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七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七-原文

△治生章第二十三

治生之道了不烦无为清简,约以守志,但修洞玄与玉篇谓洞玄灵宝玉篇真文《黄庭》也,兼行形中八景神《玉纬经》云:五脏有八卦大神宿卫。太一八使者主八节日。八卦合太一为九宫。八卦外有十二楼,楼为喉咙也。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昆仑,一名特枢。主身中万二千神也,二十四真出自然天有二十四真气,人身亦有之。又三丹田之所三八二十四真人,皆自然之道气也,高拱无为魂魄安行忘、坐忘、离形、去智,清静神见与我言能清能静,则心神自见。机览无外而与巳言,即谓黄庭真人,安在紫房帏幕间紫房帏幕,一名绛宫。谓赤城中童子所安之处。存思神其状如此,立坐室外三五玄谓八景及二十四真神营护人身,则三田五脏真气调柔,无灾病也,烧香接手玉华前玉华即华盖之前,谓眉间天庭也。百神之宗元,真人之窟宅,从面而存之也,共入太室璇玑门《洞房经》云:天有太室、玉房、云庭,中央黄老君之所居也。玉房一名紫房,一名绛宫,通名明堂。上有华盖,东西宫洞通左右黄庭之内,人身具有之,如上文说,璇玑,中枢名,高研恬淡之园研精恬淡,真气来游,内视密盼尽睹真入静存思,百神森森,真人在己莫问邻《玉历经》云:老子者,天地之魂,自然之君,常侍道君左右,人身备有之也,何处远索求因缘《道经》曰:大道汛兮,其可左右。言不远也。

△隐影章第二十四

隐影藏形与世殊学仙之士,含光藏辉,灭迹匿端,含气养精口如硃肌肤若水虚,绰约若处子,带执性命守虚无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名入上清死录除得补真人,列象玄名,三神之乐由隐居理身无为则神乐,理国无事则人安。三神,三丹田之神也,倏欻游遨无遗忧倏欻,疾发也。下文云“驾欻接生宴东蒙。”或云倏欻,龙名也。无遗忧,谓悬解,羽服一整八风驱八风,八方之风,先驱扫路也。羽服,仙服也。按《上清宝文》,仙人有五色羽衣。又《飞行羽经》云:太一真人衣九色飞云羽章。皆神仙之服也,控驾三素乘晨霞外指事也。三云九霞,神仙之所御也,金辇正立从玉舆《元录经》云:上清九天玄神八圣,骖驾九凤龙车。玉舆,金辇,皆仙人之服器,何不登山诵我书书即是《黄庭经》也,郁郁窈窕真人墟山中幽邃,入山何难故踌躇责志不决?人间纷纷臭帤如人间世,不可君。帤,弊恶之帛也。

△五行章第二十五

五行相推反归一五行谓水、火、金、木、土。相推者,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週而复始。又相刻法:水刻火,火刻金,金刻木,木刻土,土刻水,水又刻火,週而复始。相推之道也。反归一者,水数也,五行之首,万物之宗。《道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一也。两仪,天地。天地生万物,又终而归一。一者无之称。万物之所成终,故云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玄妙经》云: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怀五行,故曰三五,其常精也。合三者为九宫。夫三五所怀,顺众类也。调和万物,理化阴阳,覆载天地,光明四海。风雨雷电,春秋冬夏,寒暑温凉,清浊之气,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远,三五复返。三五者,天地之枢带,六合之要会也。九宫之气节,九九八十一为一章云云,可用隐地回八术九宫中有隐遁变化之法,《太上八素奔晨隐书》是曰八术。又《太微八录术》云:太微中有三君:一曰太皇君,二日天皇君,三日黄老君。三元之气混成之精,出入上清太素之宫。能存思之,必得长生,伏牛幽阙罗品列伏牛,肾之象。肾为幽阙。《中黄经》云:左肾为玄妙君,右肾为玄元君。罗品列,存思见之,三明出华生死际天三明,日、月、星,人三明,耳、目、口,地三明,文、章、华,是生死之际。际音节也,洞房灵象斗日月存三光于洞房。洞房、明堂已释于上者也,父曰泥丸母雌一一明堂中有君臣,洞房中有夫妇,丹田中有父母。泥丸,脑神名。《道经》云:知其雄,守其雌。雌、无为一也,三光焕照入子室明白四达,能存玄真万事毕《庄子》曰:通于一,万事毕也,一身精神不可失常存念之,不舍须臾。

△高奔章第二十六

高奔日月吾上道吾,道君也。《上清紫文吞日气法》,一名《赤丹金精石景水母玉胞经》。其法常以日初出时,东向叩齿九通毕,微咒日魂名、日中五帝字曰:日魂珠景照韬绿映回霞赤童玄炎飚象。呼此十六字毕,瞑目握固,存日中五色流霞来接一身,于是日光流霞俱入口中。又《上清紫书》有吞月精之法:月初出时,西向叩齿十通,微咒月魂名,月中五夫人字曰:月魂暧萧芳艳翳寥婉虚灵兰郁华结翘淳金清莹炅容素摽。咒呼此二十四字毕,瞑目握固,存月中五色精光俱入口中;又月光中有黄气,大如目童,名曰飞黄,月华玉胞之精也。能修此道,则奔日月而神仙矣,郁仪结璘善相保郁仪,奔日之仙。结璘,奔月之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二仙来相保持也,乃见玉清虚无老升三清之上,与道合同也,可以回颜填血脑魂魄反婴,得成真人,口衔灵芒携五皇口吐五色云气,光芒四照。

与五皇老君同游六合也,腰带虎箓佩金珰仙人之服也。

《九真经》云:中央黄老君腰佩玄龙神虎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

箓,符箓也,驾欻接生宴东蒙欻,倏欻。言乘风气忽发而往。或云欻也,龙名也。

东蒙,东海仙境之山也。

接生,长生也。与生气相接连,欻然而游其处。

△玄元章第二十七

玄元上一魂魄炼资一以炼神,神炼以合一,一之为物叵卒见一者,无之称。

也心恬淡以得之,知得之而不可见,须得至真始顾眄守真志满,一自归己,至忌死气诸秽贱凡飞丹炼药,服气吞霞等事,皆忌见死尸,殗秽之事,此卫生家之共悉也。

然至道冲虚,本无净秽;未获真正,则净秽有殊;殊而不齐,则是非起于内,生死见于外,则清净者生之徒,浊秽者死之徒,故为养生之所忌也,六神合集虚中宴六甲、六丁、六府等诸神俱在身中,身中虚空则晏然而安乐,不则忧泣矣,结珠固精养神根结珠,谓咽液,先后相次如结珠。固精,不妄泄。神根,形躯也。

夫神之于身,犹国之有君,君之有人。人以君为命,君以人为本,纮相资籍以为生主,而调养之也,玉飐金龠常完坚《道经》云:善闭者,无关楗不可开。龠,锁龠。飐,或为匙也,闭口屈舌食胎津屈舌导津液,食津而胎仙,故曰胎津,使我遂炼获飞仙积功勤诚之所致也。

△仙人章第二十八

仙人道士非有神修学以得之也,积精累气以为真有本或无此句,遂阙注,黄童妙音难可闻黄童,黄庭真人,一名赤城童子。妙音,谓黄庭真人之妙音也,玉书绛简赤丹文《黄庭经》一名《太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也,字曰真人巾金巾真人即黄童也。金色白,在西方,主肺。肺白,在心上,故曰巾金巾。《九真经》曰:青帝衣青玉锦衣帔苍华飞裙,芙蓉丹冠,巾金巾。又元阳子曰:真人凭午,居子、履卯、戴酉,酉者金也,负甲持符开七门《老君六甲三部符》云: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上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存六甲神名,则七窃开通,无诸疾病,火兵符图备灵关《赤章》、《斩邪箓》皆役使三五火兵。又《卫灵神咒》曰:南方丹天,三气流光;荧星转烛,洞照太阳;上有赤精开明灵童总御火兵,备守三宫。即火兵三五家事也。符者,八素六神、阳精玉胎、炼仙阴精、飞景黄华、中景内化、洞神鉴乾等诸符也。图谓《太一混合三五图》、《六甲上下阴阳图》、《六甲玉女通灵图》、《太一真人图》、《东井沐浴图》、《老君内视图》、《西升八史图》、《九变舍景图》、《赤界》等诸图,可以守备灵关,即三关、四关等,身中具有之,前昂后卑高下陈列位之形象也,执剑百丈舞锦幡神兵、幡、剑之状,十绝盘空扇纷纭空中作气,炜晔挥霍,火铃冠霄队落烟金精火铃,冠彻霄汉。部伍队阵,状如落烟屯云之势,安在黄阙两眉间存思火兵气,状俱在天庭。天庭一名黄阙,两眉间是,此非枝叶实是根学仙之本。

△紫清章第二十九

紫清上皇大道君亦名玉晨君也,太玄太和侠侍端太玄、太和、真仙之嘉号也,化生万物使我仙道气之功绩也,飞升十天驾玉轮乘欻而往,昼夜七日思勿眠至诚则感,子能行此可长存延年神仙之道,积功成炼非自然学以致其道也,是由精诚亦由专守一如初,成道有余,内守坚固真之真不失节度也,虚中恬淡自致神神以虚受。

△百谷章第三十

百谷之实土地精草实曰谷,阴之类也,五味外美邪魔腥非清虚之真气,臭乱神明胎气零胎气谓无味之味,自然之正气也。服气有胎息之法。零犹失也,那从反老得还婴言不可得发白反黑,齿落更生。此一句应在自存神之下,超此不类者,三魂忽忽魄糜倾忽忽,不恬淡。糜倾,朽败也,何不食气太和精进劝服炼之道?故能不死入黄宁黄宁,黄庭之道成也。

△心典章第三十一

心典一体五脏王神以虚受,心为栖神之宅,故为王也,动静念之道德行谓念丹元童子也。夫念为有,忘为无。念则易心而后语,忘则厌心而神全,故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常念之故,坐起吾俱共栋梁神以身为屋宅,故云栋梁。吾,丹元子也,昼日曜景暮闭藏《庄子》云:其觉也形开,其寐也魂交。交,闭也,通利华精调阴阳谓心神用舍,与目相应。华精,目精也。心开则目开,心闭则目闭。昼阳而暮阴,故云调阴阳。

△经历章第三十二

经历六合隐卯酉举心之用舍,阴阳之所由也。昼为经历,暮为隐藏。六合天地内上下四方,卯酉为朝暮,幽隐属也,两肾之神主延寿肾神玄冥,字育婴。配属北方,主暮夜人能止,精则长寿。河上公曰:肾藏精,转降适斗藏初九九,阳数也。斗,北辰也。北辰主阴,谓阳气下与阴合。《易》曰:乾元,在无首。无首,藏也,知雄守雌可无老守雌,则藏九之义也。知白见黑急坐守《道经》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皆藏九之义也。

△肝气章第三十三

肝气郁勃清且长肝位东方。东方木,主春,生气之本也。清长,气色之象,罗列六腑生三光存想生气,遍照五脏六腑,如日月星辰光曜明朗也,心精意专内不倾能知一也,上合三焦下玉浆言肝气上则与三焦气合,下则为口中之液。亦犹阴气上则为云,下则为雨。雨润万物,玉浆润百骸九窍也,玄液云行去臭香真气週流,则无灾病,治荡发齿炼五方云

寸五分。屈两手大母,指握固闭目,申两臂,去身五寸。

乃漱满口中津液,咽之满三。

徐徐以鼻内气。气入五六息则吐之。一呼一吸为一息。

至十吐气可少频申。频申讫,复为之。满四九为一竟矣。

寻观文意,此散发非专此道也。

盖散发,无为自得之意,无外情欲而已,五味皆至正气还合五为一,自然之道,夷心寂闷勿烦冤闷,静也。

寂默清静。《道经》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过数已毕体神精专精所致,黄华玉女告子情丹田阴神与己言也,真人既至使六丁真人,指学者身也。

至,谓精至。六丁,如上说者也,即授隐芝大洞经隐芝,谓隐者也。

以仙人喻芝英,十读四拜朝太上《玉精真诀》曰:《东华玉篇》者,必十读四拜。

玉篇,谓此文,先谒太帝后北向太帝在东,七元居北故也,《黄庭内经》玉书暢仙道成矣,授者曰师受者盟斯文可重,故以为盟,云锦凤罗金钮缠信誓之物,以代割发肌肤全契诚不假,出血断发,携手登山歃液丹受行黄庭道者,必重盟而后传,金书玉景乃可宣信洽方授,传得可授告三官三官,天、地、水也,勿令七祖受冥患传非其人,殃及先世。

