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一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一-原文

子、西岳公、鲍靓、抱朴子所授者也。

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种分别,以教于世。

夫三洞者,盖是一乘之妙旨,三景之玄言。

了达则上圣可登,晓悟则高真斯陟。

龙章凤篆,显至理之良诠;玉简金书,引还元之要术。

故《玉经隐注》云: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

岂中仙之所闻哉?

《正一经》又云:三洞妙法,兼而该之,一乘道也。

◎三洞品格

《八素真经》云:太上之道有三;上真之道有七;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

今出如左:

《玉清隐书》

《神虎大符》

《金虎真符》

右是太上之道。行此真道,得为太上之真位,为上真玉皇君也。

《太上郁仪奔日文》

《太上结岔奔月章》

《太上八素奔晨隐书》

《太微帝君飞行天纲上经》

《高上大洞真经三十九章》

《金阙灵书紫文上经》

《黄老八道九真中经》

右上真之道。总而行之其道,则为上清上元真人。

《太丹隐书朝真上经玉帝神符》

《三天正法凤真之文九真升玄文》

《三元布经四真之章太上金策》

《方诸洞房玉字上经六甲灵飞符》

《灵宝秘符三皇内文天文大字》

《青要紫书曲素诀词三五顺行经》

右中真之道。总而行之,则为上清中道真人。

《上清九化十变三九素语》

《丹景道精隐地八术》

《天关三图玄皇玉书》

《神州七变七转洞经》

《紫度中方石精玉马水母经》

《绛绿黄道玉目龙书众文》

《素奏中章五行秘符》

《五帝玉女上元五书》

右下真之道。总而行之,则为上清下元真人也。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

具如灵宝疏释,有二十一卷已现于世,十五卷未出。

孟法师云:高玄大法师夏禹师仙公所撰十卷,及《修行要用》五卷,足为三十六,合为六卷,即今世所行。

其后分有内教十卷,即是升玄之文,亦世所行也。

按《太玄都四极盟科》曰: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太山,一通于劳盛山。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书灵宝真文十部妙经,太上所秘,不尽传世。

王母所得,讵已极源;五岳所藏,亦多不备。

龟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经备足。

昔黄帝登峨嵋山,诣天真皇人请受此法,驾龙升玄。

帝喾之时,九天真王驾九龙之舆,降牧德之台,授帝喾此法。

帝后封之于锺山。

夏禹所感之书出见,有异今略序者。

按《真一自然经》云:太极真人夏禹,通圣达真。

太上命钞出灵宝自然经,分别有大、小劫品经、《栖山神咒八威召龙神经》云:小劫至时,必脱大水焉。

又云:徐来勒等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时,于会稽上虞山传仙公葛玄。

玄字孝先。

后于天台山传郑思远、竺法兰、释道微。

道微传吴主孙权等。

仙公升化,令以所得三洞真经,一通传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门子孙,与从弟少传奚。

奚子护军悌,悌子洪。

洪又于马迹山诣思远,盟而授之。

洪号曰“抱朴子”。

抱朴以建元六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之徒。

相传于世,于今不绝。

《玉纬》云:昔元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时,三天玉童传皇上先生教曰:若白简青箓之人,自然得乎此法。

又虚无先生传于唐尧,后圣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

青童君云:自唐尧之后,得上文者乃七千人。

此飞龙玄升,或沦化潜引,不可具记。

得道者皆藏文五岳。

经内明三劫化主,及开皇劫,以此妙经生天立地。

大圣应于始青之中,号元始天尊,或太上道君。

人天化主,此如三宝科释,今不具详。

《玉经隐注》云:《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

洞仙者,明此教法能通行者登太清仙,故曰洞仙也。

玉策者,是策进之名,亦是扶持之目,谓策勤行者,扶持使仙也。

《三皇文》者,《洞神》第十四云:第一《天皇文内字》。

字者,志也。

明天使人仰观上文,心识觉悟,内志习勤,外不炫耀。

第二《地皇内记书文》。

文者,明也。

内学志明,记正无惑,舒以广济,缘明至极也。

第三《人皇文》。

文者,明也。

人能俯察地理,法地则天,定内安外,普度无穷,同归玄门,由学所得。

此并经释也。

又称《三皇经》者,谓三皇各受,隔世禀行。

又八帝之经,亦是随方为化。

犹如灵宝一文,五帝分宝,即为五帝文。

鲍南海《序目》云:上古初以授于三皇,名之《三皇文》也。

《洞神》第六又云:仙人曰:皇文乃是三皇已前,鸟迹之始大章者也。

第三又云:皇文帝书,皆出自然,虚无空中,结气成字。

又云:本源无异矣。

至于三皇,各受一部,分为三元,三才之道也。

第十三卷云:三元八会,自然成文。

方丈悬空,字字各现。

第十四云:得失由人,此文不灭;圣真宝之,镇太极宫中也。

《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书也。

《天皇》一卷,《地皇》一卷,《人皇》一卷,凡三卷,皆上古三皇时所授之书也。

作字似符文,又似篆文,又似古书。

各有字数。

神宝君所出,西灵真人所撰。

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

诸仙人授之,以藏诸名山石室,皆不具足,唯蜀郡峨嵋山具有此文。

昔仙人智琼以《皇文》二卷,见义起不能解,遂还之。

王公以帛公精勤所得,传之贤达,

宣行至今。《大字序说》十四篇,是天文次第之诀。《小有经下记》所载十一卷,推部本经,分别仪式,合一十四卷。今孟先生所录者,是其山中所传,犹十一卷。此二本并行于世。

抱朴子云: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晋时鲍靓学道于嵩高,以惠帝永康二年于刘君石室清斋,忽有《三皇文》刊石成字,乃依经以四百尺绢告玄而受。后亦授葛洪。按《三皇经序》云:鲍君所得石室之文,与世不同,洪或兼受也。陆先生时所得初传弟子孙游岳,有四卷而已。孙后传陶先生。先生分析支流,稍至十一卷耳,即山中所传者是。

《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有急,皆召天地鬼神敕使之,号曰《三坟》。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各授一卷,凡八卷,号曰“八索”。八帝之治,邪鬼逆窜。黄帝述以断邪恶。

