有证验,证验显明,可以预知吉凶,以善消恶。一切所观,观其妙色,色相为先,都境山林,城宫台殿,尊卑君臣,神仙次第,得道圣众,自然玉姿,英伟奇特,与我为伴,圆光如日,有炎如烟,环绕我体,如同金刚。文字不能完全表达意思,还需口诀传授,口诀妙不可言,文字精妙难得显现。显现的果验,劫难中只有一人能得。一人明悟难,但并非无果。不要因为不易,而停止追求。追求能坚持,逐渐升登。虽未完全具足,但已踏上胜途,出俗居道。居道化俗,涅而不缁,故号居士,一曰道士。士,即事也。习事超伦,谓之大觉。觉者,取微昧图证验,得鸟之罗在其一目如左本文内所说形图画像元阙。
△存道宝第一
师父说:宝者,自然元一,无祖无先,常存无灭,济度无穷,应感为三,终始一也。不一由人,人有亿兆,心兆亿行,大品有三:上、中、下才,悟或迟速。速之与迟,必宗三宝:一曰道宝;二曰经宝;三曰师宝;师宝者,得道人,为我师也;经宝者,自然妙文,师所传也;道宝者,无形之形,即太上是。窅冥中精应感缘时成数,分形散体,不可思议。议而思之,得不可得。得不可得,竟何所得?得道真也。真也者,得之不死不生,生死应化,不损不劳,保此贵重,故号道宝。存思之时,皆应临目,常见太上在高座上,老子在左,元君在右;又见经在西方,师在东面;次见十天光仪、侍卫文武、伎乐各从方来,朝礼太上。先存见斋堂,为太玄都,玉京山七宝城宫台宝盖师子之座,座上莲花以为茵籍,床前师子蹲踞相向,香官伎乐参然罗列。
△存经宝第二
见道宝结束后,继续想象玄台之内,位于太上的西方,有七宝庄严,光明帐座,座上有玉案,案上有宝经。绛销之巾,火铃之室,宛籍缊函,镇履经上。玉童玉女,侍卫香灯。三十六部,道德为宗。太玄侍官,其形如左。
△存师宝第三
见经宝结束后,继续想象玄台之内,位于太上的东方,有七宝庄严,明光帐座,座上有玄中大法师,即是高上老君,妙相不可具图,应感变化无定。无定之定,定在心得;心得有由,由阶渐悟;悟发之初,先睹玉貌。素发玄冠,黄裳皁帔。凭几振拂,为物祛尘,凝神释滞,以正治邪。仙真侍侧,左右肃然,人天相交,其形如左。
△存十方天尊第四
见三尊结束后,继续想象十方天尊依次跟随,一同前往玄台,朝礼太上,严整威仪,为一切轨则。
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黑,羽仪多玄;
东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青,羽仪多碧;
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赤,羽仪多丹;
西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白,羽仪多素;
东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青黑又多黄;
东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青赤又多黄;
西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赤白又多黄;
西北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白黑又多黄;
上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玄紫又多苍;
下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黄红又多绿。
右十人其形如左天尊云驾同到玉京,伞扇羽仪不可悉备,伎乐侍从亦回具陈。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耳。
△授《道德经》存三宫第五
授《道德经》时,师父面向北方,将经书放在案上,弟子伏在左侧,师父执经,弟子擎法,师父叩齿三十六次。心中存想三宫:泥丸上元宫、绛宫中元宫、丹田下元宫。三一出千乘万骑,营
