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九-原文
一孔,愚痴者无孔也。
多忘者,心神离也。
好食苦者,心不足也。
多悲者,心伤也。
重应者,心乱也。
面青黑者,心冰也。
容色赤者,心无他恶也。
夫心主徵,心有疾当用呵。
呵者,心气也。
理其气体,呵能静其心而和其神,所以人之心乱者则多呵,盖天全之候也,人皆为而不知哉!
向若不呵,当致愤怒者也。
故心疾用呵,除邪气也。
夫心处九宫惊门,主智,使人乐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则心和而形全也。
且夫心者,夏之用事也,天地气交,万物华结,亥寝丑起,无厌于养。
英成实长,夏之德也,逆之则伤心。
常以四月、五月、六月弦朔清旦,南面端坐,叩金梁九,漱玄泉三,静思想,吸离宫之赤气,入口三吞之,以补呵之损,植其灵府,开心穴,饵离火,濯玉女,神平体安,众殃不害,金火不能伤,治神之灵也。
△肝脏图
治肝当用嘘。嘘为泻,吸为补。
夫肝者,震之气,水之精,其色青,其象如悬匏。
肝主魂,其神如龙,化为二玉女、玉童,一青衣,一黄衣,各长七寸;一负龙,一持玉浆,出入于肝脏也。
其神好仁,人之行惠者,盖发于肝也。
欲安其魂而延其龄者,则当泽被刍棘,恩覃庶类,而后全其生,则合乎太清者也。
肝合于胆,上主于目。
肝盛则目赤。
又主于筋,肝亏则筋急。
皮枯者,肝热也。
肌肉黑黯者,肝风也。
好食醋味者,肝不足也。
色青者,肝盛也。
手足汗者,肝无他恶也。
毛发枯者,肝伤也。
夫肝主角,故肝有疾者,当用嘘。
嘘者,肝之气也。
其气仁也,故除毁痛。
人之有伤痛者,则嘘之以止痛,皆自然之验也,岂不以为灵哉?
此之至理也,通玄之道。
且肝之主春,春之用事。
春三月,天地气生万物,花叶繁茂,人及刍萌,顺阳之道也,逆之伤肝也。
伤之则毛骨不荣也。
常以正月、二月、三月寅时东向平坐,叩齿三通,闭气七息,吸震宫之青气三吞之,补嘘之损,以享青帝之祀,以致二童之馔。
木精乘王,则肝欢寡忧,精之妙也。
△脾脏图
治脾当用呼。呼为泻,吸为补。
夫脾者,坤之气,土之精,其色黄,状如覆盆。
脾主意,其神如凤。
化为玉女,长六寸,循环于脾脏也。
其神多嫉妒。
人之疾妒,盖起于脾脏也。
土无正形,故妒之无准也。
妇人则妒剧者,乘阴气也。
欲安其神,则当去欲寡色,少思屏虑,长其土德而后全其生也。
脾合乎太阴,脾连胃,上主于口,消谷之腑,如磨之转,化生而入熟也。
食不消者,脾不转也,食坚硬之物,磨之不化也。
人不欲食讫便卧,其脾则侧,侧则不转,食坚物,生食不化,则为宿食之患也。
故食不调则伤脾,脾藏不调则伤质,质神俱损,则伤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坚涩之物,全人之道也。
人不欲食,为脾中有不化食也。
多惑者,脾识不安也。
多食者,脾虚也。
食不下者,脾塞也。
无颜色者,脾伤也。
好食甘者,脾不足也。
颜色鲜滑者,脾无他恶也。
夫脾主于中宫土也,故脾之有疾当用呼。
呼者能引脾疾,故人之中热者,呼之以驱热温之弊也。
向若不呼,则热气拥于内,阴气息于外,致愤闷之患,形何从而安哉?