◎七部并序

夫七部者,盖乃总道化之教方,统玄门之正典,包罗群艺,综括众文。六综之辩莫阶,五时之说非拟。睹斯法海,靡不成真;涉此慈波,咸皆舍伪者也。

七部者,今因《正一经》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前之三部,已如三洞义释。今释后四:言太清者,孟法师云:大道,气之所结,清虚体大,故曰太清,以境目经也。今谓此经是从所辅之境得名,何者?此经既辅洞神,洞境是太清故也。亦未必示者,此经既明金丹之术,服御之者远升太清,故言太清也。

太平者,太言极太,平谓和平。明六合太通为一,正平之气斯行,故《太平经》云:今平气行矣。平亦是安。又云:欲复古太平之法,先安中气也。又云: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尔雅》云:明,成也。此亦可训明。言明君治世,成济品物,为太平也。或有解云三阶正为太平。或有解云景星现曰太平。此并一事为释耳。今明此经现世,能使六合同风,万邦共轨,君明物度,可谓太平也。

太玄者,孟法师云是太玄都也。今为老君既隐太平之乡,亦未详此是何所,必非摄迹还本,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此经名太玄者,当是崇玄之致,以玄为太,故曰太玄也。若言起自玄都,不无此义。但七部皆尔,非独此文也。

正一者,《盟威经》云:正以治邪,一以统万。又言:法文者,法以合离,文以分理。此言众生离本,所以言离,故下文云:反离还本,合真舍伪,由法乃成。言“统万”者,总摄一切,令得还真,故下文云:一切学士,觉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戒也。《治邪文》云,众生根粗,去道赊邈。大道慈悲,立法训治,趣令心开,两半成一,一成无败,与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也。

通言“部”者,以部别为义。三部通名“太”,正一独称“正”者,以三部辅于三洞大法,故言“太”。正一既遍陈三乘,简异邪道,故称为“正”也。

◎四辅

△第一太清者太一为宗

《老君演说建丰经》云:微妙之旨,出于太清。《天老秘谶经》云:生道实妙,人不释诚;释诚不倦,升太清也。《九君申明道要》云:《太清中经》,元始出来;出于老君,传付元君、九皇真人,祖习不绝,皆开此君也。《正一经》云:《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经四十六卷。此经所明,多是金丹之要。又著纬候之仪,今不详辩。按黑录所明,即汉安元年,太上以此经四十六卷付于天师,因此至今也。

△第二太平者三一为宗

《老君所说》甲部第一云:学士习用其书,寻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玉纬》云:太平者,六合共行正道之号也。今宛利世界九州八十一域,摆除六天,上问神人,详说古道,家国安宁,长居庆乐。丁部第四云:欲知吾道大效,付贤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与天地乃响应,是其大明效证验也。甲部第一又云:诵吾书,灾害不起,此古贤圣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书有三等:一曰神道书,二曰核事文,三曰浮华记。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阴阳合,与神同门。核事文者,核事异同,疑误不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错乱不可常用,时时可记,故名浮华记也。又云: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时。故此《经》云应感而现,事已即藏。又云:圣主为治,谨用兹文;凡君在位,轻忽斯典。然其卷数,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今此经流亡殆将欲尽。此之二经,并是盛明治道,及证果修因,禁忌众术等也。若是一百四十卷《洞极经》者,按《正一经》,此汉安元年太上亲授天师,流传兹目。若是甲乙十部者,按《百八十戒》云,是週赪王时,老君于蜀郡临邛县授于琅琊于吉,尔来又隐。近人相传云:海嵎山石函内有此经。自宋梁以来,求者不得。或往取之,每值风雨瞑暗,雷电激扬。至陈祚开基,又屡取不得。每至山所,风雨如故。至宣帝立,帝好道术,乃命太平週法师,讳智响往取此经。法师挺素清高,良难可序。受请至山,清斋七日,将就取经。未展之顷,朝云暗野,晓雾昏山。师拜礼进趋,天光开朗。乃命从人数十,齐心运力,前跪取函,函遂不得开。法师敛气开之,乃见此经,请还台邑。帝乃具礼迎接,安于至真观供养。经

放大光明,倾国人民并皆瞻仰。帝命法师于至真观开敷讲说,利安天下,时称太平。自此以来,其文盛矣。帝因法师得此经,故号法师为太平法师,即藏靖法师之禀业也。

△第三太玄者重玄为宗

《老君所说故经》云:玄玄至道宗。然其卷数,亦有不同。《正一经》云:《太玄道经》二百七十卷。今《玉纬》所撰,止有一百三十五卷。又非尽是本经,余者不见。当时运会未行,然此经所明,大略以玄为致,故《太玄经》云:无无曰道,义极玄玄。乐真人云:《道德五千文》,兹境之经也。旧云《道德经》有三卷。《玉纬》云:其中经珍秘,部入太清。亦未详此解。按《西升序》云:列以二篇,乃河滨授于汉文。又云:《素书》二卷,尹喜所受,凡得五卷。既说有三时,玄靖法师开为三部,宗致《道德》二卷,是先说以道德为体,其致则总,以其文内无的对扬之旨故也。《西升》次说以无欲为体,故云当持上慧,源妙真一。后说既盛明真一,故以真一为体。其源流者,所授尹生五卷,由渐甚多,今不更说。通诸一部者,按《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尔来传世,乃至今日。但其零落阙遗,亦是运还天府耳。

△第四正一者真一为宗

《太上所说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长虑后改易法师,故撰传录文,名为《正一新出仪》。故天师云:后世男女,必改吾法。贪财爱色,不施散一切。汝曹重檐地狱为家,宜各慎之!《正一经》云:《正一法文》一百卷,今孟法师录亦一百卷,凡为十帙。未知并是此经不耳。斯经所明,总述三乘之用。故此经云:《正一》遍陈三乘。王长所撰《新出之仪》四十卷,但未有次第。长既随师升玄,于时多承口诀,秖录为卷名,未诠次第也。其源流者,《玉纬》云:昔元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时,使玉童传皇上先生白简青箓之文,自然得乎此法。虚无先生传于唐尧,又后圣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云:自尔之后,得此文者乃七千人。皆飞龙玄升,或沦化潜引,不可具记。得道者藏文五岳,精思积感,先得此文。此文极妙,得之随缘。文来或出河洛,或戒经方,依因结果也。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按《正一经治化品目录》云:《正目经》九百三十卷,符图七十卷,合千卷。付天师《正一》百卷即在其内。后会教重,自当具显道本。《尊卑经》云:真经要妙,其文无双,三十六万四千正言无数,不离正一。演气布化,《五千》为宗,真精要妙,三洞为最也。然此法虽复久远,论其所盛,起自汉朝。天师既升天后,以此法降与子孙、弟子、嗣师、系师,及诸天人一切内外至信者,修行传习。屡有传道之人,今不具载。此文因此行矣。谨按《正一经图科戒品》云:太清经辅洞神部金丹以下仙业;太平经辅洞玄部,甲乙十部以下真业;太玄辅洞真部,《五千文》以下圣业。《正一法文》宗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太平经》云:辅者,父也。今言三太辅三洞者,取其事用相资,成生观解,若父之能生也。众生钝劣,闻深教不解,更须开说翼成,方能显悟,即是扶替之义也。