患,读为还也,太上微言致神仙可尊可贵,不死之道此真文一心敬重,奉而行之。

◎太上黄庭外景经 ──务成子注

△序

《黄庭经》者,盖老君之所作也。其旨远,其词微,其事肆而隐,实可为典要。

强识其情,则生之本也。故黄者,二仪之正色;庭者,四方之中庭。

近取诸身则脾为主,远取诸象而天理自会。

然“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是以宝其生也。

后晋有道士好黄庭之术,意专书写,常求于人。

闻王右军精于草隶,而复性爱白鹅,遂以数头赠之,得乎妙翰。

且右军能书,缮录斯文,颇多逸兴自纵,而未免脱漏矣。

后代之人,但美其书璟而以为本,固未睹于真规耳。

余每惜太上圣旨,万世莫测,今故纂注以成一卷,义分三部,理会万神。

冀得圣人之教不泯,于当来矣。

△上部经第一

老君闲居作七言老子者,天之精魂,自然之君,造立神仙,万世常存。

作斯七言,以示后生,解说身形及诸神上谈元一,济活一身。

从头至足,皆可得生。总统纲纪,形体常平。

道无二家,究备者贤,上有黄庭下关元黄庭者,目也。

道之父母供养赤子,左为陵阳,字英明;右为太阴,字玄光。

三合成德,相须而升,后有幽阙前命门肾为幽阙目相连。

脐为命门三寸,日出月入阴阳并,呼吸元气养灵根也,呼吸庐间入丹田呼之则出,吸之则入,呼吸元气,会丹田中。

丹田中者,脐下三寸阴阳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玉池清水灌灵根口为玉池太和宫,唾为清水美且鲜。

唾而咽之雷电鸣,舌为灵根常滋荣,审能修之可长存昼夜行之去伏尸,杀三虫,却百邪,肌肤充盈正气还,邪鬼不从得长生,面有光,黄庭中人衣硃衣目中小童为夫妇,左王父,右王母,被服衣硃,游宴与合会,多处丹田里。

昼夜存思勿懈怠,关元茂龠阖两扉冥目内视,无所不睹。

闭口屈舌为食母。含咽玉英,终身无咎。

无者,气也。齿为茂,舌为龠,幽阙侠之高巍巍道有三元,恣意所从。

下部幽阙,玄泉之常。中部幽阙,两肾为双。上部幽阙,两耳相望。

金门玉户,上与天通。娇女弹筝,盛厉宫商,丹田之中精气微丹田者,一室也,与明堂对。

精气微妙,难可尽分,故曰微矣,玉池清水上生肥口中唾也。

亭动口舌,白唾积聚,状若肥焉。漱而咽之,可得遂生,灵根坚固老不衰舌为灵根,制御四方,调和五味,去臭取香,啄齿咽气,化为饮浆,中池有士服赤硃喉中若京为元士,中和之下阙分理,硃光衣服神为友,横下三寸神所居明堂之宫,方圆三寸神所居,正在目中央。

眉为华盖,五色青葱,中外相距重闭之中气当出,外气当入。

当此之时门三关。二气相距,天道自然也,神庐之中当修治教子去鼻中毛,神道往来则为庐宅。

昼夜绵绵无休息也,玄膺气管受精府喉中之央则为玄膺。

元气下行,起动由之,故曰受府也,急固子精以自持守精勿去也,宅中有士常衣绛面为尺宅,真人官处其中央,被服赤硃,光耀灿然赤如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欲令世人深知道真,睹斯神功,终身不病也,横理长尺约其上脾长一尺,约太仓上。

中部明堂,老君昼所游止也,子能守之可无恙守脾神老君所舍。

深知知其意可无恙也,呼吸庐间以自偿闭塞三关,屈指握固,呼吸元气,皆会头中,降于口中,含而咽之,则不饥渴,逐去三尸心意,子保完坚身受庆人人有道,不能守之。

保道之家,身形常平。上睹三光,状如连珠,落落象石,心中独喜,故以自庆,方寸之中谨盖藏不方不圆,目也。

闭户塞牖,中元不有。守之守之,得道之半,精神还归老复壮精神欲去,常如飞云。

上精不泄,下精不脱。魂魄内守,如年壮时也,心结幽阙流下竟耳为心听,结连幽阙。

鼻闻香则廕强,心达志通,则流下竟也,养子玉树令可杖身为玉树,常令强壮。

阴为玉茎,转相和唱。还精补脑,可得不病,长乐无忧在也,至道不烦无旁午大道自然,不烦不虑,照察荡荡,则人本根至道,难得而易行焉,灵台通天临中野头为高台,肠为广野。

元气通天,玄母来下养我已也,方寸之中间关下目央之中玉华际,大如鸡子黄在外,下入口中生五味,昼夜行之可不既也,玉房之中神门户玉房,一名洞房,一名

紫房,一名绛官,一名明堂。

玉华之下金匮乡,神明门户,一之所从者哉,既是公子教我者左为神公子,右为白元君。

养我育我,常欲令我得神仙。

父母供养子丹,日月相去三寸间,明堂四达法海源三寸三重有前后,使以日月归中升,洞达四方流于海也,真人子丹当吾前象长一寸两眉端,俯仰见之心勿烦,三关之中精气深口为心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

深固灵珠,更相结连,微妙难知,固为深焉,子欲不死修昆仑头为昆仑,道治其中。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日月照明,丹焉游戏,百官宿卫也,绛宫重楼十二环金楼五城,十二週匝,丹黄为郭,五彩云集。

绛宫玉堂,真一所从出入也,琼室之中五色集璇玑玉衡,命立中央。

五色琅玕,极阴反阳。

营室之中全室也,赤神之子中池立喉中之神主池精,受符复行,传付太仓,下有长城玄谷邑肠为长城,肠为邑。

肾为玄谷,上应南北也,长生要慎房中急房,玉房也。

急而守之,共会六合。

六合之中诚难语,子欲得道闭规矩也,弃捐淫俗专子精贤者畜精,愚者畜财。

捐去众累,一复何求?

还精补脑,润泽发须,寸田尺宅可治生寸田,丹田。尺宅,面也。

道之经纬,不可废忽,努力求之,必得长生也,鸡子长留心安宁大道混成自然子,濛濛鸿鸿,状如鸡子。

专心一意,守之不解长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大道游戏琬閴,琬閴权刚执志,观见道真,三灵侍侧,弹琴鼓筝也,行间无事心太平恬淡无欲,以道自娱。

施利不足,神明有余,则为太平也,常存玉房神明达玉房,一室也。

卧于山西,知于山东;处于幽冥,都见无穷。

内外相须,故言明达也,时思太仓不饥渴咀嚼太和,神注含太仓。

胃管一神名黄常子。

祝曰:黄常子,吾有长生之道,不食自饱。

不得妄行,留为己使。

辟谷不饥,所当得也,役使六丁玉女谒清洁独居便利六丁之地,呼其神名字,玉女必来谒也,闭子精门可长活阴阳交遘,此之时,精神欲去淫佚,淫佚纵情,五马不能禁止。

以手抚弦囊,引玉龠,闭金门,正室堂前神所舍正室之中五色杂,璇玑玉衡道所立,舍于明堂游绛宫,变为真人丹田也,洗心自治无败洿敬重天地,远僻嫌疑。

闭目内视,思神往来,不与物杂,行不败洿,历观五脏视节度五脏六腑,各有所主。

修身洁白,绝谷勿食。

饮食太和,週而更始,故不失节也,六府修治洁如素心不妄念,口不妄言,目不妄视,耳不妄听,手不妄取,足不妄行。

凡此六行,六府之候也。

故能损之,道成德就,洁已如素也,虚无自然道之固虚无恍惚,道之无,自然不存,俯仰自睹,常守玄素,须臾为早,知雄守雌,魂魄不离身也,物有自然道不烦自然者,天地大神。

不存不想,气自往来也,垂拱无为身体安端壳自守,深暢元道。

不犯天禁,身无灾咎,永保安也,虚无之居在帏间虚无之性,乐于清净。

修和独立,与神言语。

施设帏帐,恶闻人声。

观见玄德,五色徘徊。

日月照察,使以东西。

三五复反,转藏营机也,寂寞廓然口不言隐藏华盖,归志洞虚,寂然广视,目睹明珠,昧然独息,不贪荣誉也,修和独立真人宫太和之宫,在明堂垂华盖之下,衣硃衣。

明堂四达知者谁?

真人小童衣灿烂。

欲知吾居处,问太微乎,恬淡无欲游德园外如迷惑,内怀玉洁,恬淡欢乐,不贪世俗也,清净香洁玉女前弃捐世俗,处无人之野,焚烧、香薰、便溺,六丁玉女自到,径来侍人也,修德明达神之门德润身,富润屋。

心达志通,视见神光、重楼绮户、金门玉堂。

△中部经第二

作道优游深独居隐身藏形,与世绝逾。

舍气养精,颜如丹珠也,扶养性命守虚无决谢祖先,避世隐居。

司命定录,死籍以除。

改字易姓,坚守虚无也,恬淡自乐何思虑恬淡忽然,乐道守贫,不念不虑,至不烦也?

羽翼已具正扶骨修道行仁,骨腾肉轻。

道成德就,云车来迎。

玉女扶辕,径升太清。

非生毛羽也,长生久视乃飞去万世常存,与一为友。

玉女采芝啖之苗,食之。

须臾立生毛羽,上帝徵聘,飞入沧海,五行参差同根带五彩腾起,或参或差,混沌不别,共生根带,三五合气其本一三五十五在中央,二友之隐,往来三阳。

玄德微妙,其状似龙,见之独笑,勿以语人,谁与共之斗日月雌在北极,雄在南宫。

真人不远,近在斗中。

三光洞明,天地相望。

子欲得一问两童?

抱玉怀珠和子室琭琭如玉,连连如珠,调和室房,随世沉浮,子能守一万事毕一为大神,天地之根,人之本命。

子能知之,万事自毕,子自有之持无失人人有一。

有一不知守,素损本根,爱财宝。

贤者得之以为友也,即欲不死入金室却入三寸为金室,洞房之中当幽阙,变吾形为真人,真人所处丹田中,出日入月是吾道日出太阳,月入太阴,回週返覆,受符复行,天七地三回相守天七地三,橐龠缩鼻,引地气即上希也,故回相守,升降进退合乃久地气上升,天气下降。

阴阳列布,合于绛宫。

或进或退,正气从容,乃得长久,玉石落落是吾宝连珠玉璧,落落如石,出于太阳,气如火烟,抟则不得,则吾重宝,子自有之何不守人自有一,不知守之。

守之者日还一日,失之命消也?

心晓根基养华彩究备道真,深解无极,留年却老,自守本归根。

开阖阴阳,布色华彩,常若少年,服天顺地合藏精头为天,足为地。

服食天气,灌溉身形,合人丹田,藏之脑户。

天露

云雨,何草不茂?

七日之午回相合行道之要,七日一合,昆仑之上不迷误昆仑,头也。

上与天通,禀受元气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心为九原,真人太一处其中也。

不出户房知四方。

中有真人可使令真人,太一小童子。

金楼深藏伏不起,隐藏九原不可使,蔽以紫宫丹城楼金楼玉城,丹黄为郭。

百官宿卫,一为上客。

绛宫玉堂,真人宅舍,侠以日月如明珠左日右月,合精中央,五色混沌。

昼如明星,暮如明珠。

晃晃煌煌,曾不休哉!

万岁昭昭非有期明珠来下,坚当守之。

长生之符,万岁昭然,非复有期。

司命定录,死籍已除,外本三阳物自来三阳,三精也。

状若冠缨。

扉玄无主,用和为根。

不呼自来,默默翻翻,内拘三神可长生三神,三子。

拘此三神,生道毕也,魂欲上天魄入渊暮卧魂上天,送日中三足乌。

鸡鸣忽朦,来还其处。

魄者,形也。

年七十、八十,魄欲入泉。

老人愁思,形容欲别,还魂返魄道自然拘魂制魄,不得行人,善守自然,不用筋力,庶几结珠固灵根结珠,连珠也。

入口中含咽其精,固灌灵根,玉飐金龠身完坚玉飐,齿。

金龠,舌。

开口屈舌,食母之气。

不传恶言,身保完全,戴地悬天週乾坤人生地,道来附已,故言戴地。

玄母在天下养万物,不用机素,神明微妙,非俗所闻。

常欲令我得神仙,迫于乾坤,不可逾蹶哉!