夫脾位寄于土宫,宫主义也。
使人宽舒广大,屈已济人以利,不争者也。
且脾之无正形,寄王四季,随六气助成万物。
脾育肠胃,义之道也。
不以自专为德,不以物竞为功,长坤之理,逆之则伤脾。
常以四季月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宫,禁气五息,鸣天鼓七,吸土宫之黄气,入口五吞之,补呼之损,饮玉醴以致神之和,以补于脾,以佐神气,则入山不畏虎狼,登险不惧颠蹶者,行气之精也。
△肾脏图
治肾当用吹。吹为泻,吸为补。
夫肾者,阴之精,坎之气,其色黑,其象如圆石,其神如白鹿,两头化为玉童,长一尺,出入于肾脏。
其神和也,人之柔顺者,盖发于肾脏也。
欲安其神,则当仁德平广,膏润万物,长其精,顺其志,而后全其生形,则合乎太清者也。
肾合于骨,上主于齿。
齿痛者,肾伤也。
又主于耳,人之骨痛者,肾虚也。
耳不闻声者,肾亏也。
齿多楚者,肾虚也。
齿黑<齿肖>者,肾风也。
耳痛者,肾气壅也。
腰不伸者,肾冰也。
色黄者,肾衰也。
容色紫光者,肾无他恶也。
骨鸣者,肾赢也。
夫肾主羽,人之有疾当用吹。
吹者肾之气,能瘳肾之疾,故人之积气冲臆者,则强吹也。
肾气沉滞,吹彻则通。
且肾者冬之用事,三月乾坤气闭,万物伏藏,戌寝寅起,与玄阴并,外阴内阳以养骨齿,以治其神,逆之则伤肾。
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面北平坐,鸣金梁七,饮玉泉三,吸玄宫之黑气,入口九吞之,以补吹之损,以符呦鹿呦鹿:《诗·小雅·鹿鸣》有“呦呦鹿鸣”句,该诗旨为欢宴嘉宾。之词,以致玉童之馔。
益肾气,神和体安,则群妖莫害,可致长生之道矣。
△胆脏图
以前名五脏,加胆名六腑。
胆亦受水气,与坎同道。
胆有疾,当用嘻。嘻为泻,吸为补。
图形已附在肝脏。
夫胆者,金之精,水之气,其色青,其象如悬瓠,其神龟蛇,化为玉童,长一尺,戟其手,奔驰于胆。
其神勇,人之勇决者,盖发于胆脏也。
欲安其神,当息忿寝争,与仁辅义,其后全生也。
胆合于膀胱,上主于毛发。
毛发枯者,胆损也。
发燥者,胆有风也。
无惧者,胆洪大也。
颜貌青光者,胆无他恶也。
爪甲干者,胆亏也。
毛焦者,胆热也。
无事泪出者,胆劳也。
好酸者,胆不足也。
夫胆寄于坎宫,使人观智慕善,并邪去佞绝奸,治方直也。
且胆者,生于金,金主于武,故多勇,且抑之大吉。
夫胆乘阴之气,秉金之精,故主于杀。
杀则悲,故人之悲者,金生于水,目中坠泪也。
夫心主火,胆主水,火主辛,水主苦,所以人有弊者,即言辛苦。
故为水火二气相背,则火得水而煎,阴阳交争,水胜于火,故目泪出,泪流也。
苦而出,故曰泪。
夫悲啼号泣,其声称苦者,为泪出于胆,而以苦为词也。
胆,水也,而主于阴;目,明也,而主于阳。
阴从阳,故从目出。
常以孟月,端居正北,思吸玄宫之黑气,入口九吞之,以补嘻之损,以食龟蛇之味,饮玉童之浆,然后神治体和,颠不能犯,邪莫之向,胆气所致也。
歧伯曰:夫人之受天地之元气生。
气之来也谓之精,精之媾也谓之灵,灵之变也谓之神,神之化也谓之魂,随魂往来谓之识,并精出入谓之魄,管主精魄谓之心,心有所从谓之情,情有所属谓之意,意有所指谓之志,志有所忆谓之思,思而远慕谓之虑,虑而用事谓之智。
智者,乃识见者也,盖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见识之所用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含天地之象。
具在身矣。
则胸胁为宫室,四支为郊境,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左目为日,右目为月。
发为星辰,齿为金玉。
大肠为江河,小肠为川渎。
两乳、脐、膝为五岳,肝、肾、脾、肺、心为五行。