◎十二部

夫十二部经者,盖是通三乘之妙训,贯七部之鸿规;寻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实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径。故《正一经》云:三乘所修,各十二部。

夫十二部道义,通于三乘。今就中乘为释,余例可知。十二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记传,第十一赞颂,第十二表奏。言本文者,即三元八会之书,长行元起之说,其例是也。紫微夫人云:三元八会之书,太极高真所有。本者,始也,根也。是经教之始,文字之根。又为得理之元,万法之本。文者,分也,理也。既能分辨二仪,又能分别法相。既能理于万事,又能表诠至理。如木有文,亦名为理也。不名真文者,十二义通三乘真文教主中,洞非通义也。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神,则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若符契。玉诀者,如河上释柱下之文,玉诀玉诀:对奥秘经文的阐幽释难。解金书之例是也。玉名无染,诀语不疑。谓决定了知,更无疑染。灵图者,如含景五帝之像,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灵,妙也;图,度也。谓度写妙形,传流下世。谱录者,如生神所述三君,立本所陈五帝,其例是也。谱,绪也;录,记也。绪记圣人以为教法,亦是绪其元起,使物录持也。戒律者,如六情、十恶之例是也。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也。律者,率也,直也,栗也。率计罪愆,直而不枉,使惧栗也。威仪者,如斋法典戒,请经轨仪之例是也。威是俨嶷可畏,仪是轨式所宜,亦是曲从物宜,为威法也。方法者,如存三守一,

制魄拘魂之例是也。方者,方所;法者,节度修行。治身有方所节度也。

众术者,如变丹炼石,化形隐景之例是也。众,多也;术,道也。为趣至极之初道也。

记传者,如道君本业,皇人往行之例是也。记、志也;传,传也。谓记至本业,传示学人。

赞颂者,如《五真新颂》、《九天旧章》之例是也。赞以表事,颂以歌德,故《诗》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亦曰偈。偈,憩也。以四字,五字为憩息也。

表奏者,如六斋启愿,三会谒请之例是也。表,明也;奏,凑也。谓表心事,上共凑大道。

通言部者,以部类为义,亦以部别为名。谓别其义类以相从也。

无方释义,十二互通,从通制别,意如前释。

然十二部内,唯本文有通相、别相,以十二部皆是文字为得理之本,通名为本文。本文犹是经之异名。

十二部既通名为经,是通相本文也。于通相文内,则出一部是五篇真文,有生天立地之能,是一切法本,为别相本文也。

不可言十二部皆是玉诀,别出一部是别相玉诀也。余部例然。

又有长行为偈本称本文者。余二乘经望此可知。

本文是生法之本,数自居前。既生之后,即须扶养,故次辩神符。

八会云篆,三元玉字,若不谙炼,岂能致益?故须玉诀,释其理事也。

众生暗钝,直闻声教,不能悟解,故立图像,助以表明。

圣功既显,若不祖宗物情,容言假伪,故须其谱录也。

此之五条,生物义定,将欲辅成,必须鉴戒,恶法文弊,宜前防止,故有戒律。

既舍俗入道,出家簉于师宝,须善容仪,故次明威仪也。

又前乃防恶,宿罪未除,故须修斋轨仪,悔已生恶也。

仪容既善,宿根已净,须进学方术,理期登真要。

假道术之妙,显乎记传,论圣习学,以次相从也。

亦是学功既著,名传竹帛,故次记传。

始自生物,终乎行成,皆可嘉称,故次有赞颂。

又前言诸教,多是长行散说。今论赞颂,即是句偈。

结辞既切,功满德成,故须表申灵府,如斋讫言功之例,故终乎表奏也。

又前十一部,明出世之行;后之表奏,祛世间之灾。如三元涂炭,子午请命之流,皆关表也。

◎三十六部

三乘之中,乘各有十二部,故合成三十六部也。

论其相摄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中乘具有二十四部,小乘唯十二部。何者?以大得兼小故也。

又大乘得学小,为遍行也。小不得兼学大,故止十二。中乘可知。

此远论界内化门意也。

再论三洞,即是会前三乘入此一乘,故三洞、大乘唯一耳。

而又约三洞开三乘者,此欲示一乘之内,无所不包。

又云有二经不同:一者,太玄部《老君自然斋仪》云:经有三条:一曰天经,天真所修;二曰地经,洞天所习;三曰人经,世间所行三景之法。相通而成一,曰三乘。

三乘之用,各有十二部,交会相通,总曰三十六部。

十二条:一曰无为,二曰有为,三曰无为而有为,四曰有为而无为,五曰续爱,六曰断爱,七曰不断不续,八曰分段,九曰无断,十曰知微,十一曰知彰,十二曰适用。

当境而曰十二部。隐显兼施则有七十二部。

今谓此文所出前之三经,自可是教。后之十二,意在行也。

二者,正一所明十二者:一者心迹俱无为,二者心无为迹有为,三者心有为迹无为,四者舍家处人间,五者携家入川泽,六者出世与人隔绝,七者与世和光同尘,八者断欲斯断,九者不断而断,十者游空中,十一者在地下,十二者住天上。

三乘皆有十二,故成三十六部也。

释此文意,已在位业义科。

但此两经名味不同者,亦当教义自是一途之说耳。

太玄所出,多据于心;正一所明,通论心迹。

但太玄十二中第八一事言分段,考事涉迹,又不显十二部经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一-译文

子、西岳公、鲍靓、抱朴子所传授的。

三洞降世后,便有大乘、小乘、中乘,以及初法、中法、后法三种分别,用以教化世人。

三洞,实际上是一乘的妙旨,三景的玄言。

若能了达,则上圣可登;若能晓悟,则高真可至。

龙章凤篆,显露出至理的良诠;玉简金书,引导着还元的要术。

因此《玉经隐注》说:三洞经符,是道的纲纪;太虚的玄宗,上真的首经。

这岂是中仙所能听闻的?

