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七部语要部-卷一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七部语要部-卷一-原文

◎连珠凡六十五首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味。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则精神驰鹜而不守。志气縻于趣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腑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

人之禀气,必有情性。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情出于性而情违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情之伤性,性之妨情,犹烟冰之与水火也。烟生于火,而烟郁火;冰生于水,而冰遏水。故烟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夫明者刳情以遣累,约欲以守贞。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美丽之华,不以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吴竿质劲,非筈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銛;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人不涉学,犹心之聋盲,不知远近。祈明师以放心术,性之蔽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也。当弈之思,有吹笙过者,乍而听之,则弈败矣。非弈道暴败,情有暂暗,笙滑之也。隶首,天下之善算也。有鸣鸿过者,弯弧掇之,将发未发之间,问以三五,则不知也。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奕秋之奕,隶首之算,穷微尽数,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鸿,而弈败算挠者,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也。

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于听也;鳖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瞽鳖之微,而听察聪明审者,用心一也。

善者,行之不可斯须离,可离,非善也。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类也;行不蹑履,是夷民也。今处显而修善,在隐而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倮跣也。

蘧瑗不以昏行变节,颜回不以夜浴改容。句践拘于石室,君臣之礼不替;冀缺耕于坰野,夫妇之敬不亏。斯皆慎乎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故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

昧暗之事,未有幽而不显,昏惑而行,未有隐而不彰。修操于明,行勃于幽,以为人不知也。若人不知,则鬼神知之。鬼神已知之,而云不知,是盗钟掩耳之智也。

若身常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媿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集。

仁爱附人,坚于金石。金石可销,而仁爱不离。则太王居邠,而人随之也。

水性宜冷,而有华阳温泉。犹曰水冷,冷者多也。火性宜热,而有萧丘寒焰,犹曰火热,热者多也。迅风扬波,高下相临,山隆谷洼,差以寻常,较而望之,犹曰水平,举大体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士,不足以论理。若握一世之法,以传百世之人,犹以一衣拟寒暑,一药治疵瘕也。若载一时之礼,以诽无穷之俗,是刻舟而求剑,守株而待兔。故制法者为理之所由,而非所以为治也。拘礼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也。成化之宗,在于随时;为治之本,在于因世。未有不因世而欲治,不随时而成化也。

言以译理,理为言本;名以订实,实为名源。有理无言,则理不可明;有实无名,则实不可辩。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实由名辩,而名非实也。故明者论言以寻理,不遗理而著言,执名以责实,不弃实而存名。是乃言理兼通,名实俱正。

灵气谓之神,休气谓之鬼,烦气谓之虫豸,杂气谓之禽兽,奸气谓之精邪。气之浊者,愚痴凶虐;气之刚者,高严壮健;气之柔者,仁慈敦笃。所以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万善之要者,道德孝慈功能也。万恶之要者,反道背德,凶逆贼杀也。若乃强然之善者,天亦福之。自然之善者,即可知也。若乃强然之恶者,天亦祸之。自然之恶者,即可知也。但有为小善者,勿为无福;为小恶者,勿为无祸。小善者,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为一善以至于万善,一一而皆有福应。既万善功满,乃为九天大帝。为小恶者,如积小以成大,从微至著,为一恶以至于万恶,一一而皆有祸应。既万恶业满,乃为薜荔狱囚众,永无原放之期也。

形者,气之聚也,气虚则形羸。神者,精之成也,精虚则神悴。形者人也,为万物之最灵;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最灵者是万物之首,大德者为天地之宗。万物以停育为先,天地以清净是务。故君子养其形而爱其神,敬其身而重其生。莫不禀于自然,从于自在,不过劳其形,不妄役其神。

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更相生,更相成。形神合同,可以长久。形者,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神之无形,难以自固;形之无神,难以自驻。若是形神相亲,则表里俱济。

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不知爱神,只知爱身。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即人死,车败则马奔,自然之至理也。