象以四时赤如丹四时五行,週则更始。

真人子丹,一化为己。

被服赤珠状若丹,前仰后卑列其门仰,高也。

前高后下,背子向午,右阴生阳,离楼门户,选以还丹与玄泉选,取也。

缩引还丹,及玄泉之气,所谓名上升泥丸,炼治发根,须臾微息,其道自然,象龟引气致灵根龟以鼻取气。

极停微息,闭口咽之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金宝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甲,子也。

背子向午,要带卯酉,制御元气,受符复行,皇天大道君也,常窥看七门,此非枝叶实是根上皇大道君老子,太和,常侍左右,化生万物,非为枝叶,昼夜思之可长存常注意思念,自睹三光,道之至妙,近在斗中,仙人道士非异有仙人度世,非有他神,守一坚固,上精不泄,下精不脱,精神内守,千岁不死,积精所致和专仁育养精气,专心一意。

和气仁义,德合道真,人尽食谷与五味俗人皆啖百谷之宝,土地之精,五味香连,当令饱食。

厨内无真道,遂归黄泉,独食太和阴阳气阴气上升,阳气下降合会,六合之中生五味,常自服食天相溉,故能不死天相溉饮食太和,不死之药,食之不解,天自溉之,诚说五脏各有方五脏象五行,六律肠胃方,心为国主五脏王身有三百六十神,心为主。

不出户,知天下;不下堂,知四方,受意动静气得行志之所从,不可极也。

清香洁善气自行,道自将我神明光座与吾俱息,起与吾同衣。

我饴来食,我居不行,客常日月三光相保守,昼日昭昭夜自守昼日朗然,目睹景星。

暮即徘徊,来归我已。

知阳者明,不知阳,妄作凶,渴可得浆饥自饱饥食自然之气,渴饮华池之浆。

不饥不渴,可得长生也,经历六腑藏卯酉两肾之神最为精,左王父,右王母。

二气交错週六腑,上会目中,左卯右酉,通我精华调阴阳阴阳列布若流星,流星七正益精华,转阳之阴藏于九阳主阳中,乃种其类。

阴生黍粟,阳生荧火,二气相得,更相包裹。

九在口中也,常能行之可不老知雄守雌,其德不离。

知白守黑,常德不忒,肝之为气修而长肝为青龙,肺为白虎,上与天通,故为长,罗列五脏主三光心精意专,五内不倾;平床安卧,仰观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浆上合三焦者,六合中也,流布四肢汗玉浆,我神魂魄在中央拘魂制魄,不得动作。

俱坐俱起,不得行止。

明堂正在中央,精液流泉去臭香精流液出,常如源泉。

暮卧惺寤,荡涤口齿,去臭取香治发齿,立于玄膺舍明堂明堂之中,方圆三寸,生道之根,大如鸡子黄如橘,过历玄膺甜如蜜,雷电霹雳往相闻,右酉左卯是吾室午前子后之间,中央朝发太一华盖之卿,阳气以下在绛宫。

△下部经第三

伏于志门候天道志门,玄门也。

候天道,守玄白,近在子身还自守大道不远,近在身中。

子自有之无求他,清静无为神留止道为贤者施,不为愚者作。

精心定志,神明欢也,精神上下开分理精神上下,恍惚无常,求玄中之玄,精候天道长生草上知天上,俯察地理。

留年住命,白发如墨,则长生草,七窍已通不知老耳听五音,目观玄黄,鼻受清气,口啖五味,不知老也,还坐天门候阴阳天门,太阳一之门也。

阴阳雌雄,微妙难睹。

故坐伺候之,下于喉咙神明通喉咙,咽也。

啖食和气,则神明乃下降,过华盖下清且凉华盖之下五色青葱,清灵之渊清且凉,入清灵渊见吾形清灵之渊,微妙玄通。

闭目内视,则见江海。

伺候吾形,有顷相望,如照明镜深井,对相视,乐无极也,期成还年可长生年到四十、五十,则不住还。

得其理者,日益长久。

不能明者,徒自苦耳,还过华下动肾精华盖之下多阴凉,万神合会更相迎,引动肾气,上布紫宫,立于明堂望丹田明堂、丹田相去不远,相望见,将使诸神开命门一名大神。

万物之先,保使群神,救护万民,出入命门,通利天道存灵根九九八十一首,分为二部。

从头至足,元气通流,週匝一身,灵根坚固,守之勿休也,阴阳列布若流星三气升降,闭塞三关,百脉九孔,气候铄铄光晃晃,列

布皮肤若奔星,肝气週还终无端肝为青龙,出从吾左肺;为白虎,住在右。

神道恍惚,无有端绪,肺之为气三焦起肺有三叶三焦起,一名华盖,紫红色,上座天门候故道天道,雄门。

故道,本根。存本守根,乃得长生,津液醴泉通六府,随鼻上下开两耳闭气缩鼻,长久微息。

呼吸元气,一上一下,缩鼻不止开其耳,窥视天地存童子上窥天门,则睹三光。

俯视地理,见小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精液华池。

常以鸡鸣,啄齿三十六,下漱咽之。

常以管籥开闭九孔,皆上头中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门户开张,精神布合。

颜色光润,须发滋荣不复白,下于咙喉何落落存候天道要不烦,落落如石,中心独喜,诸神皆会相求索大道游戏,众神合会,交游徘徊太素中,下入绛宫紫华色下入绛宫丹城楼,金紫帏帐,徘徊四隅,隐藏华盖观通庐暮隐华盖,昼游明堂。

观望神庐金匮乡也,专守心神转相呼心为国主太一宫,专心一意向太阳,执志清洁,众神喜乐相呼来,观我神明辟诸邪一居中央,诸神宿卫。

当此之时,仰观神光,元阳子丹辟万邪,脾神还归依大家脾神朝进明堂,暮归其宫,故依大家太仓也,致于胃管通虚无胃管,太仓口也。

虚无之宫在太初,藏养灵根不复枯藏养灵根使渐润,调和满口而咽之,内不枯燥,闭塞命门如玉都关门闭牖以知天道耳。

玉堂之阳,一神之都市,知万物之价数也,寿传万岁年有余俗人有余财,圣人有余年,寿命无期,脾中之神主中宫中宫戊己,主于土府。

万物?攴行,土地之子。脾为明堂,神治中宫也,朝会五脏列三光五脏六腑,神明之主。

日月朝会,长幼有序。仰观三光日月斗,上合天门合明堂天门开闭,出为雄雌。

三光所生,侠在明堂。上圆下方,中无不有,通利六腑调五行安神养己,六府通暢,邪气却走,正气内守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为荣,金木水火土为王五行相生,土为其主。

万物畴类,皆归于土,通利血脉汗为浆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汗出若浆,修护七窍去不祥同穴异窍,各隔东西。

常当修护,神明所依。辟却不祥,万物自化,二神相得化玉英日月之神,阴阳之反。

暮宿明堂,化生黄英下流口,淡如无味,用之不可既也,上禀天气命益长坐常仰头鼻,受上清气,跨座随阳,四肢安宁。

敬重天禁命益长,日月列布张阴阳日月照察,万物瞻仰。

阴阳设张,四时调和。凡此四行,亦在己躯也,五脏之主肾最精肾之为气清且香。

右为王母,左为王公。左青龙,右白虎,与天通,伏于太阴成吾形太阴小童玄武里,赤神之子伏不起,转阳之阴成吾形,常存太素老小丁,出入二窍合黄庭出入二窍两手间,黄庭中人主神仙,欲得吾处入阙山,呼吸虚无见吾形虚无恍惚难悉言,呼吸元气环无端,欲睹吾形若临渊也,强我筋骨血脉盛精气不泄,骨髓充满,常自壮强。

血脉平盛,行若奔马,终身不倦,恍惚不见过青灵恍惚中有物,青灵中有形。

恍惚象大道有一,莫见其景也,坐于庐下见小童神庐之下金匮野,顾见真人小童子,何从相求华盖下,内息思存神明光闭目内视,存在神明见吾光。

俯仰瞻之,青赤白黄,出于天门入无间出于天门见四邻,入于无间睹太玄,太玄中有众妙之门,恬淡无欲养华茎闲居静处,深固灵珠。

素捐世俗,推刚就深含养玉茎,色如桃华,服食玄气可遂生外为太玄,内为大渊。

若如流俗,合四海源。审能服食,可得遂生,还过七门饮大渊大渊玉浆甘如饴,近在吾身子不知,何处取之蓬莱溪,道我悬膺过青灵太清之渊随时凉,青灵之台四远望,悬膺菀降太仓,坐于膺间见小童金匮玉神小庐间坐,仙道见小童子,候吾规中道毕矣,问于仙道与奇方仙道,谓虚无自然也。

不行而至,举足万里,坐在立无。奇方,不死之药也,服食芝草紫华英绝五谷,弃饴粮。

使六丁玉女自来侍人,为取芝草金紫华英,得乃食之,头戴白素足丹田真人致住,常欲令人得神仙。

昼日头黑,至头白如素也,足履丹田中也,沐浴华池生灵根沐浴华池,炼身丹田之中,主润灵根。

华池,玉池,三府相得开命门老子,太和各为一府,共侍道君。

常开阖命门,阳明无端也,五味皆至善气还六合之中自生五味,演而食之,正气并来,被发行之可长存大道万毕,被发僵卧,炼身五岳,则得长生,大道荡荡心勿烦大道荡荡,昭然旷然。

要道不烦,烦道不要,求于无形,吾言毕矣慎勿传吾者,中央老君也。

解说天道,从头至足,皆可生也。勿传非人,令道不明,慎之慎之。

◎推诵《黄庭内景经》法

当入斋堂之时,先于户外叩齿三通。

闭目想室中有紫云之气,郁郁来冠兆身。

玉童侍左,玉女侍右,三光宝芝,洞映内外。

咒曰:

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玉室,五芝宝生。玄云紫盖,来映我形。玉童侍女,为我致灵。九帝齐景,三光同軿。得乘飞盖,升入紫庭。

引气三十九咽,毕,入户北向四拜,长跪,叩齿二十四通,上启高上天真玉晨太上道君:某甲今当入室咏诵玉经,炼神宝藏。乞胃宫华荣,身得乘虚,上拜帝庭。

毕,还东向揖大帝。

又叩齿十二通,上启扶桑大帝旸谷神王:某乙今披咏玉经,乞使静室神芝自生,玉华宝耀,三光洞明,万遍胎仙,得同帝灵。

毕,即东向诵十遍为一过。

竟,还北向四拜,东向揖,不须复启也。

但拜谒如法,随诵多少

然以十数为限。不依法而受经,亏损俯仰之格,徒劳于神,无益于求仙也。

五犯废功断事,十犯身死于风刀之考。死为下鬼,负石之役,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当以八节日送金环、青缯九尺,以奉于有经之师。

师得此信,速录上学弟子郡县、乡里、姓名、年纪、生月日时于九尺青缯之上,正中于山岳绝岩之侧,北向奏名青帝宫。

叩齿二十四通,微咒曰:

天回道气,八道运精;三五应期,九祚代倾;命真玄寂,辅臣帝灵;玉札已御,今奏青名。

谨关九府,五岳司灵,记我所列,上闻玉清。

三年之后,来迎某甲微形,赐乘八景,升上帝庭。

毕,埋青缯于绝岩之下。

如此三年,有真人下降。

一节不送,废功断事,不得入仙。

三节违盟,告下三官,受考无穷。

清虚真人曰:凡修《黄庭内景玉经》,应依帝君填神混化之道。

读竟礼祝毕,正坐向东,临目内想身神形色、长短大小,呼其名字,还填本宫。

不修此法,虽万万遍,真神不守,终无感效。

徒亦损气疲神,无益于延命也。

今故抄经中要节相示耳:

发神苍华字太元形长二寸一分。

脑神精根字泥丸形长一寸一分。

眼神明上字英玄形长三寸。

鼻神玉垄字灵坚形长二寸五分。

耳神空闲字幽田形长三寸一分。

舌神通命字正纶形长七寸。

齿神崿锋字罗千形长一寸五分。

右面部七神,同衣紫衣,飞罗裙,并婴兒形。

思之审正,罗列一面,各填其宫。

毕,便叩齿二十四通,咽气十二过,祝曰:

灵源散气,结气成神。

分别前后,总统泥丸。

上下相扶,七神敷陈。

流形遁变,爱养华元。

道引八灵,上冲洞门。

卫驱摄景,上升帝晨。

毕,次思心神丹元字守灵形长九寸,丹锦飞裙。

肺神皓华字虚成形长八寸,素锦衣黄带。

肝神龙烟字含明形长六寸,青锦披裳。

肾神玄冥字育婴形长三寸六分,苍锦衣。

脾神常在字魂停形长七寸三分,黄锦衣。

胆神龙曜字威明形长三寸六分,九色锦衣绿花裙。

右六腑真人处五脏之内六腑之宫,形若婴兒,色如华童。

思之审正,罗列一形,叩齿二十四通,咽气十二过,咒曰:

