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五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五-原文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

道者,谓太初也。太初者,道之初也。初时为精,其气赤盛,即为光明,名之太阳,又曰元阳子丹。丹复变化即为道君,故曰道之初藏在太素之中,即为一也。

太素者,人之素也。谓赤气初变为黄气,名曰中和,中和变为老君,又为神君,故曰黄神来入骨肉形中,成为人也;故曰人之素藏在太始之中,此即为二也。

太始者,气之始也。谓黄气复变为白气,白气者,水之精也。名太阴,变为太和君,水出白气,故曰气之始也,此即为三气也。

夫三始之相包也,气包神,神包精,故曰白包黄,黄包赤,赤包三,三包一,三一混合,名曰混沌。故老君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混沌若鸡子。此之谓也。

夫人形者,主包含此三一,故曰三生,又曰三精,又曰三形。元包含神,神得气乃生,能使其形安,止其气。如此三事,当相生成。

夫道为三一者,谓虚、无、空。空者,白也,白包无。无者,黄也,黄包赤。赤为虚。何为虚?虚者,精光明,明而无形质。譬若日、月及火,其精明然。而无有形质,故为虚。

何谓无?无者,气也。气有形可见,无质可得,故为无。

何谓空?空者,未有天地山川,左顾右视,荡荡漭漭,无所障碍,无有边际,但洞白无所见,无以闻,道自然从其中生。譬若琴瑟鼓箫之属,以其中空,故出声音。

是以圣人作经诫后贤者,欲使守道,空虚其心,关闭其耳目,不复有所念。若有所念思想者,不能得自然之道也。

所以者何?道未变为神时,无端无绪,无心无意,都无诸欲,澹泊不动不摇。及变为神明,神者外其光明,多所照见,使有心意,诸欲因生,更乱本真。

或曰思想不能复还反于道,便入五道,无有休息时。何谓五道?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薛荔,薛荔者,饿鬼名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名也。

神有罪过,入泥黎中考。如此五道,各有劫寿岁月,是以贤者学道,当晓知虚无自然。守虚无者得自然之道,不复上天也。常在世间变化,见死生,为世人师。

守神者能练骨肉形为真人,属天官,当飞上天。此谓中自然也。守气者能含阴阳之气,以生毛羽,得飞仙道,名曰小自然。

故神有广狭,知有浅深,明有大小。由是言之,学道赞诵圣文,寻逐明师,开解愚冥也。

夫守道之法,当熟读诸经,还自思惟我身。神本从道生,道者清静,都无所有,乃变为神明,便有光明,便生心意,出诸智慧。

智慧者,谓五欲六情。五欲者,谓耳欲声,便迷塞不能止;目欲色,便淫乱发狂;鼻欲香,便散其精神;口欲味,便受罪入网罗;心欲爱憎,便偏邪失正平,凡此五欲,为惑乱覆盖。

六情者,谓形识知痛痒,欲得细滑;耳闻声,心乐之;目见色,心欲之;鼻闻香,心逐臭;口得味,心便喜;身得细滑衣被,心便利之;得所爱,心便悦之。坐此六情以丧,故复名六情丧人。

神但坐此六情所牵引,迷乱淫邪,垢浊暗蔽,使神明不暢达。便有肉人不能识别,听视不聪明,情志闭塞,皆坐此五欲六情之所惑乱受罪,展转入五道死生,无有休息时。

以是故当熟自思此意,其神本自清净,无此情欲;但思念此意,诸欲便自然断止,断止便得垢浊尽索,垢浊尽索便为清净,便明见道,与道合,便能听视无方,变化无常。

人若复不解此意,且听吾说。譬如此类若镜。其师本作镜时,极令清明。至于人买镜持归,不肯护之,至使令冥无所光照,乃复令摩镜,师以药摩之,乃复正明,以明能见人形影。

人神亦如此。神本从道生,道者清净,故神本自清净。而使以情欲迷惑,陷于暗冥。其镜冥者,药摩之便明。人神以欲自蔽冥者,亦当以经法自摩,诸欲乃得自然断止而复清净,乃有所见。