卫于经,其形如左。
△朝朝于户外存四明等第六
每天早上在户外念咒,想象见到四明功曹一人、通真使者一人、传言玉童二人、侍静玉女二人。
这六人的形象如左所示。
所有神官的职位和称号,都有其明确的含义。虽然他们都是道的感应和化身,但前后高低不同,各随其才能和见识,认识和觉悟的深浅不同,所以这些神官互相陈述,有的负责传达信息,有的负责护卫和引导,学者所求,各随其愿。三元妙气,气的本质是统一的,统一的本源居于宗位,三元化接,三的宗一,四主冥明。明白这些的人知道道;知道道的人见到妙。见到妙是由于明白,依赖于神识。职位有典掌,总称为曹,曹有绩效,都称为功。功曹接导,开启黑暗见到光明,所以称为四明。凡夫愚昧,依靠道来乞求光明,修行法事,先关功曹,其次是通真使者、玉童玉女,达道正神能带来生气。生气即是妙一的本源,进入身体则延年不死,超越三界之上,居于三元宫中,正一合德,八方和明,功职所关,所以称为四上。右虎左龙,仁义严明,仁以辅善,义以止恶。恶消善积,由于知真,真无复杂,杂不能变,所以称为素女。洁白无污,夜暗无明,兼须童朗。上玄少女,演元始之气同。学者进入黄宫之中,中极正宗,高尊所处。信诚感通,所启必允,黄房八窗,义依此例。
△夕入于户存四上等第七
晚上进入户内常念咒,想象见到四上功曹一人、龙虎使者二人、侍静素女一人、开明童子一人、上玄少女一人。
这六人的形象如左所示。
△入堂存三师第八
进入堂内先想象见到经师;其次想象见到籍师;再次想象见到度师。
这三条各见所在的方向。
△存五脏五岳五星五帝金映五色圆光第九
想象见到三师后,再想象见到五脏、五岳、五星、五帝。
这四条备卫身中身中变化,无所不容。至于画图无由,备受之于外,标名方位得之,言前功拘迹致谬耳。
金映盖一体,体作五色,从肺后出,项有圆光如日象。
这三条在身中照明十方。
凡存思之时,皆闭目内视,人体多神,必以五脏为主。主各料其事,事各得其成,成正则一而不二,不二则隐显无邪,无邪则众如可见,见则与圣符同,同圣即可弘,积学自然感会,是以朝夕存思,不可懈怠。存者何也?敦也、轮也。思者何也?司也、嗣也。勿以轻躁失本,学以重厚得宗,得宗则轮转无滞,轮转无滞则存而不亡。不亡由于司察善恶,善恶在乎嗜欲偏颇。嗜欲偏颇者,爱憎回遑,往返生死,劳苦未停。未停之停,停善不著善之善,归宗未能至至宗。无者资于念,念相续继,念嗣存无,有入于无间,无为而无不为,号曰微妙玄通。和光挫锐,济度无穷,是故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存思之功,以五脏为盛。脏者何也?藏也。潜神隐智,不炫耀也。智显欲动,动欲日耀,耀之则败,隐之则成。光而不耀,智静神凝,除欲中净,如玉山内明,得斯时理,久视长生也。
第一见肺,红白色,七叶,四长三短,接喉咙下肺者何也?脑也、伐也。善恶之初,兆而未明,明则伐善,善废恶兴,伐人命根,根断不断,由于此藏。此藏藏魄。魄者何也?粕也、著也。人之炫耀,莫不关欲。欲著曰恶,恶如糟粕。愚俗滞之不识精本,今愿舍著存而见之,魄则肃然,不得为恶。恶急宜改,先存之火,与金合成则未分,其色红白,叶数纳言,取其和成德。德始于肺,终于脾。脾一又二,兼济也。兼济者,信也。
第二见心,如芙蕖未开,又似悬赤油囊,长三寸在前心者何也?深也,斟也。是非未辩,斟酌优量,败则灭身,成则得道,祸福之深,由于此藏。此藏藏神,神者何也?申也,真也。智慧之主,使屈能伸。存而见之,神则凝然,识定入真,不可深厚也。
第三见肝,苍紫色,五叶,三长二短,九寸,在心下肝者何也?干也、还也。悟恶气能改,决定无疑,行善建功,干事不怠,审正还宗,由于此藏。此藏藏魂,魂者何也?纷也,回也。纷纭俗海,回向道门。存而见之,魂则欣然欢进,勤立克隆,善业也。
第四见肾,苍色,如覆双漆杯,长五寸,侠肋两膂著脊肾者何也?紧也。津习善紧,紧不及慢,津润无穷,济度无极,通道祛俗,由于此藏。此藏藏精。精者何也?清也、灵也。动以徐清,化变无碍,神灵往还,提携空极。存而见之,精则澄然不散泄也。
