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四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四-原文

笑,答海空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凡夫,有身无身,烦恼之身。何以故?烦恼身者,囊里脓血,障于道性。是故众生,不悟烦恼,有真道性。真道之性,不在内耶,不在外耶,不在中间。亦不有耶,亦不无耶,非过去耶,非见在耶,非未来耶,非色心耶,非自他耶。非有命耶,非无命耶,非有身耶,非无身耶,非有常耶,非无常耶。

尔时海空稽首作礼,白天尊言:如是所说,非有身耶,非无身耶,云何烦恼障于道性?道性之身,从父母耶?从微尘耶?从幻化耶?从自然耶?从虚空耶?从变易耶?从善生耶?从恶生耶?从畜生耶?从地狱耶?从天上耶?若从父母生道性者,云何父母是烦恼耶?非烦恼耶?若是烦恼,云何能生真道性者?若是真生,真性应常,云何真性从烦恼生?若从烦恼,烦恼之障,或堕于地狱,道性之生,亦堕地狱。若是不堕,云何道性从烦恼生?若无烦恼,云何烦恼障于道性?以是义故,唯愿慈尊垂哀愍。

说时,众颙颙欲有所闻。尔时天尊发微妙音,答海空言:善男子,言道性者,无性之性。非有法性,非无法性。道性之生,亦有亦无。善男子,言道性者,非有身生。非无身生。非非无有,非非有无。亦有身生,亦无身生。善男子,云何烦恼障于道性?言道性者,即烦恼生。非烦恼生,亦是烦恼生。是烦恼亦非烦恼,云何障于道性?善男子,譬如黑云障于日光之光,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有不无。道性之生,亦复如是。

善男子,道性之生,非父母生,是父母生。何以故?若父母生,父母生己,生无所生。无生之生,譬如花果。花生无果,果生无花。道性之生,亦复如是。道性云何从父母生?善男子,云何道性从微尘生?言道性者,是微尘生,非微尘生;是幻化生,非幻化生;是自然生,非自然生;是虚空生,非虚空生;是变易生,非变易生;是善因生,非善因生;是恶因生,非恶因生;是畜生生,非畜生生;是地狱生,非地狱生;是天上生,非天上生。以是因缘,无生之生,生生无生。非无法生,非有法生。若如是者,生相不生。若是无者,无生不无,不无不有,是为道性。道性之生,生之所生,生生不生。

善男子,向难云,若从父母生道性者,云何父母是烦恼耶?善男子,今当为说道性者,从父母生。善男子,譬如莲花,从淤泥生之生,亦不是泥,亦不非泥。道性之生,亦复如是。亦是父母,亦非父母。善男子,譬如人寄屋生,屋非有人。道性之生,亦复如是。如木寄生,随木而生,生非木种。道性之生,亦复如是。生于烦恼非烦恼。云道性犹如虚空,相不可得。以是当知非烦恼。本亦非众生,亦非非众生。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非父母因缘而生,不识因缘,妄造诸恶,生分别想,不信经典,不爱众生,任命死生,无复极已。以是因缘,分别善恶,不摄六情,生种种爱,诽谤一乘。海空宝藏,闻说不闻,听说不听,起种种念。以是因缘,或得癞病,或得聋盲,或受畜生牛马猪犬,或受人形,六根不具,虽有人形,而无情智。

◎筏喻

《海空智藏经》云:昔有国王以四虎令人养食,瞻视卧起,摩洗虎,令曰:若令一虎生瞋恚者,我依律法当斩汝命。尔时其人闻王教令,心大怖畏,惶惶无所。于是思惟,舍虎而走。尔时大王闻人已走,即遣少刚拔刀随之。其人回顾,见后少刚,即便疾走。是时少刚以恶方便,即藏持刀,密遣一人,假为亲善而语之言:汝可来还。其人不信,即入空城而自匿。既入城中,视诸精舍,悉空无人。既不见人,即便坐卧。闻空中声,咄哉男子!此城空旷,无有人居。今夜当有四百贼来,汝设遇者,命不安全。汝当云何而得免之?尔时其人益增恐怖,复舍而去。路碍河水,漂流无有船舫,心又愁烦,即取种种草木为筏。复更思惟,我必住此,当为猛虎之所危害。若渡此河,筏不可依,当没水死,终不为彼虎所伤害。即推草筏置之水中,身倚其上,还动手足,截流而去。当到彼岸,安隐如故,心大欢喜。

◎病说

天尊告善种王曰:我说病者,即是烦恼。烦恼既空,病法亦空。病法既空,身法亦空。何以故?烦恼身者,如幻梦故。以是因缘,以空为空。善种又言:地水火风四大之中,何大是身?答云:烦恼身者,非地大生,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一切众生,烦恼身者,从四大起,以之为病,是故真士,随之为病。于是善种得闻说巳,即起作礼,赞叹一乘。海空智藏,是我大师,为我辈说言病,诸行无常,身法无我。不说海空,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常乐。玄都玉京,教导三乘,为诸众生,作大桥梁,度生死海。于空城中,托身有疾。哀彼众生,令识宿世,亿劫中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修弘福田。念于众生,勿令忧恼。劝助众生,勤行进道。作大医王,疗治众生一切病根,慰喻众生,以疾而卧。

尔时海空智藏告善种王:汝等勿疑,我身疾者,而言无疾。今我疾者,皆前世因,妄相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惟之为疾。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著。今我疾者,皆由身起。是故于身,不应生著。善种王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烦恼想,当灭法想。汝等大王,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我身之身,唯起灭法。此法身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汝灭,灭时