《正一经》又说:三洞妙法,兼而包容,是一乘道。

◎三洞品格

《八素真经》说:太上之道有三种;上真之道有七种;中真之道有六种;下真之道有八种。

现在列举如下:

《玉清隐书》

《神虎大符》

《金虎真符》

以上是太上之道。修行此真道,可得太上真位,成为上真玉皇君。

《太上郁仪奔日文》

《太上结岔奔月章》

《太上八素奔晨隐书》

《太微帝君飞行天纲上经》

《高上大洞真经三十九章》

《金阙灵书紫文上经》

《黄老八道九真中经》

以上是上真之道。总而行之,则成为上清上元真人。

《太丹隐书朝真上经玉帝神符》

《三天正法凤真之文九真升玄文》

《三元布经四真之章太上金策》

《方诸洞房玉字上经六甲灵飞符》

《灵宝秘符三皇内文天文大字》

《青要紫书曲素诀词三五顺行经》

以上是中真之道。总而行之,则成为上清中道真人。

《上清九化十变三九素语》

《丹景道精隐地八术》

《天关三图玄皇玉书》

《神州七变七转洞经》

《紫度中方石精玉马水母经》

《绛绿黄道玉目龙书众文》

《素奏中章五行秘符》

《五帝玉女上元五书》

以上是下真之道。总而行之,则成为上清下元真人。

元始天王告诉西王母说:太上紫微宫中,有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经,共三十六卷,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

正如灵宝疏释所说,已有二十一卷现世,十五卷未出。

孟法师说:高玄大法师夏禹师仙公所撰十卷,及《修行要用》五卷,共三十六卷,合为六卷,即今世所行。

其后又分出内教十卷,即升玄之文,也是世所行。

按《太玄都四极盟科》说: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太山,一通于劳盛山。

元始天王告诉西王母说:太上紫微金格玉书灵宝真文十部妙经,太上所秘,不尽传世。

王母所得,尚未极源;五岳所藏,亦多不备。

龟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经备足。

昔黄帝登峨嵋山,诣天真皇人请受此法,驾龙升玄。

帝喾之时,九天真王驾九龙之舆,降牧德之台,授帝喾此法。

帝后封之于锺山。

夏禹所感之书出见,有异今略序者。

按《真一自然经》说:太极真人夏禹,通圣达真。

太上命钞出灵宝自然经,分别有大、小劫品经、《栖山神咒八威召龙神经》说:小劫至时,必脱大水。

又说:徐来勒等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时,于会稽上虞山传仙公葛玄。

玄字孝先。

后于天台山传郑思远、竺法兰、释道微。

道微传吴主孙权等。

仙公升化,令以所得三洞真经,一通传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门子孙,与从弟少传奚。

奚子护军悌,悌子洪。

洪又于马迹山诣思远,盟而授之。

洪号曰“抱朴子”。

抱朴以建元六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之徒。

相传于世,于今不绝。

《玉纬》说:昔元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时,三天玉童传皇上先生教说:若白简青箓之人,自然得此法。

又虚无先生传于唐尧,后圣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

青童君说:自唐尧之后,得上文者乃七千人。

此飞龙玄升,或沦化潜引,不可具记。

得道者皆藏文五岳。

经内明三劫化主,及开皇劫,以此妙经生天立地。

大圣应于始青之中,号元始天尊,或太上道君。

人天化主,此如三宝科释,今不具详。

《玉经隐注》说:《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

洞仙者,明此教法能通行者登太清仙,故曰洞仙也。

玉策者,是策进之名,亦是扶持之目,谓策勤行者,扶持使仙也。

《三皇文》者,《洞神》第十四说:第一《天皇文内字》。

字者,志也。

明天使人仰观上文,心识觉悟,内志习勤,外不炫耀。

第二《地皇内记书文》。

文者,明也。

内学志明,记正无惑,舒以广济,缘明至极也。

第三《人皇文》。

文者,明也。

人能俯察地理,法地则天,定内安外,普度无穷,同归玄门,由学所得。

此并经释也。

又称《三皇经》者,谓三皇各受,隔世禀行。

又八帝之经,亦是随方为化。

犹如灵宝一文,五帝分宝,即为五帝文。

鲍南海《序目》说:上古初以授于三皇,名之《三皇文》也。

《洞神》第六又说:仙人说:皇文乃是三皇已前,鸟迹之始大章者也。

第三又说:皇文帝书,皆出自然,虚无空中,结气成字。

又说:本源无异矣。

至于三皇,各受一部,分为三元,三才之道也。

第十三卷说:三元八会,自然成文。

方丈悬空,字字各现。

第十四说:得失由人,此文不灭;圣真宝之,镇太极宫中也。

《序目》说:《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书也。

《天皇》一卷,《地皇》一卷,《人皇》一卷,凡三卷,皆上古三皇时所授之书也。

作字似符文,又似篆文,又似古书。

各有字数。

神宝君所出,西灵真人所撰。

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

诸仙人授之,以藏诸名山石室,皆不具足,唯蜀郡峨嵋山具有此文。

昔仙人智琼以《皇文》二卷,见义起不能解,遂还之。

王公以帛公精勤所得,传之贤达,

这些经典一直流传至今。《大字序说》共有十四篇,是关于天文顺序的秘诀。《小有经下记》记载了十一卷,推究了经典的本源,分别了仪式,合起来共有十四卷。现在孟先生所记录的是他在山中传承的版本,仍然是十一卷。这两个版本并行于世。

抱朴子说:从前黄帝东行到青丘,经过风山,见到了紫府先生,接受了《三皇内文》。晋朝时,鲍靓在嵩山学道,于惠帝永康二年在刘君的石室中清斋,忽然有《三皇文》刻在石头上形成文字,于是依照经典用四百尺的绢布向玄天祷告并接受了它。后来也传授给了葛洪。根据《三皇经序》记载:鲍君所得的石室之文,与世间的不同,葛洪或许也同时接受了。陆先生当时所得的初传弟子孙游岳,只有四卷。孙游岳后来传给了陶先生。陶先生分析了支流,逐渐增加到十一卷,也就是山中传承的版本。