若乃养

其身,爱其神,自合于至真。

除其好,去其躁,自合于大道。

则有神有余而形不足者,亦有形有余而神不足者。

神有余者,贵也;形有余者,贱也。

假如石韫玉而山辉,水有珠而川媚,乃知形有神而遂灵,神有灵而乃圣。

是以庖牺、女娲、神农、夏后,蛇身人面,牛头虎足,虽非有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也。

阴阳粹灵,胎化而成,乃成乃生,乃性乃情。

所以性者阳也,情者阴也;性者静也,情者动也。

性有愚智,情有利欲。

性者,仁义礼智信也;情者,喜怒哀惧好恶欲也。

夫清净恬和,人之性也;恩宠爱恶,人之情也。

凡人不能爱其性,不能恶其情,不知浊乱躁竞多伤其性,悲哀离别多伤其情。

故圣人云:“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不失物之性情,乃自然性情之道者也。”

理好憎之情,则爱弗近也;和喜怒之性,则怨弗犯也。

故喜怒乱气,嗜欲伤性。

性之相近,习以之远。

如水性欲清,泥沙污之。

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与性相害,不可两立。

一起一废,不可俱兴,故圣人损欲而从其性也。

性同者相善,情同者相成。

扶其情者,害其神;为其贤者,困其性。

若是无其能者,无所求也。

无其能者,唯圣人耳。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

生死常也,确乎在天。

但禀以自然,则生死之道,无可而无不可也。

或未生而已死,或已死而重生;

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死而死;

或可以死而不死,或可以生而不生;

或有生而不如无生,或惜死而所以致死。

是以致死之地则生,致生之地则死。

或为知而不可以死,或为时而不可以生。

或云劳我以生,生者好物也,不可恶其生。

或云休我以死,死者恶物也,不可好其死。

凡人心非不好其生,不能全其生;非不恶其死,不能远其死。

草木反者,带甲而生;鸟兽驯者,守节而死。

经冬之草,覆而不死;在廪之粟,积而不生。

一溉之苗,死必在后;有蠹之木,死必在前。

卵生者轻清,生必在前;胎生者重浊,生必在后。

草生在英,木生在心。

及草木之死也,乃英心而无异。

鸟生乃在天,兽生乃在地。

及鸟兽之死也,乃天地以同归。

晴空之中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夜。

则知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故与时争者昌,与人争者亡。

是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者,以其不争也。

夫不祥者,人所不争;垢辱者,人所不欲。

能受人所不欲者则足矣,得人之所不争者则宁矣。

制生杀者,天也;顺性命者,人也。

非逆天者,勿杀也;非逆人者,勿伐也。

故王法当杀而不杀,纵天贼;当活而不活,杀天德。

为政如是,使后世攸长。

君子之立身,以玄德为父,以神明为母,清净为师,太和为友。

为虎为龙,与天地同终;为玄为默,与道穷极。

非时不动,非和不言。

图难为易,治之于根本,绝之于末也。

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

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也。

尚争贵武,威势流行,名盖天下,残委忠信,伐纪灭理,与善为怨,与鬼为仇,与恶为友,饮食重味,多积珍宝。

此为扬祸之人,危亡之大数。

故名在青云之上,身居黄泉之下矣。

执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机。

无为事主,无为事师。

寂若无人,至于无为。

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离咎,终不起殆也。

口舌者,祸患之宫,危亡之府;语言者,大命之所属,刑祸之所部也。

言出患入,言失身亡。

故圣入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处盛卑之谷,游大贱之渊,微为之本,寡为之根,恐惧为之宅,忧畏为之门。

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乱之本,存者亡之根。

上德之君,质而不文,不视不听,而抱其玄。

无心无意,若未生焉。

执守虚无,而因自然。

原道德之意,摖天地之情。

祸莫大于死,福莫大于生。

是以有名之名,丧我之橐,无名之名,养我之宅。

有货之货,丧我之贼;无货之货,养我之福。

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贫,咎莫大于僭,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残家。

天下有富贵者三:贵莫大于无罪,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知足之为足,天道之禄;不知足之为止,害乃及己。

五色重而天下爽,珠玉贵而天下劳,币帛通而天下倾。

是故五色者陷目之锥,五音者塞耳之锥,五味者截舌之斧。

言者万神之机关,非言无以序形,非言无以暢声,非言无以序真,非言无以化人。

言者瞩玄睹之像,非言何以序人?