不言,我灭汝起。我念众生,亦复如是。善种大王,汝等当知,应作是念。此法身者,亦是颠倒。是我身者,即是大患。汝等应当厌离此身,云何为离我所?离我所者,即离二法。离二法者,不念内外,诸法平等。云何平等?我等常乐清静,内外无我,我亦清静。此二法者,悉皆空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了空病故,是我有病。今我病者,无受而受,说身无常。法相不灭,而取证信,故设有身。普念众生,发大慈心,说一乘藏,调伏我身。亦当调伏一切众生,除种种病。今我说病,为断众生,攀缘病本。诸根若尽,是我无病。善种大王,若有一人有疾而卧,汝等应当作如是念,诸法无我,我身无常。若空非我,虽身有疾,在生死中,化度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汝等又复念于我身,身不离身,是病是身,悲新悲故,是惠方便。设身有病,而寂寞故,莫知方便。善种大王,若有众生有疾而卧,不作是念,不调伏心,不厌离身,而贪求爱,如是人者,是愚人法,当知是人,不离生死地狱。若有一人有疾而卧,念想法法,若空无我,是我身疾在生死中,而不生死。无生死故,生死无我。我于生死,亦无污行。住于常乐,亦不常乐。不寂静故,是海空行。如是之行,永离生死烦恼域中。虽有我身,不依身心。虽在三界,不坏法性。虽行于空,亦无空想。又告善根长者大王:我身虽病,为诸众生有疾而卧。虽行无相,为彼众生而现受作。虽行无动,为彼众生而作动相,种种演说。虽行一乘,海空智藏,为彼众生而遍现微尘之身。虽行智慧,转大法轮,为彼众生无明暗室,现大道光,照彼烦恼,俱发善心,行一乘行。说是语巳,善种大王及诸群臣八千余人,皆发善心。

◎求道二患

天尊告度命真士曰:修身求道,具有二患:一者由有恶患,二者见有身故。如是二患,道之大病。是故众生,若欲求道,当以大乘无上慧心观我身相。既了无身,三业自净。修六度行,行四等心,是名随顺,方便引接。譬喻如行客,隔碍汤谷,欲到彼岸,无因得过。假借舟航,以济沉溺。既至彼岸,向之舟航,无所用之。六度四行,亦复如是。为诸众生,未能体了无生道岸,是故假借六度,安慰其心,令得调伏,即了无身,得致道地。六度诸行,无所复用。度命又言:大德天尊,所说譬喻,要妙深远。一切众生,修众行以求度世。既得度巳,无所复行。如是一切成真得道,无所行邪。既无所行,应失大悲。云何大道于众生常行四弘以度众苦?天尊答曰:度命真士,天尊大圣,济生度苦,无彼此故,无爱憎故,无成坏故,无得失故。譬如桥梁,无心度物,不拣净秽,是人非人,牛马骡驴,皆悉通过。天尊大圣,无心大度,亦复如是。虽度众生,无彼此相,无爱憎相,无成坏相,无得失相。犹如大海,容纳百川,无增无灭,无秽无净,无心简择。

◎梦喻虚妄

天尊谓正见童子曰:十方天尊出现于世,为欲断诸众生虚妄,说此妙经深邃之法。诸众生各得净慧,明了法性,无所障翳,知诸法空,本无虚妄。虚妄既空,心性清静,乃知十方一切天尊无出没相。以是之故,十方天尊出现于世,得大利益,一切众生,皆得正见,泰然安乐。譬如夜梦,见诸毒蛇,开利牙齿,近来逼身,拟作吞噬。心神惶惧,东西驰走,叫声烈天,迷闷辟地。床边觉人呼之曰:咄哉睡梦,如斯叫耶?而其梦人,忽然睡觉,申舒手足,乃知梦见,虚妄非真,心意正定,泰然安乐。一切众生,同在三界无明巨室,诸所为作,皆悉梦幻,无有真实。天尊大圣,说此大乘微妙经典,觉悟一切令得正见。

◎散花喻

《真藏经》云:天尊在灵解山散本微花,其华飘摇遍满法界,非青非白,非赤非黑,非长非短,非大非小,非广非狭,入于细微,离诸色像。华中有自然之果,其果圆净,具一切味,非一切味;具一切声,非一切声;具一切色,非一切色;具一切香,非一切香;具一切触,非一切触;具一切法,非一切法;具一切智,非一切智。其果名具慈甘泉,得此泉味,自然饱满,无饥无渴,恣容端正,妙丽希有,到灵解山,不生不灭,湛然常住,证无生果。

尔时众中有一童子,名曰善达,从坐而起,上白天尊:不审本微之华,中有自然之果,散满法界,尽诸微尘,无大不覆,无小不入,为赤为白,为青为黑,为长为短,为大为小,为广为狭,为见为闻,为来为去,为天为地。如是华果,浩溥週普,遍成法界,不可思议。不审一切众生,同禀一华,云何诸缘各有差别,善恶不同?生死之业,苦乐殊形?返覆往还,受生各异?或生边夷,或生中国;或生奴婢,或生人王;或生贫贱,或生富贵;或生跛辟足,或生具足;或生愚痴,或生智慧;或生悭贪,或生布施;或生好杀,或生慈悲;或生五逆,或生孝顺;或生受苦,或生受乐;或生聋盲,或生聪哲;或生禽虫,或生鱼鳖。如此业报,种种不同。唯愿慈悲,分别解释。天尊告善达童子曰:一切法生,皆从一本微华,种种相好,众生迷惑不自觉知。于实相中,横生颠倒。法成受苦见惩。自生不孝,慈爱远离。失本求末,冥冥不晓。长处暗中,无有解脱。慈敏心种种,济度显法,因由众中疑惑不了业缘,

诸法空寂,毕竟无我。

推问:东方生物,有边崖不?南方显照,有极源不?西方衰杀,有情变不?北方冥昧,有穷通不?

