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六-原文
◎上清黄庭内景经
△梁丘子注释叙
夫万法以人为主,人则以心为宗。无主则法不生,无心则身不立。心法多门,取用非一。有无二体,随事应机,故有凡圣、浅深、愚智、真假,莫匪心神辩识运用之所由也。但天下之道,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从粗入妙,权实则有二阶;吻迹符真,是非同乎一见。《黄庭内景经》者,东华之所秘也,诚学仙之要妙,羽化之根本。余襞习未週,而观想粗得,裁灵万品,模拟一形;义有四宗,会明七字;指事象谕,内外两言。绌聪隳体之余,任嘘从呬之暇,舐笔磨墨,辄贻原筮。
△务成子注叙
扶桑大帝君命旸谷神仙王传魏夫人旸谷神王,当是大帝之臣。授此经之时,与青童君俱来。夫人初在修武县中也。
《黄庭内景》者脾为黄庭命门。明堂中部,老君居之,所以云“黄庭内人服锦衣也”。自脐后三寸,皆号黄庭命门,故下一云命门中有黄庭元王玄阙大君。又云坐当命门。犹如头中亦呼为泥丸洞房中也。此《经》以虚无为主,故用黄庭标之耳。其景者,神也。其《经》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内景名字。又别有《老君外景经》。总真云:黄庭内外。涓子云:《黄庭内经》、《外经》者,皆是也。此神名与八景不同。又递述有无者,盖所施用处异也。名服既殊,源本亦别。太极太微者,品号域也,一名《太上琴心文》琴,和也。诵之可以和六腑、宁心神,使得神仙。此十七字,本经所注也,一名《大帝金书》扶桑大帝君宫中昼诵此经。以金简刻书之,故曰金书。此二十一字,本经所注也,一名《东华玉篇》东华者,方诸宫名也,东海青童君所居也。其中玉女、仙人皆诵咏之。刻玉书之为玉篇。此三十三字,本经所注。夫此二宫之神仙犹诵之者,非复以辟邪,正谓和神耳。但诵万遍毕,当得洞经。不信此义,亦为一滞也。
当清斋九十日,诵之万遍此谓先斋九十日,乃就诵之。非九十日斋令诵得万遍也。诵日数无定限,若专此一法,日夜自可二十遍。若兼以余事者,乘闲正可四五遍耳。计得十遍,亦可依法礼拜。若遍限既毕,未能通感者,但更精心诵之,勿便止也。使调和三魂,制炼七魄;除去三尸,安和六腑;五脏生华,色反孩童;百病不能伤,灾祸不得干。万过既毕,自然洞观鬼神,内视肠胃,得见五脏。其时当有黄庭真人中华玉女,教子神仙焉。此不死之道也临目外观,则鬼神摽形,接手内视,则脏腑洞别,乃得表里无隔,栖真降灵,然后禀受玄教,施行妙诀也。既曰不死,则天地长存,复何索乎。子有仙相,得吾此书吾者,应是旸谷神王自称也。此文罗列一形之神室,处胎神之所在耳于形中诸神,乃不都尽,而目其室宅,亦备穷委密矣。胎神即明堂三老君,所谓胎灵大神也。此最为黄庭之本。恒诵咏之者,则神室明正,胎真安宁,灵液流通,百关朗清,血髓充溢,肠胃虚盈无复滓秽为虚,津液常满为盈。所谓六气盈满,神明灵也。五脏结华,耳目聪明;朽齿白发,还黑更生。所以却邪痾之纷若者,谓我已得魂精六纬之姓名也纷若者,犹乱杂也。今五脏并胆,是为六纬,并神魂之精爽矣。形充魂精而曰欲死,不可得也。故曰内景黄庭为不死之道人之死也,常在形神相离。今形既恒充,则神栖而逸;神既常宁,则形全无毁。两者相守,死何由萌?虽曰欲逝,其可得乎?此道乃未能控景登虚,高宴上清,而既无死患,形固神洁,内彻身灵,外降英圣,隐芝大洞,于是而至,端坐招真,不俟游涉,筌蹄之妙,岂得逾此。受者斋九日,或七日,或三日,然后受之。授者为师,受者奉焉此师及弟子俱应结斋。斋日多少,随其身事。若履涉世尘,宜须积日自洁。其山居清整者,三日便足也。结盟立誓,期以勿泄。古有盟用玄云之锦九十尺,金简凤文之罗四十尺,金钮九双,以代割发歃血勿泄之约。此物是神乡之奇帛,非赤县之所有也。今锦可用白绢,罗可用青布,钮可用金钚,亦足以誓信九天,制告三官矣诸经中信用金龙、玉鱼之例,多是宝贵,非寒栖能办,故许听以世中易得物比之。今罗、锦异类,事绝人工,理宜准代。犹应选极精洁者。绢九丈,当使连织。钚小细于钮,以上金九分作九双,于丰俭为适。皆奉有经之师,散之寒栖。违盟负约,七祖受考于旸谷河源,身为下鬼,考于风刀旸谷神仙王口诀。此七字本经中所注。一人受书,得传九人诸经多云七百年传三人,此非世上之格。今此虽限人数,不制年期,当是止就一生之身为言也。
审视形气,必慈仁忠信、耽玄注真、不毁真正、敬乐神仙者,乃可示耳。自非其才,是为漏泄。谨量可授,亦诚难也人虽不可常保,或始勤而末怠,初善而后恶。但本性既能慈仁惠信,耽玄乐仙,应当无复为过咎矣。此六德则未可全亲,故后云宁慎密之。
又当先求感应,推讯虚灵者乃佳也。审可传者,亦将得梦以告悟。临时之宜,亦玄解于心矣。宣泄之科既重,传之者良为嶮巇。有《黄庭内经》之子,宁慎密之清虚真人口诀,夫《内景黄庭经》者,扶桑太帝君之金书,炼真秘言矣。二十六字本经所注。案此二篇,是说传授科格,非扶桑东华金书玉字本文,止是二匠授南真时口诀,故并题注言之也。读《黄庭内景经》者,常在别室烧香洁净,乃执之也凡欲读此经,皆当如此。施高座东向、
烧香、沐浴、束带,舒经于案格之上,微其音响,吟讽斫咏,无使辍误。
辍误之时,当依消摩法,重却前三十字更读也。
记其遍数十过,则应起拜。
诸有此经,能辟百邪。
若入山林空暗之地,心中震怖者,正心向北读《内经》一过,即神静意平,如与千人同旅而止邪却则神安,故无复疑惧之患。
能读之万过,自见五脏肠胃,又见天下鬼神,役使在己内视既朗,则外鉴亦彻。
玉女尚来降授,鬼神何足役使也。
若困病者,心存读之,垂死亦愈不能执书,故心存读之。
若不堪首尾週遍,但取神名处诵之。
涓子云,灵元是脾神,长四寸,坐脾上,如婴兒,著黄衣,位为中部明堂老君。
若体中有疾,及饥饱不和适之时,但存中部老君之服色,便仿佛在脾。
三呼其名毕,咽液七过,万病如愿也。
此即经中所云“三呼我名,神自通”者也。
大都通忌食六畜及鱼臊肉六畜,牛、马、猪、羊、鸡、犬也。
鱼臊,当谓生臊耳,故为禁也。
忌五宰生葱、蒜、薤、韭、胡荽也淹洿之事世间所可为淹秽事者,皆宜避之,不复曲辩之也。
若脱履淹洿之者,沐浴盥漱,烧香于左,读经一过,百疴除也其余饮食所忌,学者本不待言。
若脱遇淹秽,则可以桃竹而解之,烧香于左,以阳消阴。
若不如此,则当致故气,百疴难除矣。
按《经》后云“入室东向读玉篇”,而《序》云“北向读《内景经》一过”者,此谓却邪折恶时,与和神召灵时异也。
今若依法恒读,自可依前所注东向之事也。
又小君言山世远受孟先生法,暮卧先读《黄庭内景经》一遍乃眠,使人魂魄自制,但行此二十一年亦仙矣。
是为合万过也。
夕得三四过乃佳。
北岳蒋夫人云读此经,亦使人无病,是不死之道也。
如此暮临卧,每烧香东向,于寝床而诵之,旦夕一过者,至二十七年,正得万遍耳。
今云二十一年,或是字误。
若不尔,则夕不恒一过也。
故复云夕三四过乃佳。
计此十遍毕,亦可礼。
所以云万过,亦是取其限义也。
读不患数,患人不能勤耳。
◎释题
黄庭内景黄者,中央之色也。
庭者,四方之中也。
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
故曰黄庭内者,心也。
景者,象也。
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
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
◎诵黄庭经诀
入室诵《黄庭内景玉经》,当烧香,清斋,身冠法服,入户北向四拜,长跪,叩齿二十四通,启曰:上启高上万真玉晨太上大道君,臣今当入室,诵咏玉经,炼神保脏;乞胃宫荣华,身得乘虚,上拜帝庭。
毕,次东向揖四太帝,又叩齿十二通,启曰:上启扶桑太帝旸谷神王,臣某甲今入室披咏玉经,乞使静室神芝自生,玉华宝辉,三光洞明,万遍胎仙,得同帝灵。
咒毕,东向诵经十遍为一过,便还北向四拜,东向四揖,不须复启。
△上清章第一
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上清者,三清名也。
虚皇者,紫清太素高虚洞曜三元道君内号也。
太上即高圣太真玉晨玄皇大道君也。
理在上清协晨观蕊珠之房,紫霞焕落,瑞气交映也,闲居蕊珠作七言蕊珠,上清境宫阙名也。
述作此经,皆以七言为句也,散化五形变万神散化形体,变通万神,明此经秘妙矣,是为黄庭曰内篇真言叹美,又曰内篇也,琴心三叠儛胎仙琴,和也。
三叠,三丹田,谓与诸宫重叠也。
胎仙即胎灵大神,亦曰胎真,居明堂中,所谓三老君为黄庭之主,以其心和则神悦,故儛胎仙也,九气映明出霄间九天之气入于人鼻,週流脑宫,映明上达,故曰出霄间。
《九天生神经》曰:三元育养,九气结形,神盖童子生紫烟神盖谓眉也。
童子,目神也。
紫烟即目光气也,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升三天此经亦曰玉书,谓精心研虑,诵满万遍即自升天矣。
三天者,太清、上清、玉清也,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真经尊重,持诵蒙恩,灾病自除,虎狼不犯,衰年转少,寿命延长。
《道经》曰:摄生者,毒虫猛兽不搏也。
此一章初说经之旨也。
此经盖是太上弟子所撰记耳。
犹如《孝经》、《礼记》,称孔子闲居也。
△上有章第二
上有魂灵下关元魂,魂魄也。
灵,胎灵也。
魂在肝,魄在肺,胎灵在脾。
关元,脐也。
脐为受命之宫,则魂魄在上,关元居下,左为少阳右太阴少阳,左目也。
太阴,右目也,后有密户前生门密户,肾也。
肾为藏精宫,当密守之,使不躁泄。
生门,命门也,出日入月呼吸存谓常存日月于两目,使光与身合,则通真矣。
《九真中经》曰:夜半生气,或鸡鸣时正坐闭气,存左目出日,右目出月,两耳之上为六合高窗,令日月使照一身,内彻泥丸,下照五脏肠胃之中,了了洞见。
内彻外合,一身与日月光共合。
良久,叩齿九通,咽液九过,微祝曰:太上玄一,九皇吐精,三五七变,洞观窈冥。
日月垂光,下彻神庭,使照六合,太一黄宁。
帝君命简,金书不倾。
五老奉符,天地同诚。
使我不死,以致真灵,却遏万邪,祸害咸平。
上朝天皇,还老返婴,太帝有制,百神敬听,四气所合列宿分四气,四时灵气也。
列宿,三景也。
谓常存元气合于身,兼思日月斗星分明焕照,久则通灵,紫烟上下三素云三素者,紫素、白素、黄素也。
常存三元妙气上下在身,则形神通感,灌溉五华植灵根五华者
五方之英华,即气也。
灵根,舌本也。
谓漱咽津液,兼吸引五气而服之,则灵根永存,神府清暢,七液洞流冲胪间胪间,两眉间,谓额也。
七液者,谓四气三元结成灵液,流润脏府,气冲脑盛也,回紫抱黄入丹田丹田,上丹田。
在两眉间却入三寸之宫,即上元真一所居也。
紫、黄者,三元灵气也,幽室内明照阳门幽室,肾也。
阳门,命门也。
谓存念肾脏,令其内明;专气保精,无使泄散;朗照内外,兼守命门也。
此一章先说黄庭宫府所在,气液週流,上下相通,
△口为章第三
口为玉池太和官口中津液为玉液,一名醴泉,亦名玉浆。
贮水为池,百节调柔,五脏和适,皆以口为官主也。
一本有作“太和宫”,于文韵不便也。
《大洞经》云:心存胃口有一女子,婴兒形,无衣服,正立胃管,张口承注魂液,仰吸五气。
当即漱漏口中内外津液,满口咽之,遣直入玄女口中,五过毕,叩齿三通,微咒曰:玉清高上九天九灵,化液在玄,下入胃清,金和玉映,心开神明,服食日精,金华充盈,漱咽灵液灾不干灵液真气,邪不干正,体生光华气香兰不食五谷,无秽滓也,却灭百邪玉炼颜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审能修之登广寒广寒,北方仙宫之名,又云山名,亦曰广霞。
《洞真经》云:冬至之日,月伏于广寒之宫,其时育养月魄于广寒之池。
天人采青华之林条,以拂日月光也,昼夜不寐乃成真勤修静定,则为真人,雷鸣电激神泯泯泯泯,取平声读。
调神理气,魂魄恬愉,虽遇震雷,而不惊慑。
又曰,雷鸣电激,为叩齿存思,乃是神用,不得言泯泯。
△黄庭章第四
黄庭内人服锦衣黄庭内人谓道母,黄庭真人谓道父,人身备有之。
锦衣,具五色也。
即谓五脏之真气也。
三庭之中备有之,紫华飞裙云气罗《十方经》云:高上玉皇衣文明飞云之裙,即神仙之所服也,丹青绿条翠灵柯五色,杂气共生。
枝条,仙衣之饰,七蕤玉龠闭两扉外象谕也。
七窍开阖以谕关龠,用之以道,不妄开也。
蕤,龠之饰。
存神必闭目,故名曰闭两扉也,重扇金关密枢机金,取坚刚也。
故《经》云: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
言养生者善守精神,不妄泄也,玄泉幽关高崔巍玄泉,口中之液也,一曰玉泉,一名醴泉,一名玉液,一名玉津,一名玉浆。
两眉间为阙庭,两肾间为幽关。
如门之左右象魏,中间阙然为道。
肾在身中,故曰幽阙也。
据肾在诸脏之下,而云高者,形状存神即在丹田之上,故言高也,三田之中精气微内指事也。
丹田之中神气变化,感应从心,非有无不可为象也。
从粗入妙,必有其系,故以气言之。
气以心为主,因主立象,至精至微,不可数求也。
《道机经》云: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三丹田。
三丹田中,气左青右黄,上白下黑也,娇女窈窕翳霄晖《真诰》云:娇女,耳神名。
言耳聪朗彻明,掩玄晖也,重堂焕焕明八威重堂,喉咙名也,一曰重楼,亦曰重环。
本经云“绛宫重楼十二级”,绛宫,心也。
喉咙在心上,故曰重堂。
喉咙者,津液之路,流通上下,滋荣一体,焕明八方。
八卦之神曰八威也,天庭地关列斧斤两眉间为天庭。
紫微夫人祝曰:开通天庭,使我长生。
列斧斤,言勇壮,灵台盘固永不衰心为灵台。
言有神灵君之,静则守一,动则存神,体安不衰竭矣。
△中池章第五
中池内神服赤珠胆为中池。
舌下为华池。
小腹胞为玉池,亦三池之通名。
胆部曰“龙旂横天掷火铃”,赤珠者,火铃之服,丹锦云袍带虎符丹锦云袍,心肺之色。
在胆之上,故曰云袍符命也。
《九真经》云:皇老君佩玄龙神虎符,带流金之铃。
并道君之服也,横津三寸灵所居内指事也。
脐在胞上,故曰横津。
脐下三寸为丹田,真人赤子之所居也,隐芝翳郁自相扶谓男女之形体也。
隐翳交合,自然之道。
按《内外神芝诀》云:五脏之液为内芝。
内芝则隐芝也。
又云:隐,奥者也。
△天中章第六
天中之岳精谨修天中之岳谓鼻也,一名天台。
《消魔经》云:鼻欲数按其左右,令人气平,所谓溉灌中岳,名书帝录,云宅既清玉帝游面为云宅,一名尺宅。
