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天地部-卷一-原文
宿上下扶摇,上通三清,上下天关,非是别天羊角而上,故明三元各主八方。
天有九气,上下九宫合中宫位,始名三界也。
若三界之内三十二天亦列四方四傍并,上下天关九宫何在?比地九宫亦无次序。
故明一天三界有异也。
《河图》、《五炼》等经,说一天二十八宿,四七相并,以为三界,二十八天馀有四星,上在中斗,亦将三界四七相并,傍上列位以为玄围,而安三界二十八天,馀上四天上为四人,一处傍并比列位,不审一天二十八宿上通三界二十八天,上合四人三十二位,傍并不同,大小有异。
今言一天比地四天者,《真人口诀经》云:中斗之中,五斗位者,阳明为东斗,丹元为南斗,阴精为西斗,北极为北斗,天关一星以为中斗。
上及玄冥,真人以为一天三十五分,上及上元天帝,合为一天三十六位也。
言上界四人等位者,今按《赤书》及《九天谱》等经云,三十二天上下相去,各有气数,上及四梵合为三界三十六帝,不同一天四方傍并也。
《三清图》云:将以玄、元、始三气,以为三境三天。
又以《生神经》九天乃于三天之下,各并著三天。
又以四方三十六天而取二十七天,各于九天之下各并著三天,一单三并以为九天。
未审九天各生八方,上下应会,何所分立?
故《大洞经》云:玄元始三气各生八方,而为二十四帝;九宫各生八方,而为七十二宫。
即明《生神》九天无有一单三并,九气天关,上下不应,言三洞生化,故立三光,三乘各三,故立九帝,九气分化,各生三天,故为三境三十六天也。
若以九天各于三天之下一单三并,上下重叠,唯有六重之天,天若积阴,亦任六重,天既积阳,即合九重,如何九品二等不同?
上下九宫其天何在?
故《赤书》经云,天有九分之关,转轮三气,九度明焉。
故明三元九天,九重是也。
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是元气,一是应化元始天尊也。
于此妙一而生三洞。
故《灵宝五符经》云,三洞以为天尊三公天也。
三生九气,九气以为天尊九卿天也。
又此九气各生三天,故立三九二十七位,故此二十七位上为天尊二十七大夫天也。
欲此二十七位上合九天三元,各有一十二位,合为三洞三十六天也。
此言三清降生三界,各于八方以下而生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等,比地无极三界各禀三清,皆承此象,上下重立,是其义也。
今言傍并者,别有一义。
故《洞真回元九道飞行羽经》云:三清天中而有三万六千天公卿等品,并各有官僚公卿大夫侯伯,置署如一,更相管统,降生三界,遍备天人,皆禀此气,各禀至道妙一之分。
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百二十郡、千二百县、万二千乡、三万六千亭,同禀此气,或单或并,以为生神万象之主也,非是九天傍次分列也。
三界图书相传为错者,言三清九气降为三界一天,气馀九色。
又杂也,言三清九气各成一天,降为三界,上禀本气,未经说五色共成,故《灵宝经》云:上从大宝,初降妙一,始生于元,元生于玄,三生万物,莫不相承也。
又按《九天生神》及《玄门论》等经云,始生于混沌,为苍色,而成郁单无量天,下生三天上圣三品之位;
复次混生于洞,洞为赤色,而成上上禅善天,下生三天中圣三品之位;
复次洞生于浩,浩为青色,而成梵监须延天,下生三天下圣三品之位;
复次元生于旻,旻为绿色,而成寂然兜术天,下生三天上真三品之位;
复次旻生于景,景为黄色,而成不骄乐天,下生三天中真三品之位。
复次景生于遁,遁为白色,而成洞元化应声天,下生三天下真三品之位;
复次玄生于融,融为紫色,而成灵化梵辅天,下生三天,上仙三品之位;
复次融生于炎,炎为碧色,而成高虚清明天,下生三天中仙三品之位;
复次炎生于演,演为乌色,而成无想无结无爱天,下生三天下仙三品之位。
故此九气,九色光明,上为三境三十六天也。
三境降气,三界方生,各于三清八方已下降生三界五亿等天也。
故《九天谱经》云:上从梵行太清之天,三境九气降为三界,天各一色,上禀气生,未见五色,一时混杂也。
今所错者,亦可知委。
故《诸天内音经》云:三十二天皆以五合之气而成,空洞结而成章者,此是五篇真文,生成五方,通为五行,合为五脏,混为二仪,四序生化,此应五方五合所育也,非关九气混为五色,今以五色合为云气,相参盘郁,是其错也。
△后四天
旧说四梵名为四民之天,今按《九天谱经》云,三界应化三十二天,上从梵行太清天中,气渐流降,始生于混,混为苍色,而生二万二千气,其色苍,气澄凝而成贾奕天,即明贾奕天是四民最上初天,即明四民非是太清四梵四天王天也。