故修道者常理之,若不修缉,必致毁败。
营卫不通,血气不流,齿发不坚,五脏不调,则倾化随及。
故至人修其未毁,治其无疾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九-译文
一个孔,愚笨的人没有孔。
经常忘记事情的人,心神不集中。
喜欢吃苦味的人,心脏功能不足。
经常悲伤的人,心脏受伤。
反应迟钝的人,心神混乱。
面色青黑的人,心脏冰冷。
面色红润的人,心脏没有其他问题。
心脏主导徵象,心脏有病时应该用呵气法。
呵气是心脏的气。
调理气体,呵气可以平静心神,调和精神,所以心神混乱的人应该多呵气,这是天全的表现,人们都这样做却不知道原因。
如果不呵气,会导致愤怒。
所以心脏有病时用呵气法,可以消除邪气。
心脏位于九宫惊门,主导智慧,使人乐于行善和施舍,恭敬孝顺以修养仁德,这样心脏和谐,身体健全。
心脏在夏季发挥作用,天地之气相交,万物繁茂,亥时睡觉丑时起床,不要厌倦养生。
英华成果,夏季的德行,违背了就会伤害心脏。
通常在四月、五月、六月的清晨,面向南方端坐,叩击金梁九次,漱玄泉三次,静心思考,吸入离宫的赤气,分三次吞下,以补充呵气的损失,滋养灵府,开启心穴,饵食离火,洗涤玉女,心神平和,身体安康,各种灾祸不会伤害,金火不能伤害,这是治疗精神的灵验方法。
△肝脏图
治疗肝脏应该用嘘气法。嘘气是泻法,吸气是补法。
肝脏是震卦的气,水的精华,颜色是青色,形状像悬挂的葫芦。
肝脏主导魂,其神像龙,化为两个玉女和玉童,一个穿青衣,一个穿黄衣,各长七寸;一个背负龙,一个手持玉浆,出入于肝脏。
其神喜欢仁德,人的行善行为,源于肝脏。
想要安定魂灵并延长寿命,应该恩泽草木,广泛施恩,然后保全生命,这样符合太清之道。
肝脏与胆相连,主导眼睛。
肝脏旺盛则眼睛发红。
肝脏还主导筋,肝脏虚弱则筋紧张。
皮肤干燥的人,肝脏有热。
肌肉发黑的人,肝脏有风。
喜欢吃酸味的人,肝脏功能不足。
面色发青的人,肝脏旺盛。
手脚出汗的人,肝脏没有其他问题。
毛发干枯的人,肝脏受伤。
肝脏主导角,所以肝脏有病时应该用嘘气法。
嘘气是肝脏的气。
其气仁德,可以消除疼痛。
人有伤痛时,嘘气可以止痛,这是自然的验证,难道不灵验吗?
这是至理,通玄之道。
肝脏主导春季,春季发挥作用。
春季三个月,天地之气生发万物,花叶繁茂,人和草木都顺应阳气之道,违背了就会伤害肝脏。
伤害肝脏则毛发和骨骼不荣。
通常在正月、二月、三月的寅时,面向东方平坐,叩齿三次,闭气七次,吸入震宫的青气,分三次吞下,补充嘘气的损失,以祭祀青帝,供奉二童。
木精乘王,则肝脏欢乐,少忧虑,这是精妙之处。
△脾脏图
治疗脾脏应该用呼气法。呼气是泻法,吸气是补法。
脾脏是坤卦的气,土的精华,颜色是黄色,形状像倒扣的盆。
脾脏主导意,其神像凤。
化为玉女,长六寸,循环于脾脏。
其神多嫉妒。
人的嫉妒,源于脾脏。
土没有固定形状,所以嫉妒没有准则。
妇人嫉妒严重,是因为阴气。
想要安定其神,应该减少欲望,少思虑,增长土德,然后保全生命。
脾脏与太阴相连,脾脏与胃相连,主导口腔,消化食物的器官,像磨盘一样转动,化生食物并煮熟。
食物不消化,脾脏不转动,吃坚硬的食物,磨不化。
人不应该在吃完饭后立即躺下,脾脏会侧倾,侧倾则不转动,吃坚硬的食物,生食不化,会导致宿食的问题。
所以饮食不调会伤害脾脏,脾脏不调会伤害体质,体质和精神都受损,会迅速伤害人,所以人不应该吃生硬坚涩的食物,这是保全人的方法。
人不想吃东西,是因为脾脏中有不消化的食物。
多疑惑的人,脾脏不安。
多吃的人,脾脏虚弱。
食物不下咽的人,脾脏堵塞。
面色无光的人,脾脏受伤。
喜欢吃甜食的人,脾脏功能不足。
面色鲜滑的人,脾脏没有其他问题。
脾脏主导中宫土,所以脾脏有病时应该用呼气法。
呼气可以引出脾脏的病,所以人中有热时,呼气可以驱散热气。
如果不呼气,热气会积聚在体内,阴气外泄,导致愤闷的问题,身体如何能安定呢?