又若天新雨之水,皆扰浊。若收此水置一器中,初时水尚浑浊,无所照见;久久稍自澄清便明,明便可于其中照见形影。人神以诸欲乱时如此浊水。人能断此情欲者,如澄清水。诸欲断,便自然清净澄明,明便为得道。

当晓知其本者,诸欲便自然断。其余外道,不晓知其本清净,而反常相教断情欲。夫情欲,非有形质也,来化无时,不效有形之物,可得断截,使不复生。

此神情欲思想,出生无时,不可见知,不可预防遏,不得断截。不效悬悬之绪可得寄绝;不效草木可得破碎;不效光明可得障蔽;不效水泉可得壅遏。故神无形,呼吸之间,丹?万封,以是故不可得断绝。

但晓知其本,清净无欲,自然断止。而不晓知其本强欲自断情欲,终不能断绝之。譬如断树木使不生,当掘出其根本,根本已出,便不复生,痴人不晓之,而但齐地斫之,其根续生如故。

人不晓情欲之本,而强断绝其末,如此情欲绝不断也,会复生如故。外道家不晓,人神本清净,而反入室强塞耳目断情欲,不知情欲本在于心意。心意者,神也。神无形,往来无时;情欲从念中生出,生出无时。

以无形故不得断绝。但当晓知其本,自当断止其意,不复生。为道当熟明此意。若不明知此,但自劳伤其精神耳。

夫为道既知此情欲,当复解知道德经行之法。夫道者,谓道路也。经者,谓径路也。行者,谓行步也。德者,谓为善之功德也。法者,谓有成道经,可修读而得道也。谓有成道路之径可随而行之。

夫有德

此大虚无、中虚无、小虚无以下,便有为之法,不及虚无也。

夫有为者,谓历藏导引,动作诸气,飞丹合药,吞符跪拜,带印禁忌,随日时王相醮祭名号精灵,使人解占候,此谓有为,不能知道何所谓也。亦有得仙,亦有住年,亦有得尸解,从此已下,便为鬼道,非得长生也。

夫得大虚无自然之道者,不属天,但属道君耳。便能散形与道合,能变化,听视无方,所在作为。欲得此道者,当行道教化,作功德,奉行经诫,平等其心,无所贪著,无亲无疏,一心等之,如天如地,不得杀生。所以者何?夫蛸飞蠕动之类,道皆形之大虚无象。有晓道而杀生者为害道,是以禁之。其守中自然者,为守中神,尚颇有杀生。所以者何?神有虚无,所以有虚形,故有食,有杀生祀祭。道无有,故无祭祀,不杀生。

夫得道者,但能已得。夫人耳目,听有声之声,见有形之形,不能听视无形无声也。所以者何?神赤。赤者阳,阳者离,离为日,为目,但能见前,不能见后,亦不能见头上。日者天目也,但能照天内,不能照天外也,亦不能照覆冥之中。是以得神道上天者,但能以天耳。夫道耳目所听视,无前无后,无覆冥,无障蔽,洞彻见无数天下事,能听无声之声,能见无形之形。夫作仙道者,当故持天耳目听视,乃能有所见。假令不故持天耳目听视,但独见目前事。所以者何?仙人持骨肉去故。

夫欲知神何以养象,神赤但有光,以光为虚形。譬若镜中、水中所见景,是为无所有。其所治止,常在天上,为生君,其寿有劫数,终不得在人间也。其天上寿续尽,当复入五道,更形生死如故耳。或时寿尽,取道便灭矣。

夫真人者,有形景,属天为吏,寿岁有万数。治天上,时时有奉使人间。天上寿尽,便或上补神人,则不入五道中,受形生死矣。

夫守太虚无得自然之道,住身天上,劫有千数。寿尽,变化灭,神亦尽,神续入五道中,受形生死。如故天神都无死生也,但展转在五道耳。唯有眹兆常知智神,譬如火灭,无所复有,故取道。夫为道所已神有灭尽者何?此皆道人为不晓知道本空静,专心守空便著空,使人空灭尽。