《命召咒文》说:三皇治理天下时,各自接受一卷来治理天下。有紧急情况时,都会召唤天地鬼神并命令他们,称为《三坟》。后来有八位帝王,接替三皇治理天下。每人各接受一卷,共八卷,称为“八索”。八帝治理时,邪鬼纷纷逃窜。黄帝记述这些内容来断绝邪恶。

◎七部并序

所谓的七部,是总括道教的教化方法,统摄玄门的正典,包罗各种技艺,综合众多文献。六综的辩论无法超越,五时的学说也无法比拟。看到这法海,无不成就真道;涉足这慈波,无不舍弃虚伪。

七部,现在根据《正一经》的顺序排列:第一是洞神部,第二是洞玄部,第三是洞真部,第四是太清部,第五是太平部,第六是太玄部,第七是正一部。前三部已经在三洞的义理中解释过了。现在解释后四部:说到太清,孟法师说:大道是气的凝结,清虚而体大,所以称为太清,以境界来命名经典。现在认为这部经典是从它所辅助的境界得名的,为什么呢?这部经典既然辅助洞神,洞境就是太清,所以称为太清。也不一定是为了展示,这部经典既然阐明了金丹之术,服用它的人可以远升太清,所以称为太清。

太平,太是极太,平是和平。说明六合太通为一,正平之气运行,所以《太平经》说:现在平气运行了。平也是安。又说:想要恢复古代的太平之法,先要安中气。又说: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才是太平。《尔雅》说:明,成也。这也可以解释为明。说明明君治理天下,成就万物,就是太平。有人解释三阶正为太平。有人解释景星出现称为太平。这些都是同一件事的解释。现在说明这部经典现世,能使六合同风,万邦共轨,君明物度,可以说是太平。

太玄,孟法师说是太玄都。现在老君已经隐居于太平之乡,也不清楚这是什么地方,必定不是摄迹还本,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吧?这部经典名为太玄,应当是崇玄的极致,以玄为太,所以称为太玄。如果说起自玄都,也不是没有这个意思。但七部都是如此,不仅仅是这部经典。

正一,《盟威经》说:正以治邪,一以统万。又说:法文者,法以合离,文以分理。这是说众生离本,所以称为离,所以下文说:反离还本,合真舍伪,由法乃成。说“统万”者,总摄一切,令得还真,所以下文说:一切学士,觉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戒也。《治邪文》说,众生根粗,去道赊邈。大道慈悲,立法训治,趣令心开,两半成一,一成无败,与常道合真。所以称为“正一法文”。

通称“部”者,以部分别为义。三部通称“太”,正一独称“正”者,因为三部辅于三洞大法,所以称为“太”。正一既然遍陈三乘,简异邪道,所以称为“正”。

◎四辅

△第一太清者太一为宗

《老君演说建丰经》说:微妙的旨意,出自太清。《天老秘谶经》说:生道实妙,人不释诚;释诚不倦,升太清也。《九君申明道要》说:《太清中经》,元始出来;出于老君,传付元君、九皇真人,祖习不绝,皆开此君也。《正一经》说:《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经四十六卷。这部经典所阐明的,多是金丹的要诀。又记载了纬候的仪轨,现在不详辩。根据黑录的记载,即汉安元年,太上以此经四十六卷付于天师,因此流传至今。

△第二太平者三一为宗

《老君所说》甲部第一说:学士习用其书,寻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玉纬》说:太平者,六合共行正道之号也。现在宛利世界九州八十一域,摆除六天,上问神人,详说古道,家国安宁,长居庆乐。丁部第四说:欲知吾道大效,付贤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与天地乃响应,是其大明效证验也。甲部第一又说:诵吾书,灾害不起,此古贤圣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说书有三等:一曰神道书,二曰核事文,三曰浮华记。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阴阳合,与神同门。核事文者,核事异同,疑误不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错乱不可常用,时时可记,故名浮华记也。又说: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时。故此《经》说应感而现,事已即藏。又说:圣主为治,谨用兹文;凡君在位,轻忽斯典。然其卷数,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按《正一经》说,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今此经流亡殆将欲尽。此之二经,并是盛明治道,及证果修因,禁忌众术等也。若是一百四十卷《洞极经》者,按《正一经》,此汉安元年太上亲授天师,流传兹目。若是甲乙十部者,按《百八十戒》说,是週赪王时,老君于蜀郡临邛县授于琅琊于吉,尔来又隐。近人相传说:海嵎山石函内有此经。自宋梁以来,求者不得。或往取之,每值风雨瞑暗,雷电激扬。至陈祚开基,又屡取不得。每至山所,风雨如故。至宣帝立,帝好道术,乃命太平週法师,讳智响往取此经。法师挺素清高,良难可序。受请至山,清斋七日,将就取经。未展之顷,朝云暗野,晓雾昏山。师拜礼进趋,天光开朗。乃命从人数十,齐心运力,前跪取函,函遂不得开。法师敛气开之,乃见此经,请还台邑。帝乃具礼迎接,安于至真观供养。经

放出巨大的光明,全国的人民都仰望着。皇帝命令法师在至真观公开讲经说法,以利于安定天下,当时被称为太平。从此以后,这部经文非常盛行。皇帝因为法师得到了这部经,所以称法师为太平法师,也就是藏靖法师的继承者。

△第三太玄者重玄为宗

《老君所说故经》说:玄玄是至道的根本。然而它的卷数也有不同。《正一经》说:《太玄道经》有二百七十卷。现在《玉纬》所撰写的只有一百三十五卷。而且并不全是本经,其他的部分已经失传。当时时机未到,这部经所阐述的,大致以玄为宗旨,所以《太玄经》说:无无就是道,意义极其玄妙。乐真人说:《道德五千文》是这部经的境界。旧说《道德经》有三卷。《玉纬》说:其中经文珍贵秘密,部分归入太清。也不清楚这个解释。根据《西升序》说:分为两篇,是河滨传授给汉文帝的。又说:《素书》二卷,是尹喜所接受的,总共有五卷。既然说有三个时期,玄靖法师将其分为三部,以《道德》二卷为宗旨,是先以道德为体,其宗旨是总括,因为经文内没有对扬的旨意。《西升》接下来以无欲为体,所以说应当持守上慧,源于妙真一。后来说既然盛明真一,所以以真一为体。其源流是,传授给尹生的五卷,逐渐增多,现在不再多说。通观一部,根据《正一经》说:太上亲自传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究是在汉安元年七月得到这部经。从此传世,直到今天。但其零落缺失,也是运回天府了。