今言帝王者,统领八方,始名帝位,不审太虚无上常融天、太释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等天,乃是一天,北方五气玄天,光同四方,比地各为小八天也。
故明三界三十二天,上下重叠,三元品生,亦为一天,分别四方,各属四正,四九列位,及其分应,上下相临。
故东方九气青天,上为三界东华天也;
南方三气丹天,上为三界南极天也;
西方七气素天,上为三界西灵天也;
北方五气玄天,上为三界北真天也。
《五符经》云:升为五云,化为五气。
又按《灵宝经》云,五篇经文生天立地,普植神灵,上为三境之玄根,标天地以长存,
镇五气于灵馆,制劫运于三关。
即明五篇经文上为三清之上四天王位;中为三界四天帝主,应为太清梵行四天,而为四八三十二帝八天生主;下为一天二十八宿三十二帝。
又为比地各列四方,四九列位。
又为一天五方净土。
故按《上清经》及《玄门论》等云,三界之上而有八清天名,三清降气下生三界。
今按八清天内而有太清天名,重明太清梵行之天而生四民贾奕、龙变、太释、常融等四天也。
故《法轮经》云:超度过三罗八难,于是名灭,度如脱胞,旷朗睹八清也。
朗明四梵而处三清之下,四民三界之巅,上为八清之天,三界劫週二十八天,已上八清四民等八天终无劫坏,故名三界八清天也。
或云,三界之中从此天上,自有华光,不假日月,自然明朗。
此是讹言,妄为大语,各自审明,取证即解。
何者言三清三界?凡圣降差,有无不同,动寂各异。
欲界六天,六欲见生;次上色界一十八天,在下六天舍欲爱色,次中六天渐舍色乐,又上六天色心随净;次上无色,由四轻尘色声香味出于触体,渐舍心识,有待都忘,升虚入无,出生灭境也。
言三清上境妙化难思,九色宝光不假日月,无有昼夜,亦无去来,言三界之内假合成身者,《洞真经》云,天有一气,则五气生焉。
五篇真文,附合生体;两半相合,以为生身;以身为宅,心为主人,以神为本,神感应生也。
故明神托五气共合为识,又明神合阴阳以为魂魄。
若人六识清净,感生六慧;六欲烦浊,耽入六尘。
故此生身命终之后,魂阳归天,魄阴归地,自守魄骨以为尸主,生时罪福,并以神当,神更托生,别感诸气,四生六趣,应感俱然,上天下地,清浊有异,应化三界,并感阴阳,既感阴阳,宁无日月?
若是仙家道品,自有仙光,不假日月,神通明朗,三界见著,色欲染尘,二景共滋,日月皆有,并具昼夜,三光齐临,二十八宿璇玑不定,宿有时转,天有劫期,上下数交,百六运会。
今按《灵宝九天生神经》云,日月星宿,阴阳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则明三界皆有日月也。
又按《玄妙经》云,于此界外,八方世界皆上有罗天,重重别置,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亦与南天下宛利同,无异也。
又按《玄门论》及《大洞经》云,九天真人呼日为“濯曜罗”,三天真人呼日为“圆光蔚”,太素天中呼日为“眇景皇”,上清真人呼日为“九曜生”,泰清天中仙人呼日为“太明”,太极天中呼日为“圆明”,玉贤天中呼日为“微玄”,东华真人呼日为“紫曜明”,亦名“圆珠”,亦谓“始晖”,亦谓“太明”,亦谓日名“郁仪”,亦谓月名“结璘”,亦生人首上为眼目。
故《玉京山经》云,俯仰存太上,华景秀丹田,左顾提郁仪,右眄携结璘。
普明天人皆有眼目,三界日月亦同人目也。
《三界图》云:其天中心皆有昆仑山,又名“须弥山”也。
其山高阔,傍障四方,日月绕山,互为昼夜。
日在东方于逯境界,日正中时光及南方,浮利境界以为日出;
日在南方于正中时,耶尼境界以为日出;
西方日正中时光及北方,郁单以为日出;
日在北方于正中时,东方境界以为日出者,今虽四序合宿,是同冬夏二至昼夜不等,日若绕山,四方合停,出没既异,则无山隔,今以形象难诘,或详日出处即有映体,东方日中,南即渐明,南方初出,日既映山,其日合如立竖半镜,今泰山上而有日观,遥望日初出在于地中,其状形如横出半镜,以望初出非映山也。
若其日出之处即是须弥,其山不高,不能映日,即知日出在地中也。
故《易证》云:爻也者,效也;效也者,象也。
象效于天,以为爻象也。
故日在地下,“明夷”之卦为日,处夜阳降阴升也。
日出地上,阳升阴降也,故地上有日,“晋”卦是也。
故在午后,日祇之丛刊本、四库本、辑要离,不鼓缶而歌,阴生阳降也,言阴阳璇玑,昼夜递兴,日直绕山,证何律吕?
日若绕山,璇玑须停,四方度量,何为不等?