夫守神之人不能知晓道本空静,但自信有不信无,以故自守神为守有,为著不还道何?以故神展转入五道中,无有灭尽时。唯有善譬,最为功觉。有晓了知道本空静,亦不守有,亦不守无,亦不念实,亦不念空。遍在三界中间,有慈哀之心,欲度脱勤苦者,不肯入空取道,因是乃有功德,便自然之道,无有寿也。亦不复入五道生死,亦不灭尽常在,久后功满,常补道君。贤者为道,当熟解此意,当知优劣,各有所致到。贤者学道,若知枝末,自谓深足,不肯复讲问穷究渊深,是不知道乃独各自用,有所致到,深浅微妙不齐等。闻仙便呼得道。贤者学道,譬若上山下视。言独是高径,住上至顶,乃复前有高处;住上高顶,直复见前有高高处。学道亦如此,从小师学道,得至中师,见大师乃知道根元。以是言之,学不可呼为足也。当努力求明师为道切,若言尔等何不取大道乎?而于小道止,是暗冥浅近哉!

夫贤者学道,不广闻深见,更阅众师者,此人学不足言也。夫日月不高,所照不远;江海不广,不能含纳。出名宝学之人,譬若陂中鱼,游到池四塞之下,自谓穷尽天下之水,终日终夜不能学大水之鱼,交会语言,不知外乃有江、湖、淮、济、河、海、恒、溺之水也。譬若深山中有痴人,从生至老不行出入,无所见闻,安知外方人士之学问、尊卑差序、车马衣服、鲜绮甘香乎?譬若学经书之人,但闻天下九州共一天子,云言四边但有夷狄,以谓天地界际极尽于此,安能知其外复何等有乎?学道亦如此。从师受道,以谓尽于此,安能如学道修行,书不能记载也?

夫学仙道,自谓为足,定得飞仙上天,乃自知道不及真人也。学真人道,亦自谓为足,定得真人,乃自知道不及神人也。学神人道,亦自谓为足,定得神人,乃自知不及大道也。学既得,大道之中当复有尊卑者,谓知不等也。是以言之学,学无有极,天下神尚后行从君学道,何况内政灭神,光明变化各有所主,有所入,各有所致。

夫为太虚无之道,得无象无声教。无思想,都无识念之欲。守时亦法教,道不得取景梦候效也。或时神相见,尚不得与神共语言,所以者何?或有邪神来试人,此处无象,自然求道不求神也。略小取大,故可得自然。故老君曰:有光而不曜。谓欲养其光明至于彻视,不欲小电曜光,精独与一神相见也。如此不能悉见天下之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五-译文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

道,指的是太初。太初,是道的初始。初始时是精,其气赤盛,就是光明,称之为太阳,又叫元阳子丹。丹再变化就成为道君,所以说道的初始藏在太素之中,就是一体。

太素,是人的本质。说赤气最初变为黄气,名叫中和,中和变为老君,又成为神君,所以说黄神来进入骨肉形体中,成为人;所以说人的本质藏在太始之中,这就是二体。

太始,是气的开始。说黄气再变为白气,白气,是水的精华。名叫太阴,变为太和君,水出白气,所以说气的开始,这就是三气。

三始相互包含,气包含神,神包含精,所以说白包含黄,黄包含赤,赤包含三,三包含一,三一混合,名叫混沌。所以老君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混沌像鸡蛋。这就是所说的。

人的形体,主要包含这三一,所以说三生,又叫三精,又叫三形。元包含神,神得气才能生,能使其形体安定,止住其气。这样三件事,应当相互生成。

道为三一,指的是虚、无、空。空,是白,白包含无。无,是黄,黄包含赤。赤为虚。什么是虚?虚,是精光明,明而没有形质。比如日、月及火,其精明如此。而没有形质,所以是虚。