脾脏位于土宫,宫主导义。
使人宽舒广大,屈己济人,不争。
脾脏没有固定形状,寄居四季,随六气助成万物。
脾脏养育肠胃,这是义之道。
不以自我为中心为德,不以物竞为功,增长坤之理,违背了就会伤害脾脏。
通常在四季月末的十八日早晨,正坐中宫,闭气五次,鸣天鼓七次,吸入土宫的黄气,分五次吞下,补充呼气的损失,饮玉醴以调和精神,补充脾脏,辅助神气,这样入山不怕虎狼,登险不怕颠蹶,这是行气的精妙之处。
△肾脏图
治疗肾脏应该用吹气法。吹气是泻法,吸气是补法。
肾脏是阴的精华,坎卦的气,颜色是黑色,形状像圆石,其神像白鹿,两头化为玉童,长一尺,出入于肾脏。
其神和谐,人的柔顺,源于肾脏。
想要安定其神,应该仁德广大,滋润万物,增长其精,顺应其志,然后保全生命,这样符合太清之道。
肾脏与骨相连,主导牙齿。
牙齿痛的人,肾脏受伤。
肾脏还主导耳朵,人骨痛的人,肾脏虚弱。
耳朵听不见声音的人,肾脏亏虚。
牙齿多痛的人,肾脏虚弱。
牙齿发黑的人,肾脏有风。
耳朵痛的人,肾气堵塞。
腰不能伸直的人,肾脏冰冷。
面色发黄的人,肾脏衰弱。
面色紫光的人,肾脏没有其他问题。
骨头鸣响的人,肾脏虚弱。
肾脏主导羽,人有病时应该用吹气法。
吹气是肾脏的气,可以治疗肾脏的病,所以人有积气冲胸时,应该用力吹气。
肾气沉滞,吹气可以疏通。
肾脏在冬季发挥作用,三个月乾坤气闭,万物伏藏,戌时睡觉寅时起床,与玄阴并存,外阴内阳以养骨齿,治疗其神,违背了就会伤害肾脏。
通常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面向北方平坐,鸣金梁七次,饮玉泉三次,吸入玄宫的黑气,分九次吞下,补充吹气的损失,以符合呦呦鹿鸣的词句,供奉玉童。
增强肾气,神和体安,则群妖不能伤害,可以达到长生之道。
△胆脏图
以前称为五脏,加上胆称为六腑。
胆也受水气,与坎卦同道。
胆有病时,应该用嘻气法。嘻气是泻法,吸气是补法。
图形已附在肝脏。
胆是金的精华,水的气,颜色是青色,形状像悬挂的葫芦,其神像龟蛇,化为玉童,长一尺,手持戟,奔驰于胆。
其神勇,人的勇决,源于胆脏。
想要安定其神,应该平息愤怒,停止争斗,与仁辅义,然后保全生命。
胆与膀胱相连,主导毛发。
毛发干枯的人,胆受损。
毛发干燥的人,胆有风。
无所畏惧的人,胆洪大。
面色青光的人,胆没有其他问题。
指甲干枯的人,胆亏虚。
毛发焦枯的人,胆有热。
无事流泪的人,胆劳累。
喜欢吃酸味的人,胆功能不足。
胆位于坎宫,使人能够观察智慧、向往善良,并去除邪恶、远离奸佞,治理正直。
胆是由金所生,金主宰武力,因此胆多勇敢,且抑制它则大吉。
胆承载阴气,秉承金的精华,因此主宰杀戮。
杀戮则带来悲伤,因此人在悲伤时,金生于水,眼中会流泪。
心主宰火,胆主宰水,火主宰辛味,水主宰苦味,因此人有弊病时,即说辛苦。
因此水火二气相背,火得水而煎熬,阴阳交争,水胜于火,因此眼中流泪,泪流不止。
因苦而流出,故称为泪。
人在悲啼号泣时,其声音称苦,是因为泪出自胆,以苦为词。
胆属水,主宰阴;眼睛属明,主宰阳。
阴随阳,因此泪从眼睛流出。
常在孟月,端正坐在正北方向,思考吸收玄宫的黑气,入口九次吞咽,以补充嘻的损失,食用龟蛇的味道,饮用玉童的浆液,然后神治体和,颠狂不能侵犯,邪气无法靠近,这是胆气所致。
歧伯说:人受天地元气而生。
气的到来称为精,精的交合称为灵,灵的变化称为神,神的转化称为魂,随魂往来称为识,与精出入称为魄,管理精魄称为心,心有所从称为情,情有所属称为意,意有所指称为志,志有所忆称为思,思而远慕称为虑,虑而用事称为智。
智者,是识见者,是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见识的运用。
抱朴子说:一个人的身体包含天地的象征。
这些象征都在身体中。
胸胁是宫室,四肢是郊境,头圆象征天,足方象征地,左眼象征日,右眼象征月。
头发象征星辰,牙齿象征金玉。
大肠象征江河,小肠象征川渎。
两乳、脐、膝象征五岳,肝、肾、脾、肺、心象征五行。
因此修道者常理之,若不修缉,必致毁败。
营卫不通,血气不流,齿发不坚,五脏不调,则倾化随及。
因此至人修其未毁,治其无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九-注解
黄庭遁甲缘身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通过修炼黄庭内景和六甲神符来达到养生、避邪、延年益寿的目的。
蕊珠宫:道教神话中的宫殿,常被视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黄庭妙义:指《黄庭经》中的深奥道理,主要涉及内丹修炼和养生之道。
大道琴心灵篇:道教经典的一部分,讲述通过修炼心灵达到与大道合一的境界。
六甲神符:道教符咒的一种,用于驱邪避灾、保护自身。
直日神:道教信仰中每日轮值的神祇,负责保护信徒的安全。
甲申神:六甲神之一,主要用于驱除山中的鬼魅和猛兽。
甲寅神:六甲神之一,用于驱除恶神鬼怪。
甲午神:六甲神之一,用于避兵刃之灾。
甲子神:六甲神之一,用于避火难。
甲戌神:六甲神之一,用于避水难。
甲辰神:六甲神之一,用于解除官非口舌。
四海神: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的神祇,用于辟邪驱灾。
五脏玉轴图:道教修炼中关于五脏的图示和修炼方法。
肺脏图:道教修炼中关于肺脏的图示和修炼方法。