五脏六腑,真神同归。

总御绛宫,上下相随。

金房赤子,对处四扉。

幽房玄阙,神室纽机。

混化生神,真气精微。

保结丹田,与日齐晖。

得与八景,合形升飞。

紫微真人曰:昔孟先生诵《黄庭》,修此道八年,黄庭真人降之。

此妙之极也。《黄庭》秘诀尽于此矣。

形中之神,亦可从朝至暮,恒念勿忘,不必待诵《黄庭经》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七-译文

△治生章第二十三

治生的方法并不复杂,只需无为、清静、简约,坚守志向,修炼洞玄和玉篇(即《黄庭经》),同时修炼形中的八景神。《玉纬经》说:五脏有八卦大神守护。太一八使者主管八个节日。八卦与太一结合为九宫。八卦外有十二楼,楼指的是喉咙。脐中是太一君,主宰人的生命,也称为中极、太渊、昆仑、特枢。它主宰身中的一万二千神,二十四真神来自自然,天有二十四真气,人身也有。三丹田中有三八二十四真人,都是自然的道气。高拱无为,魂魄安宁,行忘、坐忘、离形、去智,清静心神显现,与我对话。能清能静,心神自然显现。机览无外,与己对话,即黄庭真人,安在紫房帏幕间(紫房帏幕,也称为绛宫,是赤城中童子所居之处)。存思神的样子如此,立坐室外三五玄(指八景及二十四真神守护人身,三田五脏真气调和,无灾病)。烧香接手玉华前(玉华即华盖之前,指眉间天庭),百神之宗元,真人之窟宅,从面而存之。共入太室璇玑门(《洞房经》说:天有太室、玉房、云庭,中央黄老君所居。玉房也称为紫房、绛宫,通称明堂。上有华盖,东西宫洞通左右黄庭之内,人身具有之,如上文所说。璇玑,中枢名),高研恬淡之园(研精恬淡,真气来游),内视密盼尽睹真(入静存思,百神森森),真人在己莫问邻(《玉历经》说:老子是天地之魂,自然之君,常侍道君左右,人身备有之),何处远索求因缘(《道经》说:大道广泛,无处不在,言不远也)。

△隐影章第二十四

隐影藏形与世不同(学仙之士,含光藏辉,灭迹匿端),含气养精,口如朱砂,肌肤如水般虚柔,绰约如处子,带执性命守虚无(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名入上清死录除(得补真人,列象玄名),三神之乐由隐居(理身无为则神乐,理国无事则人安。三神,三丹田之神也),倏欻游遨无遗忧(倏欻,疾发也。下文说“驾欻接生宴东蒙。”或云倏欻,龙名也。无遗忧,谓悬解),羽服一整八风驱(八风,八方之风,先驱扫路也。羽服,仙服也。按《上清宝文》,仙人有五色羽衣。又《飞行羽经》说:太一真人衣九色飞云羽章。皆神仙之服也),控驾三素乘晨霞(外指事也。三云九霞,神仙之所御也),金辇正立从玉舆(《元录经》说:上清九天玄神八圣,骖驾九凤龙车。玉舆,金辇,皆仙人之服器),何不登山诵我书(书即是《黄庭经》也),郁郁窈窕真人墟(山中幽邃,入山何难故踌躇责志不决?),人间纷纷臭帤如(人间世,不可君。帤,弊恶之帛也)。

△五行章第二十五

五行相推反归一(五行指水、火、金、木、土。相推者,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周而复始。又相克法: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又克火,周而复始。相推之道也。反归一者,水数也,五行之首,万物之宗。《道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一也。两仪,天地。天地生万物,又终而归一。一者无之称。万物之所成终,故云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玄妙经》说: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怀五行,故曰三五,其常精也。合三者为九宫。夫三五所怀,顺众类也。调和万物,理化阴阳,覆载天地,光明四海。风雨雷电,春秋冬夏,寒暑温凉,清浊之气,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远,三五复返。三五者,天地之枢带,六合之要会也。九宫之气节,九九八十一为一章云云),可用隐地回八术(九宫中有隐遁变化之法,《太上八素奔晨隐书》是曰八术。又《太微八录术》说:太微中有三君:一曰太皇君,二日天皇君,三日黄老君。三元之气混成之精,出入上清太素之宫。能存思之,必得长生),伏牛幽阙罗品列(伏牛,肾之象。肾为幽阙。《中黄经》说:左肾为玄妙君,右肾为玄元君。罗品列,存思见之),三明出华生死际(天三明,日、月、星,人三明,耳、目、口,地三明,文、章、华,是生死之际。际音节也),洞房灵象斗日月(存三光于洞房。洞房、明堂已释于上者也),父曰泥丸母雌一(明堂中有君臣,洞房中有夫妇,丹田中有父母。泥丸,脑神名。《道经》说:知其雄,守其雌。雌、无为一也),三光焕照入子室(明白四达,能存玄真万事毕。《庄子》说:通于一,万事毕也),一身精神不可失(常存念之,不舍须臾)。

△高奔章第二十六

高奔日月吾上道(吾,道君也。《上清紫文吞日气法》,一名《赤丹金精石景水母玉胞经》。其法常以日初出时,东向叩齿九通毕,微咒日魂名、日中五帝字曰:日魂珠景照韬绿映回霞赤童玄炎飚象。呼此十六字毕,瞑目握固,存日中五色流霞来接一身,于是日光流霞俱入口中。又《上清紫书》有吞月精之法:月初出时,西向叩齿十通,微咒月魂名,月中五夫人字曰:月魂暧萧芳艳翳寥婉虚灵兰郁华结翘淳金清莹炅容素摽。咒呼此二十四字毕,瞑目握固,存月中五色精光俱入口中;又月光中有黄气,大如目童,名曰飞黄,月华玉胞之精也。能修此道,则奔日月而神仙矣),郁仪结璘善相保(郁仪,奔日之仙。结璘,奔月之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二仙来相保持也),乃见玉清虚无老(升三清之上,与道合同也),可以回颜填血脑(魂魄反婴,得成真人),口衔灵芒携五皇(口吐五色云气,光芒四照)。

与五皇老君一同游历六合,腰带上系着虎箓,佩戴着金珰,穿着仙人的服饰。

《九真经》说:中央黄老君腰间佩戴着玄龙神虎符,带着流金之铃,手持紫毛之节。

箓,就是符箓,驾着风快速前往东蒙仙境,倏忽之间就到了。有人说欻是龙的名字。

东蒙,是东海仙境中的山。

接生,就是长生。与生气相连,突然之间就游历到了那里。

△玄元章第二十七

玄元上一魂魄通过修炼来炼神,神炼到合一,一这个东西很难立刻见到,一是无的称呼。

心境恬淡才能得到它,知道得到了却看不见,必须得到至真才能开始顾盼,守住真志,一自然归于自己,最忌讳死气和各种污秽,凡是炼丹、服气、吞霞等事,都忌讳见到死尸和污秽之事,这是养生家都知道的。

然而至道是冲虚的,本来没有净秽之分;没有得到真正的道,净秽就有区别;区别而不齐,是非就产生于内,生死就显现于外,清净的人是生的,污秽的人是死的,所以是养生所忌讳的,六神在虚空中集合,六甲、六丁、六府等诸神都在身中,身中虚空则安然快乐,否则就会忧愁哭泣,结珠固精养神根,结珠就是咽液,先后相次如结珠。固精,就是不妄泄。神根,就是形躯。

神对于身体,就像国家有君主,君主有人民。人民以君主为命,君主以人民为本,相互依赖以为生主,而调养之,玉飐金龠常完坚,《道经》说:善于关闭的人,没有门闩却打不开。龠,就是锁龠。飐,可能是钥匙,闭口屈舌食胎津,屈舌引导津液,食津而胎仙,所以叫胎津,使我通过修炼获得飞仙,这是积功勤诚的结果。

△仙人章第二十八

仙人道士不是有神修学才能得到的,积精累气以为真,有本或无此句,所以缺注,黄童的妙音很难听到,黄童就是黄庭真人,也叫赤城童子。妙音,就是黄庭真人的妙音,玉书绛简赤丹文,《黄庭经》也叫《太帝金书》,也叫《东华玉篇》,字叫真人巾金巾,真人就是黄童。金色白,在西方,主肺。肺白,在心上,所以叫巾金巾。《九真经》说:青帝穿青玉锦衣,披苍华飞裙,戴芙蓉丹冠,巾金巾。元阳子说:真人凭午,居子、履卯、戴酉,酉就是金,负甲持符开七门,《老君六甲三部符》说: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上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存六甲神名,则七窍开通,没有疾病,火兵符图备灵关,《赤章》、《斩邪箓》都役使三五火兵。《卫灵神咒》说:南方丹天,三气流光;荧星转烛,洞照太阳;上有赤精开明灵童总御火兵,备守三宫。就是火兵三五家事。符,就是八素六神、阳精玉胎、炼仙阴精、飞景黄华、中景内化、洞神鉴乾等符。图就是《太一混合三五图》、《六甲上下阴阳图》、《六甲玉女通灵图》、《太一真人图》、《东井沐浴图》、《老君内视图》、《西升八史图》、《九变舍景图》、《赤界》等图,可以守备灵关,就是三关、四关等,身中都有,前昂后卑高下陈列位的形象,执剑百丈舞锦幡,神兵、幡、剑的形状,十绝盘空扇纷纭,空中作气,炜晔挥霍,火铃冠霄队落烟,金精火铃,冠彻霄汉。部伍队阵,状如落烟屯云之势,安在黄阙两眉间,存思火兵气,状俱在天庭。天庭也叫黄阙,两眉间是,这不是枝叶,是学仙的根本。

△紫清章第二十九

紫清上皇大道君也叫玉晨君,太玄太和侠侍端,太玄、太和是真仙的嘉号,化生万物使我仙,道气的功绩,飞升十天驾玉轮,乘欻而往,昼夜七日思勿眠,至诚则感,子能行此可长存,延年神仙之道,积功成炼非自然,学以致其道,是由精诚亦由专,守一如初,成道有余,内守坚固真之真,不失节度,虚中恬淡自致神,神以虚受。

△百谷章第三十

百谷的实是土地的精,草实叫谷,是阴之类,五味外美邪魔腥,不是清虚的真气,臭乱神明胎气零,胎气就是无味之味,自然的正气。服气有胎息之法。零就是失,那从反老得还婴,说不可得发白反黑,齿落更生。这一句应在自存神之下,超此不类者,三魂忽忽魄糜倾,忽忽就是不恬淡。糜倾就是朽败,何不食气太和精,进劝服炼之道?故能不死入黄宁,黄宁就是黄庭之道成。

△心典章第三十一

心典一体五脏王,神以虚受,心是栖神的宅,所以为王,动静念之道德行,就是念丹元童子。念是有,忘是无。念则易心而后语,忘则厌心而神全,所以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常念之故,坐起吾俱共栋梁,神以身为屋宅,所以叫栋梁。吾就是丹元子,昼日曜景暮闭藏,《庄子》说:其觉也形开,其寐也魂交。交就是闭,通利华精调阴阳,心神用舍,与目相应。华精就是目精。心开则目开,心闭则目闭。昼阳而暮阴,所以叫调阴阳。

△经历章第三十二

经历六合隐卯酉,举心之用舍,阴阳之所由。昼为经历,暮为隐藏。六合天地内上下四方,卯酉为朝暮,幽隐属,两肾之神主延寿,肾神玄冥,字育婴。配属北方,主暮夜人能止,精则长寿。河上公说:肾藏精,转降适斗藏初九,九是阳数。斗是北辰。北辰主阴,谓阳气下与阴合。《易》说:乾元,在无首。无首就是藏,知雄守雌可无老,守雌就是藏九之义。知白见黑急坐守,《道经》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都是藏九之义。

△肝气章第三十三

肝气郁勃清且长,肝位东方。东方木,主春,生气之本。清长是气色的象,罗列六腑生三光,存想生气,遍照五脏六腑,如日月星辰光曜明朗,心精意专内不倾,能知一,上合三焦下玉浆,肝气上则与三焦气合,下则为口中之液。就像阴气上则为云,下则为雨。雨润万物,玉浆润百骸九窍,玄液云行去臭香,真气週流,则无灾病,治荡发齿炼五方云