△第四正一者真一为宗

《太上所说正一经》,天师自己说: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所谓新,是因为人们厌倦旧的东西,新的东西盛行,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学习正道去除邪道,仍然使用旧文,继承先前的经教,没有改造,也教人学仙,都使用上古的方法。王长担心后人改变法师,所以撰写传录文,名为《正一新出仪》。所以天师说:后世的男女,必定会改变我的法。贪财爱色,不施舍一切。你们将地狱当作家,应当各自谨慎!《正一经》说:《正一法文》一百卷,现在孟法师的录也是一百卷,总共十帙。不知道是否都是这部经。这部经所阐述的,总述三乘的用途。所以这部经说:《正一》遍陈三乘。王长所撰写的《新出之仪》四十卷,但还没有次序。王长随师升玄,当时多承口诀,只录为卷名,没有解释次序。其源流是,《玉纬》说:从前元始天王在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时,派玉童传给皇上先生白简青箓之文,自然得到此法。虚无先生传给唐尧,后来又由圣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说:从此以后,得到此文的有七千人。都飞龙玄升,或沦化潜引,无法全部记录。得道者将文藏在五岳,精思积感,先得到此文。此文极其妙,得到它随缘。文来或出自河洛,或戒经方,依因结果。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自降临,汉安元年五月一日,传授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传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同年七月七日,又传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根据《正一经治化品目录》说:《正目经》九百三十卷,符图七十卷,共一千卷。付给天师《正一》一百卷就在其中。后来教重,自然会显明道本。《尊卑经》说:真经要妙,其文无双,三十六万四千正言无数,不离正一。演气布化,《五千》为宗,真精要妙,三洞为最。然而此法虽然久远,论其盛行,起自汉朝。天师升天后,将此法传给子孙、弟子、嗣师、系师,以及诸天人一切内外至信者,修行传习。屡有传道之人,现在不一一记载。此文因此流传。谨按《正一经图科戒品》说:太清经辅洞神部金丹以下仙业;太平经辅洞玄部,甲乙十部以下真业;太玄辅洞真部,《五千文》以下圣业。《正一法文》宗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太平经》说:辅者,父也。现在说三太辅三洞,是取其事用相资,成生观解,像父亲能生一样。众生钝劣,听到深奥的教义不理解,更需要开说翼成,才能显悟,这就是扶替的意思。

◎十二部

十二部经,是通三乘的妙训,贯七部的鸿规;寻找它的人知道真,玩味它的人悟理;实在是出生死的津梁,入大道的途径。所以《正一经》说:三乘所修,各十二部。

十二部道义,通于三乘。现在以中乘为解释,其余可以类推。十二部是: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记传,第十一赞颂,第十二表奏。所谓本文,就是三元八会之书,长行元起之说,其例就是。紫微夫人说:三元八会之书,太极高真所有。本是始,是根。是经教的开始,文字的根。又是得理的元,万法的本。文是分,是理。既能分辨二仪,又能分别法相。既能理于万事,又能表诠至理。如木有文,也叫理。不叫真文,因为十二义通三乘真文教主中,洞非通义。神符,就是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神是不测的意思;符是符契的意思。说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若符契。玉诀,如河上释柱下之文,玉诀玉诀:对奥秘经文的阐幽释难。解金书的例就是。玉名无染,诀语不疑。说决定了知,更无疑染。灵图,如含景五帝之像,图局三一之形,其例就是。灵是妙;图是度。说度写妙形,传流下世。谱录,如生神所述三君,立本所陈五帝,其例就是。谱是绪;录是记。绪记圣人以为教法,也是绪其元起,使物录持。戒律,如六情、十恶的例就是。戒是解,是界,是止。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律是率,是直,是栗。率计罪愆,直而不枉,使惧栗。威仪,如斋法典戒,请经轨仪的例就是。威是俨嶷可畏,仪是轨式所宜,也是曲从物宜,为威法。方法,如存三守一,

制魄拘魂的例子就是这样的。方,指的是方向;法,指的是修行的节度。修身有一定的方向和节度。

众术,比如变丹炼石,化形隐景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众,指的是多;术,指的是道。这是追求至极的初步道路。

记传,比如道君的本业,皇人的往行的例子就是这样的。记,指的是记录;传,指的是传承。意思是记录本业,传承给学人。

赞颂,比如《五真新颂》、《九天旧章》的例子就是这样的。赞用来表达事情,颂用来歌颂德行,所以《诗经》说:颂,是赞美盛德的形容。也叫偈。偈,指的是休息。用四字、五字来休息。

表奏,比如六斋启愿,三会谒请的例子就是这样的。表,指的是表明;奏,指的是凑合。意思是表达心事,向上凑合大道。

通言部,指的是以部类为义,也以部别为名。意思是分别义类以相从。

无方释义,十二互通,从通制别,意思如前所述。

然而在十二部内,只有本文有通相、别相,因为十二部都是文字,是得理的根本,通称为本文。本文还是经的异名。

十二部既然通称为经,就是通相本文。在通相文内,则有一部是五篇真文,有生天立地的能力,是一切法的根本,是别相本文。

不能说十二部都是玉诀,另有一部是别相玉诀。其余部分也是如此。

又有长行为偈本称为本文的。其余二乘经望此可知。

本文是生法的根本,数自居前。既然生之后,就需要扶养,所以接下来是辩神符。

八会云篆,三元玉字,如果不熟悉炼化,怎么能有益处?所以需要玉诀,解释其理事。

众生愚钝,直接听到声教,不能悟解,所以设立图像,帮助表明。

圣功既然显现,如果不祖宗物情,容言假伪,所以需要其谱录。

这五条,生物义定,将要辅成,必须鉴戒,恶法文弊,宜前防止,所以有戒律。

既然舍俗入道,出家依附于师宝,需要善容仪,所以接下来是明威仪。

又前是防恶,宿罪未除,所以需要修斋轨仪,悔已生恶。

仪容既然善,宿根已净,需要进学方术,理期登真要。

假道术之妙,显乎记传,论圣习学,以次相从。

也是学功既然显著,名传竹帛,所以接下来是记传。

始自生物,终乎行成,皆可嘉称,所以接下来有赞颂。

又前言诸教,多是长行散说。今论赞颂,即是句偈。

结辞既然切,功满德成,所以需要表申灵府,如斋讫言功的例子,所以终乎表奏。

又前十一部,明出世之行;后之表奏,祛世间之灾。如三元涂炭,子午请命之流,皆关表。

◎三十六部

三乘之中,乘各有十二部,所以合成三十六部。

论其相摄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中乘具有二十四部,小乘唯十二部。为什么呢?因为大得兼小。