以眉、目、鼻、口之所居,故为宅也。
修之清通,则神仙矣。
《洞神经》曰:面为尺宅,字或作“赤泽”,通利道路无终休《太素丹景经》曰:一面之上,常欲两手摩拭之,高下随形,不休息,则通利耳目鼻口之气脉,眉号华盖覆明珠明珠,目也,九幽日月洞空无《五辰行事诀》云:眉上直入一寸为玉珰紫阙,左日右月。
又《玉历经》云:太清上有五色华盖九重,人身亦有之。
当存目童如日月之明也,宅中有真常衣丹真谓心神,即赤城童子也,亦名真人,亦名赤子,亦名子丹。
心存见之,常在目前,与心相应。
衣丹,象心气赤色也,审能见之无疾患元阳子曰:常存心神,则无病也,赤珠灵裙华茜粲玄膺之象也。
外谕也,舌下玄膺生死岸内指事也。
玄膺者,通津液之岸也。
本经云:“玄膺气管受津府。”,出青入玄二气焕,子若遇之升天汉谓吐纳阴阳二气,焕然著明也。
人能善遇吐纳之理,则成天仙矣。
△至道章第七
至道不烦决存真专心则至,泥丸百节皆有神神者,妙万物而为言。
因象立名,则如下说,发神苍华字太元白与黑谓之苍。
最居首上,故曰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丹田之宫,黄庭之舍;洞房之主,阴阳之根。
泥丸,脑之象也,眼神
明上字英玄目谕日月,在首之上,故曰明上。
英玄,童子之精色,内指事也,鼻神玉垄字灵坚阴垄之骨,象玉也。
神气通天,出入不竭,故曰灵圣,耳神空闲字幽田空闲幽静,听物则审,神之所居,故曰田也,
舌神通命字正伦咽液以舌,性命得通;正其五味,各有伦理,
齿神崿锋字罗千牙齿坚利如剑崿刀锋,摧罗众物而食之也,
一面之神宗泥丸脑中丹田,百神之主,泥丸九真皆有房《大洞经》云:三元隐化,则成三宫;三三如九,故有三丹田,又有三洞房,合上元为九宫,中有九真神。
三九二十七,神气相合,人当存见之。
亦谓天皇九魄变成九气,化为九神,各居一洞房,方圆一寸处此中房有一寸,故脑有九宫,同服紫衣飞罗裳九真之服,皆象气色。
飞,犹轻也,但思一部寿无穷存思九真不死之道也,非各别住俱脑中丹田之中,众神所居,列位次坐向外方神绕丹田而外其面以扞不祥。
《八素经》云:真有九品,向外列位,则当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东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仙真东北向,天真东南向,灵真西南向,至真西北向,天真者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言而正,不行而从,所存在心自相当心存玄真,内外相应。
△心神章第八
心神丹元字守灵内象谕也。心为脏府之元,南方火色。栖神之宅,故言守灵也,
肺神皓华字虚成肺为心之华盖。皓,白也,西方金之色。肺色白,其质轻虚,故曰虚成也,
肝神龙烟字含明肝位木行,东方青龙之色也。于脏主目。日出东方,木生火,故曰含明,
翳郁导烟主浊清翳郁,木象也。得火而烟生,得阳而气生。清则目明,浊即目暗。有别本无此一句,
肾神玄冥字育婴肾属水,故曰玄冥。肾精为子,故曰育婴也,
脾神常在字魂停脾,中央土位也,故曰常在,即黄庭之宫也。脾磨食消,神康力壮,故曰魂停,
胆神龙曜字威明胆色青黄,故曰龙曜。主于勇捍,故曰威明。外取东方青龙,雷震之象也,
六腑五脏神体精资系一身,废一不可,故曰神体精。心、肝、肺、肾、脾为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所言府者,犹府邑之府,取中受物之义,故曰府也。脏者,各是一质,共藏于身,谓之脏也。
言三焦者多矣,而未的言其所在。盖心、肝、肺三脏之上,系管之中为三焦。《中黄经》云:肺首为三焦,当指其所也。
又据五方之色脾为黄,应为五脏之主,而今共以心为主者何也?答曰:心居藏中,其质虚受也。夫虚无者,神识之体,运用之源,故遍方而得其主,动用而获其神,不可以象数言,不可以物类取也,
皆在心内运天经五脏六腑,各有所司,皆有法象,同天地,顺阴阳,自然感摄之道,故内运天经也,
昼夜存之自长生依上五神服也,思存不舍,不死之道也。《仙经》曰:存五脏之气,变为五色云,常在顶上,覆廕一身。日居于前,月居于后,左青龙,右白虎,前硃雀,后玄武。即去邪长生之道也。
△肺部章第九
肺部之宫似华盖金宫也。肺在五脏之上,四垂为宇也,
下有童子坐玉阙童子名皓华。肺形如盖,故以下言之。玉阙者,肾中白气,上与肺连也,
七元之子主调气元阳子曰:七元之君负甲持符,辟除凶邪而布气七窍,主耳目聪明。七元,七窍之元气也,
外应中岳鼻齐位中岳者,鼻也,又为脐也。脐为昆仑之山,鼻为七气之门,位犹主也,
素锦衣裳黄云带素锦衣裳,肺膜之色也。黄云带者,肺中之黄脉,蔓延罗络,有象云气,
喘息呼吸体不快有时而然,急存白元和六气白元君主肺宫也。《大洞经》云:白元君者,居洞房之右是也,
神仙久视无灾害邪不干正,用之不已形不滞常存此道,形气华荣,至诚感神之所致也。
△心部章第十
心部之宫莲含华火宫也。心脏之质,象莲花之未开也,
下有童子丹元家心神丹元,字守灵,神在心内而云下者,据华盖而言,
主适寒热荣卫和寒热,阴阳静躁之义也。人当和适以荣卫其身。老子《经》云: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丹锦飞裳披玉罗象心脏之色也。有肺之白气象玉罗,金铃硃带坐婆娑金铃,肉蕊之象。硃带,血脉之象。坐婆娑者,言神之安静也。《九真经》云:黄老君带流金之铃,仙服也,
调血理命身不枯心安体和,则无病矣,
外应口舌吐五华心主口舌吐纳五脏之液,辨识五行之味,故言外应,
临绝呼之亦登苏人有病厄,当存丹元童子硃衣赤冠以救护之也,
久久行之飞太霞常行此道,能获飞仙。
△肝部章第十一
肝部之中翠重裹木宫也。肝色苍翠,大小相重之象也,
下有青童神公子肝,东方木位,主青,故曰青童。左位为公子。公子一名含明。上有华盖,故曰下,
主诸关镜聪明始于时主春,青阳之本始;于窍主目,五行之关镜,故曰聪明之始,
青锦披裳佩玉铃青锦,肝之色。玉铃,白脉垂之象也。《升玄经》云:三天玉帝,带火玉之珮。《素灵经》云:灵耀君衣青锦单裳。皆神仙之服也,
和制魂魄津液平内指事也。东春和煦,万物生成,外应眼目日月清肝位属眼,象日月明,
百疴所钟存无英左为无英,肝神在左,故存之。一本为无英。无英者,物生之象也,
同用七日自充盈五脏兼在,故言同用。七日为一竟。一竟,一复也。故《週易》曰“七日来复”是也,
垂绝念神死复生存念青衣童子,形如上说,摄魂还魄永无倾《太微灵书》云:每月
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三魂弃身游外,摄之者当仰眠,去枕,伸足,交手心上,瞑目,闭气三息,叩齿三通,存心中有赤如鸡子,从内出于咽中。
赤气转大,覆身;变成火以烧身,使匝。
觉体中小热,呼三魂名曰:夹灵、胎光、幽精。
即微咒曰:太微玄宫,中黄始青。内炼三魂,胎光安宁。神宝玉室,与我俱生。不得妄动,鉴者太灵。若欲飞行,唯诣上清。若有饥渴,得饮玄水玉精。
又每月朔、望、晦日,七魄流荡,交通鬼魅。
制捡还魄之法,当此夕仰眠,伸足,掌心掩两耳,令指相接于项上,闭息七遍,叩齿七通,心存鼻端白气如小豆大,须臾渐大,冠身上下九重。
气忽变成两青龙,在两目中;两白虎在两鼻孔中,皆向外;硃鸟在心,上向人口;苍龟在左足下,灵蛇在右足下。
两玉女著锦衣,手把火光,当两耳门。
毕,咽液七过,呼七魄名曰:尸苟、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即微咒曰:素气九回,制魄邪奸。天兽守门,娇女执关。炼魄和柔,与我相安。不得妄动,看察形源。若有饥渴,听饮月黄日丹。
△肾部章第十二
肾部之宫玄阙圆水宫也。玄阙圆者,肾之形状也。玄,水色。内象谕也,中有童子冥上玄肾为下玄,其神玄冥,字育婴。
心为上玄。上玄幽远,气与肾连,故言冥上玄,主诸六腑九液源五脏六腑,九液交连,百脉通流,废一不可。
六腑如上说。九液,九窍之津液,外应两耳百液津肾宫主耳,气衰则聋。
阴阳和合,血液流通,苍锦云衣舞龙幡苍锦,肾色之象也。云衣,肾膜之象也。龙幡,青脉之象也。
《九真经》云:道君服青锦衣、苍华之裙也,上致明霞日月烟肾气充足,耳目聪明,阴阳不衰。
外象谕也,百病千灾急当存元阳子曰:寒暑相生,男女相形。肾中二神常衣青,左男戴日,右女戴月,存想见之,则充无灾患者也。
两部水王对生门肾脏双对,故曰两部。肾宫水王,则化为赤子,故曰对生门,使人长生升九天赤子化为真人而升九天者,谓九气青天,其气主生者也。
△脾部章第十三
脾部之宫属戊己土宫也。戊己,中央之辰也,中有明童黄裳里明童谓魂停。黄裳,土之色,消谷散气摄牙齿脾为五脏之枢。
脾磨食消,性气乃全。齿为罗千,故摄牙齿,是为太仓两明童太仓,肚府。此明童谓肚神,神名混康,坐在金台城九重注念存思,神状当然,方圆一寸命门中即黄庭之中,丹田之所也,主调百谷五味香口中滋味,脾磨之所致也,辟却虚羸无病伤内指事也。
食消故也,外应尺宅气色芳尺宅,面也。饥饱虚羸,形乎面色。光华所生以表明亦知虚实,黄锦玉衣带虎章脾主中黄,谓黄庭真人服锦衣也。
《玉清隐书》云:太上道君佩神虎大章也,注念三老子轻翔三老谓元老、玄老、黄老之君也。念脾中真人自然变化。
子谓受黄庭之学,长生高仙远死殃《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以此而谈,其理均也。故长生者不死,寂灭者不生。不死不生,则真长生;不生不死,则真寂灭。何死殃之所及也。
△胆部章第十四
胆部之宫六腑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也。《太平经》云:积清成精。故胆为六腑之精也,中有童子曜威明又云胆神龙曜,字威明。勇捍之义也,雷电八振扬玉旌八方雷震,有威怒之象也。
玉旌,则气之色也,龙旂横天掷火铃胆,青龙之色。旌旗,威战之具也。火铃者,胆边肉珠之象也。怒则奋张,故言掷也,主诸气力摄虎兵胆力牙用,主于捍难,故摄虎兵,外应眼童鼻柱间内指事也。
心之喜怒,形于眉目之间,脑发相扶亦俱鲜人之震怒,发上冲冠,九色锦衣绿华裙青锦,东方九气之色也。绿华裙,胆膜之象,佩金带玉龙虎文胆神,威明之服饰也,能存威明乘庆云内象谕也。
思存胆神不倦,则仙道可致也,役使万神朝三元三元道君各处三清之上,诸天神仙并朝宗之故也。
△脾长章第十五
脾长一尺掩太仓太仓,胃也。《中黄经》云:胃为太仓君。元阳子曰:脾正横在胃上也,中部老君治明堂脾,黄庭之宫也,黄老君之所治。上应明堂,眉间入一寸是也,厥字灵元名混康脾磨食消,内外相应。
大肠为胃之子,混元而受纳之,康,安也,治人百病消谷粮胃宫荣华则无病伤,黄衣紫带龙虎章脾居胃上,故曰黄衣也。紫带龙虎章,胃络之象,长精益命赖君王太仓混康,为君为王,三呼我名神自通存思胃府之神,则心虚洞鉴也,三老同坐各有朋上元老君居上黄庭宫,与泥丸君、苍华君、青城君及明堂中君臣、洞房中父母、及天庭真人等共为朋也。
又中玄老君居中黄庭宫,与赤城童子丹田君、皓华君、含明君、玄英君、丹元真人等为朋也。下黄老君居下黄庭宫,与太一君、魂停君、灵元君、太仓君、丹田真人等为朋也。常存三老和合,百神流通,部位营卫,无有差失也,或精或胎别执方《玉历经》云:下丹田者,人命之根本,精神之所藏,五气之元也。在脐下三寸附著脊,号为赤子府。男子以藏精,女人以藏胎。主和合赤子阴阳之门户也。其丹田中气,左青右黄,上白下黑,桃孩合延生华芒桃孩,阴阳神名,亦曰伯桃。《仙经》曰:命门脐宫中有大君,名桃孩,字合延。衣硃衣,巾紫芙蓉冠。暮卧存之,六甲、六丁来侍人也。生华芒,谓阴阳之气不衰也,男女佪九有桃康
手、足为三关。
又元阳子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
并可以义取而存之,则成三宫,是名太清、太素、太和。
三三如九,故有三丹田,又有三洞房,合上三元为九宫中精微,故曰九微,言九微幽玄而不可见也,
口为心关精神机言发于情,犹枢机也,
足为地关生命棐言运用己身而生也,棐成为扉,
手为人关把盛衰纵舍由己。
△若得章第十九
若得三宫存玄丹三丹田之宫,故曰三宫。玄丹,丹元;谓心也。存思在心,故偏指一所也,
太一流珠安昆仑太一流珠谓目精。《洞神经》云:头为三台君,又为昆仑,指上丹田也。又云:脐为太一君,亦为昆仑,指下丹田也。言心存三丹田,诸神皎然在目前。本经曰:“子欲不死修昆仑”。昆仑,山名也。,
重中楼阁十二环谓喉咙。十二环相重,在心上。心为绛宫,有象楼阁者也,
自高自下皆真人高下三田,十二楼阁,皆有真神。文如上说,
玉堂绛宇尽玄宫绛宫、明堂,上下,相应,皆宫室也,
璇玑玉衡色兰玕喉有环圆动转之象也。兰玕,其色也,
瞻望童子坐盘桓存见赤城童子丹皇真人坐,言其神安静,
问谁家子在我身?言己有之,
此人何去入泥丸与上元诸神上下相应,《洞神经》云:脑为泥丸宫,
千千百百自相连神本出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不离身心,
一一十十似重山存见万物,重叠安坐。山象坐形,
云仪玉华侠耳门云仪、玉华,鬓发之号。言耳居其间。《经》曰:“发神名苍华”。凡言华者,上敷荣之义,犹草木之花,
赤帝黄老与己魂赤帝者,南方之帝君也。黄老者,中黄老也。魂为阳神,魄为阴神,阴阳相推,故言与我魂。《太微灵书》云:人有三魂:一曰爽灵,二曰胎光,三曰幽精。常呼念其名,则魂安人身也,
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五斗,五星。七元,北斗也。又《灵宝经》有五方之斗,亦为五斗。《洞房诀》云:存九元、七元者,眠起初卧及食毕,微咒曰:五星开道,六合紫房,回元隐道,豁落七辰。生魂者玄父,变一成神;生魄者玄母,化二生身。摄吾筋骨者公子,为吾精气者白元。长生久视,飞仙十天,
日月飞行六合间天地内为六合。存念身中日月星辰,森罗万象,一如天地户间,了了然也,
帝乡天中地户端眉上发际五分直入一寸,亦为帝乡。又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天庭即天中也。又鼻为上部之地户。心存日月星辰等诸神,皆当在其端。端谓鼻之上,发际之下也,
面部魂神皆相存内外星神,自相应也。
△呼吸章第二十
呼吸元气以求仙探飞根,采玄晖,吞五牙,挹九霞,服食胎息之道,皆谓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