色声香味触,有色声香味触不?贪嗔痴缚,有贪嗔痴缚不?善恶行业,可修不也?

大师所显,推问诸法行业,并无所得,云何差别,苦乐不同?

天尊曰:诸法幻生,幻生幻灭。诸法幻灭,幻灭幻生。

如是幻相,生灭幻无,生灭幻相,去来幻无,去来,幻相贪痴,幻无贪痴,幻相取舍,幻无取舍,幻相烦恼,幻无烦恼,幻相恩爱,幻无恩爱;幻相差别,幻无差别。

幻相一切众生,业缘端正。

生灭无幻,来去无幻,贪痴无幻,取舍无幻,烦恼无幻,恩爱无幻,差别无幻。

如是空寂,究竟道场。

善达闻之,忽然觉悟。

◎论种子

天尊告曜明真人曰:向问言:譬如种子,种子不坏,牙茎枝叶花实等法,从何而生?

吾今问子:种子坏邪?牙实生邪?

种子若坏,坏则无因,无因有果,斯无是处。

牙生种坏,坏则不生,坏为生因,亦非有是,当知种子牙茎,枝叶花实,非生非坏,非因非果,非不因果。

烦恼真相,亦复如是,非前非后,非一非异,非不一异。

又语曜明:汝为种子坏乃牙生。

今又问种子,牙坏时生耶?未坏生耶?坏后生耶?

若坏时生者,以坏为生,生则不生。

生则坏者,以生为坏,坏则不坏,云何种坏而得生牙?

譬如廕壤,身则不生,无廕有身,理则不然。

以是当知,种子既坏,牙则不生。

无种有牙,理亦不然。

是故我言,坏则不生。

若有说坏生者,与坏同体,云何得生?

譬如一身,诸根同体,云何头坏,而得足生?理则不然。

以是当知,种子坏时,牙则不生。

生坏同体,理亦不然。

是故我言,坏时不生。

坏后生者,生灭相离,云何为因?

譬如种已先灭,灭即无牙,云何牙后从败种生?

以是当知,坏后不生。

坏已牙生,理亦不然。

是故我言,种子坏后,牙亦不生。

又语曜明:种坏牙生,生坏一耶?生坏异耶?

生坏一者,坏相相违,云何同体?

灭则不生,云何生坏?

生坏异者,异则非因。

非因生果,理则不然。

譬如虚空,非兔角因,虚空非因,生兔角果,理则不然。

以是当知,异亦不生。

云何不生?

又语曜明:未坏生者,则种子体中未变,未变牙生,则无因,无因有果,无种有耶,理则不然。

犹如无形,影则不生。

形若未生,有影生者,当知此影,不从形生。

譬如麻子未坏,油则不生。

以是当知,未坏不生,云何有生?

又语曜明:坏后生者,彼种已灭,灭则无因,灭后生牙始生,生则非果。

彼种灭巳,有芽生者,理则不然。

犹如无乳,酪则不生。

若无彼乳,而有此酪,是则酪有不从乳生。

以是当知,坏后不生,云何有生?

检求生相,毕竟永灭,不可得故,是故无生。

◎真假

《升玄经》子明问曰:既无所有,以何为有?

道陵答曰:以无所有,而名为有。

又问:何名所义?

答曰:形声虚伪故。

又问:何为虚伪?

答曰:乃不住故。

又问:云何不住?

答曰:速变异故。

又问:虽速变异,非无所有也。

既已变异,果是有物可变,安得云无?

答曰:向变异者,亦不言都无如虚空耶?

但言一切所有,皆为非真。

生者必死,有者必无,成者必坏,盛者必衰,少壮必老,向有今无,寒暑推移,恍惚无常。

父母兄弟,妻子室家,朋友交游,富贵强盛,豪势欣乐,未盈几时,豁然分散,死亡别绝,老病衰耗,诤讼忿恨,失心丧志。

诸如此者,忧恼万端,皆为虚幻,无一真实。

惟贤人道士,知此非真,是虚伪法。

思惟分别,得其真性。

冲漠淡泊,守一安神。

深解世间,无所有故。

即亦俗法,守道念真,安神无为,得不死之术,升仙度世,到长寿官,是名得无所得。

又曰:有性常假,无性常无。

虽有二名,求之则一。

是则一体,而有二名。

又曰:有无二名,生于伪物。

形见曰有,亡形曰无。

相因而然,并非真实。

◎空法

天尊告遍通真人曰:空不可说,我今说空,虚空既空,我说亦空。

以是当知,世间虚妄,本无所有。

我说世间,不坠虚妄,何以故?虚妄本无所有。

我说世间,不坠虚妄,何以故?虚妄性空。

我说虚妄,说妄亦空。

是故我说,不虚妄。

遍通白言:大德天尊,所说世间,一切皆空,随顺众生,有何利益?