第五见脾,黄苍色,长一尺二寸中有一尺,曲,扌翕太仓胃上脾者何也?裨也、移也。清凝潜润,补益一切,能安能移,而不匮既成,由于此藏。此藏藏志。志者何也?至也、异也。潜润密化顽鄙异人,存而见之,信验治志,则湛然至道乎。
△坐朝存思第十
坐朝者,端坐而修礼也。凡有公事私碍,或在非类之间,不得束躬,止当展敬,但自安坐,不使人知,香火非嫌乃可为之。人见致笑,亦不可阙,将护彼意,勿增他愆。初夕、向晓,依时修之,白日启请亦宜平坐。坐则如常,勿革形色,惟令异人,不能觉知,人觉而喜,乃可化之,觉而嗤鄙,訾毁正真,设其招殃,又坏子业。古之学道为己,今之学道为人。为人苟以悦人,不顾心非。为己者,存心是则不顾迹违,违亦申心。致感迷速,强欲伏众,有迹无心。非惟徒劳,乃更获罪。学真之士,各加思宜,宜贵会时,时贵善合,合而非善,此时勿会。会必兼济,济物及身,善善相得,舍恶升仙,乃谓为会。会恶致败,名滥殊若。出处所遭,遭时二病:一者滞心,二者执迹。执迹者,宜以心法化之;滞心者,宜以迹法引导。导迹弗偏,化心遣执,二病豁除,上圣之道就矣。凡行经山水,积日舟车,舟车之
在山水之间,行走攀登,休息停留,都要根据时间进行礼仪。
无论隐藏还是显现,都要根据情况,思考要精细,自然就能忘记疲劳,邪恶的人不敢靠近。
应当诵读经典,遵守戒律,以善行来提升生活。
如果生活没有善行,违背戒律和经典,即使有礼仪,最终也无法见到真理,鬼神嫉妒,凶恶的人互相冲突,烦恼和灾难就会产生,坐卧不安。
要急切地保持长久的修行,修行时要检查自己,心中存念,口中诵读,理解无疑,以安定三业。
三业一旦安定,各种灾难自然消失,人和鬼神都会敬畏,保护你的去来,出入动静,必定保持贞吉。
凡是修行的人,也要存念《想尔注》,三业在《盟威经》之后,凡是存思的人,应该急切地记住,所以标出如下。
最上三行: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不要先动。
中间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
最下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
第一不杀;第二不盗;第三不淫,这三件事属于身业。
第一不妄言;第二不绮语;第三不两舌;第四不恶口,这四件事属于口业。
第一不嫉妒。第二不真恚。第三不邪疑,这三件事属于心业。
以上九行三业、十事存念。惊恐的人思考相干,都要迅速思考,危险就会变成安全。
△卧朝存思第十一
卧法,不要正仰如尸体,应该侧身检查身体,不要放纵四肢。
枕头不要太高,三寸左右即可。
用香药做枕头,不要用恶木,冷湿秽臭会冲犯泥丸,即使在旅途中临时使用,也要经常防范。
卧起时要咒愿,善念存心,心中存念朝礼,时间不可缺。
如果缺了,妨碍公私事务,后来都要忏悔。
△朝出户存玉女第十二
玉女是自然妙气应感成形。
形质明净,清皎如玉,隐藏时有润泽,显现时无邪。
学者存真,逐渐升进,进退在形,出入在道。
道气玄妙,纤毫必应,应引以次,从卑至尊。
所以白天玉女守宫;夜晚少女通事,济度危难,登道场。
△夕出户存少女第十三
夕出户咒曰:少女通灵学未升玄,不得无业,业有优劣,皆必须因,因精果妙,乃一其神。
神而未一,由学未止,诣之以渐,引阴济阳。
人生阳境,动静归阴,阴为道几,应感最妙。
妙应之初,有兹少女,秉正治邪,和释隔戾,罚恶佑善,阴德济阳,显称玉明,其可坚贞。
咒而存之,成真则速矣。
右一人其形如左。
△斋存云气兵马第十四
朝夕出入,存神礼师,志与朝仪同。
凡行道时所存。
清旦先思青云之气,匝满斋堂中,青龙、师子备守前后次思青气从师肝中出,如云之升,青龙、师子在青气中往覆,弟子家合宅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天仙、飞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马九亿万骑、监斋直事、三界官属,罗列左右耳;