仙公公子已可前此洞房诀也。洞房宫左为无英君,一名公子。仙公,直指黄庭学者。言学黄庭仙公,复行洞房之诀,而存见公子,故言在前,
硃鸟吐缩白石源硃鸟,舌象。白石,齿象。吐缩,导引津液。谓阴阳之气流通不绝,故曰源,
结精育胞化生身本已之所从来也,
留胎止精可长生《真诰》曰:上清真人口诀,夫学仙之人,安心养神,服食治病,使脑宫填满,玄精不倾。然后可以存神服气,呼吸三景。若数行交接,漏泄施写者,则气秽神亡,精灵枯竭。虽复玄挺玉箓,金书太极者,将亦何解于非生乎?在昔先师常戒于斯事云:学生之人,一交接则倾一年之药势,二交接则倾二年之药势,过此以往,则不止之药都倾于身。是以真仙常慎于此,以为生生之大忌也,
三气右回九道明三气谓三丹田之气。右回言週流顺绪,调和阴阳,则四关九窍,通流朗彻而无病也,
正一含华乃充盈存正守一,神气华荣,故能充满六合,乘物而变,
遥望一心如罗星存见赤城童子居在城中,如星之映罗谷,
金室之下可不倾谓心居肺下,肺主金,其色白,故曰金室。常能存之,长生不死也,
延我白首反孩婴内指事也。谓童颜不老也。
△琼室章第二十一
琼室之中八素集谓上元清真琼室,体骨之象也,
泥丸夫人当中立《经》云:洞房中有父母。母即夫人也。亦名道母。泥丸、洞房,上已释,
长谷玄乡绕郊邑长谷,鼻也。玄乡,肾也。郊邑,谓五脏六腑也。言鼻中之气出入,下与肾连,週绕脏腑,心居赤城,存想内外。郭外曰郊。故为象谕也,
六龙散飞难分别言六腑之气,微妙潜通,难可分别,当审存之也,
长生至慎房中急气亡液漏,髓脑枯竭,虽益以畎浍,而泄以尾闾,不可不慎也,
何为死作令神泣房中不慎,伤精失明,故神泣也,
忽之祸乡三灵殁祸乡,死地。三灵,三魂也。谓爽灵、胎光、幽精殁亡者也,
但当吸气录子精呼吸吐纳,闭房止精,
寸田尺宅可治生谓三丹田之宅,各方一寸,故曰寸田。依存丹田之法以治生也。《经》云:寸田尺宅,彼尺宅谓面也,
若当决海百渎倾谓房中淫泄,不知闭止也,
叶去树枯失青青象人死无生气,
气亡液漏非己形《仙经》云:闭房练液,不多言,不远唾。反是矣,
专闭御景乃长宁专闭情欲,存服日光。《老子》曰: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又《上清紫文灵书》有采飞根之法,常以日初出,东向叩齿九通,毕,阴咒日魂名、日中五帝字曰:日魂珠景照韬绿映回霞赤童玄炎飚象。祝呼此十六字毕,瞑目握固,存日中五色流霞来绕一身,于是日光流霞俱入口中,名曰日华、飞根、玉胞、水母也。向日吞霞四十五咽毕,又咽液九过也,
保我泥丸三奇灵
泥丸,上丹田也。
《大洞经》云:三元隐化,则成三宫。一曰太清之中三君,二曰三丹田之神,三曰符籍之神,故曰三奇灵也,恬淡闭视内自明谓存思三丹田之法,一如上说,物物不干泰而平行道真正,邪物不干,悫矣匪事老复丁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者反壮,病者皆强。悫矣必然,思咏玉书入上清精研《内景》,必获仙道。
△常念章第二十二
常念三房相通达三房谓明堂、明房、丹田之房也。与流珠、玉帝、天庭、极真、玄丹、泥丸、太皇等诸宫,左右上下皆相通达,洞得视见无内外存思三丹田,三三如九,合九为一,明玄洞彻,无有内外也,存漱五牙不饥渴《灵宝》有服御五牙者,五行之生气以配五脏。《元精经》云:常以立春之日鸡鸣时入室,东向礼九拜,平坐,叩齿九通,思存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帝君九千万人下降室内,郁郁如云,以覆己形,从口中入,直下肝府。祝曰:九气青天元始上精皇老尊神,衣服羽青,役御天官,焕明岁星,散耀流芳,陶溉我形。上食明霞,服引木精。固养青牙,保镇朽零,肝府充盈,玉芝自生,延年驻寿,色反童婴。五气混合,天地长并。毕,引青气九咽止,便服东方赤书玉文十二字也,神华执巾六丁谒神华者,《玉历经》云:太阴玄光玉女,道之母也。衣五色硃衣,在脾府之上,黄云华盖之下。六丁者,谓六丁阴神玉女也。《老君六甲符图》云:丁卯神司马卿玉女足曰之,丁丑神赵子玉玉女顺气,丁亥神张文通玉女曹漂之,丁酉神臧文公玉女得喜,丁未神石叔通玉女寄防,丁巳神崔巨卿玉女开心之。言服炼飞根,存漱五牙之道成,则役使六丁之神也,急守精室勿妄泄精室,谓三丹田。上下资运而不绝,制之在心。心即中丹田也,缓急之所由,真妄之根本也,闭而宝之可长活积精之所致也,起自形中初不阔调心使气,微妙无形,三官近在易隐括谓三丹田真官近在人身,隐括精气,常以心为君主者也,虚无寂寂空中素外指事也。素,有二说,使形如是不当污使形轻净,如悬缣素于空中也。又云身中虚空,使如器之练素,虚静当然。污谓有其事也,九室正虚神明舍九室谓头中九宫之室及人之九窍。使上宫荣华,九窍真正,则众神之所止舍也。《洞神经》云:天有九星,两星隐,故称九天。地有九宫,故称九地。人有九窍,故称九生,言人所由而生也,存思百念视节度存念身中百神呼吸上下,一如科法。文云“千千百百似重山”,皆神象,六腑修治勿令故按《洞神经》云:六腑者,谓肺为玉堂宫尚书府,心为绛宫元阳府,肝为清泠宫兰台府,胆为紫微宫无极府,肾为幽昌宫太和府,脾为中黄宫太素府。异于常六腑也,行自翱翔入天路谓升仙羽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六-译文
◎上清黄庭内景经
△梁丘子注释叙
万物以人为中心,而人则以心为根本。没有中心,法则无法产生;没有心,身体也无法存在。心的法则多种多样,应用也不尽相同。存在与不存在两种状态,随事情变化而适应,因此有凡人与圣人、浅薄与深厚、愚笨与智慧、真实与虚假的区别,这些都是由心神的辨识和运用所决定的。然而,天下的道理,虽然途径不同,但最终归于一致;百般思虑,最终也会达成一致。从粗糙到精妙,权宜与真实有两个层次;符合真理的痕迹,是非的判断最终会归于同一见解。《黄庭内景经》是东华宫的秘密,确实是学习仙道的关键,羽化成仙的根本。我虽然学习尚未圆满,但通过观想已略有所得,裁制灵性万物,模拟一种形态;其意义有四个宗派,会合明白七个字;通过指事象征,内外两方面的言辞。在摒弃聪明、毁坏身体的余暇,随意呼吸的间隙,舔笔磨墨,便写下这些原始的占卜。
△务成子注叙
扶桑大帝君命令旸谷神仙王传授给魏夫人,旸谷神王应该是大帝的臣子。传授这部经书时,与青童君一同前来。夫人最初在修武县中。
《黄庭内景》中,脾被称为黄庭命门。明堂的中部,老君居住其中,因此说“黄庭内人穿锦衣”。从脐后三寸,都称为黄庭命门,因此下面说命门中有黄庭元王玄阙大君。又说坐当命门。就像头中也被称为泥丸洞房一样。这部《经》以虚无为主,因此用黄庭来标示。其景,指的是神。这部《经》中有十三位神,都是身体内部景象的名字。另外还有《老君外景经》。总真说:黄庭内外。涓子说:《黄庭内经》、《外经》都是如此。这些神的名字与八景不同。又依次叙述存在与不存在,是因为应用的地方不同。名称和服饰既然不同,根源和本质也不同。太极和太微,是品号和领域,另一名称是《太上琴心文》琴,和谐的意思。诵读它可以调和六腑、安宁心神,使人成为神仙。这十七个字,是本经所注的,另一名称是《大帝金书》扶桑大帝君在宫中白天诵读这部经。用金简刻写,因此称为金书。这二十一个字,是本经所注的,另一名称是《东华玉篇》东华,是方诸宫的名称,东海青童君居住的地方。其中的玉女、仙人都诵读它。刻在玉上称为玉篇。这三十三个字,是本经所注的。这两个宫的神仙还诵读它,不再是为了辟邪,而是为了和谐心神。但诵读万遍之后,应当能洞悉经义。不相信这个道理,也是一种障碍。
应当清斋九十天,诵读万遍这是说先斋戒九十天,然后才开始诵读。不是九十天斋戒就能诵读万遍。诵读的天数没有固定限制,如果专注于这一方法,日夜可以诵读二十遍。如果兼做其他事情,利用空闲时间可以诵读四五遍。计算达到十遍,也可以依法礼拜。如果遍数已经完成,但未能通感,就继续精心诵读,不要停止。使三魂调和,七魄制炼;除去三尸,安和六腑;五脏生华,面色返童;百病不能伤害,灾祸不能干扰。万遍完成后,自然能洞观鬼神,内视肠胃,看见五脏。那时会有黄庭真人和中华玉女,教导你成为神仙。这是不死之道临目外观,则鬼神显现,接手内视,则脏腑清晰,于是内外无隔,真灵降临,然后接受玄教,施行妙诀。既然说不死,那么天地长存,还有什么可求的呢?你有仙相,得到我的书我,应该是旸谷神王自称。这篇文章罗列了一形之神室,胎神所在的地方在形中的诸神,并不都尽在其中,而目其室宅,也详尽周密。胎神即明堂三老君,所谓的胎灵大神。这是黄庭的根本。经常诵读它,神室就会明正,胎真安宁,灵液流通,百关朗清,血髓充溢,肠胃虚盈无复滓秽为虚,津液常满为盈。所谓的六气盈满,神明灵也。五脏结华,耳目聪明;朽齿白发,还黑更生。所以能消除邪痾的纷乱,是因为我已经得到了魂精六纬的姓名纷乱,指的是杂乱。现在五脏和胆,就是六纬,也是神魂的精爽。形体充满魂精而说想死,是不可能的。因此说内景黄庭是不死之道人的死亡,常常是形神相离。现在形体既然恒常充满,那么神就栖息而安逸;神既然恒常安宁,那么形体就完整无损。两者相守,死亡从何而来?虽然想逝去,又怎么可能呢?这种道虽然不能控制景象登虚,高宴上清,但既然没有死亡的忧虑,形体坚固,神清洁,内彻身灵,外降英圣,隐芝大洞,于是而至,端坐招真,不需游涉,筌蹄的妙处,岂能超过这个。接受者斋戒九天,或七天,或三天,然后接受。传授者为师,接受者奉行此师及弟子都应结斋。斋日的多少,根据各人的情况。如果涉足尘世,应该积累日子自洁。山居清整的人,三天就足够了。结盟立誓,约定不泄露。古代有盟约用玄云之锦九十尺,金简凤文之罗四十尺,金钮九双,代替割发歃血不泄露的约定。这些东西是神乡的奇帛,不是赤县所有的。现在锦可以用白绢,罗可以用青布,钮可以用金钚,也足以誓信九天,制告三官了诸经中信用金龙、玉鱼的例子,多是宝贵之物,不是寒栖之人能办到的,因此允许用世间易得的物品代替。现在罗、锦不同类,事情绝人工,理应准代。还应选择极其精洁的。绢九丈,应当连织。钚比钮小细,以上金九分作九双,在丰俭上适中。都奉给有经的师父,散给寒栖之人。违背盟约,七祖受考于旸谷河源,身为下鬼,考于风刀旸谷神仙王口诀。这七个字是本经中所注的。一人接受书,可以传给九人诸经多说七百年传三人,这不是世上的规矩。现在虽然限制人数,不限制年限,应该是只就一生之身而言。
审视形气,必须是慈仁忠信、沉迷玄学、不毁真正、敬乐神仙的人,才可以传授。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是泄露。谨慎考虑可以传授的人,也确实很难人虽然不能常保,或者开始勤奋后来懈怠,开始善良后来变恶。但本性既然能慈仁惠信,沉迷玄学乐仙,应当不会再有过错了。这六德则未可全亲,因此后面说宁慎密之。
又应当先求感应,推究虚灵的人才是好的。审查可以传授的人,也会得到梦的启示。临时的适宜,也玄解于心。泄露的科条既然重要,传授的人确实很危险。有《黄庭内经》的人,宁慎密之清虚真人口诀,夫《内景黄庭经》者,扶桑太帝君之金书,炼真秘言矣。二十六个字是本经所注的。案此二篇,是说传授科格,不是扶桑东华金书玉字本文,只是二匠授南真时的口诀,因此并题注言之也。读《黄庭内景经》的人,常在别室烧香洁净,然后执之也凡欲读此经,都应如此。施高座东向、
烧香、沐浴、整理衣冠,将经书展开放在案桌上,轻声吟诵,不要中断。
如果中断了,应该按照消摩法,重新读前三十个字。
记住读了多少遍,然后应该起身礼拜。
拥有这部经书,可以驱除百邪。
如果进入山林或黑暗的地方,心中感到恐惧,应该面向北方读《内经》一遍,心神就会平静,就像与千人同行一样,邪气退去,心神安宁,不再有恐惧的困扰。
如果能读一万遍,就能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还能看到天下的鬼神,能够驱使它们,内视清晰,外视透彻。
玉女还会降临传授,鬼神更不在话下。
如果生病了,心中默念经书,即使垂死也能痊愈。如果无法手持经书,就心中默念。
如果不能从头到尾读完,只需念诵神名部分。
涓子说,灵元是脾神,长四寸,坐在脾上,像婴儿一样,穿着黄衣,是中部明堂老君。
如果身体有病,或者饥饱不适,只需想象中部老君的衣服颜色,仿佛他在脾中。
三次呼唤他的名字,然后咽下七次唾液,万病都能如愿痊愈。
这就是经中所说的“三次呼唤我的名字,神自然会通”。
通常禁忌吃六畜和鱼臊肉,六畜指的是牛、马、猪、羊、鸡、狗。
鱼臊指的是生臊,所以是禁忌。
禁忌五宰生葱、蒜、薤、韭、胡荽等,世间所有污秽的事情都应该避免,不再详细解释。
如果不小心沾染了污秽,应该沐浴漱口,在左边烧香,读经一遍,百病消除。
如果不小心遇到污秽,可以用桃竹来解除,在左边烧香,用阳气消除阴气。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导致旧气滞留,百病难以消除。
根据《经》后面说的“入室面向东方读玉篇”,而《序》中说“面向北方读《内景经》一遍”,这是指驱邪和召神时的不同。
现在如果按照方法经常读,可以按照前面所说的面向东方。
小君说山世远接受了孟先生的法门,晚上睡觉前先读《黄庭内景经》一遍再睡,可以控制自己的魂魄,坚持二十一年就能成仙。
这就是合万遍的意思。
晚上读三四遍最好。
北岳蒋夫人说读这部经书,也能让人无病,是不死之道。
这样每天晚上睡觉前,面向东方烧香,在床上诵读,早晚各一遍,二十七年就能读满一万遍。
现在说二十一年,可能是字误。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晚上不一定只读一遍。
所以又说晚上读三四遍最好。
读完十遍,也可以礼拜。
之所以说万遍,也是取其限定的意义。
读经不怕次数多,只怕人不能勤奋。
◎释题
黄庭内景,黄是中央的颜色。
庭是四方的中心。
外指天中、人中、地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
所以黄庭内指的是心。
景是象的意思。
外象指的是日月、星辰、云霞的象;内象指的是血肉、筋骨、脏腑的象。
心在身体内,存观一体的象色,所以叫内景。
◎诵黄庭经诀
入室诵读《黄庭内景玉经》,应该烧香,清斋,穿上法服,进门面向北方四拜,长跪,叩齿二十四次,启告说:上启高上万真玉晨太上大道君,臣现在要入室,诵读玉经,炼神保脏;乞求胃宫荣华,身体能够乘虚,上拜帝庭。
完毕,然后面向东方揖拜四太帝,再叩齿十二次,启告说:上启扶桑太帝旸谷神王,臣某甲现在入室诵读玉经,乞求静室神芝自生,玉华宝辉,三光洞明,万遍胎仙,得同帝灵。