什么是无?无,是气。气有形可见,无质可得,所以是无。

什么是空?空,是没有天地山川,左右看,荡荡漭漭,没有障碍,没有边际,只是洞白无所见,无以闻,道自然从其中生。比如琴瑟鼓箫之类,因为其中空,所以出声音。

所以圣人作经诫后贤者,想要他们守道,空虚其心,关闭其耳目,不再有所念。如果有所念思想,不能得到自然之道。

为什么呢?道未变为神时,无端无绪,无心无意,都无诸欲,澹泊不动不摇。及变为神明,神者外其光明,多所照见,使有心意,诸欲因生,更乱本真。

或者说思想不能复还反于道,便入五道,没有休息时。什么是五道?一道,神上天为天神;二道,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神入薛荔,薛荔,是饿鬼名;五道,神入泥黎,泥黎,是地狱名。

神有罪过,入泥黎中考。如此五道,各有劫寿岁月,所以贤者学道,应当知晓虚无自然。守虚无者得自然之道,不再上天。常在世间变化,见死生,为世人师。

守神者能练骨肉形为真人,属天官,当飞上天。这叫中自然。守气者能含阴阳之气,以生毛羽,得飞仙道,名叫小自然。

所以神有广狭,知有浅深,明有大小。由此说来,学道赞诵圣文,寻找明师,开解愚冥。

守道的方法,应当熟读诸经,还自思惟我身。神本从道生,道者清静,都无所有,乃变为神明,便有光明,便生心意,出诸智慧。

智慧,指的是五欲六情。五欲,指的是耳欲声,便迷塞不能止;目欲色,便淫乱发狂;鼻欲香,便散其精神;口欲味,便受罪入网罗;心欲爱憎,便偏邪失正平,凡此五欲,为惑乱覆盖。

六情,指的是形识知痛痒,欲得细滑;耳闻声,心乐之;目见色,心欲之;鼻闻香,心逐臭;口得味,心便喜;身得细滑衣被,心便利之;得所爱,心便悦之。坐此六情以丧,所以又叫六情丧人。

神但坐此六情所牵引,迷乱淫邪,垢浊暗蔽,使神明不暢达。便有肉人不能识别,听视不聪明,情志闭塞,都坐此五欲六情之所惑乱受罪,展转入五道死生,没有休息时。

所以应当熟自思此意,其神本自清净,无此情欲;但思念此意,诸欲便自然断止,断止便得垢浊尽索,垢浊尽索便为清净,便明见道,与道合,便能听视无方,变化无常。

人若再不解此意,且听我说。比如这类若镜。其师本作镜时,极令清明。至于人买镜持归,不肯护之,至使令冥无所光照,乃复令摩镜,师以药摩之,乃复正明,以明能见人形影。

人神也如此。神本从道生,道者清净,故神本自清净。而使以情欲迷惑,陷于暗冥。其镜冥者,药摩之便明。人神以欲自蔽冥者,亦当以经法自摩,诸欲乃得自然断止而复清净,乃有所见。

又若天新雨之水,皆扰浊。若收此水置一器中,初时水尚浑浊,无所照见;久久稍自澄清便明,明便可于其中照见形影。人神以诸欲乱时如此浊水。人能断此情欲者,如澄清水。诸欲断,便自然清净澄明,明便为得道。

当晓知其本者,诸欲便自然断。其余外道,不晓知其本清净,而反常相教断情欲。夫情欲,非有形质也,来化无时,不效有形之物,可得断截,使不复生。

此神情欲思想,出生无时,不可见知,不可预防遏,不得断截。不效悬悬之绪可得寄绝;不效草木可得破碎;不效光明可得障蔽;不效水泉可得壅遏。故神无形,呼吸之间,丹?万封,以是故不可得断绝。

但晓知其本,清净无欲,自然断止。而不晓知其本强欲自断情欲,终不能断绝之。譬如断树木使不生,当掘出其根本,根本已出,便不复生,痴人不晓之,而但齐地斫之,其根续生如故。

人不晓情欲之本,而强断绝其末,如此情欲绝不断也,会复生如故。外道家不晓,人神本清净,而反入室强塞耳目断情欲,不知情欲本在于心意。心意者,神也。神无形,往来无时;情欲从念中生出,生出无时。

以无形故不得断绝。但当晓知其本,自当断止其意,不复生。为道当熟明此意。若不明知此,但自劳伤其精神耳。

夫为道既知此情欲,当复解知道德经行之法。夫道者,谓道路也。经者,谓径路也。行者,谓行步也。德者,谓为善之功德也。法者,谓有成道经,可修读而得道也。谓有成道路之径可随而行之。