天尊答曰:遍通真士,为化引故,得出离故,入空门故,灭诸见故,了无相故,明无作故。

一切诸行,毕竟寂灭,永不复生。

既不生灭,常住不动。

是故我今以大悲心,随顺世间,令诸众生,得此大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四-译文

笑着回答海空说:好啊!好啊!善男子,所有的凡夫,无论是有身体还是没有身体,都是烦恼之身。为什么呢?因为烦恼之身,就像囊中充满了脓血,阻碍了道性。所以众生,不明白烦恼,其实有真道性。真道之性,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更不是未来;既不是色心,也不是自他;既不是有命,也不是无命;既不是有身,也不是无身;既不是有常,也不是无常。

这时海空恭敬地行礼,对天尊说:您所说的,既不是有身,也不是无身,那么为什么烦恼会阻碍道性呢?道性之身,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吗?是从微尘来的吗?是从幻化来的吗?是从自然来的吗?是从虚空来的吗?是从变易来的吗?是从善生来的吗?是从恶生来的吗?是从畜生来的吗?是从地狱来的吗?是从天上来的吗?如果道性是从父母那里来的,那么父母是烦恼吗?还是不是烦恼?如果是烦恼,怎么能生出真道性呢?如果是真生,真性应该是常存的,为什么真性会从烦恼中生出来呢?如果是从烦恼中生出来的,烦恼的障碍,可能会堕入地狱,道性的生起,也会堕入地狱。如果不堕入地狱,为什么道性会从烦恼中生出来呢?如果没有烦恼,为什么烦恼会阻碍道性呢?因此,恳请慈悲的天尊怜悯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这时,众人都急切地想要听到答案。天尊发出微妙的声音,回答海空说:善男子,所谓的道性,是无性之性。它既不是有法性,也不是无法性。道性的生起,既是有,也是无。善男子,所谓的道性,既不是有身生,也不是无身生。它既不是非无有,也不是非有无。它既是有身生,也是无身生。善男子,为什么烦恼会阻碍道性呢?所谓的道性,就是从烦恼中生出来的。它不是从烦恼中生出来的,但也是从烦恼中生出来的。这个烦恼既不是烦恼,为什么它会阻碍道性呢?善男子,就像黑云遮蔽了日光,日光既不生也不灭,不去也不来,不有也不无。道性的生起,也是如此。

善男子,道性的生起,既不是从父母那里生出来的,也是从父母那里生出来的。为什么呢?如果是从父母那里生出来的,父母生完之后,生出来的东西其实并没有生。无生之生,就像花果一样。花开了却没有果实,果实结了却没有花。道性的生起,也是如此。道性怎么会从父母那里生出来呢?善男子,道性怎么会从微尘中生出来呢?所谓的道性,既是从微尘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微尘中生出来的;既是从幻化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幻化中生出来的;既是从自然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自然中生出来的;既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既是从变易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变易中生出来的;既是从善因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善因中生出来的;既是从恶因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恶因中生出来的;既是从畜生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畜生中生出来的;既是从地狱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地狱中生出来的;既是从天上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天上生出来的。因为这样的因缘,无生之生,生生无生。既不是无法生,也不是有法生。如果是这样的话,生相不生。如果是无的话,无生不无,不无不有,这就是道性。道性的生起,生之所生,生生不生。

善男子,你刚才问,如果道性是从父母那里生出来的,为什么父母是烦恼呢?善男子,现在我要告诉你,道性是从父母那里生出来的。善男子,就像莲花从淤泥中生出来,它既不是淤泥,也不是非淤泥。道性的生起,也是如此。它既是父母,也不是父母。善男子,就像人寄居在屋子里,屋子并不是人。道性的生起,也是如此。就像木寄生,随着木头而生,但它并不是木头的种子。道性的生起,也是如此。它生于烦恼,但又不是烦恼。道性就像虚空一样,相不可得。因此,你应该知道,道性不是烦恼。它本来也不是众生,也不是非众生。

善男子,所有的众生,如果不是因为父母的因缘而生,就不会认识因缘,妄造各种恶业,产生分别心,不相信经典,不爱护众生,任由生死轮回,没有尽头。因为这样的因缘,分别善恶,不控制六情,产生各种爱欲,诽谤一乘佛法。海空宝藏,听了却不明白,听了却不听从,产生各种念头。因为这样的因缘,可能会得癞病,可能会聋盲,可能会变成畜生,如牛马猪犬,或者变成人形,但六根不具,虽然有人形,却没有情智。

◎筏喻

《海空智藏经》中说:从前有一个国王,让一个人养四只老虎,照顾它们的饮食起居,给它们洗澡,并命令说:如果让其中一只老虎生气,我依照律法会斩你的头。那个人听到国王的命令,心里非常害怕,惶惶不安。于是他决定放弃老虎逃跑。国王听说他逃跑了,立刻派少刚带着刀去追他。那个人回头看到少刚在后面追,立刻加快速度逃跑。这时少刚用了一个恶毒的办法,藏起刀,秘密派一个人假装是他的朋友,对他说:你可以回来了。那个人不相信,立刻逃进一座空城躲了起来。进了城后,他看到所有的精舍都空无一人。既然没有人,他就坐下来休息。突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哎呀,男子!这座城是空的,没有人居住。今晚会有四百个贼来,如果你遇到他们,性命难保。你该怎么办才能逃脱呢?那个人更加害怕,又逃走了。路上遇到一条河,没有船可以渡河,心里又很烦恼,就用各种草木做了一个筏子。他又想:如果我留在这里,一定会被老虎伤害。如果渡过这条河,筏子不可靠,可能会淹死,但总比被老虎伤害好。于是他把草筏推到水里,靠在上面,用手脚划水,渡过河流。到了对岸,安全无事,心里非常高兴。

◎病说

天尊对善种王说:我说的病,就是烦恼。烦恼既然是空的,病法也是空的。病法既然是空的,身法也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烦恼之身,就像幻梦一样。因此,以空为空。善种王又问:地水火风四大之中,哪一个是身体?天尊回答说:烦恼之身,既不是从地大生出来的,也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也是如此。所有的众生,烦恼之身,都是从四大中生出来的,因此成为病。所以真正的修行者,随之为病。善种王听了这些话,立刻起身行礼,赞叹一乘佛法。海空智藏是我的大师,为我们说病,诸行无常,身法无我。他不说海空,厌离于身。他说身有苦,不说常乐。玄都玉京,教导三乘佛法,为众生搭建桥梁,渡过生死之海。在空城中,托身有疾。怜悯众生,让他们认识宿世的苦难,亿劫中的痛苦,应当念及饶益一切众生,修弘福田。念及众生,不要让他们忧恼。劝助众生,勤进修道。作大医王,疗治众生的一切病根,安慰众生,以疾而卧。