一寸五分。弯曲双手的大拇指,手指紧握,闭上眼睛,伸展双臂,距离身体五寸。

然后漱口使口中充满津液,吞咽三次。

慢慢用鼻子吸气。吸气五六次后呼气。一呼一吸称为一息。

到第十次呼气时可以稍微频繁地伸展。频繁伸展结束后,再重复进行。满四九次为一轮。

观察文意,这种散发并非专指此道。

所谓散发,是指无为自得的意思,没有外在的情欲,五味皆至正气还合五为一,自然之道,使心平静,不要烦恼冤闷,保持静默。

静默清静。《道经》说:政治闷闷,民众淳朴,过数已毕,体神精专精所致,黄华玉女告诉你丹田阴神与己言,真人既至使六丁真人,指学者的身体。

至,是指精至。六丁,如上所述,即传授隐芝大洞经,隐芝,是指隐者。

以仙人比喻芝英,十读四拜朝太上《玉精真诀》说:《东华玉篇》者,必十读四拜。

玉篇,是指此文,先谒太帝后北向太帝在东,七元居北故也,《黄庭内经》玉书暢仙道成矣,传授者称为师,接受者盟誓,斯文可重,故以为盟,云锦凤罗金钮缠信誓之物,以代割发肌肤全契诚不假,出血断发,携手登山歃液丹受行黄庭道者,必重盟而后传,金书玉景乃可宣信洽方授,传得可授告三官三官,天、地、水也,勿令七祖受冥患传非其人,殃及先世。

患,读为还也,太上微言致神仙可尊可贵,不死之道此真文一心敬重,奉而行之。

◎太上黄庭外景经 ──务成子注

△序

《黄庭经》者,大概是老君所作。其旨意深远,其言辞微妙,其事理广泛而隐晦,实可为经典要义。

强记其情,则是生命的根本。所以黄者,是二仪的正色;庭者,是四方的中庭。

近取诸身则脾为主,远取诸象而天理自会。

然而“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因此珍视生命。

后晋有道士喜好黄庭之术,专心书写,常求于人。

听说王右军精通草隶,又性爱白鹅,于是以数头赠之,得到妙翰。

且右军能书,缮录此文,颇多逸兴自纵,而未免脱漏矣。

后代之人,但美其书璟而以为本,固未睹于真规耳。

我常惋惜太上圣旨,万世莫测,今故纂注以成一卷,义分三部,理会万神。

希望圣人之教不泯,于当来矣。

△上部经第一

老君闲居作七言老子者,天之精魂,自然之君,造立神仙,万世常存。

作此七言,以示后生,解说身形及诸神上谈元一,济活一身。

从头至足,皆可得生。总统纲纪,形体常平。

道无二家,究备者贤,上有黄庭下关元黄庭者,目也。

道之父母供养赤子,左为陵阳,字英明;右为太阴,字玄光。

三合成德,相须而升,后有幽阙前命门肾为幽阙目相连。

脐为命门三寸,日出月入阴阳并,呼吸元气养灵根也,呼吸庐间入丹田呼之则出,吸之则入,呼吸元气,会丹田中。

丹田中者,脐下三寸阴阳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玉池清水灌灵根口为玉池太和宫,唾为清水美且鲜。

唾而咽之雷电鸣,舌为灵根常滋荣,审能修之可长存昼夜行之去伏尸,杀三虫,却百邪,肌肤充盈正气还,邪鬼不从得长生,面有光,黄庭中人衣硃衣目中小童为夫妇,左王父,右王母,被服衣硃,游宴与合会,多处丹田里。

昼夜存思勿懈怠,关元茂龠阖两扉冥目内视,无所不睹。

闭口屈舌为食母。含咽玉英,终身无咎。

无者,气也。齿为茂,舌为龠,幽阙侠之高巍巍道有三元,恣意所从。

下部幽阙,玄泉之常。中部幽阙,两肾为双。上部幽阙,两耳相望。

金门玉户,上与天通。娇女弹筝,盛厉宫商,丹田之中精气微丹田者,一室也,与明堂对。

精气微妙,难可尽分,故曰微矣,玉池清水上生肥口中唾也。

亭动口舌,白唾积聚,状若肥焉。漱而咽之,可得遂生,灵根坚固老不衰舌为灵根,制御四方,调和五味,去臭取香,啄齿咽气,化为饮浆,中池有士服赤硃喉中若京为元士,中和之下阙分理,硃光衣服神为友,横下三寸神所居明堂之宫,方圆三寸神所居,正在目中央。

眉为华盖,五色青葱,中外相距重闭之中气当出,外气当入。

当此之时门三关。二气相距,天道自然也,神庐之中当修治教子去鼻中毛,神道往来则为庐宅。

昼夜绵绵无休息也,玄膺气管受精府喉中之央则为玄膺。

元气下行,起动由之,故曰受府也,急固子精以自持守精勿去也,宅中有士常衣绛面为尺宅,真人官处其中央,被服赤硃,光耀灿然赤如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欲令世人深知道真,睹斯神功,终身不病也,横理长尺约其上脾长一尺,约太仓上。

中部明堂,老君昼所游止也,子能守之可无恙守脾神老君所舍。

深知知其意可无恙也,呼吸庐间以自偿闭塞三关,屈指握固,呼吸元气,皆会头中,降于口中,含而咽之,则不饥渴,逐去三尸心意,子保完坚身受庆人人有道,不能守之。

保道之家,身形常平。上睹三光,状如连珠,落落象石,心中独喜,故以自庆,方寸之中谨盖藏不方不圆,目也。

闭户塞牖,中元不有。守之守之,得道之半,精神还归老复壮精神欲去,常如飞云。

上精不泄,下精不脱。魂魄内守,如年壮时也,心结幽阙流下竟耳为心听,结连幽阙。

鼻闻香则廕强,心达志通,则流下竟也,养子玉树令可杖身为玉树,常令强壮。

阴为玉茎,转相和唱。还精补脑,可得不病,长乐无忧在也,至道不烦无旁午大道自然,不烦不虑,照察荡荡,则人本根至道,难得而易行焉,灵台通天临中野头为高台,肠为广野。

元气通天,玄母来下养我已也,方寸之中间关下目央之中玉华际,大如鸡子黄在外,下入口中生五味,昼夜行之可不既也,玉房之中神门户玉房,一名洞房,一名

紫房,又称绛官,也叫明堂。

在玉华之下的金匮乡,是神明的门户,是万物起源的地方,既是公子教导我的地方,左边是神公子,右边是白元君。

他们养育我,常常希望我能成仙。

父母供养子丹,日月相隔三寸,明堂四通八达,法海源头有三重前后,使日月归于中升,通达四方流入大海,真人子丹在我面前像一寸长的两眉之间,俯仰之间看到它,心中不要烦躁,三关之中精气深厚,口是心关,足是地关,手是人关。

深固灵珠,相互连接,微妙难知,固为深远,你若想不死,修炼昆仑,头为昆仑,道在其中。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日月照明,丹在其中游戏,百官宿卫,绛宫重楼十二环,金楼五城,十二周匝,丹黄为郭,五彩云集。

绛宫玉堂,真一出入的地方,琼室之中五色聚集,璇玑玉衡,命立中央。

五色琅玕,极阴反阳。

营室之中是全室,赤神之子中池立,喉中之神主池精,受符复行,传付太仓,下有长城玄谷邑,肠为长城,肠为邑。

肾为玄谷,上应南北,长生要谨慎房中急房,玉房也。

急而守之,共会六合。

六合之中难以言说,你若想得道,闭规矩也,弃捐淫俗,专心养精,贤者蓄精,愚者蓄财。

捐去众累,一复何求?

还精补脑,润泽发须,寸田尺宅可治生,寸田是丹田,尺宅是面。

道的经纬,不可忽视,努力求之,必得长生,鸡子长留心安宁,大道混成自然子,濛濛鸿鸿,状如鸡子。

专心一意,守之不解长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大道游戏琬閴,琬閴权刚执志,观见道真,三灵侍侧,弹琴鼓筝也,行间无事心太平,恬淡无欲,以道自娱。

施利不足,神明有余,则为太平也,常存玉房神明达,玉房是一室也。

卧于山西,知于山东;处于幽冥,都见无穷。

内外相须,故言明达也,时思太仓不饥渴,咀嚼太和,神注含太仓。

胃管一神名黄常子。

祝曰:黄常子,吾有长生之道,不食自饱。

不得妄行,留为己使。

辟谷不饥,所当得也,役使六丁玉女谒,清洁独居便利六丁之地,呼其神名字,玉女必来谒也,闭子精门可长活,阴阳交遘,此之时,精神欲去淫佚,淫佚纵情,五马不能禁止。

以手抚弦囊,引玉龠,闭金门,正室堂前神所舍,正室之中五色杂,璇玑玉衡道所立,舍于明堂游绛宫,变为真人丹田也,洗心自治无败洿,敬重天地,远僻嫌疑。

闭目内视,思神往来,不与物杂,行不败洿,历观五脏视节度,五脏六腑,各有所主。

修身洁白,绝谷勿食。

饮食太和,週而更始,故不失节也,六府修治洁如素,心不妄念,口不妄言,目不妄视,耳不妄听,手不妄取,足不妄行。

凡此六行,六府之候也。

故能损之,道成德就,洁已如素也,虚无自然道之固,虚无恍惚,道之无,自然不存,俯仰自睹,常守玄素,须臾为早,知雄守雌,魂魄不离身也,物有自然道不烦,自然者,天地大神。

不存不想,气自往来也,垂拱无为身体安,端壳自守,深暢元道。

不犯天禁,身无灾咎,永保安也,虚无之居在帏间,虚无之性,乐于清净。

修和独立,与神言语。

施设帏帐,恶闻人声。

观见玄德,五色徘徊。

日月照察,使以东西。

三五复反,转藏营机也,寂寞廓然口不言,隐藏华盖,归志洞虚,寂然广视,目睹明珠,昧然独息,不贪荣誉也,修和独立真人宫,太和之宫,在明堂垂华盖之下,衣硃衣。

明堂四达知者谁?

真人小童衣灿烂。

欲知吾居处,问太微乎,恬淡无欲游德园,外如迷惑,内怀玉洁,恬淡欢乐,不贪世俗也,清净香洁玉女前,弃捐世俗,处无人之野,焚烧、香薰、便溺,六丁玉女自到,径来侍人也,修德明达神之门,德润身,富润屋。

心达志通,视见神光、重楼绮户、金门玉堂。

△中部经第二

作道优游深独居,隐身藏形,与世绝逾。

舍气养精,颜如丹珠也,扶养性命守虚无,决谢祖先,避世隐居。

司命定录,死籍以除。

改字易姓,坚守虚无也,恬淡自乐何思虑,恬淡忽然,乐道守贫,不念不虑,至不烦也?

羽翼已具正扶骨,修道行仁,骨腾肉轻。

道成德就,云车来迎。

玉女扶辕,径升太清。

非生毛羽也,长生久视乃飞去,万世常存,与一为友。

玉女采芝啖之苗,食之。

须臾立生毛羽,上帝徵聘,飞入沧海,五行参差同根带,五彩腾起,或参或差,混沌不别,共生根带,三五合气其本一,三五十五在中央,二友之隐,往来三阳。

玄德微妙,其状似龙,见之独笑,勿以语人,谁与共之斗日月,雌在北极,雄在南宫。

真人不远,近在斗中。

三光洞明,天地相望。

子欲得一问两童?

抱玉怀珠和子室,琭琭如玉,连连如珠,调和室房,随世沉浮,子能守一万事毕,一为大神,天地之根,人之本命。

子能知之,万事自毕,子自有之持无失,人人有一。

有一不知守,素损本根,爱财宝。

贤者得之以为友也,即欲不死入金室,却入三寸为金室,洞房之中当幽阙,变吾形为真人,真人所处丹田中,出日入月是吾道,日出太阳,月入太阴,回週返覆,受符复行,天七地三回相守,天七地三,橐龠缩鼻,引地气即上希也,故回相守,升降进退合乃久,地气上升,天气下降。

阴阳列布,合于绛宫。

或进或退,正气从容,乃得长久,玉石落落是吾宝,连珠玉璧,落落如石,出于太阳,气如火烟,抟则不得,则吾重宝,子自有之何不守,人自有一,不知守之。

守之者日还一日,失之命消也?

心晓根基养华彩,究备道真,深解无极,留年却老,自守本归根。

开阖阴阳,布色华彩,常若少年,服天顺地合藏精,头为天,足为地。

服食天气,灌溉身形,合人丹田,藏之脑户。

天露

云雨滋润,哪有不茂盛的草木?