咒语完毕,面向东方诵读经书十遍为一过,然后回到面向北方四拜,面向东方四揖,不需要再启告。
△上清章第一
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上清者,三清名也。
虚皇者,紫清太素高虚洞曜三元道君内号也。
太上即高圣太真玉晨玄皇大道君也。
理在上清协晨观蕊珠之房,紫霞焕落,瑞气交映也,闲居蕊珠作七言蕊珠,上清境宫阙名也。
述作此经,皆以七言为句也,散化五形变万神散化形体,变通万神,明此经秘妙矣,是为黄庭曰内篇真言叹美,又曰内篇也,琴心三叠儛胎仙琴,和也。
三叠,三丹田,谓与诸宫重叠也。
胎仙即胎灵大神,亦曰胎真,居明堂中,所谓三老君为黄庭之主,以其心和则神悦,故儛胎仙也,九气映明出霄间九天之气入于人鼻,週流脑宫,映明上达,故曰出霄间。
《九天生神经》曰:三元育养,九气结形,神盖童子生紫烟神盖谓眉也。
童子,目神也。
紫烟即目光气也,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升三天此经亦曰玉书,谓精心研虑,诵满万遍即自升天矣。
三天者,太清、上清、玉清也,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真经尊重,持诵蒙恩,灾病自除,虎狼不犯,衰年转少,寿命延长。
《道经》曰:摄生者,毒虫猛兽不搏也。
此一章初说经之旨也。
此经盖是太上弟子所撰记耳。
犹如《孝经》、《礼记》,称孔子闲居也。
△上有章第二
上有魂灵下关元魂,魂魄也。
灵,胎灵也。
魂在肝,魄在肺,胎灵在脾。
关元,脐也。
脐为受命之宫,则魂魄在上,关元居下,左为少阳右太阴少阳,左目也。
太阴,右目也,后有密户前生门密户,肾也。
肾为藏精宫,当密守之,使不躁泄。
生门,命门也,出日入月呼吸存谓常存日月于两目,使光与身合,则通真矣。
《九真中经》曰:夜半生气,或鸡鸣时正坐闭气,存左目出日,右目出月,两耳之上为六合高窗,令日月使照一身,内彻泥丸,下照五脏肠胃之中,了了洞见。
内彻外合,一身与日月光共合。
良久,叩齿九通,咽液九过,微祝曰:太上玄一,九皇吐精,三五七变,洞观窈冥。
日月垂光,下彻神庭,使照六合,太一黄宁。
帝君命简,金书不倾。
五老奉符,天地同诚。
使我不死,以致真灵,却遏万邪,祸害咸平。
上朝天皇,还老返婴,太帝有制,百神敬听,四气所合列宿分四气,四时灵气也。
列宿,三景也。
谓常存元气合于身,兼思日月斗星分明焕照,久则通灵,紫烟上下三素云三素者,紫素、白素、黄素也。
常存三元妙气上下在身,则形神通感,灌溉五华植灵根五华者
五方的精华,就是气。
灵根,指的是舌根。
意思是说,通过漱口吞咽津液,同时吸收五方的气来服用,可以使灵根永远存在,神府清爽通畅,七种液体流动冲击额头,额头就是两眉之间的部位。
七液,指的是由四气和三元结合而成的灵液,流动滋润脏腑,气冲脑部旺盛,回紫抱黄进入丹田,丹田就是上丹田。
在两眉之间深入三寸的地方,就是上元真一居住的地方。
紫、黄,指的是三元的灵气,幽室内明亮照耀阳门,幽室指的是肾。
阳门,指的是命门。
意思是说,通过存念肾脏,使其内部明亮;专心调气保精,不让其泄漏散失;明亮照耀内外,同时守护命门。
这一章首先说明了黄庭宫府的位置,气液循环流动,上下相通。
△口为章第三
口是玉池太和官,口中的津液称为玉液,也叫醴泉,也叫玉浆。
储存水为池,百节调和柔软,五脏和谐适宜,都以口为官主。
有的版本写作“太和宫”,在文韵上不太方便。
《大洞经》说:心中存想胃部有一个女子,婴儿的形状,没有衣服,正立在胃管,张口承接魂液,仰头吸收五气。
立即漱口漏出内外的津液,满口吞咽,直接送入玄女口中,五次过后,叩齿三次,轻声念咒:玉清高上九天九灵,化液在玄,下入胃清,金和玉映,心开神明,服食日精,金华充盈,漱咽灵液灾不干灵液真气,邪不干正,体生光华气香兰不食五谷,无秽滓也,却灭百邪玉炼颜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审能修之登广寒广寒,北方仙宫之名,又云山名,亦曰广霞。
《洞真经》说:冬至之日,月亮伏在广寒宫,此时在广寒池中养育月魄。
天人采集青华的林条,用来拂拭日月光,昼夜不眠才能成真勤修静定,则成为真人,雷鸣电激神泯泯泯泯,读平声。
调神理气,魂魄恬愉,即使遇到震雷,也不会惊惧。
又说,雷鸣电激,是通过叩齿存思,是神的作用,不能说泯泯。
△黄庭章第四
黄庭内人穿着锦衣,黄庭内人指的是道母,黄庭真人指的是道父,人身体内都有。
锦衣,具有五色。
即指的是五脏的真气。
三庭之中都有,紫华飞裙云气罗《十方经》说:高上玉皇穿着文明飞云的裙子,即神仙所穿的衣服,丹青绿条翠灵柯五色,杂气共生。
枝条,仙衣的装饰,七蕤玉龠闭两扉外象谕也。
七窍开合以谕关龠,用之以道,不妄开也。
蕤,龠的装饰。
存神必须闭目,所以称为闭两扉,重扇金关密枢机金,取坚刚也。
所以《经》说:善于关闭的人,没有门闩也不能打开。
意思是说养生的人善于守护精神,不妄泄也,玄泉幽关高崔巍玄泉,口中的液体,也叫玉泉,也叫醴泉,也叫玉液,也叫玉津,也叫玉浆。
两眉之间为阙庭,两肾之间为幽关。
像门的左右象魏,中间阙然为道。
肾在身体中,所以称为幽阙。
根据肾在诸脏之下,而说高者,形状存神即在丹田之上,所以说高,三田之中精气微内指事也。
丹田之中神气变化,感应从心,非有无不可为象也。
从粗入妙,必有其系,所以用气来说。
气以心为主,因主立象,至精至微,不可数求也。
《道机经》说: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三丹田。
三丹田中,气左青右黄,上白下黑,娇女窈窕翳霄晖《真诰》说:娇女,耳神名。
意思是说耳朵聪朗彻明,掩玄晖也,重堂焕焕明八威重堂,喉咙名也,也叫重楼,也叫重环。
本经说“绛宫重楼十二级”,绛宫,心也。
喉咙在心上,所以称为重堂。
喉咙,津液的道路,流通上下,滋荣一体,焕明八方。
八卦之神称为八威,天庭地关列斧斤两眉间为天庭。
紫微夫人祝曰:开通天庭,使我长生。
列斧斤,意思是勇壮,灵台盘固永不衰心为灵台。
意思是说神灵君之,静则守一,动则存神,体安不衰竭矣。
△中池章第五
中池内神服赤珠胆为中池。
舌下为华池。
小腹胞为玉池,也是三池的通称。
胆部说“龙旂横天掷火铃”,赤珠,火铃的服,丹锦云袍带虎符丹锦云袍,心肺的颜色。
在胆之上,所以称为云袍符命。
《九真经》说:皇老君佩玄龙神虎符,带流金之铃。
并道君之服也,横津三寸灵所居内指事也。
脐在胞上,所以称为横津。
脐下三寸为丹田,真人赤子之所居也,隐芝翳郁自相扶谓男女之形体也。
隐翳交合,自然之道。
按《内外神芝诀》说:五脏之液为内芝。
内芝则隐芝也。
又说:隐,奥者也。
△天中章第六
天中之岳精谨修天中之岳谓鼻也,也叫天台。
《消魔经》说:鼻子要经常按压左右,让人气平,所谓溉灌中岳,名书帝录,云宅既清玉帝游面为云宅,也叫尺宅。
以眉、目、鼻、口之所居,所以为宅也。
修之清通,则神仙矣。
《洞神经》说:面为尺宅,字或作“赤泽”,通利道路无终休《太素丹景经》说:一面之上,常欲两手摩拭之,高下随形,不休息,则通利耳目鼻口之气脉,眉号华盖覆明珠明珠,目也,九幽日月洞空无《五辰行事诀》说:眉上直入一寸为玉珰紫阙,左日右月。
又《玉历经》说:太清上有五色华盖九重,人身亦有之。
当存目童如日月之明也,宅中有真常衣丹真谓心神,即赤城童子也,也叫真人,也叫赤子,也叫子丹。
心存见之,常在目前,与心相应。
衣丹,象心气赤色也,审能见之无疾患元阳子曰:常存心神,则无病也,赤珠灵裙华茜粲玄膺之象也。
外谕也,舌下玄膺生死岸内指事也。
玄膺者,通津液之岸也。
本经说:“玄膺气管受津府。”,出青入玄二气焕,子若遇之升天汉谓吐纳阴阳二气,焕然著明也。
人能善遇吐纳之理,则成天仙矣。
△至道章第七
至道不烦决存真专心则至,泥丸百节皆有神神者,妙万物而为言。
因象立名,则如下说,发神苍华字太元白与黑谓之苍。
最居首上,故曰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丹田之宫,黄庭之舍;洞房之主,阴阳之根。
泥丸,脑之象也,眼神
明上的字是英玄,眼睛能看见日月,位于头部之上,所以称为明上。
英玄,指的是童子的精气颜色,内在的含义是鼻神玉垄,字灵坚,阴垄的骨骼,象征着玉石。
神气通天,出入不竭,所以称为灵圣,耳神空闲,字幽田,空闲幽静,听物则审,神之所居,所以称为田。
舌神通命,字正伦,咽液以舌,性命得通;正其五味,各有伦理。
齿神崿锋,字罗千,牙齿坚利如剑崿刀锋,摧罗众物而食之。
一面之神宗泥丸,脑中丹田,百神之主,泥丸九真皆有房。《大洞经》云:三元隐化,则成三宫;三三如九,故有三丹田,又有三洞房,合上元为九宫,中有九真神。
三九二十七,神气相合,人当存见之。
亦谓天皇九魄变成九气,化为九神,各居一洞房,方圆一寸处此中房有一寸,故脑有九宫,同服紫衣飞罗裳九真之服,皆象气色。
飞,犹轻也,但思一部寿无穷存思九真不死之道也,非各别住俱脑中丹田之中,众神所居,列位次坐向外方神绕丹田而外其面以扞不祥。
《八素经》云:真有九品,向外列位,则当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东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仙真东北向,天真东南向,灵真西南向,至真西北向,天真者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言而正,不行而从,所存在心自相当心存玄真,内外相应。
△心神章第八
心神丹元,字守灵,内象谕也。心为脏府之元,南方火色。栖神之宅,故言守灵也。
肺神皓华,字虚成,肺为心之华盖。皓,白也,西方金之色。肺色白,其质轻虚,故曰虚成也。
肝神龙烟,字含明,肝位木行,东方青龙之色也。于脏主目。日出东方,木生火,故曰含明。
翳郁导烟主浊清,翳郁,木象也。得火而烟生,得阳而气生。清则目明,浊即目暗。有别本无此一句。
肾神玄冥,字育婴,肾属水,故曰玄冥。肾精为子,故曰育婴也。
脾神常在,字魂停,脾,中央土位也,故曰常在,即黄庭之宫也。脾磨食消,神康力壮,故曰魂停。
胆神龙曜,字威明,胆色青黄,故曰龙曜。主于勇捍,故曰威明。外取东方青龙,雷震之象也。
六腑五脏神体精资系一身,废一不可,故曰神体精。心、肝、肺、肾、脾为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所言府者,犹府邑之府,取中受物之义,故曰府也。脏者,各是一质,共藏于身,谓之脏也。
言三焦者多矣,而未的言其所在。盖心、肝、肺三脏之上,系管之中为三焦。《中黄经》云:肺首为三焦,当指其所也。
又据五方之色脾为黄,应为五脏之主,而今共以心为主者何也?答曰:心居藏中,其质虚受也。夫虚无者,神识之体,运用之源,故遍方而得其主,动用而获其神,不可以象数言,不可以物类取也。
皆在心内运天经五脏六腑,各有所司,皆有法象,同天地,顺阴阳,自然感摄之道,故内运天经也。
昼夜存之自长生依上五神服也,思存不舍,不死之道也。《仙经》曰:存五脏之气,变为五色云,常在顶上,覆廕一身。日居于前,月居于后,左青龙,右白虎,前硃雀,后玄武。即去邪长生之道也。
△肺部章第九
肺部之宫似华盖金宫也。肺在五脏之上,四垂为宇也。
下有童子坐玉阙童子名皓华。肺形如盖,故以下言之。玉阙者,肾中白气,上与肺连也。
七元之子主调气元阳子曰:七元之君负甲持符,辟除凶邪而布气七窍,主耳目聪明。七元,七窍之元气也。
外应中岳鼻齐位中岳者,鼻也,又为脐也。脐为昆仑之山,鼻为七气之门,位犹主也。
素锦衣裳黄云带素锦衣裳,肺膜之色也。黄云带者,肺中之黄脉,蔓延罗络,有象云气。
喘息呼吸体不快有时而然,急存白元和六气白元君主肺宫也。《大洞经》云:白元君者,居洞房之右是也。
神仙久视无灾害邪不干正,用之不已形不滞常存此道,形气华荣,至诚感神之所致也。
△心部章第十
心部之宫莲含华火宫也。心脏之质,象莲花之未开也。
下有童子丹元家心神丹元,字守灵,神在心内而云下者,据华盖而言。
主适寒热荣卫和寒热,阴阳静躁之义也。人当和适以荣卫其身。老子《经》云: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丹锦飞裳披玉罗象心脏之色也。有肺之白气象玉罗,金铃硃带坐婆娑金铃,肉蕊之象。硃带,血脉之象。坐婆娑者,言神之安静也。《九真经》云:黄老君带流金之铃,仙服也。
调血理命身不枯心安体和,则无病矣。
外应口舌吐五华心主口舌吐纳五脏之液,辨识五行之味,故言外应。
临绝呼之亦登苏人有病厄,当存丹元童子硃衣赤冠以救护之也。
久久行之飞太霞常行此道,能获飞仙。
△肝部章第十一
肝部之中翠重裹木宫也。肝色苍翠,大小相重之象也。
下有青童神公子肝,东方木位,主青,故曰青童。左位为公子。公子一名含明。上有华盖,故曰下。
主诸关镜聪明始于时主春,青阳之本始;于窍主目,五行之关镜,故曰聪明之始。
青锦披裳佩玉铃青锦,肝之色。玉铃,白脉垂之象也。《升玄经》云:三天玉帝,带火玉之珮。《素灵经》云:灵耀君衣青锦单裳。皆神仙之服也。
和制魂魄津液平内指事也。东春和煦,万物生成,外应眼目日月清肝位属眼,象日月明。
百疴所钟存无英左为无英,肝神在左,故存之。一本为无英。无英者,物生之象也。
同用七日自充盈五脏兼在,故言同用。七日为一竟。一竟,一复也。故《週易》曰“七日来复”是也。
垂绝念神死复生存念青衣童子,形如上说,摄魂还魄永无倾《太微灵书》云:每月
在每月的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晚上,人的三魂会离开身体游荡在外。要召回三魂,应该仰卧,去掉枕头,伸直双脚,双手交叉放在心口,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三次,叩齿三次,想象心中有一个像鸡蛋大小的红色光球,从心中升起,经过咽喉。
红色光球逐渐变大,覆盖全身;然后变成火焰,燃烧全身,使身体被火焰包围。
感觉到身体微微发热时,呼唤三魂的名字:夹灵、胎光、幽精。
然后轻声念咒语:太微玄宫,中黄始青。内炼三魂,胎光安宁。神宝玉室,与我俱生。不得妄动,鉴者太灵。若欲飞行,唯诣上清。若有饥渴,得饮玄水玉精。