言二月、八月昼夜各中,馀月长短南北互差。
故月建在子冬至之分,日极于南,昼短夜长,日出于巽,日没于坤,从左行而至于巽,历于夜分,西北东方三方天下一十九位,分为五更,皆处于夜,昼以已丙午丁未等以为昼日,即明夜统西北东方三方,天下皆处于夜,唯独南方以为昼日,即明日月非隔山也。
又月建在午夏至之分,日极于北,夜短昼长,日出于艮,日入于乾,从艮左行而历昼位,东南西方一十九位,三方天下以为昼日,唯独北方亥壬子癸丑等五辰而处于夜,重明日月非隔山也。
又明夏至之日出没艮乾,东南西方三方天下一时为昼,冬至之日出没巽坤,西北东方三方天下一时为夜。
日既绕山,四方互明,未审此节日映山不?
又明夏至之日,日出于艮,日入于乾,其昆仑山合近于子,日既远山,不合更远,何故起难为日映山也?
其昆仑山向北百千万里则非东方,日正中时南方卯地以为日出也。
又明月建在子,冬至之日,日出于巽,日没于坤,其昆仑山既是映日,即合移就南方在于午分,其此土人不是南方,即合住在昆仑山北,其山既是天心,不移即明日月非映山也。
又明一年四时行焉与日月合宿,以定律吕,故一月建寅,寅与亥合,其神徵明者,徵召万物,而明月建在卯,合宿天魁;月建在辰,合宿从魁;月建在已,合宿传送;月建在午,合宿小吉;月建
在未,合宿胜先;月建在申,合宿太一;月建在酉,合宿天刚;月建在戌,合宿太冲;月建在亥,合宿功曹;月建在子,合宿大吉;月建在丑,合宿神后;
十二月建合宿行神,璇机玉衡,以定四序,四方七宿,日夜互更,即明一天律吕同则南方律吕也。普天既同,四方同天,不合山隔也。
后宣八景,三光同兹,五篇真文,二象通应,具在玉京流光品中,问宣经理,答申应用也。
或有胡人摩尼珠,说皆托一物百六数期,三清八景,降气通生,西戎即序,全无分晓。
或云言此天是属于地住,或云杂报世界,故近则不入六欲之天,远则不在三界二十八天之数。
次上太皇黄曾天上人者,始名欲界,最下天也。
下愚小解因述便答,三界之内,三元通生元各十二,共三十六位。
一天三界,上象俱然,四梵八清,下通元气。
既云地住,别号谁天?杂报世界,何气寄立?次上璇玑,下摄何方?下地杂报,上属何天?
夫言天者,在上,巅也。在上广覆,谓之天也,在下厚载,谓之地也。
言天上天下,上下咸差,一天之中,上属玄枢,一天之上更属上象。
此天即是太皇黄曾天中人也。
言三界之内五种感生虽同,一天善恶两种,所感杂报命短无,上品仙家寿九百万岁。
五方净土皆定寿年,洞室虚宫上下不等,诚仙棋暂玩,柯烂樵人,或二日逢仙,则经二百馀岁,诸仙人寿具显,后章唯此,下地净秽,两别远明,三清上降元气,下生三界法象,降成真仙圣位,各备修科,虽居三界,仙道原深。
故《消魔经》云:三清上境三十六天,下备三界三十六帝,其三界劫尽,被劫火所烧,其三洞仙家不觉有火也。
故明杂报世界善恶同天,善者福寿遐年,恶者浊辱短促。
净秽二土,咸备一天。博地下方亦有上道。
先标前错一十二条,审而观详,他义总晓,请详图录,入道机要,次后显章,具明前疑。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
太上曰:第一欲界六天:一曰太皇黄曾天,二曰太明玉完天,三曰清明何童天,四曰玄胎平育天,五曰元明文举天,六曰七曜摩夷天。
右欲界六天,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是故举其重,因名为欲界。
第二色界一十八天:七曰虚无越衡天,八曰太极蒙翳天,九曰赤明和阳天,十曰玄明恭华天,十一曰曜明宗飘天,十二曰竺落皇茄天,十三曰虚明堂曜天,十四曰观明端静天,十五曰玄明恭庆天,十六曰太焕极瑶天,十七曰元载孔升天,十八曰太安皇崖天,十九曰显定极风天,二十曰始黄孝芒天,二十一曰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曰无思江由天,二十三曰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曰无极昙誓天。
右色界十八天,云其界有色无情欲,不交阴阳,人民化生。但綍香,无复便止之患,故曰色界。
第三无色界四天:二十五曰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曰渊通元洞天,二十七曰翰宠妙成天,二十八曰秀乐禁上天。
右无色界四天,云无复色欲。其界人微妙无色想,乃有形,长数百里而人不自觉,唯有真人能见,故曰无色界。
四梵天元始曰:二十九曰常融天,三十曰玉隆天,三十一曰梵度天,三十二曰贾奕天。
四天之上则为梵行。梵行之上则是上清之天,玉京玄都紫微宫也。乃太上道君所治,真人所登也。