夫有德

在大虚无、中虚无、小虚无之下,就有了有为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无法达到虚无的境界。

所谓有为,指的是通过修炼、导引、调动气息、炼制丹药、吞服符咒、跪拜神灵、佩戴印章、遵守禁忌、根据日时和星相进行祭祀、召唤精灵、占卜吉凶等行为。这些都属于有为的范畴,但并不能真正理解道的本质。虽然有些人通过这些方法成仙、延年益寿,甚至达到尸解的境界,但最终都会堕入鬼道,无法获得真正的长生。

那些获得大虚无自然之道的人,不再属于天界,而是归属于道君。他们能够散形与道合一,变化自如,视听无碍,无所不能。想要获得这种道的人,应当通过道教化众生,积累功德,奉行经典戒律,保持平等心,不贪恋任何事物,不分亲疏,一心平等对待一切,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不得杀生。为什么呢?因为所有飞虫爬行的生物,都是道的形象,是大虚无的体现。如果有人明白道却杀生,那就是在损害道,因此必须禁止。那些守中自然的人,虽然守住了中神,但仍然会有杀生的行为。为什么呢?因为神有虚无,所以有虚形,因此需要食物,甚至通过杀生来祭祀。而道是无形的,因此不需要祭祀,也不杀生。

得道的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普通人的耳目只能听到有声的声音,看到有形的物体,无法感知无形无声的存在。为什么呢?因为神是赤色的。赤色代表阳,阳代表离,离象征太阳和眼睛,只能看到前方,无法看到后方,也无法看到头顶。太阳是天眼,只能照亮天内的世界,无法照亮天外,也无法照亮黑暗深处。因此,得道升天的人只能通过天耳来感知。道的耳目所听所视,没有前后之分,没有黑暗和障碍,能够洞悉无数天下事,听到无声的声音,看到无形的形体。修炼仙道的人,应当持守天耳天目来听视,才能有所见。如果不持守天耳天目,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为什么呢?因为仙人已经脱离了骨肉的束缚。

想要知道神是如何养象的,神是赤色的,只有光,光就是虚形。就像镜中、水中所见的景象,实际上并不存在。神的居所常在天上,作为生君,寿命有劫数,最终不会留在人间。当天上的寿命结束时,神会再次进入五道轮回,重新经历生死。有时寿命结束,神便会消失。

真人是有形体的,属于天界的官吏,寿命长达万年。他们在天上治理,时常被派到人间执行任务。当天上的寿命结束时,他们可能会升为神人,不再进入五道轮回,不再受生死之苦。

那些守太虚无、得自然之道的人,居住在天上,寿命长达千劫。寿命结束时,他们会变化消失,神也会消失,重新进入五道轮回,经历生死。天神本身没有生死,只是在五道中轮回。只有那些真正明白智慧的神,像火熄灭一样,彻底消失,不再存在。那些为道所灭的神,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道本是空静的,一味守空反而执着于空,导致神灭尽。

那些守神的人不明白道本是空静的,只相信有而不相信无,因此他们守神实际上是执着于有,无法回归道。因此,神在五道中轮回,没有灭尽的时候。只有那些真正明白道本是空静的人,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既不念实,也不念空。他们在三界中游走,心怀慈悲,想要度脱那些受苦的人,不愿意进入空无的境界,因此积累功德,自然得道,没有寿命的限制。他们不再进入五道轮回,也不会灭尽,长久之后功德圆满,最终成为道君的补位者。贤者修道,应当深刻理解这个道理,知道优劣,各自有不同的归宿。贤者学道,如果只懂得皮毛,自以为已经足够,不愿意进一步深入探讨,那就是不明白道的深奥。听到仙道就以为自己得道了。贤者学道,就像爬山一样,站在高处往下看,以为已经到达顶峰,但继续往上走,会发现还有更高的地方。学道也是如此,从小师学到中师,再见到大师,才能真正理解道的根源。因此,学道不能自满,应当努力寻求明师,深入修道。如果有人说你们为什么不追求大道,而停留在小道上,那就是愚昧浅薄的表现。