另外,每月的初一、十五、月末,七魄会游荡在外,容易与鬼魅接触。
要控制并召回七魄的方法是在这些晚上仰卧,伸直双脚,用手掌捂住耳朵,让手指在头顶相接,屏住呼吸七次,叩齿七次,想象鼻端有一团像小豆大小的白色气体,逐渐变大,覆盖全身九层。
气体突然变成两条青龙,在双眼之中;两条白虎在鼻孔中,都向外;朱雀在心口,向上朝向口;苍龟在左脚下方,灵蛇在右脚下方。
两位穿着锦衣的玉女,手持火光,站在两耳旁。
完成后,吞咽唾液七次,呼唤七魄的名字:尸苟、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然后轻声念咒语:素气九回,制魄邪奸。天兽守门,娇女执关。炼魄和柔,与我相安。不得妄动,看察形源。若有饥渴,听饮月黄日丹。
△肾部章第十二
肾部的宫殿是玄阙圆水宫。玄阙圆指的是肾的形状。玄是水的颜色。内在的象征是肾中有童子,名为玄冥,字育婴。
心是上玄。上玄幽远,气与肾相连,因此说冥上玄,主宰六腑和九液的源头。五脏六腑,九液相连,百脉流通,缺一不可。
六腑如上所述。九液是九窍的津液,外在对应两耳。肾宫主耳,气衰则耳聋。
阴阳和合,血液流通,苍锦云衣舞龙幡。苍锦是肾色的象征,云衣是肾膜的象征,龙幡是青脉的象征。
《九真经》说:道君穿着青锦衣、苍华裙,肾气充足,耳目聪明,阴阳不衰。
外在的象征是,百病千灾时要存想元阳子的话:寒暑相生,男女相形。肾中的两位神常穿青衣,左男戴日,右女戴月,存想见到他们,则能免除灾患。
两部水王对生门,肾脏双对,因此称为两部。肾宫水王,则化为赤子,因此称为对生门,使人长生升九天。赤子化为真人而升九天,指的是九气青天,其气主生。
△脾部章第十三
脾部的宫殿属于戊己土宫。戊己是中央的时辰,脾中有明童,穿着黄裳。明童指的是魂停。黄裳是土的颜色,脾是五脏的枢纽。
脾磨食消,性气才完整。牙齿是罗千,因此摄牙齿,称为太仓两明童。太仓是肚府,明童指的是肚神,名为混康,坐在金台城九重。注念存思,神状当然,方圆一寸命门中,即黄庭之中,丹田之所,主调百谷五味香。口中滋味,脾磨所致,辟却虚羸无病伤。
食消故也,外在对应尺宅气色芳。尺宅是面,饥饱虚羸,形于面色。光华所生以表明,亦知虚实。黄锦玉衣带虎章,脾主中黄,指的是黄庭真人穿锦衣。
《玉清隐书》说:太上道君佩神虎大章,注念三老子轻翔。三老指的是元老、玄老、黄老之君。念脾中真人自然变化。
子指的是受黄庭之学,长生高仙远死殃。《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以此而谈,其理均也。故长生者不死,寂灭者不生。不死不生,则真长生;不生不死,则真寂灭。何死殃之所及也。
△胆部章第十四
胆部的宫殿是六腑的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太平经》说:积清成精。因此胆为六腑之精,胆中有童子,名为曜威明。又云胆神龙曜,字威明。勇捍之义也,雷电八振扬玉旌。八方雷震,有威怒之象。
玉旌是气之色,龙旂横天掷火铃。胆是青龙之色,旌旗是威战之具。火铃是胆边肉珠的象征,怒则奋张,因此说掷也。主诸气力摄虎兵,胆力牙用,主于捍难,因此摄虎兵,外在对应眼童鼻柱间。
心之喜怒,形于眉目之间,脑发相扶亦俱鲜。人之震怒,发上冲冠,九色锦衣绿华裙。青锦是东方九气之色,绿华裙是胆膜的象征,佩金带玉龙虎文。胆神威明的服饰,能存威明乘庆云。
思存胆神不倦,则仙道可致也,役使万神朝三元。三元道君各处三清之上,诸天神仙并朝宗之故也。
△脾长章第十五
脾长一尺掩太仓。太仓是胃。《中黄经》说:胃为太仓君。元阳子说:脾正横在胃上,中部老君治明堂。脾是黄庭之宫,黄老君之所治。上应明堂,眉间入一寸是也,厥字灵元名混康。脾磨食消,内外相应。
大肠为胃之子,混元而受纳之,康是安也。治人百病消谷粮,胃宫荣华则无病伤。黄衣紫带龙虎章,脾居胃上,因此称黄衣。紫带龙虎章是胃络的象征,长精益命赖君王。太仓混康为君为王,三呼我名神自通。存思胃府之神,则心虚洞鉴也。三老同坐各有朋,上元老君居上黄庭宫,与泥丸君、苍华君、青城君及明堂中君臣、洞房中父母、及天庭真人等共为朋也。
又中玄老君居中黄庭宫,与赤城童子丹田君、皓华君、含明君、玄英君、丹元真人等为朋也。下黄老君居下黄庭宫,与太一君、魂停君、灵元君、太仓君、丹田真人等为朋也。常存三老和合,百神流通,部位营卫,无有差失也。或精或胎别执方,《玉历经》说:下丹田者,人命之根本,精神之所藏,五气之元也。在脐下三寸附著脊,号为赤子府。男子以藏精,女人以藏胎。主和合赤子阴阳之门户也。其丹田中气,左青右黄,上白下黑,桃孩合延生华芒。桃孩是阴阳神名,亦曰伯桃。《仙经》说:命门脐宫中有大君,名桃孩,字合延。衣硃衣,巾紫芙蓉冠。暮卧存之,六甲、六丁来侍人也。生华芒,谓阴阳之气不衰也,男女佪九有桃康。
手和足被称为三关。
元阳子将明堂、洞房、丹田称为三关。
通过理解其意义并加以运用,可以形成三宫,分别称为太清、太素、太和。
三三得九,因此有三丹田和三洞房,加上三元,形成九宫中的精微部分,称为九微,意指九微深奥玄妙,难以察觉。
口是心的关口,精神的关键,言语由情感发出,如同枢机。
足是地的关口,生命的根基,意指通过运用自身来维持生命,根基如同门扉。
手是人的关口,掌握盛衰,取舍由己。
△若得章第十九
如果能够将三宫中的玄丹(即心)存于三丹田的宫中,称为三宫。玄丹即丹元,指心。存思于心,因此特别指向一处。
太一流珠安放在昆仑,太一流珠指眼睛。《洞神经》说:头是三台君,也是昆仑,指上丹田。又说:脐是太一君,也是昆仑,指下丹田。意指心存于三丹田,诸神清晰可见。本经说:“子欲不死修昆仑”。昆仑是山名。
重中楼阁十二环指喉咙。十二环相重,位于心上。心是绛宫,有楼阁的形象。
从高到低都是真人,高下三田,十二楼阁,都有真神。如上文所述。
玉堂绛宇都是玄宫,绛宫、明堂,上下相应,都是宫室。
璇玑玉衡的颜色如同兰玕,喉咙有环圆转动的形象。兰玕是其颜色。
瞻望童子坐盘桓,存见赤城童子丹皇真人坐,意指其神安静。
问谁家子在我身?意指自己拥有。
此人何去入泥丸,与上元诸神上下相应,《洞神经》说:脑是泥丸宫。
千千百百自相连,神本出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不离身心。
一一十十似重山,存见万物,重叠安坐。山象坐形。
云仪玉华侠耳门,云仪、玉华是鬓发的称号。意指耳居其间。《经》说:“发神名苍华”。凡言华者,上敷荣之义,如同草木之花。
赤帝黄老与己魂,赤帝是南方的帝君。黄老是中黄老。魂为阳神,魄为阴神,阴阳相推,因此说与我魂。《太微灵书》说:人有三魂:一曰爽灵,二曰胎光,三曰幽精。常呼念其名,则魂安人身。
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五斗指五星。七元指北斗。《灵宝经》有五方之斗,也是五斗。《洞房诀》说:存九元、七元者,眠起初卧及食毕,微咒曰:五星开道,六合紫房,回元隐道,豁落七辰。生魂者玄父,变一成神;生魄者玄母,化二生身。摄吾筋骨者公子,为吾精气者白元。长生久视,飞仙十天。
日月飞行六合间,天地内为六合。存念身中日月星辰,森罗万象,如同天地户间,了了然也。
帝乡天中地户端,眉上发际五分直入一寸,也是帝乡。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天庭即天中。鼻为上部之地户。心存日月星辰等诸神,皆当在其端。端指鼻之上,发际之下。
面部魂神皆相存,内外星神,自相应也。
△呼吸章第二十
呼吸元气以求仙,探飞根,采玄晖,吞五牙,挹九霞,服食胎息之道,皆指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
仙公公子已可前,此洞房诀也。洞房宫左为无英君,一名公子。仙公,直指黄庭学者。意指学黄庭仙公,复行洞房之诀,而存见公子,因此说在前。
硃鸟吐缩白石源,硃鸟指舌象。白石指齿象。吐缩,导引津液。意指阴阳之气流通不绝,因此称为源。
结精育胞化生身,意指本已之所从来。
留胎止精可长生,《真诰》说:上清真人口诀,夫学仙之人,安心养神,服食治病,使脑宫填满,玄精不倾。然后可以存神服气,呼吸三景。若数行交接,漏泄施写者,则气秽神亡,精灵枯竭。虽复玄挺玉箓,金书太极者,将亦何解于非生乎?在昔先师常戒于斯事云:学生之人,一交接则倾一年之药势,二交接则倾二年之药势,过此以往,则不止之药都倾于身。是以真仙常慎于此,以为生生之大忌也。
三气右回九道明,三气指三丹田之气。右回意指週流顺绪,调和阴阳,则四关九窍,通流朗彻而无病也。
正一含华乃充盈,存正守一,神气华荣,故能充满六合,乘物而变。
遥望一心如罗星,存见赤城童子居在城中,如星之映罗谷。
金室之下可不倾,意指心居肺下,肺主金,其色白,故曰金室。常能存之,长生不死也。
延我白首反孩婴,内指事也。意指童颜不老也。
△琼室章第二十一
琼室之中八素集,意指上元清真琼室,体骨之象也。
泥丸夫人当中立,《经》说:洞房中有父母。母即夫人也。亦名道母。泥丸、洞房,上已释。
长谷玄乡绕郊邑,长谷指鼻。玄乡指肾。郊邑指五脏六腑。意指鼻中之气出入,下与肾连,週绕脏腑,心居赤城,存想内外。郭外曰郊。故为象谕也。
六龙散飞难分别,意指六腑之气,微妙潜通,难可分别,当审存之也。
长生至慎房中急,气亡液漏,髓脑枯竭,虽益以畎浍,而泄以尾闾,不可不慎也。
何为死作令神泣,房中不慎,伤精失明,故神泣也。
忽之祸乡三灵殁,祸乡指死地。三灵指三魂。意指爽灵、胎光、幽精殁亡者也。
但当吸气录子精,呼吸吐纳,闭房止精。
寸田尺宅可治生,意指三丹田之宅,各方一寸,故曰寸田。依存丹田之法以治生也。《经》说:寸田尺宅,彼尺宅指面也。
若当决海百渎倾,意指房中淫泄,不知闭止也。
叶去树枯失青青,象人死无生气。
气亡液漏非己形,《仙经》说:闭房练液,不多言,不远唾。反是矣。
专闭御景乃长宁,专闭情欲,存服日光。《老子》说: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又《上清紫文灵书》有采飞根之法,常以日初出,东向叩齿九通,毕,阴咒日魂名、日中五帝字曰:日魂珠景照韬绿映回霞赤童玄炎飚象。祝呼此十六字毕,瞑目握固,存日中五色流霞来绕一身,于是日光流霞俱入口中,名曰日华、飞根、玉胞、水母也。向日吞霞四十五咽毕,又咽液九过也。
保我泥丸三奇灵
泥丸,指的是上丹田。
《大洞经》说:三元(精、气、神)隐化,就形成了三宫。一是太清中的三位君主,二是三丹田的神,三是符籍的神,因此称为三奇灵。恬淡闭视内自明,指的是存思三丹田的方法,就像上面所说的,万物不干扰,平和而正直地修行,邪物不干扰,诚实而不做坏事,老者恢复壮年,病者都变得强壮。诚实是必然的,思考咏诵玉书进入上清,精研《内景》,必定能获得仙道。
△常念章第二十二
常念三房相通达,三房指的是明堂、明房、丹田之房。与流珠、玉帝、天庭、极真、玄丹、泥丸、太皇等诸宫,左右上下都相通达,洞得视见无内外,存思三丹田,三三如九,合九为一,明玄洞彻,无有内外也。存漱五牙不饥渴,《灵宝》有服御五牙者,五行之生气以配五脏。《元精经》说:常以立春之日鸡鸣时入室,东向礼九拜,平坐,叩齿九通,思存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帝君九千万人下降室内,郁郁如云,以覆己形,从口中入,直下肝府。祝曰:九气青天元始上精皇老尊神,衣服羽青,役御天官,焕明岁星,散耀流芳,陶溉我形。上食明霞,服引木精。固养青牙,保镇朽零,肝府充盈,玉芝自生,延年驻寿,色反童婴。五气混合,天地长并。毕,引青气九咽止,便服东方赤书玉文十二字也。神华执巾六丁谒,神华者,《玉历经》说:太阴玄光玉女,道之母也。衣五色硃衣,在脾府之上,黄云华盖之下。六丁者,谓六丁阴神玉女也。《老君六甲符图》说:丁卯神司马卿玉女足曰之,丁丑神赵子玉玉女顺气,丁亥神张文通玉女曹漂之,丁酉神臧文公玉女得喜,丁未神石叔通玉女寄防,丁巳神崔巨卿玉女开心之。言服炼飞根,存漱五牙之道成,则役使六丁之神也。急守精室勿妄泄,精室,谓三丹田。上下资运而不绝,制之在心。心即中丹田也,缓急之所由,真妄之根本也。闭而宝之可长活,积精之所致也。起自形中初不阔,调心使气,微妙无形,三官近在易隐括,谓三丹田真官近在人身,隐括精气,常以心为君主者也。虚无寂寂空中素,外指事也。素,有二说,使形如是不当污,使形轻净,如悬缣素于空中也。又云身中虚空,使如器之练素,虚静当然。污谓有其事也。九室正虚神明舍,九室谓头中九宫之室及人之九窍。使上宫荣华,九窍真正,则众神之所止舍也。《洞神经》说:天有九星,两星隐,故称九天。地有九宫,故称九地。人有九窍,故称九生,言人所由而生也。存思百念视节度,存念身中百神呼吸上下,一如科法。文云“千千百百似重山”,皆神象。六腑修治勿令故,按《洞神经》说:六腑者,谓肺为玉堂宫尚书府,心为绛宫元阳府,肝为清泠宫兰台府,胆为紫微宫无极府,肾为幽昌宫太和府,脾为中黄宫太素府。异于常六腑也。行自翱翔入天路,谓升仙羽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六-注解
黄庭内景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内丹修炼的方法和理论,强调通过修炼心性、调和五脏六腑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梁丘子:道教人物,对《黄庭内景经》进行了注释,强调心法的重要性。
务成子:道教人物,对《黄庭内景经》进行了注释,详细解释了黄庭的含义及其在修炼中的作用。
黄庭:道家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与修炼和养生密切相关。
命门: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与黄庭相关,被认为是生命的根本所在。
老君:即老子,道教尊奉的至高神之一,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
泥丸洞房:道教术语,指头部的一个重要部位,与黄庭相对应,被认为是精神活动的中心。
虚无:道教哲学概念,指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根本,强调无欲无求、清静无为的境界。