言声而相须,形响而共俱。

大德者,受天下之大恶;大仁者,受天下之大辱。

能受天下之大恶,故能食天下之尊禄;能受天下之大辱,故能为天下之独贵。

奔想飞驰,迅于游鸟;荒动滞固,给疑给作急若两绞。

胶附素疏,坏之若流。

欲风速发,色火亦然。

婴发猛虎,恶光莫当。

欲之气移,不滑其族。

放散无常,解目染著。

累色至玄,亦不有足。

钓鱼不饵,纲而不缯,戈而不缴,钺而不煞。

虽为柯锋,而心不施。

有道者处之,有德者居之。

虎兕措爪而无所虑;鬼神同群而无所惧。

玃鸟鹦鸽,不相畏恐;狸犬兔鼠,不相避忤。

故君子自处,不群不党,不曜不动,不利不害,常守静不移,故成君子也。

任重唯重,其重心累;居藏不藏,其藏必涌。

好淫与淫,其淫唯昏;好帛与帛,终亡乃止。

凌谋不生,摄亦俱然。

摄心者若仰中著,止意者若以盗凌,昼夜怵怵,忧道不行。是以道人忧道不忧贫,忧行不忧身。

处恶不坏,居秽不尘,在弱不诤,临亭不望,期谓志业之行。可独修之道者,是故不行而知,不取而取,故曰取。

其味甘焉,和而谓养;其药善焉,众和乃医;其疾徒焉,先后乃所;其佃作焉,日足获矣。故累足成步,著备成德。接下举高,敷德以正。截他不修,勤于三道。三道讫备,通天达道。是故太初降于太始,太始降于太素。崇正匠者,其万备也。钟鼓鸣乎,非手不声。水中有像,非质不映。川谷有神,不呼不返。朴中有器,非匠不崇。子有长质,非功不苗。故道加一切。

从气满太虚,随前降对,有之以有,无之以无。道德圆入,不拘一切。众生假明而见其物,假声以听其音。非谓听见之所能,因前而有之。故道人修于假明之明,习于假声之声,故能听见而不可彰。体于未言之言,知于未声之声,故辩言而可极。是故真人所为处异,所造者返。何以故?盖知天道无亲,唯与善人。

养蚕贵叶,功乃就之;养神贵道,真乃可登。贵本尚末,上下通达;敬根重枝,天道可为。存母得子,可保终始;珍道保身,大道可因。守默不移,故能广载;执直不曲,故能道长。本法无也,质真若渝。抱一化元,存元以通其道,守本以致其子。故善道者吉,审己者达,察过者泰。忖短者思齐贤哲,贪高进,务先活。是以真人常以守一逊过,攘而无臂,动而不摇,高而不贵,故能常贵。

饰兵者不祥之器,严观者无厌之至。假使战胜,何益乎命?是以有道者贵于廉,无道者贵于贪。国贪则民病,好兵则民残。民残者,无道之极也。

去不修之道,故能长生;绝自圣之力,故能无极。祛外来之知,故能发大慧之慧;任自然之德,故能合大德之德。是以进可进之进,去可发之发,以斯之业,故能果耳。

质真者德,著德者真,积行者达,和气者圣。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故曰他心力也。是以道人行于不足,故能有足;处下不让,故能成高。夫欲兴太山之功,要须宽居乃得成高;为太极之道,要须广德乃能达道。故真人自卑下细,以致标远。

金处矿砾,性同内殊。两人同名,形性心别。狼彘贪侣,所求趣异。故安危心殊,所类各别。水之无味,万用崇之;土之无气,广载生物。故无味为味,无气为气,故成气味。处下居德,能为不失。