七日的正午时分,回相合行道的要点,七日一合,在昆仑之上不会迷失方向,昆仑是头。

与天相通,接受元气不会迷失方向,九原之山为何如此高耸?心为九原,真人太一就在其中。

不出门户,便知四方之事。

其中有真人可以驱使,真人是太一的小童子。

金楼深藏不露,隐藏在九原不可见,被紫宫丹城楼遮蔽,金楼玉城,丹黄为城墙。

百官宿卫,一人为上宾。

绛宫玉堂,真人的居所,日月如明珠般护卫,左日右月,精气汇聚中央,五色混沌。

白天如明星,夜晚如明珠。

光芒四射,永不停息!

万岁昭昭,非有期限,明珠降临,应当坚守。

长生的符咒,万岁昭然,不再有期限。

司命定录,死籍已除,外本三阳之物自然而来,三阳即三精。

形状如冠缨。

扉玄无主,以和为根。

不呼自来,默默翻翻,内拘三神可长生,三神即三子。

拘此三神,生道已毕,魂欲上天,魄欲入渊,暮卧时魂上天,送日中三足乌。

鸡鸣时忽然朦胧,回到原处。

魄者,形也。

年七十、八十,魄欲入泉。

老人愁思,形容欲别,还魂返魄,道自然拘魂制魄,不得行人,善守自然,不用筋力,庶几结珠固灵根,结珠即连珠。

入口中含咽其精,固灌灵根,玉飐金龠身完坚,玉飐即齿,金龠即舌。

开口屈舌,食母之气。

不传恶言,身保完全,戴地悬天,週乾坤人生地,道来附已,故言戴地。

玄母在天下养万物,不用机素,神明微妙,非俗所闻。

常欲令我得神仙,迫于乾坤,不可逾越!

象以四时赤如丹,四时五行,週则更始。

真人子丹,一化为己。

被服赤珠状若丹,前仰后卑列其门,仰即高。

前高后下,背子向午,右阴生阳,离楼门户,选以还丹与玄泉,选即取。

缩引还丹,及玄泉之气,所谓名上升泥丸,炼治发根,须臾微息,其道自然,象龟引气致灵根,龟以鼻取气。

极停微息,闭口咽之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金宝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甲即子。

背子向午,要带卯酉,制御元气,受符复行,皇天大道君也,常窥看七门,此非枝叶实是根,上皇大道君老子,太和,常侍左右,化生万物,非为枝叶,昼夜思之可长存,常注意思念,自睹三光,道之至妙,近在斗中,仙人道士非异,有仙人度世,非有他神,守一坚固,上精不泄,下精不脱,精神内守,千岁不死,积精所致和专仁,育养精气,专心一意。

和气仁义,德合道真,人尽食谷与五味,俗人皆啖百谷之宝,土地之精,五味香连,当令饱食。

厨内无真道,遂归黄泉,独食太和阴阳气,阴气上升,阳气下降合会,六合之中生五味,常自服食天相溉,故能不死,天相溉饮食太和,不死之药,食之不解,天自溉之,诚说五脏各有方,五脏象五行,六律肠胃方,心为国主,五脏王身有三百六十神,心为主。

不出户,知天下;不下堂,知四方,受意动静气得行,志之所从,不可极也。

清香洁善气自行,道自将我神明光座与吾俱息,起与吾同衣。

我饴来食,我居不行,客常日月三光相保守,昼日昭昭夜自守,昼日朗然,目睹景星。

暮即徘徊,来归我已。

知阳者明,不知阳,妄作凶,渴可得浆饥自饱,饥食自然之气,渴饮华池之浆。

不饥不渴,可得长生也,经历六腑藏卯酉,两肾之神最为精,左王父,右王母。

二气交错週六腑,上会目中,左卯右酉,通我精华调阴阳,阴阳列布若流星,流星七正益精华,转阳之阴藏于九阳,主阳中,乃种其类。

阴生黍粟,阳生荧火,二气相得,更相包裹。

九在口中也,常能行之可不老,知雄守雌,其德不离。

知白守黑,常德不忒,肝之为气修而长,肝为青龙,肺为白虎,上与天通,故为长,罗列五脏主三光,心精意专,五内不倾;平床安卧,仰观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浆,上合三焦者,六合中也,流布四肢汗玉浆,我神魂魄在中央,拘魂制魄,不得动作。

俱坐俱起,不得行止。

明堂正在中央,精液流泉去臭香,精流液出,常如源泉。

暮卧惺寤,荡涤口齿,去臭取香治发齿,立于玄膺舍明堂,明堂之中,方圆三寸,生道之根,大如鸡子黄如橘,过历玄膺甜如蜜,雷电霹雳往相闻,右酉左卯是吾室,午前子后之间,中央朝发太一华盖之卿,阳气以下在绛宫。

△下部经第三

伏于志门候天道,志门即玄门。

候天道,守玄白,近在子身还自守,大道不远,近在身中。

子自有之无求他,清静无为神留止,道为贤者施,不为愚者作。

精心定志,神明欢也,精神上下开分理,精神上下,恍惚无常,求玄中之玄,精候天道长生草,上知天上,俯察地理。

留年住命,白发如墨,则长生草,七窍已通不知老,耳听五音,目观玄黄,鼻受清气,口啖五味,不知老也,还坐天门候阴阳,天门即太阳一之门也。

阴阳雌雄,微妙难睹。

故坐伺候之,下于喉咙神明通,喉咙即咽也。

啖食和气,则神明乃下降,过华盖下清且凉,华盖之下五色青葱,清灵之渊清且凉,入清灵渊见吾形,清灵之渊,微妙玄通。

闭目内视,则见江海。

伺候吾形,有顷相望,如照明镜深井,对相视,乐无极也,期成还年可长生,年到四十、五十,则不住还。

得其理者,日益长久。

不能明者,徒自苦耳,还过华下动肾精,华盖之下多阴凉,万神合会更相迎,引动肾气,上布紫宫,立于明堂望丹田,明堂、丹田相去不远,相望见,将使诸神开命门,一名大神。

万物之先,保使群神,救护万民,出入命门,通利天道存灵根,九九八十一首,分为二部。

从头至足,元气通流,週匝一身,灵根坚固,守之勿休也,阴阳列布若流星,三气升降,闭塞三关,百脉九孔,气候铄铄光晃晃,列

皮肤如同流星般闪烁,肝气循环无始无终,肝象征青龙,位于左侧;肺象征白虎,位于右侧。

神道玄妙难测,没有明确的头绪,肺气与三焦相连,肺有三叶,三焦起始,又称华盖,呈紫红色,位于天门之上,等待天道的指引,雄门。

遵循天道,守护根本,才能获得长生,津液如同甘泉般滋润六腑,随着呼吸上下流动,闭气缩鼻,保持微弱的呼吸。

呼吸元气,上下循环,不断缩鼻,打开耳朵,观察天地,存想童子,仰望天门,可见三光。

俯视大地,见到小童子,调和精华,治理发齿,精液流入华池。

常在鸡鸣时,叩齿三十六次,漱口咽下。

常用管籥开闭九窍,集中在头部,治理发齿,使面色光泽,不再苍白,精神充沛。

面色光润,须发茂盛,不再苍白,下至喉咙,如同石头般沉稳,心中喜悦,众神相会,寻求大道,众神相聚,在太素中徘徊,下入绛宫,紫华色下入绛宫丹城楼,金紫帏帐,徘徊四隅,隐藏华盖,观察通庐,暮隐华盖,昼游明堂。

观望神庐金匮乡,专心守护心神,心为国主太一宫,专心向太阳,保持清洁,众神喜悦相呼,观察神明,辟除诸邪,居于中央,众神护卫。

此时,仰望神光,元阳子丹辟除万邪,脾神回归大家,脾神早晨进入明堂,傍晚回归其宫,依附大家太仓,通向胃管,胃管是太仓口。

虚无之宫在太初,藏养灵根,不再枯萎,调和满口而咽下,内部不干燥,闭塞命门如玉都,关门闭牖以知天道。

玉堂之阳,一神之都市,知晓万物价值,寿命传至万岁有余,俗人有余财,圣人有余年,寿命无期,脾中之神主中宫,中宫戊己,主于土府。

万物生长,土地之子。脾为明堂,神治中宫,朝会五脏,列三光,五脏六腑,神明之主。

日月朝会,长幼有序。仰望三光日月斗,上合天门合明堂,天门开闭,出为雄雌。

三光所生,位于明堂。上圆下方,中无不有,通利六腑,调和五行,安神养己,六腑通畅,邪气退散,正气内守,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为荣,金木水火土为王,五行相生,土为其主。

万物归土,通利血脉,汗如浆液,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汗出如浆,修护七窍,去除不祥,同穴异窍,各隔东西。

常当修护,神明所依。辟除不祥,万物自化,二神相得,化玉英,日月之神,阴阳之反。

暮宿明堂,化生黄英下流口,淡如无味,用之不可尽,上禀天气,命益长,坐常仰头鼻,受上清气,跨座随阳,四肢安宁。

敬重天禁,命益长,日月列布,张阴阳,日月照察,万物瞻仰。

阴阳设张,四时调和。凡此四行,亦在己躯,五脏之主肾最精,肾之气清且香。

右为王母,左为王公。左青龙,右白虎,与天通,伏于太阴成吾形,太阴小童玄武里,赤神之子伏不起,转阳之阴成吾形,常存太素老小丁,出入二窍合黄庭,出入二窍两手间,黄庭中人主神仙,欲得吾处入阙山,呼吸虚无见吾形,虚无恍惚难悉言,呼吸元气环无端,欲睹吾形若临渊,强我筋骨血脉盛,精气不泄,骨髓充满,常自壮强。

血脉平盛,行若奔马,终身不倦,恍惚不见过青灵,恍惚中有物,青灵中有形。

恍惚象大道有一,莫见其景,坐于庐下见小童,神庐之下金匮野,顾见真人小童子,何从相求华盖下,内息思存神明光,闭目内视,存在神明见吾光。

俯仰瞻之,青赤白黄,出于天门入无间,出于天门见四邻,入于无间睹太玄,太玄中有众妙之门,恬淡无欲养华茎,闲居静处,深固灵珠。

素捐世俗,推刚就深含养玉茎,色如桃华,服食玄气可遂生,外为太玄,内为大渊。

若如流俗,合四海源。审能服食,可得遂生,还过七门饮大渊,大渊玉浆甘如饴,近在吾身子不知,何处取之蓬莱溪,道我悬膺过青灵,太清之渊随时凉,青灵之台四远望,悬膺菀降太仓,坐于膺间见小童,金匮玉神小庐间坐,仙道见小童子,候吾规中道毕矣,问于仙道与奇方,仙道,谓虚无自然也。

不行而至,举足万里,坐在立无。奇方,不死之药也,服食芝草紫华英,绝五谷,弃饴粮。

使六丁玉女自来侍人,为取芝草金紫华英,得乃食之,头戴白素足丹田,真人致住,常欲令人得神仙。

昼日头黑,至头白如素,足履丹田中,沐浴华池生灵根,沐浴华池,炼身丹田之中,主润灵根。

华池,玉池,三府相得开命门,老子,太和各为一府,共侍道君。

常开阖命门,阳明无端,五味皆至善气还,六合之中自生五味,演而食之,正气并来,被发行之可长存,大道万毕,被发僵卧,炼身五岳,则得长生,大道荡荡心勿烦,大道荡荡,昭然旷然。

要道不烦,烦道不要,求于无形,吾言毕矣慎勿传吾者,中央老君也。

解说天道,从头至足,皆可生也。勿传非人,令道不明,慎之慎之。

◎推诵《黄庭内景经》法

当进入斋堂时,先在户外叩齿三通。

闭目想象室中有紫云之气,郁郁葱葱笼罩全身。

玉童侍左,玉女侍右,三光宝芝,洞映内外。

咒曰:

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玉室,五芝宝生。玄云紫盖,来映我形。玉童侍女,为我致灵。九帝齐景,三光同軿。得乘飞盖,升入紫庭。

引气三十九咽,完毕,进入室内北向四拜,长跪,叩齿二十四通,上启高上天真玉晨太上道君:某甲今当入室咏诵玉经,炼神宝藏。乞胃宫华荣,身得乘虚,上拜帝庭。

完毕,还东向揖大帝。

又叩齿十二通,上启扶桑大帝旸谷神王:某乙今披咏玉经,乞使静室神芝自生,玉华宝耀,三光洞明,万遍胎仙,得同帝灵。

完毕,即东向诵十遍为一过。

完毕,还北向四拜,东向揖,不须复启也。

但拜谒如法,随诵多少

然而以十次为限。不按照法度而接受经典,会损害俯仰的规矩,白白劳神,对求仙没有益处。

五次违反会废掉功力,十次违反则会死于风刀的考验。死后成为下等鬼,背负石头的劳役,万劫不复,无法再投生为人。

应当在八个节日时送上金环和九尺青缯,献给有经书的师父。

师父得到这些信物后,迅速记录上学弟子的郡县、乡里、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日时在九尺青缯上,正中山岳绝岩的旁边,面向北方奏报青帝宫。