正中思赤云之气,匝满斋堂,硃雀、凤凰悲鸣左右次思赤气从师心中出,如云之升,凤凰、硃雀在赤气中往覆,弟子家合宅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天仙、飞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马九亿万骑、监斋直事、三界官属,罗列左右;
日入思黄云之气,匝满斋堂,黄龙、黄驎备守四方次思黄气从师脾中出,如云之升,黄龙、黄驎在黄气之中往覆,弟子合家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天仙、地仙、飞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马九亿万骑、监斋直事、三界官属,罗列左右。
此三时行道,六时依如後科;
人定思白云之气,匝满斋堂,白虎、骐驎备守内外次思白气从师肺中不须存骐驎,宜存白虎。
若存珝,思白驎在白气中往覆,弟子合家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兵马、日月、悉如前法。
黄箓大斋三时,行道宜用日入。
常斋三时,可取人定,人定而用日入存思。
又六时更从青始,次赤週白,此皆失法,青、白别有,皆非五脏六腑之仪也。
夜半思玄云之气,匝满斋堂,灵龟、珣蛇备守上下次思黑气从师肾中出,如云之升,灵龟、褷蛇在黑气中,仙童、玉女、日月兵马,悉如前法也;
向晓思紫云之气,匝满斋堂,辟邪师子,备守隐显次思紫气从师胆中出,馀如前法。
其形如左。
凡师思云气,各从方来。
青云出上。
见从其方稍出,渐成蓊郁,氤氲充溢堂宇。
然后思己身中藏气又出,与云色采合气同,明净香洁,覆庇家门,宫城山水,小大毕週。
神官灵兽,齐整参罗,前后左右,四方内外,上下隐显,六时转隆,神灵普遍也。
△上讲座存三色三一魂魄第十五
上讲时,先存三色;次存三一。
行道有六时,上讲但三时,食后、上晡、人定。
三时入斋堂,捻香礼三拜,巡回依坐。
竟,有众者,法师以板击席,仍放板膝前,同临目握固,存头气青;两手气赤;两足气白,三气绕身。
其形如左。
△初登高座先存礼三尊第十六
讲义及读经,先静,竟,登起向太上座,三过上香,却后数尺,礼三尊三拜。
又仍存经师、籍师、度师,各礼一拜,合六拜,乃登高座,其形如左三尊者,道尊、经尊、真人尊。
三尊通乎人身,人身欲与三尊同者,清斋、精思、礼拜、存之日一过,如此初下六拜,后重不须礼。
一则二拜,叩搏愿念如法。
赢者,心拜之。
△登高座侍卫第十七
登高座,安坐安坐者,大坐也,佥?板当心,鸣鼓三十通,咽液三十六过。
临目见左青龙、右白虎、前硃雀、后玄武、足下八卦神龟、三十六师子伏前,头巾七星,五脏生五气,罗文覆身上。
三一侍经,各千乘万骑,仙童玉女卫之。
其形如左。
△万遍竟云驾至第十八
能读五千文万遍,太上云驾下迎。
万遍毕,未去者,一月三读之,须云驾至便升仙。
其形如左修行万遍之道,又存五云之星,转经之后,夜半至生气之时,饱服五牙之气,坐向月建之方,叩齿九通,咽液三十六过。
临目存五星辰在头,岁在左肘,太白在右肘,荧惑在两膝间,镇在心中,久久乃止。
行入常
成子;正一右仙人曲文子,带着兆兆己的符籍,前往玉清太素、太上三元、上清高玄诸君、九天宫太素三元高玄以及太上仙宫。
◎思九宫五神法
九天九宫,其中有九位神,称为天皇九魂,变成九气,化为九神,各自治理一宫,所以称为九宫。太清中有太素、太和;洞房中有明堂绛宫,这称为六府。上称为天府,下称为洞台。三五的称号,它们的位置不同。一称为太清之中,则是三五帝君。二称为三一丹田,神又有五位,符籍之神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就是,合起来称为三五。三五各自有宫室,如果三真各自安在其宫,五神上见帝君,帝君左边有元老丈人,右边有玄一老君,这就是无极之中、所谓九宫上一则真一。九君所谓天之魂,自然成真子,以为兆神。如果兆知道精存九君,深思三真,必能以兆一体周旋三五之中,反复七九之里,使天帝的灵魂常治兆己,五神奉籍,周而复始,必将白日登度,何但不死而已!