十三神: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十三个神灵,分别掌管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功能。
老君外景经:道教经典之一,与《黄庭内景经》相对应,主要讲述外在的修炼方法和理论。
太极太微:道教术语,指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根本,强调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的道理。
太上琴心文:道教经典之一,强调通过诵经来调和六腑、宁心神,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大帝金书:道教经典之一,被认为是扶桑大帝君所传,强调通过诵经来修炼心性、调和五脏六腑。
东华玉篇:道教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东海青童君所传,强调通过诵经来修炼心性、调和五脏六腑。
三魂七魄: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三魂和七魄,分别掌管不同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功能。
三尸: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三种邪气,被认为是导致疾病和衰老的原因。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因其受物之义,故称府。
五脏:指心、肝、肺、肾、脾,因其共藏于身,故称脏。
黄庭真人:道教神灵,被认为是掌管黄庭的神灵,能够帮助修炼者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中华玉女:道教神灵,被认为是掌管黄庭的神灵,能够帮助修炼者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胎神: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神灵,被认为是生命的根本所在。
六纬: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六个重要部位,包括五脏和胆,与神魂的精爽密切相关。
玄云之锦:道教术语,指一种神秘的织物,常用于道教仪式中,象征着神圣和纯洁。
金简凤文之罗:道教术语,指一种神秘的织物,常用于道教仪式中,象征着神圣和纯洁。
金钮:道教术语,指一种神秘的饰品,常用于道教仪式中,象征着神圣和纯洁。
金龙玉鱼:道教术语,指一种神秘的宝物,常用于道教仪式中,象征着神圣和纯洁。
旸谷河源:道教术语,指一个神秘的地方,被认为是神灵的居所。
风刀:道教术语,指一种神秘的刑罚,常用于道教仪式中,象征着神圣和纯洁。
清虚真人:道教神灵,被认为是掌管黄庭的神灵,能够帮助修炼者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黄庭内景:黄庭内景是道教经典《黄庭经》的一部分,主要讲述通过内观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黄指中央之色,庭指四方之中,内景则指心内的景象。
烧香:烧香是道教和佛教中常见的仪式,用以净化环境、驱邪避灾、祈求神灵保佑。
沐浴:沐浴在道教中不仅是身体的清洁,更是心灵的净化,象征着洗去尘世的污秽,准备进入神圣的修炼状态。
束带:束带是指整理衣物,象征着整理心绪,准备进入正式的修炼或仪式。
舒经:舒经是指展开经书,准备阅读或诵读,是修炼前的准备步骤。
吟讽斫咏:吟讽斫咏是指诵读经文时的声音和节奏,要求声音微细,节奏准确,以示对经文的尊重和专注。
消摩法:消摩法是指在诵读经文时出现错误后,重新诵读前三十字以纠正错误的方法。
内经:内经在此指《黄庭内景经》,是道教重要的修炼经典,通过诵读可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玉女:玉女在道教中是指天上的仙女,常被视为修炼者的指导者和保护者。
灵元:灵元是指脾神,道教认为五脏各有其神,脾神名为灵元,掌管脾胃的功能。
六畜:六畜指牛、马、猪、羊、鸡、犬,道教修炼时忌食这些动物,以保持身心的清净。
五宰:五宰指生葱、蒜、薤、韭、胡荽,道教修炼时忌食这些食物,以避免影响修炼效果。
淹洿:淹洿指污秽之事,道教修炼时应避免接触这些事物,以保持身心的清净。
桃竹:桃竹在道教中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常用于净化环境和驱除邪气。
上清:上清是道教三清之一,指最高层次的天界,居住着最高级的神灵。
虚皇:虚皇是道教神灵之一,居住在上清天界,掌管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的生成。
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大道玉晨君是道教最高神灵之一,掌管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的生成,是修炼者祈求保佑的对象。
蕊珠:蕊珠是上清天界的宫阙名,象征着神圣和纯洁。
琴心三叠:琴心三叠是指通过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三叠指三丹田,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胎仙:胎仙是指通过修炼达到的仙人境界,象征着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
九气:九气是指九天之气,道教认为通过吸收九天之气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神盖童子:神盖童子是指眉目之神,道教认为通过修炼可以使眉目之神显现,达到通灵的效果。
玉书:玉书是指《黄庭内景经》,道教认为通过诵读玉书可以达到升天的境界。
三天:三天指太清、上清、玉清,是道教最高层次的天界,居住着最高级的神灵。
魂灵:魂灵是指魂魄,道教认为魂魄是人的精神本质,通过修炼可以使魂魄升华,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关元:关元是指脐部,道教认为脐部是生命的根本,通过修炼可以使关元之气充盈,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少阳:少阳是指左目,道教认为通过修炼可以使左目之神显现,达到通灵的效果。
太阴:太阴是指右目,道教认为通过修炼可以使右目之神显现,达到通灵的效果。
密户:密户是指肾部,道教认为肾部是藏精之所,通过修炼可以使肾精充盈,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生门:道教术语,指修炼中的关键部位,象征修炼中的生命力和活力。
日月:日月在道教中象征着阴阳,通过修炼可以使日月之光与身合,达到通灵的效果。
六合:指天地内为六合,道教修炼中认为六合是宇宙的基本结构,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和谐。
泥丸:上丹田,道教修炼术语,指头部的一个修炼部位,被认为是精神活动的中心。
肠胃:肠胃是指消化系统,道教认为通过修炼可以使肠胃之气充盈,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三素:三素是指紫素、白素、黄素,道教认为通过修炼可以使三素之气充盈,达到通灵的效果。
五华:五华是指五脏之气,道教认为通过修炼可以使五华之气充盈,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灵根:指舌根,是人体重要的感知器官之一。
五方之英华: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精华,即五行之气。
神府:指人的精神所在,即大脑或心灵。
七液:指人体内的七种重要液体,包括血液、唾液、汗液等。
丹田:道家修炼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能量中心,分为上、中、下三个丹田。
玉池:指口腔,因其能产生津液而被比喻为玉池。
太和官:指口腔,因其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而得名。
玄女:道家神话中的女神,常与修炼和养生相关联。
广寒:指月亮或月宫,道家修炼中的一个重要象征。
黄庭内人:指人体内的神灵或精气,与修炼密切相关。
锦衣:指人体内的五脏真气,因其色彩丰富而被比喻为锦衣。
玄泉:指口腔中的津液,道家修炼中的重要物质。
娇女:指耳神,道家修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重堂:指喉咙,因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而得名。
天庭:指两眉之间的部位,道家修炼中的一个重要部位。
灵台:道教术语,指心,象征修炼中的专注和集中。
中池:指胆,道家修炼中的一个重要部位。
赤珠:指胆中的精气,因其颜色赤红而得名。
天中之岳:指鼻子,因其在面部中央且高耸而得名。
云宅:指面部,因其为五官所在而得名。
华盖:指眉毛,因其覆盖眼睛而得名。
明珠:指眼睛,因其明亮如珠而得名。
真:指心神,道家修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赤珠灵裙:指舌下的津液,因其颜色赤红而得名。
玄膺:指舌下的部位,道家修炼中的一个重要部位。
至道:指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即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脑神:指大脑中的神灵或精气,道家修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明上:指眼睛,因其位于头部上方,故称明上。
英玄:指童子的精气之色,内指事也。
玉垄:指鼻神,因其骨象玉,故称玉垄。
灵坚:指鼻神,因其神气通天,出入不竭,故称灵坚。
空闲:指耳神,因其空闲幽静,听物则审,故称空闲。
幽田:指耳神,因其神之所居,故称田。
通命:指舌神,因其咽液以舌,性命得通,故称通命。
正伦:指舌神,因其正其五味,各有伦理,故称正伦。
崿锋:指齿神,因其牙齿坚利如剑崿刀锋,故称崿锋。
罗千:指齿神,因其摧罗众物而食之,故称罗千。
九真:指脑中的九位真神,因其各有洞房,故称九真。
三丹田:道教修炼术语,指人体内的三个重要部位,分别是上丹田(泥丸)、中丹田(心)和下丹田(脐下),分别对应精神、气和精的修炼。
九宫:指脑中的九宫,因其中有九真神,故称九宫。
紫衣:指九真之服,因其象气色,故称紫衣。
飞罗裳:指九真之服,因其轻如飞,故称飞罗裳。
心神丹元:指心神,因其为脏府之元,故称丹元。
守灵:指心神,因其栖神之宅,故称守灵。
皓华:指肺神,因其为心之华盖,故称皓华。
虚成:指肺神,因其质轻虚,故称虚成。
龙烟:指肝神,因其位木行,东方青龙之色,故称龙烟。
含明:指肝神,因其主目,日出东方,木生火,故称含明。
玄冥:指肾神,因其属水,故称玄冥。
育婴:指肾神,因其精为子,故称育婴。
常在:指脾神,因其中央土位,故称常在。
魂停:指脾神,因其磨食消,神康力壮,故称魂停。
龙曜:指胆神,因其色青黄,故称龙曜。
威明:指胆神,因其主于勇捍,故称威明。
三焦:指心、肝、肺三脏之上,系管之中,故称三焦。
天经:指五脏六腑各有所司,皆有法象,同天地,顺阴阳,故称天经。
五神:指心神、肺神、肝神、肾神、脾神,因其服也,故称五神。
五色云:指五脏之气,变为五色云,常在顶上,覆廕一身,故称五色云。
七元:指北斗,道教中的神灵之一,象征着七政和七方。
白元:道教神名,象征修炼中的纯洁和光明。
丹元:指心神,因其在心内,故称丹元。
青童:指肝神,因其东方木位,主青,故称青童。
无英:指肝神在左,因其物生之象,故称无英。
三魂:道教认为人有三魂,分别是爽灵、胎光、幽精,三魂的安存对人的生命和修炼至关重要。
七魄:七魄在道教中指的是人的七个精神或灵魂的部分,分别是尸苟、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这些魂魄与人的情感、欲望和身体功能有关。
肾部之宫:在中医和道教中,肾被视为生命之源,主管生殖和生长发育。肾部之宫指的是肾脏,被认为是水宫,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活力。
脾部之宫:脾在中医中被视为消化系统的中心,负责转化食物为能量。脾部之宫指的是脾脏,被认为是土宫,象征着稳定和滋养。
胆部之宫:胆在中医中被视为决断和勇气的象征,与人的情绪和决策能力有关。胆部之宫指的是胆囊,被认为是六腑之精,象征着勇气和决断力。
脾长章:脾长章指的是脾脏的功能和重要性,脾在中医中被视为消化和转化的中心,对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桃康:道教神名,主管阴阳之事,象征阴阳调和。
佪三为九:道教修炼术语,指通过三次循环达到九次的效果,象征修炼的深度和广度。
三元隐化: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三种元气(精、气、神)通过修炼隐化,达到更高的境界。
三宫: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三个重要部位,即上宫(头部)、中宫(胸部)、下宫(腹部),分别对应精神、气、精的修炼。