自四天之下,二十八天,分为三界,一天则有一帝王治其中。其天人皆是在世受持智慧上品之人,从善功所得,自然衣食,飞行来去,逍遥欢乐。但死生之限不断,犹有寿命,自有长短。下第一天人寿九万岁,以次转增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天地部-卷一-译文
宿上下扶摇,上通三清,上下天关,不是通过别天的羊角而上,所以明白三元各自主宰八方。
天有九气,上下九宫合中宫位,才称为三界。
如果三界之内的三十二天也排列在四方四傍并,上下天关九宫在哪里?比地上的九宫也没有次序。
所以明白一天三界有不同。
《河图》、《五炼》等经书说,一天有二十八宿,四七相并,作为三界,二十八天之外还有四星,位于中斗,也将三界四七相并,傍上列位作为玄围,而安放三界二十八天,剩下的四天上有四人,一处傍并比列位,不明白一天二十八宿上通三界二十八天,上合四人三十二位,傍并不同,大小有异。
现在说一天比地四天者,《真人口诀经》说:中斗之中,五斗位者,阳明为东斗,丹元为南斗,阴精为西斗,北极为北斗,天关一星作为中斗。
上及玄冥,真人认为一天有三十五分,上及上元天帝,合为一天三十六位。
说上界四人等位者,现在按《赤书》及《九天谱》等经书说,三十二天上下相去,各有气数,上及四梵合为三界三十六帝,不同于一天四方傍并。
《三清图》说:将以玄、元、始三气,作为三境三天。
又以《生神经》九天乃于三天之下,各并著三天。
又以四方三十六天而取二十七天,各于九天之下各并著三天,一单三并作为九天。
不明白九天各生八方,上下应会,何所分立?
所以《大洞经》说:玄元始三气各生八方,而为二十四帝;九宫各生八方,而为七十二宫。
即明白《生神》九天没有一单三并,九气天关,上下不应,说三洞生化,所以立三光,三乘各三,所以立九帝,九气分化,各生三天,所以为三境三十六天。
如果以九天各于三天之下一单三并,上下重叠,只有六重之天,天若积阴,也任六重,天既积阳,即合九重,如何九品二等不同?
上下九宫其天何在?
所以《赤书》经说,天有九分之关,转轮三气,九度明焉。
所以明白三元九天,九重是也。
所以《道德经》说:道生一。一是元气,一是应化元始天尊。
于此妙一而生三洞。
所以《灵宝五符经》说,三洞作为天尊三公天。
三生九气,九气作为天尊九卿天。
又此九气各生三天,所以立三九二十七位,所以此二十七位上为天尊二十七大夫天。
欲此二十七位上合九天三元,各有一十二位,合为三洞三十六天。
此言三清降生三界,各于八方以下而生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等,比地无极三界各禀三清,皆承此象,上下重立,是其义也。
现在说傍并者,别有一义。
所以《洞真回元九道飞行羽经》说:三清天中而有三万六千天公卿等品,并各有官僚公卿大夫侯伯,置署如一,更相管统,降生三界,遍备天人,皆禀此气,各禀至道妙一之分。
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百二十郡、千二百县、万二千乡、三万六千亭,同禀此气,或单或并,作为生神万象之主也,不是九天傍次分列。
三界图书相传为错者,说三清九气降为三界一天,气馀九色。
又杂也,说三清九气各成一天,降为三界,上禀本气,未经说五色共成,所以《灵宝经》说:上从大宝,初降妙一,始生于元,元生于玄,三生万物,莫不相承也。
又按《九天生神》及《玄门论》等经书说,始生于混沌,为苍色,而成郁单无量天,下生三天上圣三品之位;
复次混生于洞,洞为赤色,而成上上禅善天,下生三天中圣三品之位;
复次洞生于浩,浩为青色,而成梵监须延天,下生三天下圣三品之位;
复次元生于旻,旻为绿色,而成寂然兜术天,下生三天上真三品之位;
复次旻生于景,景为黄色,而成不骄乐天,下生三天中真三品之位。
复次景生于遁,遁为白色,而成洞元化应声天,下生三天下真三品之位;
复次玄生于融,融为紫色,而成灵化梵辅天,下生三天,上仙三品之位;
复次融生于炎,炎为碧色,而成高虚清明天,下生三天中仙三品之位;
复次炎生于演,演为乌色,而成无想无结无爱天,下生三天下仙三品之位。
所以此九气,九色光明,上为三境三十六天。
三境降气,三界方生,各于三清八方已下降生三界五亿等天。
所以《九天谱经》说:上从梵行太清之天,三境九气降为三界,天各一色,上禀气生,未见五色,一时混杂也。
现在所错者,也可知委。
所以《诸天内音经》说:三十二天皆以五合之气而成,空洞结而成章者,此是五篇真文,生成五方,通为五行,合为五脏,混为二仪,四序生化,此应五方五合所育也,非关九气混为五色,现在以五色合为云气,相参盘郁,是其错也。
△后四天