◎存元成皇老法
在每月的二日,三日半夜安卧,闭目,存思太极中皇帝君,接着思左有元成老子,穿青衣,戴五华白冠,左手持金液浆,右手持白幡,并在太极之中。有九名:一称为太清,二称为太极,三称为太微,四称为紫房,五称为玄台,六称为帝堂,七称为天府,八称为黄宫,九称为玉京玄都。要而言之,从人顶上直下一寸为太极宫,太极宫方一寸,在六合宫之上。六合太一之神居焉。从两眉间退入一寸为明堂;退入二寸为洞房;退入三寸为丹田。其明堂之北,洞房之南,两眉间之上一寸为六合宫,宫方一寸。存三真毕,又存我魂一人如我之状,上入太极宫。二老因授青芝金液浆见与,以次存食芝而饮浆,青芝似莲华,浆似美酒。饮食都毕已,乃再拜帝君之前,而言曰:今日清吉,帝君在庭,赐以神芝,金液玉浆,二老度籍,太一奉章,长生久视,寿命未央。又存帝君答曰:幸哉奉时,月二日、三日复来。毕,因以取服,名受帝之药。存思太极之时,皆当从两眉间入焉。两眉间为泥丸之玉门,名曰守寸黄阙紫房。
◎存帝君法
常在本命日,或正月一日,或以六戌日,正中时冠带入室,北向,再拜,咒曰:
高皇帝君,太上玉晨,皇天元老,无上大道,曾孙某甲,愿帝君长安兆身紫房宫中。其夜人定时,入密室正卧,冥目上向,存念北斗太极中央大明星,精耀正黄,光气来下在兆目前,引入口中,咽三十七过止。存使黄精和气,填满太仓、黄庭、中下丹田,下至阴室地户,周行匝体,悉令毕至。乃又念紫房宫中有五人,炊象成五帝,天皇帝君正在中央,太一来上当跪帝前,奉兆命籍、司命立后,除兆死录,存削去死录。死录,黑简白书;生录,白简青书。存见白玉之简,曾青之笔,司命进授此白简青笔于帝君,帝君伏南向而书之曰:某郡某乡里、其甲字、乞玉简记年,长生上玄,所向如愿,为真为仙,天下见者,皆曰真人。太一司命,保护甲身。永养日月,寿百万年。又心存籍简一枚,令长一寸,阔五分。思念书字,极令了了。又次存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从六合宫上入紫房中,各奉书玉案,案上各有一符,符各有青绿色,以呈帝君。帝君以次取符,付向者共化之四帝。其一帝名曰凋梁际,字青平;其一帝名曰长来觉,字南和;其一帝名曰彰安辛,字西华;其一帝名曰保成曷,字北伐。存此四帝并共读五符,读五符毕,因授与兆。兆得符即跪帝君前,以次服之。毕,又存思四帝从虚空中上升三天,临去各告兆曰:子能常存我名字者,则辟万害,长生不死。我太上之子,三元之内真,度汝命籍,五符入形,故以永存天地,以致仙灵也。若春月则存青平帝,以青液之醴,盛以青玉碗一升见与,服之。服之毕,四帝俱上升天。夏月存南和帝,四时仿此。
◎存玄一老子法
又存帝君之左,有玄一老子,穿紫衣,戴龙冠;又存帝君之右,有三素老君,穿锦衣,戴虎冠。夫龙虎冠,象如世间远游冠,而有龙虎之文章。玄一老子,名林虚夫,字灵时道;三素老君名牢张上,字神生道。二老并从,正一仙人在后,其左仙人仲成子,一名帝宾,字四华;其右仙人曲文子,一名光坚,字灵和。服色衣冠,亦如二老之状。
◎存司命法
又存司命,下至六合中,诣太一宫,司命合形太一。太一复上请帝君,度兆符籍。太一启帝君曰:符籍已度,司命合形,四帝赐醴,高上记生,乞得书名出录,以付二老君。于是帝君,忽于怀中出兆命籍,付左老子;又于怀中,出兆五符,付右老君。二老授符籍,而言于帝君曰:某甲生录已定,长存世上,帝符五行,上记太素宫。于是二老命二正一仙人仲成子、曲文子、赍某甲命籍、五符,上诣玉清、太素、太上、三元、上清、高玄诸君,九天宫宣令:帝度某甲生籍,使得神仙,号曰真贤。二老有命,皆使记焉。于是二人赍兆符籍,宣于九天,良久,都毕。又存司命、太一分形,各为一人,共游行太清,检御一体、百神上下既匝,各还其宫。名此为百神混合本命帝君大变之道。五帝定录之时,二老定生之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存思部-卷二-注解
存思三洞法:道教修炼方法之一,通过冥想和特定的仪式来与天地神灵沟通,以达到修炼身心的目的。
洞天、洞地、洞渊:道教中的三洞,分别代表天、地、水三个层次的神灵世界,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
叩齿:道教修炼中的一种仪式,通过叩击牙齿来召唤神灵或增强修炼效果。
泥丸上宫:道教修炼中的上丹田,位于头部,是修炼精气神的重要部位。
丹田绛宫:道教修炼中的中丹田,位于胸部,是修炼气血的重要部位。
咽气: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吞咽气息来增强体内的精气。
元君:道教中的高级女性神灵,通常指具有极高修为的女性神灵。
紫庭:道教中的天界之一,是高级神灵居住的地方。
北帝:道教中的北方神灵,掌管死亡和重生。
东华:道教中的东方神灵,掌管生命和成长。
洞达幽微:道教修炼中的一种境界,指能够洞察宇宙的深奥和微妙。
素灵宫清微府:道教中的神灵居所,代表清净和微妙的力量。
兰台府:道教中的神灵居所,代表光明和智慧的力量。
皇堂府:道教中的神灵居所,代表皇权和威严的力量。
太清:道教中的最高天界,是太上老君居住的地方。
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并叙:道教经典之一,详细描述了存思修炼的方法和意义。
道宝、经宝、师宝:道教中的三宝,分别代表道、经、师,是修炼的根本。
太上:道教中的最高神灵,通常指太上老君。
玄台:道教中的神灵居所,代表玄妙和神秘的力量。
玉童玉女:道教中的神灵侍从,通常负责侍奉高级神灵。
十方天尊:道教中的十方神灵,分别掌管不同的方位和力量。
无极太上道德天尊:道教中的高级神灵,代表无极和道德的力量。
授《道德经》:道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传授《道德经》来传承道教的智慧和修炼方法。