贤者学道,如果不广泛听闻、深入见识,不向多位老师学习,那么这种人的学问是不值得一提的。日月不高,所照不远;江海不广,无法容纳万物。那些自以为学有所成的人,就像池塘中的鱼,游到池子的边缘,自以为已经游遍了天下的水,却不知道外面还有江河湖海。就像深山中的愚人,从生到老不出门,对外界一无所知,怎么能知道外界的学问、尊卑秩序、车马衣服、美食佳肴呢?就像学经书的人,只知道天下九州共有一个天子,以为四边只有夷狄,以为天地边界就在这里,怎么能知道外面还有什么呢?学道也是如此。从师学道,以为已经学尽了,怎么能像学道修行那样,书是无法完全记载的。

那些学仙道的人,自以为已经足够,认为自己一定能飞升成仙,但最终会发现自己不如真人。学真人道的人,也自以为已经足够,认为自己一定能成为真人,但最终会发现自己不如神人。学神人道的人,也自以为已经足够,认为自己一定能成为神人,但最终会发现自己不如大道。学道之后,大道中还有尊卑之分,说明智慧是不平等的。因此,学道是没有止境的,天下神尚且要向道君学习,何况凡人呢?光明变化各有主宰,各有归宿。

修太虚无之道的人,得到的是无象无声的教诲。没有思想,也没有任何欲望。守时也是法教,道不能通过梦境或征兆来验证。有时神会显现,但也不能与神对话。为什么呢?因为可能有邪神来试探人,这里没有形象,自然求道不求神。略小取大,因此可以得到自然。所以老君说:有光但不耀眼。意思是想要养其光明以达到彻视,不想让光像小电一样闪烁,只与一神相见。这样无法完全看到天下的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五-注解

太初:宇宙最初的状态,道家认为这是道的初始阶段,象征着宇宙的起源和万物的开端。

太素: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形成前的原始状态,象征着纯粹和未分化的物质基础。

太始: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形成之初的状态,象征着气的开始和万物的生成。

混沌: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未分化的原始状态,象征着万物未分、浑然一体的状态。

五道:指佛教中的五道轮回,包括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五欲六情:佛教和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人类感官和情感上的欲望和情感,是导致人类迷失和痛苦的主要原因。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通常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

德:德在道家思想中指的是道的体现,是道在万物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个人修养和行为的准则。

三合成德:指道、德、人三者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道德体系,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三皇: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王,通常指伏羲、神农、黄帝,象征着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

三神:指道教中的三位主要神灵,通常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

三太一:指道教中的三位太一神,分别代表上、中、下三个层次的神灵。

九宫: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宇宙观,将宇宙分为九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九天:指古代中国对天空的划分,将天空分为九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神灵和象征意义。

三三一:指道家思想中的一种宇宙观,强调宇宙中的三个层次(天、地、人)和三个要素(神、气、精)的结合。

虚无:指道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强调超越物质世界,达到无我无物的状态。

大虚无: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的本源和终极状态,超越一切有形无形的存在。

中虚无:道家哲学中的概念,介于大虚无和小虚无之间,指宇宙的中间状态。

小虚无: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的具体表现形式,接近有形世界。

有为:指通过具体的修炼方法和仪式来追求长生不老或成仙的行为。

历藏导引:一种道教修炼方法,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来引导体内的气。

飞丹合药:道教炼丹术的一种,通过炼制丹药来追求长生不老。

吞符跪拜:道教仪式中的一种,通过吞食符咒和跪拜神灵来祈求保佑。

带印禁忌:指佩戴特定的符印和遵守禁忌来达到修炼的目的。

王相醮祭:道教仪式中的一种,通过祭祀神灵来祈求保佑。

尸解:道教修炼中的一种境界,指通过修炼达到脱离肉体的状态。

鬼道:指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境界,但并非真正的长生不老。

道君:道家哲学中的至高神灵,掌管宇宙的运行。

散形与道合: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变化: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变化能力。