旧说四梵名为四民之天,现在按《九天谱经》说,三界应化三十二天,上从梵行太清天中,气渐流降,始生于混,混为苍色,而生二万二千气,其色苍,气澄凝而成贾奕天,即明白贾奕天是四民最上初天,即明白四民不是太清四梵四天王天。
现在说帝王者,统领八方,始名帝位,不明白太虚无上常融天、太释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等天,乃是一天,北方五气玄天,光同四方,比地各为小八天。
所以明白三界三十二天,上下重叠,三元品生,也为一天,分别四方,各属四正,四九列位,及其分应,上下相临。
所以东方九气青天,上为三界东华天;
南方三气丹天,上为三界南极天;
西方七气素天,上为三界西灵天;
北方五气玄天,上为三界北真天。
《五符经》说:升为五云,化为五气。
又按《灵宝经》说,五篇经文生天立地,普植神灵,上为三境之玄根,标天地以长存,
在灵馆中镇压五气,控制三关的劫运。
即明确五篇经文的上部为三清之上的四天王位;中部为三界四天帝主,应为太清梵行四天,而为四八三十二帝八天生主;下部为一天二十八宿三十二帝。
又为比地各列四方,四九列位。
又为一天五方净土。
因此根据《上清经》及《玄门论》等所说,三界之上有八清天的名称,三清降气下生三界。
现在根据八清天内而有太清天的名称,再次明确太清梵行之天而生四民贾奕、龙变、太释、常融等四天。
因此《法轮经》说:超度过三罗八难,于是名灭,度如脱胞,旷朗睹八清也。
朗明四梵而处三清之下,四民三界之巅,上为八清之天,三界劫週二十八天,已上八清四民等八天终无劫坏,故名三界八清天也。
有人说,三界之中从此天上,自有华光,不依赖日月,自然明朗。
这是错误的言论,妄自夸大,各自审明,取证即解。
何者言三清三界?凡圣降差,有无不同,动寂各异。
欲界六天,六欲见生;次上色界一十八天,在下六天舍欲爱色,次中六天渐舍色乐,又上六天色心随净;次上无色,由四轻尘色声香味出于触体,渐舍心识,有待都忘,升虚入无,出生灭境也。
言三清上境妙化难思,九色宝光不依赖日月,无有昼夜,亦无去来,言三界之内假合成身者,《洞真经》云,天有一气,则五气生焉。
五篇真文,附合生体;两半相合,以为生身;以身为宅,心为主人,以神为本,神感应生也。
故明神托五气共合为识,又明神合阴阳以为魂魄。
若人六识清净,感生六慧;六欲烦浊,耽入六尘。
故此生身命终之后,魂阳归天,魄阴归地,自守魄骨以为尸主,生时罪福,并以神当,神更托生,别感诸气,四生六趣,应感俱然,上天下地,清浊有异,应化三界,并感阴阳,既感阴阳,宁无日月?
若是仙家道品,自有仙光,不依赖日月,神通明朗,三界见著,色欲染尘,二景共滋,日月皆有,并具昼夜,三光齐临,二十八宿璇玑不定,宿有时转,天有劫期,上下数交,百六运会。
今按《灵宝九天生神经》云,日月星宿,阴阳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则明三界皆有日月也。
又按《玄妙经》云,于此界外,八方世界皆上有罗天,重重别置,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亦与南天下宛利同,无异也。
又按《玄门论》及《大洞经》云,九天真人呼日为“濯曜罗”,三天真人呼日为“圆光蔚”,太素天中呼日为“眇景皇”,上清真人呼日为“九曜生”,泰清天中仙人呼日为“太明”,太极天中呼日为“圆明”,玉贤天中呼日为“微玄”,东华真人呼日为“紫曜明”,亦名“圆珠”,亦谓“始晖”,亦谓“太明”,亦谓日名“郁仪”,亦谓月名“结璘”,亦生人首上为眼目。
故《玉京山经》云,俯仰存太上,华景秀丹田,左顾提郁仪,右眄携结璘。
普明天人皆有眼目,三界日月亦同人目也。
《三界图》云:其天中心皆有昆仑山,又名“须弥山”也。
其山高阔,傍障四方,日月绕山,互为昼夜。
日在东方于逯境界,日正中时光及南方,浮利境界以为日出;
日在南方于正中时,耶尼境界以为日出;
西方日正中时光及北方,郁单以为日出;
日在北方于正中时,东方境界以为日出者,今虽四序合宿,是同冬夏二至昼夜不等,日若绕山,四方合停,出没既异,则无山隔,今以形象难诘,或详日出处即有映体,东方日中,南即渐明,南方初出,日既映山,其日合如立竖半镜,今泰山上而有日观,遥望日初出在于地中,其状形如横出半镜,以望初出非映山也。
若其日出之处即是须弥,其山不高,不能映日,即知日出在地中也。
故《易证》云:爻也者,效也;效也者,象也。
象效于天,以为爻象也。
故日在地下,“明夷”之卦为日,处夜阳降阴升也。
日出地上,阳升阴降也,故地上有日,“晋”卦是也。
故在午后,日祇之丛刊本、四库本、辑要离,不鼓缶而歌,阴生阳降也,言阴阳璇玑,昼夜递兴,日直绕山,证何律吕?