三宫:道教修炼中的上、中、下三丹田,分别代表精气神的修炼部位。
四明功曹:道教中的神官,负责接引、开导信徒,帮助其修行。四明指的是四种光明,象征智慧与觉悟。
通真使者:道教中的神官,负责传达真道,帮助信徒与神灵沟通。
传言玉童:道教中的神官,负责传递信息,帮助信徒与神灵交流。
侍静玉女:道教中的神官,负责守护信徒的清净与安宁。
四上功曹:道教中的神官,地位高于四明功曹,负责更高级别的接引与开导。
龙虎使者:道教中的神官,象征力量与威严,负责护卫信徒。
侍静素女:道教中的神官,负责守护信徒的清净与纯洁。
开明童子:道教中的神官,负责开启信徒的智慧与觉悟。
上玄少女:道教中的神官,象征玄妙与神秘,负责引导信徒进入更高的修行境界。
经师:道教中的导师,负责传授经典与教义。
籍师:道教中的导师,负责记录信徒的修行历程。
度师:道教中的导师,负责引导信徒超脱生死。
五脏:道教修行中的重要概念,指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五岳、五星、五帝等神灵。
五岳:道教中的五座神山,象征五方神灵。
五星:道教中的五颗神星,象征五行与五方神灵。
五帝:道教中的五位神帝,分别掌管五方与五行。
金映五色圆光:道教修行中的一种境界,象征五脏与五行的和谐统一。
存思:道教修行中的一种方法,通过闭目内视,存想神灵与五脏,以达到修行的目的。
存礼:指在修行过程中保持对神灵的尊敬和礼仪,通过特定的仪式和行为来表达虔诚。
三业:佛教术语,指身业、口业、心业,分别代表身体的行为、言语和思想。
想尔注:道教经典之一,强调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盟威经:道教经典,内容涉及修行、戒律和神灵的盟约。
玉女:道教中的神灵,象征纯洁和智慧,常被视为修行者的守护神。
斋存云气兵马:道教修行中的一种仪式,通过存思云气和神灵兵马,以求保护和净化。
三色三一魂魄:道教修行中的概念,指通过存思三种颜色和三一魂魄来达到身心的和谐。
三尊:道教中的三位至高神灵,通常指道尊、经尊和真人尊。
五牙之气:道教修行中的一种气功修炼方法,通过吸收五种不同的气来增强体质和灵性。
思修九宫法:一种道教修炼方法,通过冥想和呼吸控制来达到精神净化和身体强化的目的。
守寸:道教术语,指修炼时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特定部位,如眉头等,以达到精神集中和能量聚集的效果。
黄阙紫户:道教中的神秘空间,象征着修炼者的内在世界和精神境界。
绛台青房:道教中的另一个神秘空间,与黄阙紫户相对应,代表修炼者的另一部分精神世界。
天庭宫:道教中的高位神祇居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精神和道德境界。
明堂宫:道教中的重要宫位,位于两眉之间,是修炼者精神集中的重要部位。
洞房宫:道教中的宫位,位于两眉间更深的位置,是修炼者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关键。
丹田泥丸宫:道教中的核心宫位,位于头部,是修炼者精神和能量的中心。
流珠宫:道教中的宫位,位于泥丸宫后,象征着修炼者的智慧和灵性。
玉帝宫:道教中的至高宫位,位于流珠宫后,是修炼者达到最高精神境界的象征。
太皇宫:道教中的重要宫位,位于流珠宫上,象征着修炼者的道德和精神的高度。
玄丹宫:道教中的宫位,位于丹田泥丸宫上,是修炼者精神和能量的升华之地。
中黄太一真君:道教中的高级神祇,象征着宇宙的中心和万物的根源。
北斗七星:道教中的重要星象,象征着方向和指引,常用于修炼和占卜中。
紫气:道教中的神秘气息,象征着吉祥和神圣,常用于修炼和仪式中。
九宫:九宫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道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天界的九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位神祇掌管。九宫与八卦、五行等概念相结合,形成了复杂的宇宙观和修炼体系。
三五:三五在道教中指的是三丹田和五神。三丹田分别是上丹田(泥丸宫)、中丹田(膻中宫)和下丹田(丹田宫),五神则是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等五位神祇。三五合称,代表了人体内的神灵系统。
太一:太一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源和最高神之一。太一在道教修炼中常被视为人体内的主宰神,掌管命籍和符箓。
司命:司命是道教中掌管生死的神祇,负责记录人的寿命和命运。司命与太一、五帝等神祇共同构成了道教的神灵体系。
太极: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根本。在道教修炼中,太极被视为人体内的核心,修炼者通过存思太极来达到与宇宙合一的境界。
泥丸:泥丸是道教修炼术语,指上丹田,位于两眉之间。泥丸宫是人体内的重要穴位,被认为是神灵居住的地方。
符籍:符籍是道教中记录人命运和寿命的神圣文书,通常由太一、司命等神祇掌管。符籍的授予和修改象征着修炼者的命运变化。
玉清:玉清是道教三清之一,代表最高天界。玉清宫是道教修炼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象征着与宇宙本源的合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存思部-卷二-评注