叩齿二十四次,轻声念咒:

天回道气,八道运精;三五应期,九祚代倾;命真玄寂,辅臣帝灵;玉札已御,今奏青名。

谨关九府,五岳司灵,记我所列,上闻玉清。

三年之后,来迎接某甲的微小形体,赐予乘坐八景,升上上帝的庭堂。

完成后,将青缯埋在绝岩之下。

这样三年后,会有真人降临。

一个节日不送,会废掉功力,无法成仙。

三个节日违反盟约,会被告知三官,受到无尽的考验。

清虚真人说:凡是修习《黄庭内景玉经》的人,应该依照帝君的填神混化之道。

读完经书,礼祝完毕后,正坐向东,闭上眼睛内想身神的形色、长短大小,呼唤他们的名字,回到本宫。

不修习这个方法,即使念诵千万遍,真神也不会守护,最终没有感应效果。

只是白白损耗气力,疲累精神,对延命没有益处。

现在特意抄录经书中的重要部分展示:

发神苍华字太元,形长二寸一分。

脑神精根字泥丸,形长一寸一分。

眼神明上字英玄,形长三寸。

鼻神玉垄字灵坚,形长二寸五分。

耳神空闲字幽田,形长三寸一分。

舌神通命字正纶,形长七寸。

齿神崿锋字罗千,形长一寸五分。

右面部七神,同穿紫衣,飞罗裙,都是婴儿的形状。

仔细思考,排列在一面,各自填满他们的宫位。

完成后,叩齿二十四次,咽气十二次,念咒:

灵源散气,结气成神。

分别前后,总统泥丸。

上下相扶,七神敷陈。

流形遁变,爱养华元。

道引八灵,上冲洞门。

卫驱摄景,上升帝晨。

完成后,接着思考心神丹元字守灵,形长九寸,穿丹锦飞裙。

肺神皓华字虚成,形长八寸,穿素锦衣黄带。

肝神龙烟字含明,形长六寸,穿青锦披裳。

肾神玄冥字育婴,形长三寸六分,穿苍锦衣。

脾神常在字魂停,形长七寸三分,穿黄锦衣。

胆神龙曜字威明,形长三寸六分,穿九色锦衣绿花裙。

右六腑真人位于五脏之内六腑之宫,形状像婴儿,颜色如华童。

仔细思考,排列在一形,叩齿二十四次,咽气十二次,念咒:

五脏六腑,真神同归。

总御绛宫,上下相随。

金房赤子,对处四扉。

幽房玄阙,神室纽机。

混化生神,真气精微。

保结丹田,与日齐晖。

得与八景,合形升飞。

紫微真人说:从前孟先生诵《黄庭》,修习此道八年,黄庭真人降临。

这是极其玄妙的。《黄庭》的秘诀尽在于此。

形中之神,也可以从早到晚,恒念不忘,不必等待诵《黄庭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七-注解

洞玄灵宝玉篇真文:指《黄庭经》,是道教重要的内丹修炼经典,强调通过修炼内丹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太一八使者:道教中的神灵,主管八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象征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

九宫:道教和古代中国宇宙观中的概念,指天地的九个方位,与八卦相结合,用于占卜和风水。

二十四真:道教中认为人体内有二十四位真神,分别对应自然界的二十四节气,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丹田: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三个重要部位,分别是上丹田(头部)、中丹田(胸部)和下丹田(腹部),是修炼内丹的关键。

黄庭真人:道教中的神灵,居住在人体内的黄庭(即中丹田),象征着内丹修炼的核心。

紫房帏幕:道教中的象征性场所,指人体内的绛宫(心脏),是神灵居住的地方。

太室璇玑门:道教中的象征性场所,指人体内的中枢,象征着修炼内丹的关键部位。

五行:五行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象征着天地间的能量流动和平衡。

三五合气:道教中的概念,指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平衡。

九宫之气节:道教中的概念,指九宫中的气节变化,象征着时间和空间的循环往复。

伏牛幽阙:道教中的象征性部位,指肾脏,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能量的储存。

三明:道教中的概念,指日、月、星三光,象征着宇宙的光明和智慧。

泥丸:道教术语,指头部的一个穴位,被认为是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

郁仪结璘:道教中的神灵,分别象征奔日和奔月的仙人,象征着与日月同辉的境界。

五皇老君:道教中的五位至高神祇,代表五方五老,分别是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和中央黄帝。

六合:六合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天地四方的能量交汇点,通常与修炼者的呼吸节奏和能量流动相关。

虎箓: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驱邪避凶的力量。

金珰:道教仙人佩戴的金质饰品,象征仙人的身份和地位。

九真经:道教经典之一,记载了修炼成仙的方法和仙人的事迹。

玄龙神虎符: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龙和虎的力量,用于驱邪避凶。

流金之铃:道教仙人佩戴的金铃,象征仙人的身份和地位。

紫毛之节:道教仙人手持的紫色节杖,象征仙人的身份和地位。

欻:形容迅速、突然的动作或状态。

东蒙:东海仙境中的山名,象征长生不老的仙境。

接生:指与生气相连接,象征长生不老。

玄元章:道教经典《黄庭经》中的一章,讲述修炼成仙的方法。

魂魄炼资:指通过修炼魂魄来提升精神力量。

一:一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象征着天地间的本源能量,通常与修炼者的呼吸节奏和能量流动相关。

至真:指达到真正的境界,即修炼成仙。

六神:道教中的六位神祇,分别掌管不同的方位和功能。

六甲:道教中的六位神祇,分别掌管不同的方位和功能。

六丁:六丁是道教中的神祇,通常指六位护法神,负责保护修炼者。

六府:六府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六个重要器官,通常与六腑相关。

结珠:指咽液,象征修炼中的一种方法。

固精:指不妄泄精气,象征修炼中的一种方法。

神根:指形躯,象征修炼中的身体基础。

玉飐金龠:道教中的一种法器,象征修炼中的保护和坚固。

胎津:指通过屈舌导津液来修炼成仙的方法。

黄童:道教中的黄庭真人,象征修炼成仙的境界。

玉书绛简:道教经典《黄庭经》的别称,象征修炼成仙的经典。

赤丹文:道教经典《黄庭经》的别称,象征修炼成仙的经典。

真人巾金巾:道教中的黄庭真人佩戴的金巾,象征修炼成仙的境界。

负甲持符:指佩戴符箓,象征修炼中的保护和力量。

火兵符图: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修炼中的保护和力量。

紫清上皇大道君:道教中的至高神祇,象征修炼成仙的境界。

太玄太和:道教中的神祇,象征修炼成仙的境界。

百谷之实:指百谷的果实,象征修炼中的自然力量。

心典:道教经典《黄庭经》中的一章,讲述修炼成仙的方法。

五脏王:指心,象征修炼中的核心力量。

六合隐卯酉:指修炼中的阴阳调和,象征修炼成仙的境界。

肝气郁勃:指肝气的旺盛,象征修炼中的生命力。

三光:指日、月、星,象征天地间的光明。

三焦:指上焦、中焦、下焦,是中医理论中人体气机运行的三个部位。

玉浆:指口中的津液,象征修炼中的滋润力量。

玄液:指真气,象征修炼中的流动力量。

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与五脏相对应,体现了古代中医的五行学说。

五脏:五脏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五个重要器官,通常与五行相关。

玄膺:指喉咙的上部,是津液进入明堂的通道。

明堂:明堂在道教中指头部,是精神活动的主要场所。

洞房:洞房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的能量通道,通常与丹田相关。

丹田:道教修炼中的重要部位,位于腹部,被认为是储存精气的地方。

华盖:在道教中,华盖常指天上的星宿,象征保护或尊贵,此处指肺脏的象征。

贵京:指丹田,因其在人体中位置重要,如同京城。

三帝:指三丹田中的道君,即三位真人。

七玄英华:指七窍的精华,七窍包括眼、耳、鼻、口等。

命门:命门在道教中指脐下三寸的位置,与丹田相关,是修炼中的重要部位。

九转八琼丹:指道家炼丹术中的九转神丹,由八种珍贵矿物炼制而成,传说服用后可白日升天。

七元:指七星及七窍的真神,也指五帝元君及白元无英君。

日月之华:指眼睛,左目为日,右目为月,象征阴阳。

玉池:玉池在道教修炼中指口腔,特别是唾液,被认为是滋养身体的重要物质。

脾宫:指脾脏,位于中宫,象征土德。

八威:指八灵神,具有辟邪驱鬼的力量。

琅膏及玉霜:指津液和精气的象征,具有滋养身体的作用。

八素琼:指喉咙中的八种琼液,象征津液的精华。

太阴:太阴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阴性能量,通常与修炼者的呼吸节奏和能量流动相关。

三玄:指阴阳二气与和气,象征万物生成的微妙过程。

赤子:指真人,象征纯净无邪的状态。

隐龙遁芝:指肝胆和五脏九孔的象征,具有养生延年的作用。

玄羽之盖:指神仙的服饰,象征仙人的高贵身份。

黄庭经:《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之一,相传为老子所作,内容涉及养生、修炼、内丹等方面,强调通过调息、存思等方法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黄庭:黄庭在道教内丹学中指丹田,是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

灵根:在道教修炼中,灵根指的是修炼者的根本,是修炼成仙的基础。

幽阙:幽阙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的能量通道,通常与丹田相关。

三官:三官指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分别掌管天、地、水三界。

太上:太上在道教中指至高无上的神,通常指太上老君,即老子。

紫房:紫房,又称绛官或明堂,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象征着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通常与心脏或丹田相关。紫房被视为神明出入的门户,是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关键所在。

玉华:玉华指的是内丹修炼中的精华,象征着修炼者体内的精气神,是修炼成仙的基础。

金匮乡:金匮乡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储存精气的地方,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内分泌系统或能量储存中心。

神明门户:神明门户指的是人体内与神灵沟通的通道,通常与头部或心脏相关,是修炼者与神灵交流的通道。

神公子:神公子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神灵形象,象征着修炼者体内的阳性能量,通常与左半身相关。

白元君:白元君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另一个神灵形象,象征着修炼者体内的阴性能量,通常与右半身相关。

昆仑: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中是天帝的下都,被认为是连接天地的神圣之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神秘的力量。

子午:子午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时间概念,象征着南北方向,通常与修炼者的呼吸节奏和能量流动相关。

卯酉:卯酉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时间概念,象征着东西方向,通常与修炼者的呼吸节奏和能量流动相关。

绛宫:在道教内丹学中,绛宫指心脏,是精神活动的中心。

琼室:琼室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储存精气的地方,通常与丹田相关。

璇玑玉衡:璇玑玉衡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的能量流动和平衡,通常与丹田和经络相关。

五色琅玕:五色琅玕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的五种能量或精气,通常与五行相关。

赤神之子:赤神之子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神灵形象,象征着修炼者体内的阳性能量,通常与心脏相关。

太仓:太仓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的能量储存中心,通常与胃或丹田相关。

长城玄谷:长城玄谷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的能量通道,通常与肠道和肾脏相关。

玉房:玉房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象征着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通常与丹田或生殖系统相关。

寸田尺宅:寸田尺宅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的能量储存中心,通常与丹田和面部相关。

三关:三关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三个重要关口,通常与口、手、足相关,象征着精气神的流动和平衡。

六丁玉女:六丁玉女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神灵形象,象征着修炼者体内的阴性能量,通常与女性神灵相关。

太和:太和指的是宇宙间最原始的和谐状态,是道教追求的最高境界。

黄常子:黄常子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神灵形象,象征着修炼者体内的能量储存中心,通常与胃相关。

六丁之地:六丁之地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修炼者体内的能量交汇点,通常与丹田相关。

金门:金门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的能量通道,通常与丹田相关。

正室:正室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的能量储存中心,通常与丹田相关。

虚无:虚无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象征着修炼者追求的空灵境界,通常与无欲无求的心态相关。

太微:太微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天地间的能量交汇点,通常与修炼者的呼吸节奏和能量流动相关。

德园:德园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修炼者追求的道德境界,通常与无欲无求的心态相关。

玉女:玉女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神灵形象,象征着修炼者体内的阴性能量,通常与女性神灵相关。

太清:太清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修炼者追求的最高境界,通常与无欲无求的心态相关。

三五:三五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天地间的能量交汇点,通常与修炼者的呼吸节奏和能量流动相关。