日若绕山,璇玑须停,四方度量,何为不等?
言二月、八月昼夜各中,馀月长短南北互差。
故月建在子冬至之分,日极于南,昼短夜长,日出于巽,日没于坤,从左行而至于巽,历于夜分,西北东方三方天下一十九位,分为五更,皆处于夜,昼以已丙午丁未等以为昼日,即明夜统西北东方三方,天下皆处于夜,唯独南方以为昼日,即明日月非隔山也。
又月建在午夏至之分,日极于北,夜短昼长,日出于艮,日入于乾,从艮左行而历昼位,东南西方一十九位,三方天下以为昼日,唯独北方亥壬子癸丑等五辰而处于夜,重明日月非隔山也。
又明夏至之日出没艮乾,东南西方三方天下一时为昼,冬至之日出没巽坤,西北东方三方天下一时为夜。
日既绕山,四方互明,未审此节日映山不?
又明夏至之日,日出于艮,日入于乾,其昆仑山合近于子,日既远山,不合更远,何故起难为日映山也?
其昆仑山向北百千万里则非东方,日正中时南方卯地以为日出也。
又明月建在子,冬至之日,日出于巽,日没于坤,其昆仑山既是映日,即合移就南方在于午分,其此土人不是南方,即合住在昆仑山北,其山既是天心,不移即明日月非映山也。
又明一年四时行焉与日月合宿,以定律吕,故一月建寅,寅与亥合,其神徵明者,徵召万物,而明月建在卯,合宿天魁;月建在辰,合宿从魁;月建在已,合宿传送;月建在午,合宿小吉;月建
在未时,合宿胜先;月建在申时,合宿太一;月建在酉时,合宿天刚;月建在戌时,合宿太冲;月建在亥时,合宿功曹;月建在子时,合宿大吉;月建在丑时,合宿神后;
十二个月的月建与宿神相合,通过璇玑玉衡来确定四季,四方七宿日夜交替,表明一天的律吕与南方的律吕相同。普天之下都是如此,四方与天相同,不受山川阻隔。
之后宣示八景,三光同照,五篇真文,二象相互呼应,这些都记载在玉京流光品中,询问宣示的经理,回答申明的应用。
有些胡人提到摩尼珠,说都是依托一物百六数期,三清八景,降气通生,西戎即序,完全不明白。
有人说这天是属于地住的,有人说这是杂报世界,所以近则不入六欲之天,远则不在三界二十八天之数。
再往上太皇黄曾天的人,开始称为欲界,是最低的天。
下愚小解因此叙述便回答,三界之内,三元通生,各有十二位,共三十六位。
一天三界,上象都是如此,四梵八清,下通元气。
既然说是地住,别号是谁的天?杂报世界,什么气寄立?再往上璇玑,下摄何方?下地杂报,上属何天?
所谓天,在上,是巅。在上广覆,称为天,在下厚载,称为地。
说天上天下,上下都有差别,一天之中,上属玄枢,一天之上更属上象。
这天就是太皇黄曾天中的人。
说三界之内五种感生虽然相同,一天善恶两种,所感杂报命短无,上品仙家寿九百万岁。
五方净土都定寿年,洞室虚宫上下不等,诚仙棋暂玩,柯烂樵人,或二日逢仙,则经二百馀岁,诸仙人寿具显,后章唯此,下地净秽,两别远明,三清上降元气,下生三界法象,降成真仙圣位,各备修科,虽居三界,仙道原深。
所以《消魔经》说:三清上境三十六天,下备三界三十六帝,其三界劫尽,被劫火所烧,其三洞仙家不觉有火也。
所以明杂报世界善恶同天,善者福寿遐年,恶者浊辱短促。
净秽二土,都具备一天。博地下方也有上道。
先标前错一十二条,审而观详,他义总晓,请详图录,入道机要,次后显章,具明前疑。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
太上说:第一欲界六天:一叫太皇黄曾天,二叫太明玉完天,三叫清明何童天,四叫玄胎平育天,五叫元明文举天,六叫七曜摩夷天。
右欲界六天,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所以举其重,因此名为欲界。
第二色界一十八天:七叫虚无越衡天,八叫太极蒙翳天,九叫赤明和阳天,十叫玄明恭华天,十一叫曜明宗飘天,十二叫竺落皇茄天,十三叫虚明堂曜天,十四叫观明端静天,十五叫玄明恭庆天,十六叫太焕极瑶天,十七叫元载孔升天,十八叫太安皇崖天,十九叫显定极风天,二十叫始黄孝芒天,二十一叫太黄翁重天,二十二叫无思江由天,二十三叫上揲阮乐天,二十四叫无极昙誓天。
右色界十八天,说其界有色无情欲,不交阴阳,人民化生。但綍香,无复便止之患,所以叫色界。
第三无色界四天:二十五叫皓庭霄度天,二十六叫渊通元洞天,二十七叫翰宠妙成天,二十八叫秀乐禁上天。
右无色界四天,说无复色欲。其界人微妙无色想,乃有形,长数百里而人不自觉,唯有真人能见,所以叫无色界。
四梵天元始说:二十九叫常融天,三十叫玉隆天,三十一叫梵度天,三十二叫贾奕天。
四天之上则为梵行。梵行之上则是上清之天,玉京玄都紫微宫也。乃太上道君所治,真人所登也。
自四天之下,二十八天,分为三界,一天则有一帝王治其中。其天人皆是在世受持智慧上品之人,从善功所得,自然衣食,飞行来去,逍遥欢乐。但死生之限不断,犹有寿命,自有长短。下第一天人寿九万岁,以次转增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天地部-卷一-注解
九天真王:道教中的高级神祇,代表宇宙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与元始天王共同主宰宇宙的生成和运行。
元始天王:道教中的创世神,被认为是宇宙的起源,与九天真王共同主宰宇宙的生成。
始气:道教宇宙观中的概念,指宇宙生成之初的最原始的气,是万物生成的根源。
溟涬:形容宇宙初开时的混沌状态,无边无际,模糊不清。
混沌太虚:指宇宙生成之前的虚无状态,混沌未分,没有明确的形态和结构。
九气:道教宇宙观中的概念,指宇宙生成时的九种基本气,分别代表不同的宇宙力量和属性。
九真之帝:道教中的九位高级神祇,分别掌管不同的天界和宇宙力量。
玉京山:道教中的神山,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的居所。