《存思三洞法》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经典之一,详细描述了通过存思(冥想)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方法。文本中提到的洞天、洞地、洞渊分别代表了天、地、水三个层次的神灵世界,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叩齿、咽气等仪式,修炼者可以与这些神灵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提升自身的修为。
文本中的存思方法不仅是一种修炼技巧,更是一种与宇宙力量沟通的方式。通过冥想和特定的仪式,修炼者可以感受到天地神灵的存在,并从中获得力量和智慧。这种修炼方法体现了道教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并叙》进一步阐述了存思修炼的意义和方法。文本中提到,存思不精则无法感应神灵,只有通过精妙的存思才能达到与神灵沟通的境界。这种修炼方法不仅要求修炼者具备高超的技巧,还要求其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文本中提到的道宝、经宝、师宝是道教修炼中的三宝,分别代表道、经、师。这三宝是修炼的根本,修炼者必须通过存思来感悟和领悟这三宝的深意。通过存思,修炼者可以逐渐领悟道的真谛,从而达到与神灵合一的境界。
《授《道德经》存三宫》描述了通过传授《道德经》来传承道教智慧和修炼方法的仪式。文本中提到,修炼者在接受《道德经》时,必须心存三宫(上、中、下丹田),通过冥想和仪式来感悟经文的深意。这种仪式不仅是对经典的传承,更是对修炼者身心的修炼。
总的来说,这些文本不仅详细描述了道教修炼的方法和技巧,更体现了道教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通过存思和仪式,修炼者可以与天地神灵建立联系,从而提升自身的修为和智慧。这些文本不仅是道教修炼的重要经典,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是道教修行的重要文献,详细描述了修行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的存思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修行者可以与神灵沟通,提升自身的智慧与觉悟,最终达到超脱生死、延年益寿的目的。
文中提到的四明功曹、通真使者、传言玉童、侍静玉女等神官,是道教修行中的重要神灵。他们分别负责接引、开导、传递信息、守护清净等任务,帮助修行者克服修行中的障碍,提升修行的效果。
五脏、五岳、五星、五帝等概念,是道教修行中的重要象征。通过存思这些神灵与五脏,修行者可以达到五脏和谐、五行统一的境界,从而提升自身的修行水平。
存思是道教修行中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闭目内视,存想神灵与五脏,修行者可以达到心神合一、智慧开启的境界。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修行者的修行水平,还可以帮助其克服修行中的各种障碍。
文中还提到了修行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的存思方法。例如,朝朝于户外存四明功曹、夕入于户存四上功曹、入堂存三师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修行者提升修行水平,还可以帮助其在不同场合下保持清净与觉悟。
总的来说,本文是道教修行的重要文献,详细描述了修行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的存思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修行者可以与神灵沟通,提升自身的智慧与觉悟,最终达到超脱生死、延年益寿的目的。
这段文本是道教修行的重要文献,详细描述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修行方法。文本中提到的‘存礼’、‘三业’、‘想尔注’等概念,都是道教修行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些修行方法,修行者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最终实现与神灵的合一。
文本中的‘玉女’和‘斋存云气兵马’等神灵和仪式,反映了道教对神灵的崇拜和依赖。这些神灵不仅是修行者的守护者,也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通过存思这些神灵,修行者可以获得保护和指引,从而更好地完成修行。