这时海空智藏对善种王说:你们不要怀疑,我虽然有病,但并不是真的有病。现在我身上的病,都是前世因缘,妄相颠倒,诸烦恼生出来的,没有实法,只是称之为病。为什么呢?因为四大合在一起,假名为身,四大没有主宰,身体也没有依附。现在我身上的病,都是因为身体而起。所以对于身体,不应该产生执着。善种王既然知道了病的根源,就应该去除我执和烦恼执,灭除法执。你们这些大王,应该这样想:这个身体只是由众法合成的。我身之身,只是起灭之法。这个法身,各不相知。起的时候不说我起你灭,灭的时候

我不说话,我消失你出现。我思念众生,也是如此。善种大王,你们应当知道,应该这样想。这个法身,也是颠倒的。是我的身体,就是大患。你们应当厌离这个身体,如何离开我所?离开我所,就是离开二法。离开二法,不念内外,诸法平等。如何平等?我们常乐清净,内外无我,我也清净。这二法,都是空的。为什么是空的?只是因为名字,名字所以空。这样的二法,没有决定性。得到这样的平等,没有其他病,只有空病。空病也是空的。明白了空病,所以我有病。现在我病了,没有接受而接受,说身体无常。法相不灭,而取证信,所以设有身体。普遍思念众生,发大慈心,说一乘藏,调伏我的身体。也应当调伏一切众生,除去种种病。现在我说病,是为了断除众生,攀缘病本。诸根如果尽了,是我没有病。善种大王,如果有一个人有病而卧,你们应当这样想,诸法无我,我身无常。如果空不是我,虽然身体有病,在生死中,化度一切,而不厌倦,这叫做方便。你们又思念我的身体,身体不离身体,是病是身,悲新悲故,是惠方便。设身体有病,而寂寞故,不知道方便。善种大王,如果有众生有病而卧,不这样想,不调伏心,不厌离身体,而贪求爱,这样的人,是愚人法,应当知道这样的人,不离生死地狱。如果有一个人有病而卧,念想法法,如果空无我,是我身体有病在生死中,而不生死。没有生死,生死无我。我在生死中,也没有污行。住在常乐,也不常乐。不寂静,是海空行。这样的行,永远离开生死烦恼域中。虽然有我的身体,不依身心。虽然在三界,不坏法性。虽然行于空,也没有空想。又告诉善根长者大王:我身体虽然病了,为了众生有病而卧。虽然行无相,为了那些众生而现受作。虽然行无动,为了那些众生而作动相,种种演说。虽然行一乘,海空智藏,为了那些众生而遍现微尘之身。虽然行智慧,转大法轮,为了那些众生无明暗室,现大道光,照彼烦恼,俱发善心,行一乘行。说完这些话,善种大王及诸群臣八千余人,都发善心。

◎求道二患

天尊告诉度命真士说:修身求道,有两种患:一种是因为有恶患,二种是因为有身体。这样的二患,是道的大病。所以众生,如果想求道,应当以大乘无上慧心观我身相。既然明白了无身,三业自然清净。修六度行,行四等心,这叫做随顺,方便引接。比喻如行客,隔碍汤谷,想到彼岸,没有办法过去。假借舟航,以济沉溺。到了彼岸,向之舟航,没有用处。六度四行,也是如此。为了众生,未能体了无生道岸,所以假借六度,安慰其心,令得调伏,即了无身,得致道地。六度诸行,没有再用。度命又说:大德天尊,所说的比喻,要妙深远。一切众生,修众行以求度世。既然得度,没有再行。这样一切成真得道,没有所行邪。既然没有所行,应失大悲。为什么大道于众生常行四弘以度众苦?天尊回答说:度命真士,天尊大圣,济生度苦,没有彼此,没有爱憎,没有成坏,没有得失。譬如桥梁,无心度物,不拣净秽,是人非人,牛马骡驴,都通过。天尊大圣,无心大度,也是如此。虽然度众生,没有彼此相,没有爱憎相,没有成坏相,没有得失相。犹如大海,容纳百川,无增无灭,无秽无净,无心简择。

◎梦喻虚妄

天尊对正见童子说:十方天尊出现于世,为了断除众生的虚妄,说此妙经深邃之法。众生各得净慧,明了法性,无所障翳,知道诸法空,本无虚妄。虚妄既然空,心性清净,就知道十方一切天尊无出没相。因此,十方天尊出现于世,得大利益,一切众生,都得正见,泰然安乐。譬如夜梦,见诸毒蛇,开利牙齿,近来逼身,拟作吞噬。心神惶惧,东西驰走,叫声烈天,迷闷辟地。床边觉人呼之说:咄哉睡梦,如斯叫耶?而其梦人,忽然睡觉,申舒手足,乃知梦见,虚妄非真,心意正定,泰然安乐。一切众生,同在三界无明巨室,诸所为作,都是梦幻,没有真实。天尊大圣,说此大乘微妙经典,觉悟一切令得正见。

◎散花喻

《真藏经》说:天尊在灵解山散本微花,其华飘摇遍满法界,非青非白,非赤非黑,非长非短,非大非小,非广非狭,入于细微,离诸色像。华中有自然之果,其果圆净,具一切味,非一切味;具一切声,非一切声;具一切色,非一切色;具一切香,非一切香;具一切触,非一切触;具一切法,非一切法;具一切智,非一切智。其果名具慈甘泉,得此泉味,自然饱满,无饥无渴,恣容端正,妙丽希有,到灵解山,不生不灭,湛然常住,证无生果。