斗:斗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天地间的能量交汇点,通常与北斗七星相关。

玉:玉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修炼者体内的精华,通常与精气神相关。

珠:珠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修炼者体内的精华,通常与精气神相关。

金室:金室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人体内的能量储存中心,通常与丹田相关。

太阳:太阳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阳性能量,通常与修炼者的呼吸节奏和能量流动相关。

天七地三:天七地三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天地间的能量交汇点,通常与修炼者的呼吸节奏和能量流动相关。

玉石:玉石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修炼者体内的精华,通常与精气神相关。

根基:根基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修炼者的基础能量,通常与丹田相关。

华彩:华彩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修炼者体内的精华,通常与精气神相关。

天露:天露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比喻,指的是天地间的精华能量,通常与修炼者的呼吸节奏和能量流动相关。

云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云雨常象征着天地交合、阴阳调和,是生命和繁荣的象征。

九原:九原在古代文献中常指极远的地方,也指人心中深不可测的境界,象征着深邃和广阔。

真人:在道教中,真人是指修炼成仙的人,他们超越了凡人的生死,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紫宫丹城:紫宫和丹城都是道教中描述的天上宫殿,象征着神仙居住的圣洁之地。

绛宫玉堂:绛宫和玉堂也是道教中的天上宫殿,代表着高贵和纯洁。

三阳:三阳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是中医理论中的三种阳气,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

三神:三神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的神祇。

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是四象之一,代表东方和春季,象征木属性,与肝脏相对应。

白虎:白虎同样是四象之一,代表西方和秋季,象征金属性,与肺脏相对应。

天门:在道教和中医理论中,天门通常指头部或头顶,是精神与外界交流的通道。

太素:太素在道教中指宇宙的原始状态,即混沌未分的状态。

太玄:太玄在道教中指深奥的宇宙真理或道的深层次。

华池:华池在道教内丹学中指口腔,是修炼内丹时重要的部位。

黄庭内景玉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修炼内丹、养生延年的方法。

青帝宫:道教中的五方天帝之一,代表东方,主掌春天和木属性。

叩齿:道教修炼中的一种仪式,通过叩击牙齿来通神、驱邪。

八景:道教术语,指修炼达到的八种境界或景象。

紫微真人:道教中的高级神仙,常被视为修炼成功的象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七-评注

《治生章第二十三》主要讲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文中提到的‘洞玄灵宝玉篇真文’即《黄庭经》,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经典,强调通过修炼内丹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文中还提到了‘太一八使者’、‘九宫’、‘二十四真’等概念,这些都是道教宇宙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修炼内丹,人体内的‘三丹田’和‘黄庭真人’得以调和,从而达到‘无灾病’的境界。

《隐影章第二十四》则进一步探讨了道教修炼者如何通过‘隐影藏形’来达到与世隔绝的境界。文中提到的‘含光藏辉’、‘灭迹匿端’等词语,描绘了修炼者如何通过内修来隐藏自己的存在,从而达到‘名入上清死录除’的境界。这种修炼方式不仅要求修炼者在身体上达到‘肌肤若水虚’的状态,还要求在精神上达到‘虚静恬淡’的境界。通过这种修炼,修炼者可以‘得补真人’,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五行章第二十五》则从五行的角度探讨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文中提到的‘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等概念,揭示了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通过理解五行的相推相克,修炼者可以调和体内的‘三丹田’和‘二十四真’,从而达到‘万事毕’的境界。这种修炼方式不仅要求修炼者在身体上达到调和,还要求在精神上达到‘明白四达’的境界。

《高奔章第二十六》则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高奔日月’来达到神仙境界。文中提到的‘郁仪结璘’、‘玉清虚无老’等概念,象征着修炼者如何通过与日月同辉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通过修炼‘吞日气法’和‘吞月精之法’,修炼者可以‘奔日月而神仙’,最终达到‘魂魄反婴’的境界。这种修炼方式不仅要求修炼者在身体上达到调和,还要求在精神上达到‘口衔灵芒携五皇’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四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道教内丹修炼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了通过调和体内的‘三丹田’和‘二十四真’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同时,文中还揭示了道教宇宙观中的五行、九宫等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这些修炼,修炼者不仅可以达到身体上的调和,还可以在精神上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和方法,充满了神秘和象征意义。文中提到的五皇老君、六合、虎箓、金珰等词汇,都是道教中的重要概念,象征着仙人的身份和地位。通过这些词汇,可以看出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符箓、法器、津液等方法来提升精神力量,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文中提到的《九真经》和《黄庭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记载了修炼成仙的方法和仙人的事迹。通过这些经典,可以看出道教修炼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修炼者通过不断的修炼和积累,才能达到成仙的境界。

文中还提到了六神、六甲、六丁、六府等神祇,这些神祇分别掌管不同的方位和功能,象征着修炼中的保护和力量。通过这些神祇,可以看出道教修炼中的多神崇拜和符箓文化,修炼者需要通过符箓和神祇的保护,才能顺利修炼成仙。

文中提到的结珠、固精、神根等词汇,都是修炼中的具体方法,象征着修炼者需要通过咽液、不妄泄精气、保护形躯等方法来提升精神力量。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看出道教修炼中的身体修炼和精神修炼的结合,修炼者需要通过身体和精神的共同修炼,才能达到成仙的境界。

文中还提到了玉飐金龠、胎津、黄童、玉书绛简等词汇,这些词汇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法器和方法,象征着修炼中的保护和力量。通过这些法器和方法,可以看出道教修炼中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修炼者需要通过多种法器和方法,才能顺利修炼成仙。

文中提到的紫清上皇大道君、太玄太和等神祇,都是道教中的至高神祇,象征着修炼成仙的境界。通过这些神祇,可以看出道教修炼中的多神崇拜和符箓文化,修炼者需要通过神祇的保护和力量,才能顺利修炼成仙。

文中还提到了百谷之实、心典、五脏王、六合隐卯酉等词汇,这些词汇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象征着修炼中的自然力量和核心力量。通过这些概念,可以看出道教修炼中的自然崇拜和身体修炼的结合,修炼者需要通过自然力量和身体修炼,才能达到成仙的境界。

文中提到的肝气郁勃、三光、三焦、玉浆、玄液等词汇,都是修炼中的具体方法,象征着修炼者需要通过调和肝气、存想生气、调和三焦、滋润百骸等方法来提升精神力量。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看出道教修炼中的身体修炼和精神修炼的结合,修炼者需要通过身体和精神的共同修炼,才能达到成仙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词汇和象征意义,描述了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和方法,充满了神秘和复杂性。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符箓、法器、津液等方法来提升精神力量,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道家修炼中的气功和炼丹术,涉及五脏、丹田、津液等概念,体现了古代中医和道家养生的紧密结合。文中提到的‘五方’、‘五脏’、‘丹田’等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医的五行学说和气功修炼的理论基础。通过修炼五脏之气,特别是津液的生成与运行,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甚至白日升天的境界。

文中提到的‘九转八琼丹’是道家炼丹术中的至高境界,象征着通过炼丹术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理想。炼丹术不仅是物质的炼制,更是精神的修炼,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炼丹术,修炼者可以与天地相合,乘云驾龙,出入太清,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七元’、‘日月之华’、‘三焦’等概念,这些都与道家修炼中的内观、存思、调息等功法密切相关。通过内观五脏六腑之气,存思日月星辰之光,调息三焦之气,修炼者可以达到‘颜色生光金玉泽’、‘齿坚发黑不知白’的返老还童状态。

文中还特别强调了‘脾’的重要性,脾为黄庭,是人命之根本。通过调理脾脏,可以延年益寿,甚至达到神仙的境界。脾主中宫,象征土德,是五脏六腑神明之主,体现了道家‘以脾为主’的养生思想。

最后,文中提到的‘隐龙遁芝’、‘玄羽之盖’等象征性的词汇,进一步体现了道家修炼中的神秘色彩。通过修炼五脏之气,特别是肝胆之气,可以达到‘役使鬼神’的境界,体现了道家修炼中的神通广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道家修炼的具体方法,还深刻反映了道家‘天人合一’、‘长生久视’的思想。通过修炼五脏之气,特别是津液的生成与运行,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甚至白日升天的境界。这段古文不仅是道家修炼的经典文献,也是研究古代中医和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黄庭经》作为道教经典,其内容深奥,涉及养生、修炼、内丹等多个方面。文本通过具体的修炼方法,如调息、存思、咽津等,指导修炼者如何通过调节身体内的精气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实践性,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反映了道教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文本中的关键词如‘黄庭’、‘丹田’、‘玉池’等,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这些概念不仅具有生理学上的意义,还象征着道教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例如,‘黄庭’作为精气聚集之处,象征着人体与宇宙的合一;‘丹田’则是修炼者通过调息、存思等方法达到长生不老的关键部位。

《黄庭经》的语言风格简洁而富有韵律感,体现了道教经典的特点。文本通过七言诗的形式,将复杂的修炼方法简化为易于记忆的诗句,便于修炼者传诵和实践。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性,还使其更具传播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黄庭经》作为道教经典,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道教修炼提供了理论依据,还通过具体的修炼方法指导修炼者如何实践。文本中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调息、存思、咽津等,至今仍在道教修炼中被广泛应用。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道教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通过修炼,道教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非对自然的征服。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尊重自然、珍惜生命。

总的来说,《黄庭经》不仅是一部道教经典,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学思想和实践指导的文献。它通过具体的修炼方法,指导修炼者如何通过调节身体内的精气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同时反映了道教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这段古文出自道教内丹修炼的经典文献,内容涉及道教内丹修炼的诸多核心概念和修炼方法。文中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描绘了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过程。紫房、玉华、金匮乡等词汇象征着人体内的能量储存中心和精气神的流动,神明门户、神公子、白元君等神灵形象则象征着修炼者体内的阴阳能量。通过这些象征性的语言,文本传达了道教内丹修炼的核心思想:通过调节体内的精气神,达到与天地和谐共生的境界。

文中提到的昆仑、子午、卯酉等概念,象征着修炼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修炼节奏,强调了修炼者与天地能量的互动。绛宫、琼室、璇玑玉衡等词汇则进一步描绘了人体内的能量流动和平衡,强调了修炼者通过调节体内的能量,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六丁玉女、太和、黄常子等神灵形象,象征着修炼者体内的阴性能量和能量储存中心。通过这些神灵形象,文本传达了修炼者通过与神灵的沟通,达到成仙得道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描绘了道教内丹修炼的核心思想和修炼方法。文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展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象征性语言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内丹修炼的精髓,以及古代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智慧和努力。

这段古文充满了浓厚的道教色彩,通过对云雨、昆仑、九原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文中提到的真人和紫宫丹城等概念,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理想。

文本中的三阳、三神等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力和宇宙规律的理解。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阐述,作者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在和谐与外在宇宙统一的思想。

文中还提到了灵根和太和,这些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了修炼者需要通过内在的修炼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也展示了他们对宇宙规律的独特理解。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是对道教思想的阐述,也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中自然观和宇宙观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古老概念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洞察。

这段文本是典型的道教内丹修炼文献,涉及大量的道教哲学和中医理论。文本通过描述人体内的各个器官和部位,以及它们与宇宙元素(如青龙、白虎等)的对应关系,展示了道教内丹修炼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文本中提到的‘青龙’、‘白虎’等四象,不仅是道教中的重要符号,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这些符号在道教修炼中被用来指导修炼者如何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此外,文本中的‘华盖’、‘天门’、‘太素’等概念,都是道教内丹学中的重要术语,它们代表了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调节的关键部位和状态。通过这些术语的使用,文本不仅传达了修炼的具体方法,也体现了道教对宇宙和人体深层次联系的哲学思考。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是道教内丹修炼的精华所在,它不仅提供了具体的修炼指导,也深刻反映了道教对生命、宇宙和道的理解。通过对这些深奥概念的学习和实践,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提升,最终实现与道的合一。

这段文本是道教经典《黄庭内景玉经》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修炼内丹、养生延年的具体方法和仪式。文本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咒语来召唤和安置身体内的各种神灵,以达到修炼的目的。这些神灵包括发神、脑神、眼神、鼻神、耳神、舌神、齿神等,每个神灵都有其特定的形象和功能。

文本中的仪式和咒语体现了道教对身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认为身体内的各个部位都有其神灵,通过修炼可以唤醒和强化这些神灵,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甚至成仙的目的。这种修炼方法不仅需要外在的仪式和咒语,还需要内在的专注和冥想,体现了道教内外兼修的理念。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修炼的时间限制和惩罚措施,如‘五犯废功断事,十犯身死于风刀之考’,这反映了道教修炼的严格性和对修炼者的高要求。同时,文本中也提到了修炼成功后的奖励,如‘赐乘八景,升上帝庭’,这体现了道教对修炼成功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和仪式,还反映了道教对身体、神灵和修炼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7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