文本还详细描述了修行者在不同时间和场合的修行方法,如‘卧朝存思’、‘朝出户存玉女’、‘夕出户存少女’等。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道教修行的细致和严谨,也反映了道教对时间和空间的重视。通过这些方法,修行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保持与神灵的联系和沟通。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三色三一魂魄’和‘五牙之气’等修行方法,展示了道教对身心和谐的追求。通过这些方法,修行者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和精神状态,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这种对身心和谐的追求,不仅是道教修行的目标,也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内容。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详细描述了道教修行的具体方法,也深刻反映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修行方法,修行者可以实现身心的和谐,最终达到与神灵的合一。这种修行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也具有深远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是道教修炼文献的一部分,详细描述了修炼者如何通过冥想和集中注意力来达到精神净化和身体强化的目的。文本中提到的各个宫位和神祇,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象征着修炼者精神和能量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文本中的‘思修九宫法’是一种高级的修炼方法,通过集中注意力在身体的特定部位,如眉头、两眉之间等,来达到精神集中和能量聚集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修炼者净化心灵,还能够增强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文本中提到的各个宫位,如天庭宫、明堂宫、洞房宫等,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这些宫位象征着修炼者精神和能量的不同层次和境界,通过修炼这些宫位,修炼者可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高度。
文本中提到的神祇,如中黄太一真君、北斗七星等,都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和星象。这些神祇和星象象征着宇宙的中心和万物的根源,通过修炼和崇拜这些神祇,修炼者可以获得吉祥和神圣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是道教修炼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描述了修炼者如何通过冥想和集中注意力来达到精神净化和身体强化的目的。文本中的各个宫位和神祇,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象征着修炼者精神和能量的不同层次和境界。通过修炼这些宫位和崇拜这些神祇,修炼者可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高度。
这段文本是道教修炼文献的一部分,集中体现了道教的内丹修炼思想和神灵体系。文本通过描述九宫、三五、太一、司命等神灵的存在和作用,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天界和人体内的神灵系统。修炼者通过存思、符籍、太极等修炼方法,试图与这些神灵沟通,从而达到长生不死、与宇宙合一的境界。
文本中的九宫、三五等概念,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和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九宫代表了天界的九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位神祇掌管,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神灵的权威。三五则代表了人体内的神灵系统,修炼者通过存思三丹田和五神,试图调和体内的神灵,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太一和司命是文本中的重要神祇,太一作为宇宙的根源和最高神,掌管命籍和符箓,象征着修炼者的命运和修炼成果。司命则掌管生死,负责记录人的寿命和命运,修炼者通过与司命的沟通,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文本中的修炼方法,如存思太极、符籍的授予和修改,反映了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修炼者通过存思太极,试图与宇宙的本源合一,达到与神灵沟通的境界。符籍的授予和修改则象征着修炼者命运的变化,修炼者通过修炼和神灵的庇佑,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集中体现了道教的内丹修炼思想和神灵体系,通过描述九宫、三五、太一、司命等神灵的存在和作用,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天界和人体内的神灵系统。修炼者通过存思、符籍、太极等修炼方法,试图与这些神灵沟通,从而达到长生不死、与宇宙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