又大乘得学小,为遍行。小不得兼学大,所以止十二。中乘可知。

这是远论界内化门的意思。

再论三洞,就是会前三乘入此一乘,所以三洞、大乘唯一。

而又约三洞开三乘者,此欲示一乘之内,无所不包。

又云有二经不同:一者,太玄部《老君自然斋仪》云:经有三条:一曰天经,天真所修;二曰地经,洞天所习;三曰人经,世间所行三景之法。相通而成一,曰三乘。

三乘之用,各有十二部,交会相通,总曰三十六部。

十二条:一曰无为,二曰有为,三曰无为而有为,四曰有为而无为,五曰续爱,六曰断爱,七曰不断不续,八曰分段,九曰无断,十曰知微,十一曰知彰,十二曰适用。

当境而曰十二部。隐显兼施则有七十二部。

今谓此文所出前之三经,自可是教。后之十二,意在行也。

二者,正一所明十二者:一者心迹俱无为,二者心无为迹有为,三者心有为迹无为,四者舍家处人间,五者携家入川泽,六者出世与人隔绝,七者与世和光同尘,八者断欲斯断,九者不断而断,十者游空中,十一者在地下,十二者住天上。

三乘皆有十二,故成三十六部也。

释此文意,已在位业义科。

但此两经名味不同者,亦当教义自是一途之说耳。

太玄所出,多据于心;正一所明,通论心迹。

但太玄十二中第八一事言分段,考事涉迹,又不显十二部经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一-注解

三洞:指道教中的三洞经典,会前三乘入此一乘。

洞真:三洞之一,主要阐述不杂的真理,是道教中最高深的教义,旨在引导修行者达到无杂的境界。

洞玄:三洞之一,强调生天立地的功用,不滞于物,是道教中关于宇宙生成和运行的理论。

洞神: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如何通过修炼成为神明。

天宝君:道教中的高级神灵,被认为是《洞真》教义的教主,居住在玉清境。

灵宝君:道教中的高级神灵,被认为是《洞玄》教义的教主,居住在上清境。

神宝君:道教中的神祇,掌管灵宝经典。

三清:道教中的三位最高神,包括玉清、上清、太清三境,分别由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主宰。

龙章凤篆:指道教经典中的神秘文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道法。

玉简金书:道教经典的一种形式,通常用于记载重要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太上:道教中的至高神,通常指元始天尊或太上老君。

上真:道教中的高级神仙,地位仅次于太上。

中真:道教中的中级神仙,地位在上真之下。

下真:道教中的低级神仙,地位在中真之下。

灵宝: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灵宝天尊的道法。

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分别掌管天、地、人三界。

洞仙: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如何通过修炼成为仙人。

玉策: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如何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

三皇文: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三皇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天皇文内字: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天皇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地皇内记书文: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地皇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人皇文: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人皇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三皇经: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三皇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八帝之经: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八位帝王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灵宝一文: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灵宝天尊的道法。

五帝文: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五位帝王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洞神第六: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如何通过修炼成为神明。

皇文帝书: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天皇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三元八会: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三元八会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小有三皇文:道教经典中的一种,主要讲述三皇的道法和修炼方法。

天皇:道教中的神祇,掌管天界。

地皇:道教中的神祇,掌管地界。

人皇:道教中的神祇,掌管人界。

西灵真人:道教中的神祇,掌管灵宝经典。

小有之天:道教中的天界之一,位于小有山。

玉府:道教中的天界之一,位于玉京山。

蜀郡峨嵋山:道教中的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

智琼:道教中的仙人,曾传授《皇文》。

义起:道教中的仙人,曾试图解读《皇文》。

王公:道教中的仙人,曾传授《皇文》。

帛公:道教中的仙人,曾传授《皇文》。

三皇内文:古代道教经典之一,相传为黄帝所得,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药等多方面知识。

三坟:古代传说中的三皇所著的三部经典,分别由伏羲、神农、黄帝所传,内容涉及治理天下的道理。

八索:古代传说中的八帝所著的八部经典,内容涉及治理天下的道理,与“三坟”并称。

七部:道教经典的总称,包括洞神部、洞玄部、洞真部、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正一部,涵盖了道教的教义、修炼方法等内容。

太清:道教术语,指道的最高境界,清虚体大,象征着道的纯净与高远。

太平:道教术语,指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象征着道的普及与实现。

太玄:道教术语,指道的深奥与玄妙,象征着道的不可测度与神秘。

正一:指道教中的正一派,明十二种修行方法。

至真观:道教宫观名,唐代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常用于举行重要的道教仪式和讲经活动。

太平法师:指唐代著名的道教法师藏靖法师,因其弘扬《太平经》而得名。

太玄经:道教经典之一,以玄学为核心,强调‘无无曰道’,是道教哲学的重要文献。

正一经:道教经典,由天师张道陵所传,强调‘真一为宗’,是道教正一派的核心经典。

三乘:指道教中的大乘、中乘、小乘,各有不同的经典和教义。

十二部经:道教经典的分类体系,包括本文、神符、玉诀等十二类,涵盖了道教教义、仪式、修行方法等多个方面。

制魄拘魂:道教术语,指通过修炼控制魂魄,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方:指方法或方向,此处指修炼的具体方法和方向。

法:指法则或规律,此处指修行的规范和法则。

众术:指多种修炼方法,如炼丹、化形等。

记传:指道教中的记录和传承,论圣习学。

赞颂:指道教中的赞美和歌颂,嘉称圣功。

表奏:指道教中的表达和奏请,祛世间之灾。

通言部:指道教经典的分类,以部类为义,别其义类以相从。

本文:指道教经典的核心文本,是得理之本。

玉诀:指道教修炼的秘诀,解释经典中的理事。

图像:指道教中的图像,帮助信徒理解教义。

谱录:指道教中的谱系记录,记录圣人的事迹和传承。

戒律:指道教中的戒律,防止恶法文弊。

威仪:指道教中的礼仪规范,要求信徒有良好的仪容。

斋轨仪:指道教中的斋戒仪式,悔已生恶。

方术:指道教中的修炼方法,理期登真要。

三十六部:指道教经典的分类,三乘各有十二部,合成三十六部。

太玄部:指道教中的太玄部经典,包括天经、地经、人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一-评注