累丝至疋,累土至山,累业至圣,累灵至真。故万里之涉,累足乃达。云海中漂,明行自悦。敦朴易匠,是盈是显。冲而不厌,和而不嗄。正道易兴,而人反是。

气盈于内,弥耀于外。週流表里,津及百节。六甲错形,流灌丹元。敷道广成,无极太康。少而不老,昏而不耄。或先于人,或游太极。无形无色,非品而利。成之不居,故能大成。

伴豕而为群,徒游天下;伴羔而为党,交行野路。去留无趣,生死无在。愚恶侣行,通于天圣。无隐无伏,皆至神明。故真人治身,不淫不弊,绝荒闲原,炼神守一,赤子安宁,保国常道也。禾穑邪外,非种同茂,青苗共逸,无可分别。银鍮镴锡,同室而藏,遣不识任意之流,无可分别,唯有审顾之士,乃可了耳。是以真人审匠投身,而无有悮,顾比学士而师事之。何以故?非其审者,冰汤同爨,莫有全之。审己择交,而无漏败。

其日莫宵,长明不殆;其月莫亏,长登景曜。劫运到灭,坠会而没。是以道人托而不久,功而不处,自容自受,正气不离。

道成四生,广育万物;性入万类,因人成器。明行者器,贪饵者绝。是以道生一,德生二,人生三。故天生万物,以人为贵。人能知贵,可以成器。若不知贵,杂生其精。识斯理者,大通无极。夫真人者,不为而功高,不拔而德集。声而不答,动而不摇,五彩加形,不以曜其目;五甘入口,不以爽其味。故心流速于飞电,驰想急于风云。是故折心不在严刑,绝味不在五甘。故去而不为,天道阶津矣。

万筜之途,因路而达;珠罗之服,因针而成。故学道君子,非路而同趣,异居而同心。是以道不同,不相为谋。非其同行之路殊,而心见异,故以非同之同也。

石利伤腰,铁利伤身,宝利伤命,心利伤性。夫惟伤者,善或竞兹,异厉必申。故割利去伤,道必附将;举下取中,气必充养。无阶之期,大愿果常。积在元气,而布和大康。无英公子,善举硃场。由除烦结,累心道梁。会我无边,是乃无伤。

真人散玉华以却秽,金仙散日精以拂尘,八素虚映以赞灵,三元命仙以运冥。明气九回,神精八缠。若能夷遐心于床室,思神颜于自然,招灵景之幽华,荣朽老以长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七部语要部-卷一-译文

◎连珠凡六十五首

心神宁静则内心平和,内心平和则身体健全。心神躁动则内心动荡,内心动荡则身体受损。要想保全身体,首先要调理心神。因此,恬静平和地修养心神,则内心自然安宁;清静虚无地安放心灵,则不会被外界诱惑。

七窍是精神的窗户,志气是五脏的使者。耳目被声色所诱惑,鼻口被芳香所吸引。身体追求安逸舒适,情感也是如此,这样精神就会四处游荡而不守本分。志气被欲望所束缚,五脏就会动荡不安。嗜欲在外连绵不断,内心被堵塞,沉溺于荒淫的波涛中,徘徊于是非之地,这样的人不损害德行和生命的,实在是很少。

人禀受天地之气,必然有情性。性所感受到的是情,情所安放的是欲。情从性中生发,但情却违背性;欲从情中产生,但欲却伤害情。情伤害性,性妨碍情,就像烟与火、冰与水的关系。烟生于火,但烟却遮蔽火;冰生于水,但冰却阻碍水。因此,烟微弱时火旺盛,冰融化时水畅通。性纯正则情消退,情炽烈则性毁灭。明智的人通过割舍情欲来摆脱负担,节制欲望以保持纯正。饮食足以充饥补气,衣物足以遮体御寒,美丽的华服不会扰乱本性,哀乐的情感不会扰乱心神。处于知足的泉源,立于无害的岸边,这是保全本性的方法。