心脏图:道教修炼中关于心脏的图示和修炼方法。
呵:一种呼吸调节方法,用于调节心气,静心养神。
嘘:一种呼吸调节方法,用于调节肝气,止痛除痛。
呼:一种呼吸调节方法,用于调节脾气,驱热温中。
吹:一种呼吸调节方法,用于调节肾气,通肾气。
嘻:一种呼吸调节方法,用于调节胆气,息忿寝争。
九宫惊门:古代风水学中的概念,指心所在的位置,象征智慧和情感。
震之气:指肝的气,象征生命力和活力。
坤之气:指脾的气,象征稳定和滋养。
坎之气:指肾的气,象征潜藏和滋养。
金之精:指胆的气,象征决断和勇气。
玉童:象征纯洁和智慧的神灵形象。
玉女:象征美丽和智慧的神灵形象。
青帝: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象征春天和生长。
太清:道教中的最高境界,象征纯净和和谐。
玄泉:象征深奥和神秘的泉水。
离宫:象征南方和火的宫殿。
震宫:象征东方和雷的宫殿。
土宫:象征中央和土的宫殿。
玄宫:象征北方和水的宫殿。
金梁:象征坚固和支撑的梁柱。
玉泉:象征纯净和滋养的泉水。
玉醴:象征甜美和滋养的饮品。
呦鹿:象征和谐和欢乐的鹿鸣声。
胆寄于坎宫:胆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五脏之一,坎宫指北方,象征水。此处意指胆的功能与水相关,具有清肃、决断的特性。
金主于武:金在五行中代表西方和秋季,象征刚强、果断。武指勇武,表示胆与勇气、决断力相关。
胆乘阴之气:胆属阴,阴气主静、主内,胆的功能与阴气相关,具有收敛、肃杀的特性。
心主火,胆主水:心在五行中属火,象征热情、活力;胆属水,象征冷静、决断。水火相克,表示心与胆的功能相互制约。
孟月:农历每季的第一个月,此处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玄宫之黑气:玄宫指北方,黑气象征水气,此处指通过呼吸北方的水气来调养身体。
歧伯: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常与黄帝对话,记载于《黄帝内经》中。
精、灵、神、魂、魄:古代哲学和医学中关于人体精神活动的分类,分别代表不同的精神层次和功能。
抱朴子:东晋道家学者葛洪的别称,著有《抱朴子》一书,阐述道家修炼和养生理论。
五岳:指中国五大名山,此处比喻人体的重要部位,象征人体的山川地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哲学中用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的基本构成和相互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九-评注
《黄庭遁甲缘身经》是一部集道教修炼、养生、避邪于一体的经典文献。其内容涵盖了从日常生活的修炼到特殊情境下的应对措施,体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人与神灵关系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提到的‘黄庭妙义’和‘大道琴心灵篇’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核心内容,强调通过修炼心灵和身体,达到与大道合一的境界。这种修炼不仅是对身体的调养,更是对心灵的净化。
六甲神符的使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六甲神符是道教符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写和呼召六甲神的名字,可以达到驱邪避灾、保护自身的目的。这种符咒的使用反映了道教对神灵力量的信仰和依赖。
文本中还详细描述了五脏的修炼方法,特别是肺脏和心脏的修炼。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和意念引导,修炼者可以达到安神、强身的效果。这种修炼方法体现了道教对五脏功能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总的来说,《黄庭遁甲缘身经》不仅是一部修炼指南,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文献。它通过对身体和心灵的修炼,引导人们走向健康、和谐的生活,体现了道教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洞察。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五脏(心、肝、脾、肾、胆)的功能、特性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呼吸调节方法来治疗五脏之疾。文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融入了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古代神话的元素,体现了古人对于人体健康和自然和谐的深刻理解。