那时众中有一童子,名叫善达,从坐而起,上白天尊:不知道本微之华,中有自然之果,散满法界,尽诸微尘,无大不覆,无小不入,为赤为白,为青为黑,为长为短,为大为小,为广为狭,为见为闻,为来为去,为天为地。这样的华果,浩溥週普,遍成法界,不可思议。不知道一切众生,同禀一华,为什么诸缘各有差别,善恶不同?生死之业,苦乐殊形?返覆往还,受生各异?或生边夷,或生中国;或生奴婢,或生人王;或生贫贱,或生富贵;或生跛辟足,或生具足;或生愚痴,或生智慧;或生悭贪,或生布施;或生好杀,或生慈悲;或生五逆,或生孝顺;或生受苦,或生受乐;或生聋盲,或生聪哲;或生禽虫,或生鱼鳖。这样的业报,种种不同。唯愿慈悲,分别解释。天尊告诉善达童子说:一切法生,都从一本微华,种种相好,众生迷惑不自觉知。在实相中,横生颠倒。法成受苦见惩。自生不孝,慈爱远离。失本求末,冥冥不晓。长处暗中,没有解脱。慈敏心种种,济度显法,因由众中疑惑不了业缘,

所有的法都是空寂的,最终没有自我。

提问:东方的生物,有边界吗?南方的光明,有尽头吗?西方的衰败,有情变吗?北方的黑暗,有极限吗?

色、声、香、味、触,有色、声、香、味、触吗?贪、嗔、痴的束缚,有贪、嗔、痴的束缚吗?善恶的行为,可以修行吗?

大师所显示的,提问诸法的行为,并没有得到什么,为什么会有差别,苦乐不同?

天尊说:诸法幻生,幻生幻灭。诸法幻灭,幻灭幻生。

这样的幻相,生灭幻无,生灭幻相,去来幻无,去来,幻相贪痴,幻无贪痴,幻相取舍,幻无取舍,幻相烦恼,幻无烦恼,幻相恩爱,幻无恩爱;幻相差别,幻无差别。

幻相一切众生,业缘端正。

生灭无幻,来去无幻,贪痴无幻,取舍无幻,烦恼无幻,恩爱无幻,差别无幻。

这样的空寂,是究竟的道场。

善达听到后,忽然觉悟。

◎论种子

天尊告诉曜明真人说:之前问过:比如种子,种子不坏,牙、茎、叶、花、实等法,从何而生?

我现在问你:种子坏了吗?牙实生了吗?

种子如果坏了,坏则无因,无因有果,这是不可能的。

牙生种坏,坏则不生,坏为生因,也不是这样,应当知道种子、牙、茎、叶、花、实,非生非坏,非因非果,非不因果。

烦恼的真相,也是如此,非前非后,非一非异,非不一异。

又对曜明说:你认为种子坏了才生牙。

现在又问种子,牙坏时生吗?未坏时生吗?坏后生吗?

如果坏时生,以坏为生,生则不生。

生则坏者,以生为坏,坏则不坏,为什么种坏而得生牙?

比如廕壤,身则不生,无廕有身,理则不然。

因此应当知道,种子既坏,牙则不生。

无种有牙,理亦不然。

所以我说,坏则不生。

如果有说坏生者,与坏同体,为什么得生?

比如一身,诸根同体,为什么头坏,而得足生?理则不然。

因此应当知道,种子坏时,牙则不生。

生坏同体,理亦不然。

所以我说,坏时不生。

坏后生者,生灭相离,为什么为因?

比如种已先灭,灭即无牙,为什么牙后从败种生?

因此应当知道,坏后不生。

坏已牙生,理亦不然。

所以我说,种子坏后,牙亦不生。

又对曜明说:种坏牙生,生坏一吗?生坏异吗?

生坏一者,坏相相违,为什么同体?

灭则不生,为什么生坏?

生坏异者,异则非因。

非因生果,理则不然。

比如虚空,非兔角因,虚空非因,生兔角果,理则不然。

因此应当知道,异亦不生。

为什么不生?

又对曜明说:未坏生者,则种子体中未变,未变牙生,则无因,无因有果,无种有耶,理则不然。

犹如无形,影则不生。

形若未生,有影生者,应当知道此影,不从形生。

比如麻子未坏,油则不生。

因此应当知道,未坏不生,为什么有生?

又对曜明说:坏后生者,彼种已灭,灭则无因,灭后生牙始生,生则非果。

彼种灭巳,有芽生者,理则不然。

犹如无乳,酪则不生。

若无彼乳,而有此酪,是则酪有不从乳生。

因此应当知道,坏后不生,为什么有生?

检求生相,毕竟永灭,不可得故,所以无生。

◎真假

《升玄经》子明问:既然无所有,以何为有?

道陵答:以无所有,而名为有。

又问:何名所义?

答:形声虚伪故。

又问:何为虚伪?

答:乃不住故。

又问:为什么不住?

答:速变异故。

又问:虽速变异,非无所有也。

既已变异,果是有物可变,安得云无?

答:向变异者,亦不言都无如虚空耶?