九神: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九种神灵,分别对应不同的修炼部位和功能。
丹玄乡:道教术语,指修炼丹田的方法,通过存思丹田来达到修炼的目的。
三关:手、足为三关,元阳子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三关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人体内的三个重要部位,分别对应不同的修炼层次和功能。
金醴、玉英:道教术语,指口中的津液,象征修炼中的精华。
三虫: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三种害虫,分别对应不同的欲望和疾病。
五情之气: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五种情感之气,通过修炼来调和和控制。
五岳之云气: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五脏之气,象征修炼中的和谐与平衡。
玉庐:道教术语,指鼻子,象征修炼中的气息调和。
三元:道教术语,指日、月、星三种天体,象征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
五灵:道教术语,指五星,象征修炼中的五行之气。
方寸:道教术语,指心,象征修炼中的专注和集中。
三神:道教术语,指精、气、神三种元气,通过修炼来调和和提升。
黄野:道教术语,指心中的黄庭,象征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
洞房:道教术语,指眉间的部位,象征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
紫极:道教术语,指眉间的部位,象征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
灵门户:道教术语,指眉间的部位,象征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
左神公子:道教神名,象征修炼中的智慧和指导。
明堂:道教术语,指眉间的部位,象征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
金匮:道教术语,指眉间的部位,象征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
玉房间:道教术语,指眉间的部位,象征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
上清真人:道教神名,象征修炼中的智慧和指导。
黄裳子:道教神名,象征修炼中的纯洁和光明。
两眉端:道教术语,指眉间的部位,象征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
七曜:道教术语,指七星,象征修炼中的五行之气。
九元:道教术语,指九辰,象征修炼中的五行之气。
九微: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九个微妙部位,象征修炼中的深度和广度。
太清、太素、太和:三宫的名称,分别代表道教中的三个至高境界,象征着宇宙的三种基本状态或力量。
玄丹:指心,道教修炼中认为心是修炼的核心,存思在心是修炼的重要方法。
昆仑:指头部或脐部,道教修炼中认为昆仑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绛宫:指心,道教修炼中认为心是修炼的核心,绛宫是心的象征。
泥丸宫:指脑部,道教修炼中认为泥丸宫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赤帝:南方之帝君,道教中的神灵之一,象征着火和南方。
黄老:中黄老,道教中的神灵之一,象征着土和中央。
五斗:指五星,道教中的神灵之一,象征着五行和五方。
帝乡:指眉上发际五分直入一寸,道教修炼中认为帝乡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琼室:指上元清真琼室,道教修炼中认为琼室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泥丸夫人:指洞房中的母亲,道教修炼中认为泥丸夫人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神灵,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长谷:指鼻,道教修炼中认为长谷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玄乡:指肾,道教修炼中认为玄乡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六龙:指六腑之气,道教修炼中认为六龙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房中急:指房中不慎,道教修炼中认为房中不慎会伤精失明,故神泣也。
祸乡:指死地,道教修炼中认为祸乡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三灵:指三魂,道教修炼中认为三灵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寸田尺宅:指三丹田之宅,道教修炼中认为寸田尺宅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决海百渎倾:指房中淫泄,道教修炼中认为决海百渎倾会伤精失明,故神泣也。
叶去树枯失青青:象人死无生气,道教修炼中认为叶去树枯失青青会伤精失明,故神泣也。
专闭御景:指专闭情欲,道教修炼中认为专闭御景是修炼的重要方法。
泥丸三奇灵:指泥丸宫中的三奇灵,道教修炼中认为泥丸三奇灵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存思:道教修炼方法之一,通过集中精神,想象和感受体内的神灵或气,以达到修炼和养生的目的。
五牙:道教修炼术语,指五行之气,通过修炼五牙可以调和五脏,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六丁:道教中的六位阴神玉女,分别对应不同的时辰和方位,修炼者可以通过存思和服炼来役使这些神灵。
精室:指三丹田,特别是中丹田(心),是修炼者控制和调节精气的重要部位。
九室:指头中的九宫之室和人的九窍,修炼者通过调节这些部位,可以使神明安住,达到修炼的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六-评注
《黄庭内景经》是道教经典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内丹修炼的方法和理论。本文通过对《黄庭内景经》的注释和解释,深入探讨了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
首先,本文强调了心法在修炼中的重要性。梁丘子在注释中提到,万法以人为主,人则以心为宗。心法多门,取用非一,强调了修炼心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观点与道教的核心思想相契合,即通过修炼心性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其次,本文详细解释了黄庭的含义及其在修炼中的作用。务成子在注释中提到,黄庭是脾的别称,位于脐后三寸,被认为是命门所在。黄庭内景经以虚无为主,强调通过修炼黄庭来调和五脏六腑,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这一解释为修炼者提供了具体的修炼方法和目标。
此外,本文还介绍了《黄庭内景经》的多种别名和用途。例如,《太上琴心文》强调通过诵经来调和六腑、宁心神;《大帝金书》和《东华玉篇》则强调通过诵经来修炼心性、调和五脏六腑。这些别名和用途反映了《黄庭内景经》在道教修炼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
最后,本文还详细介绍了修炼《黄庭内景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例如,修炼者需要清斋九十日,诵经万遍,调和三魂七魄,除去三尸,安和六腑,五脏生华,色反孩童。这些方法和步骤为修炼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践路径。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黄庭内景经》的注释和解释,深入探讨了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为修炼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黄庭内景经》是道教重要的修炼经典,通过诵读和内观修炼,可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本文详细描述了诵读《黄庭内景经》的仪式和步骤,包括烧香、沐浴、束带、舒经等,这些步骤不仅是身体的准备,更是心灵的净化,象征着修炼者进入神圣的修炼状态。
文中提到的‘消摩法’和‘三呼我名,神自通’等方法,展示了道教修炼的细致和严谨。通过这些方法,修炼者可以纠正诵读中的错误,达到与神灵沟通的效果。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道教对修炼的重视,也反映了道教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
《黄庭内景经》不仅是一部修炼经典,更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文中提到的‘黄庭’、‘内景’、‘玉女’、‘灵元’等词汇,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象征,修炼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思想和理念,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本文还详细描述了诵读《黄庭内景经》的效果,包括‘神静意平’、‘如与千人同旅’、‘自见五脏肠胃’、‘又见天下鬼神’等。这些效果不仅展示了《黄庭内景经》的神奇力量,也反映了道教对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的追求。
总的来说,《黄庭内景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经典,通过诵读和内观修炼,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实现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的梦想。本文不仅详细描述了诵读《黄庭内景经》的仪式和步骤,还展示了道教的思想和理念,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家修炼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涉及人体的各个部位及其功能。通过对这些部位的描述和比喻,道家强调了修炼过程中精气神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的‘五方之英华’、‘灵根’、‘神府’等概念,都是道家修炼中的核心要素。这些概念不仅体现了道家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其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
‘丹田’、‘黄庭’、‘玉池’等术语,是道家修炼中的重要部位,通过这些部位的修炼,可以达到调和五脏六腑、增强精气神的目的。这些部位的修炼方法,如漱咽津液、吸引五气等,都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实践。
文中还提到了‘玄女’、‘广寒’等神话人物和象征,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道家修炼中的神秘色彩。通过这些神话和象征,道家修炼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指引和力量。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专心’、‘存神’等修炼态度,这些态度是道家修炼成功的关键。通过专心致志、存神守一,修炼者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道家修炼的具体方法和理论,也体现了道家对自然、宇宙和人体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修炼方法和理论,道家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实现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