海蚌未被剖开时,明珠不会显露;昆竹未被折断时,凤凰的声音不会显现;情性未被锤炼时,神明不会显现。就像金木一样,金性包含水,木性藏有火。因此,炼金时水会流出,钻木时火会生起。人若能致力于学习,锤炼自己的性情,才能智慧就会显现。

吴国的竹竿质地坚韧,但没有箭羽就不算完美;越国的剑锋利无比,但没有淬火打磨就不算锋利;人天生怀有智慧,但不积累学习就无法成就。人不学习,就像心灵聋盲,无法分辨远近。祈求明师来开启心智,是因为本性被遮蔽了。

奕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当他正在思考棋局时,有人吹笙经过,他一时分心听笙,结果棋局就败了。不是棋艺突然变差,而是情感暂时被干扰,笙声扰乱了他。隶首是天下最擅长算数的人。当他正在计算时,有鸿雁飞过,他弯弓搭箭,准备射箭时,有人问他三五之数,他却答不上来。不是三五之数难算,而是他的心思被鸿雁扰乱。奕秋的棋艺,隶首的算数,都达到了极致,本无差错。然而,心思被笙声和鸿雁扰乱,导致棋局失败、算数出错,这是因为心思不专一,情感游移于外务。

盲人没有眼睛,但耳朵特别灵敏,专注于听觉;鳖没有耳朵,但眼睛特别敏锐,专注于视觉。盲人和鳖虽然微小,但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却非常敏锐,这是因为他们用心专一。

善行是不可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真正的善。人需要善行,就像头需要帽子,脚需要鞋子。头上不戴帽子,是越礼的行为;脚上不穿鞋子,是野蛮的表现。如今有人在显赫时修善,在隐晦时作恶,这就像早晨穿戴整齐,晚上却赤身裸体一样。

蘧瑗不会因为夜晚行走而改变节操,颜回不会因为夜晚沐浴而改变容貌。句践被囚禁在石室中,君臣之礼依然不废;冀缺在荒野中耕作,夫妇之敬依然不减。这些人都在细微之处谨慎行事,以善为枕而居。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改变心意,不会因为听不见而改变情感。因此,他们在居室中如同见客,进入空屋如同有人。

隐秘的事情,没有不显露的;昏惑的行为,没有不暴露的。在明处修持操守,在暗处放纵行为,以为别人不知道。如果别人不知道,鬼神却知道。鬼神已经知道了,却还说别人不知道,这是掩耳盗铃的愚蠢行为。

如果一个人常行善事,那么内心无忧虑,外无畏惧。独自站立时不会愧对自己的影子,独自睡觉时不会愧对自己的被子。上可以接应神明,下可以稳固人伦。德行遍及幽明,吉祥自然聚集。

仁爱依附于人,比金石还要坚固。金石可以销蚀,但仁爱不会离开。就像太王居住在邠地,人们都跟随他一样。

水的本性是冷的,但也有华阳温泉。虽然说是水冷,但冷的是大多数。火的本性是热的,但也有萧丘寒焰。虽然说是火热,但热的是大多数。疾风扬起波浪,高低相临,山高谷低,差别虽大,但总体上还是水平。

智者制定法则,愚者被法则所束缚。贤者改变礼制,不肖者被礼制所拘束。拘泥于礼制的人,不足以谈论大事;制定法则的人,不足以讨论道理。如果握着一世之法,传给百世之人,就像用一件衣服应对寒暑,用一味药治疗百病。如果用一时的礼制,去诽谤无穷的习俗,就像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因此,制定法则的人是治理的起点,但不是治理的根本。拘泥于礼制的人是教化的宗祖,但不是教化的根本。教化的根本在于顺应时势,治理的根本在于因应世事。没有不因应世事而想治理,不顺应时势而想教化的。