但言一切所有,皆为非真。

生者必死,有者必无,成者必坏,盛者必衰,少壮必老,向有今无,寒暑推移,恍惚无常。

父母兄弟,妻子室家,朋友交游,富贵强盛,豪势欣乐,未盈几时,豁然分散,死亡别绝,老病衰耗,诤讼忿恨,失心丧志。

诸如此者,忧恼万端,皆为虚幻,无一真实。

惟贤人道士,知此非真,是虚伪法。

思惟分别,得其真性。

冲漠淡泊,守一安神。

深解世间,无所有故。

即亦俗法,守道念真,安神无为,得不死之术,升仙度世,到长寿官,是名得无所得。

又说:有性常假,无性常无。

虽有二名,求之则一。

是则一体,而有二名。

又说:有无二名,生于伪物。

形见曰有,亡形曰无。

相因而然,并非真实。

◎空法

天尊告诉遍通真人说:空不可说,我今说空,虚空既空,我说亦空。

因此应当知道,世间虚妄,本无所有。

我说世间,不坠虚妄,为什么?虚妄本无所有。

我说世间,不坠虚妄,为什么?虚妄性空。

我说虚妄,说妄亦空。

所以我说,不虚妄。

遍通说:大德天尊,所说世间,一切皆空,随顺众生,有何利益?

天尊答:遍通真士,为化引故,得出离故,入空门故,灭诸见故,了无相故,明无作故。

一切诸行,毕竟寂灭,永不复生。

既不生灭,常住不动。

所以我现在以大悲心,随顺世间,令诸众生,得此大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四-注解

法性虚妄:指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无自性,虚妄不实。

三清妙土:道教中的最高境界,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天,是修行者追求的理想净土。

大乘无上慧心:佛教中的最高智慧,指觉悟一切法空的智慧。

五阴:佛教术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众生的身心。

六尘:佛教术语,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能染污心识。

六根: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能感知外境。

六浊:佛教术语,指六根所感知的六尘,能染污心识。

六情:佛教术语,指六根所生的六种情感,能引发烦恼。

六染:佛教术语,指六根所染的六种烦恼,能障碍修行。

四大:佛教中指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地、水、火、风。

有为法:佛教术语,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有生灭变化。

无为法:佛教术语,指不依因缘而存在的真理,无生灭变化。

色身:佛教术语,指由四大元素构成的有形身体。

烦恼:佛教术语,指扰乱心境的负面情绪,如贪、嗔、痴等。

烦恼身:指众生因烦恼而存在的身体,佛教认为烦恼是导致众生轮回的根本原因。

道性:指众生本具的佛性,即觉悟的潜能,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海空:佛教经典中的人物,常作为求法者的代表,向佛或菩萨请教佛法。

天尊:佛教中对佛或菩萨的尊称,意为至高无上的尊者。

微尘:佛教术语,指极小的物质单位,象征事物的微小和无常。

幻化:佛教术语,指事物的虚幻不实,如同幻象一般。

自然:佛教中指事物的本来状态,不依赖外在条件而存在。

虚空:佛教中指无实体的空间,象征无我、无相的境界。

变易:佛教中指事物的无常变化,象征世间万物的不稳定性。

善因:佛教中指导致善果的因缘,即善行或善念。

恶因:佛教中指导致恶果的因缘,即恶行或恶念。

畜生:佛教六道之一,指动物界,象征愚痴和无明。

地狱:佛教六道之一,指极苦的境地,象征极度的痛苦和恶业。

天上:佛教六道之一,指天界,象征福报和善业。

莲花:佛教中象征清净和觉悟的植物,常用来比喻修行者虽生于烦恼中,却能超越烦恼。

淤泥:佛教中象征烦恼和污秽的环境,常用来比喻世俗的染污。

筏喻:佛教中的比喻,指佛法如同渡河的筏子,帮助众生渡过生死之河。

病说:佛教中关于烦恼和疾病的教义,认为烦恼是导致身心疾病的根源。

一乘:佛教中指唯一的成佛之道,即大乘佛法。

玄都玉京:佛教中指佛国净土,象征觉悟和清净的境界。

三乘:佛教中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分别代表不同的修行层次。

生死海:佛教中指轮回的苦海,象征众生在生死中不断流转的痛苦。

宿世:佛教中指过去世的业力和因缘,影响今生的命运。

福田:佛教中指修善积德的行为,能够带来福报和善果。

大医王:佛教中指佛或菩萨,能够治愈众生的烦恼和疾病。

法身:在佛教中,法身指的是佛的真实本性,即佛的智慧和慈悲的体现。法身是超越物质形态的,是佛的真理之体。

颠倒:在佛教中,颠倒指的是对事物本质的错误理解或认知,如将无常视为常,将苦视为乐等。

二法:在佛教中,二法通常指的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如生与死、善与恶等。

空:在佛教中,空指的是事物的无自性,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方便:在佛教中,方便指的是为了引导众生达到觉悟而采取的适宜的方法或手段。

六度:在佛教中,六度指的是菩萨修行的六种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四等心:在佛教中,四等心指的是慈、悲、喜、舍四种心态,是菩萨修行的重要内容。

虚妄:在佛教中,虚妄指的是不真实、虚幻的事物或观念。

法界:在佛教中,法界指的是宇宙万有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

业报:在佛教中,业报指的是由行为(业)所导致的结果或报应。

诸法空寂:佛教术语,指一切现象和事物本质上是空无自性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幻生幻灭:佛教术语,指一切现象和事物的生灭都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存在。

业缘端正:佛教术语,指众生的行为和因果报应是相互关联的,行为的善恶会影响未来的果报。

究竟道场:佛教术语,指达到最终觉悟的境界。

种子:佛教术语,比喻为因果的种子,指一切现象和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原因。

虚伪:佛教术语,指一切现象和事物的存在都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自性。

空门:佛教术语,指佛教的修行法门,强调一切现象和事物的空性。

无相:佛教术语,指一切现象和事物没有固定的形态和自性。

无作:佛教术语,指一切现象和事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无自性的,没有真实的造作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四-评注