本文通过对人体各部位神明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对人体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文中提到的‘明上’、‘英玄’、‘玉垄’等词汇,不仅是对人体器官的拟人化描述,更是对宇宙间精气神的象征性表达。这种将人体与宇宙相联系的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中提到的‘泥丸’、‘九真’、‘三丹田’等概念,反映了古代道教对人体内修练的重视。这些概念不仅是道教内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基础。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本文还通过对五脏六腑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人体功能的深刻认识。文中提到的‘心神丹元’、‘肺神皓华’、‘肝神龙烟’等词汇,不仅是对五脏功能的拟人化描述,更是对五脏与五行相配的象征性表达。这种将五脏与五行相联系的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中‘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
此外,文中提到的‘天经’、‘五神’、‘五色云’等概念,反映了古代道教对宇宙规律的探索。这些概念不仅是道教修炼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理论的基础。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宇宙本质的探索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人体各部位神明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对人体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这种将人体与宇宙相联系的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反映了古代道教对人体内修练的重视和对宇宙规律的探索。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这段文本深入探讨了道教中关于人体和精神的理论,特别是三魂七魄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通过对三魂七魄的描述,文本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修炼和冥想来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文本中的肾部、脾部和胆部之宫的描述,展示了中医和道教对人体器官的象征性理解。这些描述不仅强调了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还赋予了它们更深层次的精神和文化意义。例如,肾被视为生命的源泉,脾被视为消化和转化的中心,胆则象征着勇气和决断力。
此外,文本中的修炼方法和咒语,如存想、闭气、叩齿等,都是道教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法旨在通过调节呼吸、集中注意力和想象来增强身体和精神的力量,从而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这些修炼方法不仅具有实际的健康益处,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古代中国医学和道教理论的详细阐述,也是对古代中国人世界观和生命观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它们与宇宙的关系。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教修炼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如三丹田、桃康、佪三为九、三元隐化等。这些概念和方法体现了道教修炼的深度和广度,强调了通过修炼来调和和提升人体内的精、气、神三种元气,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文中提到的三丹田、三宫、九神等概念,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术语,分别对应人体内的不同部位和功能。通过这些部位的修炼,可以达到调和阴阳、提升精神、增强体质的效果。
桃康作为道教神名,主管阴阳之事,象征阴阳调和。通过修炼桃康,可以达到阴阳平衡,提升修炼的效果。
佪三为九和三元隐化等概念,强调了修炼的循环和隐化过程,通过不断的修炼和提升,达到更高的境界。
文中还提到了三关、金醴、玉英等概念,分别对应人体内的不同部位和精华。通过修炼这些部位和精华,可以达到调和和控制情感、提升生命力的效果。
三虫和五情之气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对欲望和情感的控制和调和,通过修炼来去除体内的害虫和调和情感,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五岳之云气和玉庐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对气息的调和和控制,通过修炼来调和五脏之气和气息,达到和谐与平衡的效果。
三元和五灵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对光明和智慧的追求,通过修炼来提升精神境界和智慧。
方寸和三神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的专注和集中,通过修炼来调和和提升精、气、神三种元气,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灵台和黄野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的专注和集中,通过修炼来提升精神境界和智慧。
洞房和紫极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通过修炼来提升精神境界和智慧。
灵门户和左神公子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的智慧和指导,通过修炼来提升精神境界和智慧。
白元和明堂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的纯洁和光明,通过修炼来提升精神境界和智慧。
金匮和玉房间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通过修炼来提升精神境界和智慧。
上清真人和黄裳子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的智慧和指导,通过修炼来提升精神境界和智慧。
两眉端和七曜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的光明和智慧,通过修炼来提升精神境界和智慧。
九元和生门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的生命力和活力,通过修炼来提升生命力和活力。
三关和九微等概念,强调了修炼中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修炼来调和和提升精、气、神三种元气,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本文是道教修炼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道教修炼中的三关、三宫、三丹田等重要概念,以及修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文章通过详细的描述和解释,揭示了道教修炼的深奥理论和实践方法。
文章首先介绍了三关的概念,手、足为三关,元阳子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三关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人体内的三个重要部位,分别对应不同的修炼层次和功能。接着,文章介绍了三宫的名称,太清、太素、太和,分别代表道教中的三个至高境界,象征着宇宙的三种基本状态或力量。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玄丹、昆仑、绛宫、泥丸宫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在道教修炼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实践价值。玄丹指心,道教修炼中认为心是修炼的核心,存思在心是修炼的重要方法。昆仑指头部或脐部,道教修炼中认为昆仑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绛宫指心,道教修炼中认为心是修炼的核心,绛宫是心的象征。泥丸宫指脑部,道教修炼中认为泥丸宫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象征着修炼的高峰。
文章还介绍了赤帝、黄老、三魂、五斗、七元、六合、帝乡、琼室、泥丸夫人、长谷、玄乡、六龙、房中急、祸乡、三灵、寸田尺宅、决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青青、专闭御景、泥丸三奇灵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在道教修炼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实践价值。
文章通过详细的描述和解释,揭示了道教修炼的深奥理论和实践方法。文章不仅介绍了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还详细介绍了修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文章强调,修炼者必须存思在心,心存三丹田,诸神皎然在目前。修炼者还必须专闭情欲,存服日光,呼吸元气以求仙,探飞根,采玄晖,吞五牙,挹九霞,服食胎息之道,皆谓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
文章还强调,修炼者必须慎于房中之事,房中不慎会伤精失明,故神泣也。修炼者必须专闭御景,存服日光,呼吸吐纳,闭房止精,寸田尺宅可治生。修炼者还必须存见赤城童子居在城中,如星之映罗谷,金室之下可不倾。修炼者必须常能存之,长生不死也,延我白首反孩婴。
总之,本文是道教修炼的重要经典之一,通过详细的描述和解释,揭示了道教修炼的深奥理论和实践方法。文章不仅介绍了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还详细介绍了修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文章强调,修炼者必须存思在心,心存三丹田,诸神皎然在目前。修炼者还必须专闭情欲,存服日光,呼吸元气以求仙,探飞根,采玄晖,吞五牙,挹九霞,服食胎息之道,皆谓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修炼者还必须慎于房中之事,房中不慎会伤精失明,故神泣也。修炼者必须专闭御景,存服日光,呼吸吐纳,闭房止精,寸田尺宅可治生。修炼者还必须存见赤城童子居在城中,如星之映罗谷,金室之下可不倾。修炼者必须常能存之,长生不死也,延我白首反孩婴。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道教修炼中的存思和内丹修炼方法,强调了通过集中精神和想象来调和体内的气和神,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文本中提到的‘泥丸’、‘三丹田’、‘五牙’、‘六丁’等术语,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修炼者体内不同部位和气的状态。
文本还详细描述了修炼者在特定时间和方位进行修炼的方法,如立春之日鸡鸣时入室,东向礼九拜等,这些都是道教修炼中的具体实践方法,体现了道教修炼的仪式性和系统性。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九室’和‘六腑’等概念,也反映了道教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独特理解,认为通过调节这些部位,可以达到修炼和养生的效果。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也反映了道教对人体、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修炼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修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