本文详细阐述了道教中‘三洞’的概念及其在道教教义中的重要地位。三洞不仅是道教经典的分类,更是道教修行者通往成仙之路的三个重要阶段。每个洞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分别对应不同的神灵和境界。

《洞真》强调不杂,即追求纯净无杂的真理,这是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洞玄》则关注生天立地的功用,不滞于物,体现了道教对宇宙生成和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洞神》涉及召制鬼神的能力,展示了道教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和应用。

本文还详细介绍了三洞的教主——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及他们各自居住的三清境。这些神灵和境界不仅是道教信仰的核心,也是道教修行者追求的目标。通过修行三洞教义,修行者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境界,最终达到成仙的目的。

此外,本文还提到了三洞经典的传承历史,从古代黄帝、帝喾、禹等历史人物,到后来的葛玄、郑思远、葛洪等道教重要人物,这些传承不仅体现了道教经典的悠久历史,也展示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三洞的详细阐述,不仅揭示了道教教义的深奥和博大,也展示了道教在中国宗教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通过对三洞的理解和修行,道教信徒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实现与道合一的最高理想。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教经典的三洞体系及其在道教修炼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洞包括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分别对应上清、灵宝、三皇三个层次的道法。这些经典不仅是道教修炼的理论基础,也是道教神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中提到的‘龙章凤篆’和‘玉简金书’是道教经典中的神秘文字和形式,象征着至高无上的道法。这些经典不仅是道教修炼的理论基础,也是道教神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上、上真、中真、下真等神仙体系的分级,反映了道教对神仙世界的严格等级划分。这种等级划分不仅体现在神仙的地位上,也体现在修炼的层次和方法上。

灵宝、三皇、洞仙、玉策等经典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道教的理论体系。这些经典不仅是道教修炼的理论基础,也是道教神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中提到的‘三皇文’、‘洞神’、‘天皇文内字’、‘地皇内记书文’、‘人皇文’等经典,进一步丰富了道教的理论体系。这些经典不仅是道教修炼的理论基础,也是道教神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元八会、小有三皇文等经典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道教的理论体系。这些经典不仅是道教修炼的理论基础,也是道教神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蜀郡峨嵋山、智琼、义起、王公、帛公等人物和地点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道教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人物和地点不仅是道教修炼的重要场所,也是道教神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介绍了道教经典的三洞体系及其在道教修炼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通过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展示了道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本文通过对道教经典的介绍,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文中提到的《三皇内文》、《三坟》、《八索》等经典,不仅是道教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典不仅记录了古代先贤的智慧和经验,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文中对“七部”经典的详细解释,揭示了道教教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一部经典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涵盖了道教的各个方面,从修炼方法到社会伦理,从宇宙观到人生观,无所不包。这种全面性和系统性,体现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文中对“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等术语的解释,展示了道教对道的理解和追求。这些术语不仅是道教的核心理念,也是道教修炼的目标和境界。通过对这些术语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道教的精髓和要义。

本文还通过对《太平经》等经典的介绍,反映了道教对社会和谐与安宁的追求。道教不仅关注个人的修炼和超脱,也关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怀,体现了道教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道教经典的介绍和解释,展现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这些经典不仅是道教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道教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唐代道教经典的传播与影响,尤其是《太平经》和《太玄经》的弘扬。通过‘帝命法师于至真观开敷讲说’的描述,可以看出唐代皇室对道教的重视,道教经典不仅是宗教修行的指南,也被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太平法师’的称号反映了道教法师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他们不仅是宗教领袖,也是文化传播者。

《太玄经》和《正一经》的提及,展示了道教经典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太玄经》以‘玄玄至道宗’为核心,强调‘无无曰道’,体现了道教哲学对宇宙本源的深刻思考。而《正一经》则以‘真一为宗’,强调‘学正除邪’,反映了道教在修行实践中对道德和心性的重视。这两部经典的不同侧重点,展示了道教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文本中还提到了‘三乘’和‘十二部经’,这是道教经典分类和修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乘’代表了道教修行的不同层次,从基础的戒律到高级的悟道,体现了道教修行的渐进性和系统性。‘十二部经’则是对道教经典的全面分类,涵盖了教义、仪式、修行方法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道教经典的体系化和规范化。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天师张道陵的传承和《正一经》的传播,这反映了道教在汉代以后的制度化发展。张道陵作为道教正一派的创始人,其传承的经典和仪式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一’一词不仅指代经典,也代表了道教的正统性和权威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唐代道教经典的传播与影响,还深入探讨了道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修行体系。通过对《太玄经》、《正一经》以及‘三乘’、‘十二部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教经典的分类和修行方法。道教经典分为三十六部,每部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修行方法。这些经典不仅是道教教义的核心,也是信徒修行的指南。

文中提到的‘制魄拘魂’、‘众术’、‘记传’、‘赞颂’、‘表奏’等术语,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通过这些术语,可以看出道教修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制魄拘魂’是道教修炼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控制魂魄,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众术’则是指多种修炼方法,如炼丹、化形等,这些方法各有其独特的功效和意义。

‘记传’和‘赞颂’则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记录和传承,道教教义得以流传和发扬光大。‘表奏’则是信徒向神明表达心愿和请求的方式,体现了道教信仰的虔诚和敬畏。

‘通言部’和‘本文’则是道教经典的分类和核心文本,通过这些分类和文本,信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修行道教教义。‘玉诀’、‘图像’、‘谱录’等则是帮助信徒理解教义的工具和方法。

‘戒律’、‘威仪’、‘斋轨仪’、‘方术’等则是道教修行中的规范和仪式,通过这些规范和仪式,信徒可以更好地修行和提升自己。

‘三十六部’和‘三乘’则是道教经典的分类和教义的层次,通过这些分类和层次,信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修行道教教义。‘三洞’和‘太玄部’则是道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经典,信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修行道教教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介绍了道教经典的分类和修行方法,还体现了道教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这些经典和修行方法,信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修行道教教义,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7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