首先,文中提到的心、肝、脾、肾、胆五脏,分别对应不同的季节、方位、颜色和神灵形象,如心主夏、肝主春、脾主四季、肾主冬,胆与坎同道。这种对应关系反映了古代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与人体五脏的相互关系。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古人认为可以通过调节呼吸和饮食来平衡五脏之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目的。
其次,文中提到的呵、嘘、呼、吹、嘻五种呼吸调节方法,分别对应心、肝、脾、肾、胆五脏。这些方法不仅是医学上的治疗手段,也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调节呼吸,可以平衡五脏之气,静心养神,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这种呼吸调节方法体现了古人对于呼吸与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五脏与神灵形象的关系,如心的神如龙、肝的神如龙、脾的神如凤、肾的神如白鹿、胆的神龟蛇。这些神灵形象不仅是古代神话中的象征,也是古人对于五脏功能和特性的形象化表达。通过这些神灵形象,古人将五脏的功能与自然界的现象联系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五脏与季节、方位、颜色的对应关系,如心主夏、肝主春、脾主四季、肾主冬,胆与坎同道。这种对应关系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古人认为可以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调节五脏之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融入了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古代神话的元素,体现了古人对于人体健康和自然和谐的深刻理解。通过对于五脏功能、特性及其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详细描述,古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养生方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文从中医和道家养生的角度,探讨了胆的功能及其与人体其他器官的关系。胆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决断之官,具有清肃、决断的特性。文中提到胆寄于坎宫,象征其与水相关,水主阴,阴气主静,因此胆的功能与冷静、决断力密切相关。同时,胆生于金,金主武,象征刚强、果断,进一步强调了胆与勇气、决断力的联系。
文中还提到心主火,胆主水,水火相克,表示心与胆的功能相互制约。心属火,象征热情、活力;胆属水,象征冷静、决断。这种水火相克的关系在人体中表现为情绪的平衡与调节。当水火二气相背时,火得水而煎,阴阳交争,水胜于火,导致目泪出,象征情绪的宣泄与调节。这种理论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的平衡思想。
歧伯的论述进一步扩展了人体精神活动的层次,将精、灵、神、魂、魄等概念引入,阐述了人体精神活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精为气之来,灵为精之媾,神为灵之变,魂为神之化,识为随魂往来,魄为并精出入,心为管主精魄,情为心有所从,意为情有所属,志为意有所指,思为志有所忆,虑为思而远慕,智为虑而用事。这一系列概念的引入,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也为道家修炼提供了理论基础。
抱朴子的论述则从道家修炼的角度,将人体与天地自然相对应,提出了‘一人之身含天地之象’的观点。胸胁为宫室,四支为郊境,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发为星辰,齿为金玉,大肠为江河,小肠为川渎,两乳、脐、膝为五岳,肝、肾、脾、肺、心为五行。这种将人体与自然相对应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为道家修炼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中医和道家养生的理论,深入探讨了人体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体现了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的平衡思想,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些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养生保健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