听视无方: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超越常人的感知能力。

道教化:指通过道教的思想和教义来教化众生。

功德: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功德。

经诫:指道教的经典和戒律。

平等其心: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内心的平等和无私。

杀生:指杀害生命,道教中禁止杀生。

守中神: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境界,能够守护内心的神灵。

虚形: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无形状态。

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食物。

祀祭:指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的保佑。

道无有:指道本身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的形态。

天耳: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超越常人的听觉能力。

洞彻: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洞察一切的能力。

仙人:指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的人。

骨肉:指修炼者的肉体。

神赤:指神灵的光辉。

阳:指宇宙中的阳性力量。

离:指八卦中的离卦,象征火和太阳。

日:指太阳,象征光明和阳刚。

天目: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超越常人的视觉能力。

覆冥:指宇宙中的黑暗和未知。

障蔽:指阻碍修炼者感知的障碍。

无数天下事: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

无声之声: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超越常人的听觉能力。

无形之形: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超越常人的视觉能力。

持天耳目听视: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超越常人的感知能力。

骨肉去故: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脱离肉体的束缚。

神何以养象: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神灵的形态。

光:指神灵的光辉。

镜中、水中所见景: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超越常人的视觉能力。

无所有: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无形状态。

生君:指掌管生命的神灵。

劫数:指宇宙中的时间周期。

更形生死:指修炼者在五道轮回中的生死循环。

真人:指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的人。

有形景: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有形状态。

属天为吏:指修炼者通过修炼成为天上的神灵。

寿岁有万数: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长生不老。

奉使人间: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神灵的能力,能够派遣使者到人间。

上补神人:指修炼者通过修炼成为更高级的神灵。

受形生死:指修炼者在五道轮回中的生死循环。

守太虚无得自然之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住身天上: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居住在天上。

变化灭: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变化能力。

神亦尽: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神灵的境界。

神续入五道中:指修炼者在五道轮回中的生死循环。

天神都无死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长生不老的境界。

展转在五道耳:指修炼者在五道轮回中的生死循环。

眹兆常知智神: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神灵的智慧。

火灭: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无形状态。

取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本空静:指道本身是无形和寂静的。

专心守空便著空: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无形状态。

空灭尽: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无形状态。

守神之人: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神灵的境界。

自信有不信无: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神灵的境界。

自守神为守有: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神灵的境界。

著不还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神灵的境界。

神展转入五道中:指修炼者在五道轮回中的生死循环。

无有灭尽时: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长生不老的境界。

善譬: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神灵的智慧。

功觉: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功德和觉悟。

晓了知道本空静: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无形状态。

不守有: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无形状态。

不守无: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无形状态。

不念实: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无形状态。

不念空: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无形状态。

遍在三界中间: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神灵的境界。

慈哀之心: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慈悲心。

度脱勤苦者: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救度众生的能力。

不肯入空取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无形状态。

自然之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无有寿: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长生不老的境界。