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道教中的至高神祇,掌管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的生成。
大冥:道教宇宙观中的概念,指宇宙中极远的地方,象征着深不可测的宇宙奥秘。
大罗天:道教宇宙观中的最高天界,象征着宇宙的终极境界。
黄天、苍天、青天:道教宇宙观中的不同天界,分别代表不同的宇宙层次和境界。
三界:佛教和道教共有的概念,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代表众生存在的三个层次。
四天帝王:道教中的四位高级神祇,分别掌管不同的天界和宇宙力量。
北斗:道教中的重要星宿,被认为是宇宙运行的关键,与人的命运密切相关。
五斗魁主:道教中的五位星神,分别掌管不同的宇宙力量和命运。
东华、南极、西灵、北真:道教中的四位高级神祇,分别掌管不同的天界和宇宙力量。
三清:道教最高神祇,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
玉京琼阙:道教中的神山和宫殿,象征着宇宙的中心和至高无上的境界。
三十二天:道教宇宙观中的概念,指宇宙中的三十二个天界,分别代表不同的宇宙层次和境界。
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星宿,用于划分天区和计时。
三一、三元:道教中的概念,指宇宙中的三种基本力量和属性,分别代表不同的宇宙层次和境界。
帝一、太一帝君:道教中的高级神祇,掌管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的生成。
扶摇台:道教中的神台,象征着宇宙的上升和运行。
玄阶:道教中的神阶,象征着宇宙的上升和运行。
三十六天:道教宇宙观中的概念,指宇宙中的三十六个天界,分别代表不同的宇宙层次和境界。
七宿:指二十八宿中的七宿,古代用于天文观测和占星。
璇玑、玉衡:道教中的重要星宿,被认为是宇宙运行的关键,与人的命运密切相关。
八清天:道教中的天界之一,位于三清之下,被认为是超越三界的天界,不受劫难影响。
太清天:道教天界之一,属于八清天的一部分,象征清净无染的境界。
四民:指道教中的四种天民,分别为贾奕、龙变、太释、常融,象征不同的修行境界。
须弥山:佛教和道教共有的宇宙中心山,象征宇宙的中心和稳定。
郁仪:道教中对太阳的别称,象征光明和生命力。
结璘:道教中对月亮的别称,象征阴柔和变化。
昆仑山:中国神话中的神山,象征天地之间的连接和神圣之地。
月建: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亮在黄道十二宫中的位置,与地支相对应,用于纪月和占卜。
合宿:指月亮与某一星宿相合,古代用于占星和历法计算。
璇机玉衡:璇机和玉衡是古代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此处借指天文历法。
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
律吕:古代音乐术语,指音律,此处借指天文历法中的音律对应关系。
八景:道教术语,指八种仙境或八种神圣景象。
三光:指日、月、星三光,道教中象征天地人三才。
五篇真文:道教经典,指五篇重要的道教经文。
玉京:道教术语,指天界的最高处,太上道君所居之地。
胡人摩尼珠:指来自西域的摩尼教信徒,摩尼珠是摩尼教的象征物。
六欲之天:佛教术语,指欲界六天,此处借指欲界的六种欲望。
三界二十八天: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二十八天。
太皇黄曾天:道教术语,指欲界六天中的第一天。
三元:道教术语,指天、地、水三元,或指精、气、神三元。
四梵八清:道教术语,指四梵天和八清天,道教中的高级天界。
玄枢:道教术语,指天界的中心或枢纽。
消魔经:道教经典,讲述如何消除魔障,修炼成仙。
三洞仙家:道教术语,指修炼成仙的道士。
净秽二土:道教术语,指净土和秽土,分别代表纯净和污秽的世界。
四梵天:道教术语,指常融天、玉隆天、梵度天、贾奕天,是道教中的高级天界。
上清之天:道教术语,指道教天界中的最高层,太上道君所居之地。
玉京玄都紫微宫:道教术语,指天界的最高处,太上道君所居之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天地部-卷一-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道教宇宙观中的宇宙生成和结构,展现了道教对于宇宙起源和运行的深刻理解。文中提到的九天真王、元始天王、始气、溟涬、混沌太虚等概念,都是道教宇宙观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道教对于宇宙生成之初的混沌状态的描绘。
九天真王和元始天王作为宇宙的至高神祇,共同主宰宇宙的生成和运行,体现了道教对于宇宙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九气、九真之帝等概念则进一步细化了宇宙的结构和层次,展现了道教对于宇宙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
玉京山作为宇宙的中心,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的居所,象征着宇宙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大冥、大罗天、黄天、苍天、青天等概念则进一步描绘了宇宙的层次和境界,展现了道教对于宇宙深不可测的奥秘的探索。