《妙林经》中的这段文字,深刻阐述了佛教和道教中关于心性、法性、修行和境界的核心思想。首先,文中提到‘心性本空’,这是佛教中‘空’的概念,强调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无自性,虚妄不实。通过修行,认识到诸法皆空,才能达到真正的安乐。这种思想与道教的‘无为’理念相呼应,强调顺应自然,不执着于外在的幻象。

文中还提到‘修诸功德,无量无边,及诸往生,不思议土’,这是佛教中修行的目标,通过积累功德,往生净土。而‘三清妙土’则是道教中的最高境界,修行者通过大乘无上慧心,观想自身与三清常乐净土合一,达到解脱的境界。这种思想体现了佛教与道教在修行目标上的共通之处,即通过修行超越生死,达到永恒的安乐。

在‘道性因缘’一节中,天尊通过比喻解释了五阴生灭的道理,强调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有生必有灭。这种思想与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相契合,强调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自性。通过认识到这一点,修行者可以摆脱烦恼的束缚,达到解脱。

‘本性淳善’一节则强调了众生本性的纯净与善性,指出一切众生的识神初生时都是淳善的,与道同体。然而,由于六根、六尘、六情、六染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众生会陷入善恶业因的循环,导致三途的果报。这种思想与佛教的‘本觉’理论相呼应,强调众生本具佛性,但由于无明和烦恼的遮蔽,无法显现。

最后,‘有为无为法’一节进一步阐述了有为法与无为法的区别,强调有为法因缘和合,有生灭变化,而无为法则是永恒的真理,无生灭变化。修行者应当通过观想四大相,认识到一切现象如幻如化,从而超越对色身和烦恼的执着,达到解脱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核心思想,通过深刻的比喻和哲理,揭示了修行者如何通过认识心性、法性、因缘和本性,达到解脱和永恒的安乐。这种思想不仅在宗教修行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困境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这段文本出自佛教经典《海空智藏经》,内容涉及佛教的核心教义,尤其是关于烦恼、道性和生死的讨论。文本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佛教对烦恼与道性关系的深刻理解。

首先,文本强调了烦恼与道性的辩证关系。烦恼是众生轮回的根本原因,但道性(佛性)却存在于一切众生之中。烦恼虽然障碍了道性的显现,但道性并不因烦恼而消失。这种观点体现了佛教的中道思想,即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而是超越二元对立,达到无分别的境界。

其次,文本通过多种比喻和反问,探讨了道性的来源。道性既不是从父母、微尘、幻化等外在因素产生,也不是完全独立于这些因素。这种非有非无、非内非外的观点,反映了佛教对事物本质的空性理解。道性的存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不在过去、现在、未来,也不在色心、自他等二元对立中。

文本还通过莲花从淤泥中生长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道性与烦恼的关系。莲花虽生于淤泥,却不被淤泥所染,象征修行者虽处于烦恼之中,却能超越烦恼,达到觉悟的境界。这种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佛教修行者在世俗中修行的可能性。

此外,文本还通过筏喻和病说,进一步阐释了佛教的修行观。筏喻说明佛法如同渡河的筏子,帮助众生渡过生死之河,但一旦到达彼岸,筏子就不再需要。这体现了佛教对佛法的工具性理解,即佛法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而不是最终目的。病说则通过烦恼与疾病的关系,说明烦恼是导致身心疾病的根源,只有通过觉悟才能彻底治愈。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对烦恼、道性和生死的独特见解。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还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方法。

这段文本是佛教经典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如法身、空、方便等概念。文本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佛教对于生命、宇宙和修行的深刻理解。

首先,文本强调了法身的超越性和空性。法身是佛的真实本性,超越了物质形态,是佛的智慧和慈悲的体现。空性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是佛教对宇宙本质的基本看法。

其次,文本提到了方便的概念,即为了引导众生达到觉悟而采取的适宜的方法或手段。这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即根据众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走向觉悟。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六度和四等心,这是菩萨修行的重要内容。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是菩萨修行的六种方法。四等心则是指慈、悲、喜、舍四种心态,是菩萨修行的重要内容。

文本还通过梦喻和散花喻,形象地说明了虚妄和法界的概念。梦喻说明了众生在无明中的迷惑和虚妄,而散花喻则说明了法界的广大和不可思议。

最后,文本通过善达童子的提问,阐述了业报的概念。业报是由行为(业)所导致的结果或报应,这是佛教对因果关系的基本看法。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话和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它不仅对佛教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一般读者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这段文本主要探讨了佛教中的空性和因果观念。首先,文本通过‘诸法空寂,毕竟无我’这一核心思想,强调了世间一切现象和事物的空无自性。这一思想是佛教哲学的基础,认为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通过‘幻生幻灭’的比喻,进一步说明了现象和事物的生灭都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存在。

在‘论种子’部分,文本通过种子的比喻,深入探讨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种子与芽的关系被用来比喻因果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强调了因果关系的非生非坏、非因非果的特性。这一部分通过逻辑推理,揭示了因果关系的深层次含义,即因果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真假’部分,文本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有’与‘无’的关系。通过‘形声虚伪’的解释,说明了现象和事物的存在都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自性。这一部分强调了世间一切现象和事物的无常性和虚幻性,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表象,而要追求真实的觉悟。

最后,在‘空法’部分,文本通过‘空不可说’的表述,强调了空性的不可言说性。通过‘虚空既空,我说亦空’的比喻,说明了世间一切现象和事物的虚妄性。这一部分通过逻辑推理,揭示了空性的深层次含义,即一切现象和事物的本质是空无自性的,没有真实的存在。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比喻和逻辑推理,深入探讨了佛教中的空性和因果观念,揭示了现象和事物的虚幻性和无常性,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表象,而要追求真实的觉悟。这一思想对于理解佛教哲学和修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7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