不复入五道生死: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长生不老的境界。

不灭尽常在: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长生不老的境界。

久后功满: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功德和觉悟。

常补道君:指修炼者通过修炼成为道君的助手。

贤者: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熟解此意: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知优劣: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各有所致到: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学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知枝末: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自谓深足: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不肯复讲问穷究渊深: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不知道乃独各自用: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有所致到: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深浅微妙不齐等: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闻仙便呼得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上山下视: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独是高径: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住上至顶: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乃复前有高处: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住上高顶: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直复见前有高高处: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学道亦如此: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从小师学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得至中师: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见大师乃知道根元: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学不可呼为足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当努力求明师为道切: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若言尔等何不取大道乎: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而于小道止: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是暗冥浅近哉: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不广闻深见: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更阅众师者: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此人学不足言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日月不高: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所照不远: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江海不广: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不能含纳: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出名宝学之人: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譬若陂中鱼: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游到池四塞之下: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自谓穷尽天下之水: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终日终夜不能学大水之鱼: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交会语言: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不知外乃有江、湖、淮、济、河、海、恒、溺之水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譬若深山中有痴人: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从生至老不行出入: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无所见闻: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安知外方人士之学问、尊卑差序、车马衣服、鲜绮甘香乎: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譬若学经书之人: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但闻天下九州共一天子: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云言四边但有夷狄: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以谓天地界际极尽于此: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安能知其外复何等有乎: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从师受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以谓尽于此: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安能如学道修行: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书不能记载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学仙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自谓为足: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定得飞仙上天: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乃自知道不及真人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学真人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亦自谓为足: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定得真人: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乃自知不及神人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学神人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定得神人: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乃自知不及大道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学既得: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大道之中当复有尊卑者: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谓知不等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是以言之学: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学无有极: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天下神尚后行从君学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何况内政灭神: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光明变化各有所主: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有所入: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各有所致: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为太虚无之道: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得无象无声教: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无思想: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都无识念之欲: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守时亦法教: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道不得取景梦候效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或时神相见: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尚不得与神共语言: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或有邪神来试人: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此处无象: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自然求道不求神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略小取大: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故可得自然: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故老君曰: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有光而不曜: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谓欲养其光明至于彻视: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不欲小电曜光: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精独与一神相见也: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如此不能悉见天下之事矣:指修炼者通过修炼获得的智慧和觉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五-评注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深入探讨了宇宙的起源、万物的生成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文本通过‘太初’、‘太素’、‘太始’等概念,构建了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宇宙生成模型,体现了道家对于宇宙本质和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的‘三一’理论,即虚、无、空,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宇宙的本质,也指导了人类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宇宙和谐共存的境界。通过对‘三一’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人类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此外,文本还详细阐述了‘五道’和‘五欲六情’的概念,这些概念在道家修炼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人类可以超越感官和情感的束缚,达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总的来说,《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指导人类修炼和实践的经典。它通过对宇宙和人类本质的深刻洞察,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通向精神自由和宇宙和谐的道路。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道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和修行方法。文中强调了道、德、人三者的结合,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功德,才能真正得道。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文中通过多个比喻,如种谷、酿酒、君臣等,形象地说明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这些比喻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也展示了道家思想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文中还提到了三皇、三神、三太一等概念,这些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宇宙和神灵的崇拜,体现了道家思想与古代宗教的紧密联系。

九宫、九天等概念的引入,进一步展示了道家对宇宙结构的理解,强调了宇宙的层次性和变化性。这种宇宙观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对后世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中还提到了三三一的观念,强调了天、地、人三者的结合,以及神、气、精三要素的统一。这种观念体现了道家对宇宙和人类生命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文中提到了虚无的境界,强调了超越物质世界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不仅对个人的修行有指导意义,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启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理论,全面展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修行方法,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道家修炼的境界和方法,强调了‘无为’与‘有为’的区别。文中提到‘大虚无’、‘中虚无’、‘小虚无’等概念,这些都是道家哲学中关于宇宙本源和终极状态的重要思想。‘大虚无’代表宇宙的本源,超越一切有形无形的存在;‘中虚无’介于大虚无和小虚无之间,是宇宙的中间状态;‘小虚无’则接近有形世界,是宇宙的具体表现形式。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有为’的修炼方法,如‘历藏导引’、‘飞丹合药’、‘吞符跪拜’等,这些都是通过具体的仪式和动作来追求长生不老或成仙的行为。然而,作者指出这些‘有为’的方法并不能真正理解‘道’的本质,只能达到‘鬼道’的境界,而非真正的长生不老。

相比之下,‘得大虚无自然之道’的修炼者能够与道合一,获得超越常人的能力,如‘散形与道合’、‘能变化’、‘听视无方’等。这种境界的修炼者不依赖于具体的仪式和动作,而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功德积累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文中还强调了‘杀生’的禁忌,指出‘蛸飞蠕动之类,道皆形之大虚无象’,即一切生命都是道的表现形式,因此杀生是对道的伤害。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此外,文中还提到‘守中神’和‘守太虚无得自然之道’的修炼者,他们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能够‘散形与道合’、‘能变化’、‘听视无方’等。这种境界的修炼者不依赖于具体的仪式和动作,而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功德积累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无为’与‘有为’的对比,强调了道家修炼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功德积累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而非依赖于具体的仪式和动作。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道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也为后世的修炼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7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