三界、四天帝王、北斗、五斗魁主等概念则进一步细化了宇宙的结构和运行,展现了道教对于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解。东华、南极、西灵、北真等神祇则分别掌管不同的天界和宇宙力量,体现了道教对于宇宙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三清、玉京琼阙、三十二天、二十八宿等概念则进一步描绘了宇宙的层次和境界,展现了道教对于宇宙深不可测的奥秘的探索。三一、三元、帝一、太一帝君等概念则进一步细化了宇宙的结构和运行,展现了道教对于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解。
扶摇台、玄阶、三十六天、七宿、璇玑、玉衡等概念则进一步描绘了宇宙的层次和境界,展现了道教对于宇宙深不可测的奥秘的探索。这些概念不仅反映了道教对于宇宙生成和运行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道教对于宇宙力量和规律的崇拜和敬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道教宇宙观概念,展现了道教对于宇宙生成、结构和运行的深刻理解,体现了道教对于宇宙力量和规律的崇拜和敬畏,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是道教经典中对宇宙结构和天界的详细描述,体现了道教对宇宙的深刻理解和哲学思考。文本通过三清、三界、八清天等概念,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宇宙观。三清作为最高神祇,象征宇宙的终极真理和最高境界,而三界则代表了众生存在的不同层次,从欲界到无色界,逐渐超越物质和欲望的束缚。
八清天和太清天则是超越三界的天界,象征着清净无染的境界,不受劫难影响。这种天界的划分不仅体现了道教对宇宙结构的理解,也反映了道教修行者追求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境界的理想。
文本中还提到了二十八宿、须弥山等天文学和神话元素,这些元素不仅用于划分天区和计时,也象征了宇宙的秩序和稳定。须弥山作为宇宙的中心,象征天地之间的连接,而二十八宿则代表了时间和空间的划分。
此外,文本中对日月的神话化描述,如郁仪和结璘,体现了道教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象征化理解。日月不仅是自然界的光明之源,也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象征着阴阳的平衡和宇宙的和谐。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构建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宇宙观,体现了道教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它不仅具有宗教和哲学的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本融合了道教、佛教和古代天文学的思想,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宇宙结构和天界的复杂理解。文本通过描述月建、合宿、璇机玉衡等天文现象,揭示了古代天文学与道教、佛教宇宙观的紧密联系。月建与合宿的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细致观察和占星术的应用,而璇机玉衡则象征着古代天文仪器的精密和天文历法的重要性。
文本中的‘三清八景’、‘五篇真文’等道教术语,体现了道教对天界和神仙世界的丰富想象。三清作为道教的最高神祇,象征着宇宙的最高层次,而八景则代表了道教中的神圣景象,反映了道教对宇宙的层次化理解。五篇真文则是道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道教教义的神圣性和权威性。
佛教的影响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如‘六欲之天’、‘三界二十八天’等术语,反映了佛教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划分,以及对生死轮回的理解。这些概念与道教的宇宙观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
文本还提到了‘太皇黄曾天’、‘四梵天’等道教天界的名称,进一步展示了道教对天界的详细划分和层次化理解。太皇黄曾天作为欲界的第一天,象征着人类欲望的起点,而四梵天则代表了更高层次的天界,象征着修炼成仙的目标。
最后,文本通过‘消魔经’、‘三洞仙家’等术语,强调了道教修炼的重要性和成仙的可能性。消魔经作为道教经典,教导人们如何消除魔障,修炼成仙,而三洞仙家则代表了修炼成仙的道士,象征着道教修炼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宇宙结构和天界的复杂理解,还体现了道教、佛教和古代天文学的相互影响和融合。通过对这些术语和概念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