语言是用来表达道理的,道理是语言的根本;名称是用来确定实体的,实体是名称的源头。有道理而没有语言,道理就无法阐明;有实体而没有名称,实体就无法辨别。道理通过语言阐明,但语言不是道理本身;实体通过名称辨别,但名称不是实体本身。因此,明智的人通过语言来寻找道理,不遗漏道理而著书立说,通过名称来责求实体,不抛弃实体而保留名称。这样,语言和道理都通达,名称和实体都正确。

灵气称为神,休气称为鬼,烦气称为虫豸,杂气称为禽兽,奸气称为精邪。气浑浊的人,愚痴凶残;气刚强的人,高大威严;气柔和的人,仁慈敦厚。因此,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万善的根本是道德、孝慈和功能。万恶的根本是违背道德、背弃孝慈、凶残逆乱。如果是强行的善行,天也会赐福。自然的善行,可以预知。如果是强行的恶行,天也会降祸。自然的恶行,可以预知。但做小善的人,不要以为没有福报;做小恶的人,不要以为没有灾祸。小善就像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一件善事以至于万件善事,每一件都会有福报。当万善功德圆满时,就会成为九天大帝。做小恶的人,就像积小恶成大恶,从微小到显著,做一件恶事以至于万件恶事,每一件都会有灾祸。当万恶业力满时,就会成为薜荔狱中的囚徒,永无释放之日。

形体是气的聚集,气虚则形体衰弱。精神是精的成就,精虚则精神憔悴。形体是人,是万物中最灵性的;精神是生命,是天地的大德。最灵性的是万物之首,大德者是天地之宗。万物以生育为先,天地以清净为务。因此,君子养其形体而爱其精神,敬其身而重其生命。无不禀承自然,顺从自在,不过度劳累形体,不妄自役使精神。

形体是生命的工具,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没有精神,不能自生;精神没有形体,不能自成。形体和精神相互生成,相互成就。形体和精神合一,可以长久。形体是精神的居所,精神是形体的主宰。主人安静,精神就安居;主人躁动,精神就离去。精神无形,难以自固;形体无神,难以自驻。如果形体和精神相亲,则内外都能得到滋养。

人们只知道养形体,不知道养精神;不知道爱精神,只知道爱身体。殊不知形体是承载精神的车子。精神离去,人就死亡;车子损坏,马就奔逃,这是自然的至理。

若是养

修养自身,珍爱精神,自然能与至真之道相合。

摒弃嗜好,去除浮躁,自然能与大道相合。

于是有精神充沛而形体不足的人,也有形体健壮而精神不足的人。

精神充沛的人,是尊贵的;形体健壮的人,是卑贱的。

就像石头中蕴藏着美玉,山峦因此生辉;水中含有珍珠,河流因此妩媚。由此可知,形体有了精神才会灵动,精神有了灵性才能成为圣人。

因此,庖牺、女娲、神农、夏后这些古代圣王,虽然有着蛇身人面、牛头虎足的奇异外貌,并非普通人的模样,却具备大圣的德行。

阴阳的精粹灵气,通过胎化而成形,于是有了生命,有了性情。

所以,性属于阳,情属于阴;性是静的,情是动的。

性有愚笨与智慧之分,情有利益与欲望之别。

性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情指的是喜怒哀惧好恶欲。

清净恬淡是人的本性,恩宠与爱恶是人的情感。

普通人不能珍爱自己的本性,不能克制自己的情感,不知道混乱和浮躁会伤害本性,悲哀和离别会伤害情感。

所以圣人说:“顺应事物的人,事物也会顺应他;违背事物的人,事物也会违背他。不违背事物的本性,才是自然性情的道理。”

调理好憎恶的情感,爱就不会靠近;调和喜怒的性情,怨恨就不会产生。

所以喜怒会扰乱气息,嗜欲会伤害本性。

人的本性相近,但习惯使它们变得遥远。

就像水本性是清澈的,但泥沙会污染它。

人的本性是平和的,但嗜欲会伤害它。

嗜欲与本性相冲突,不能并存。

一起一落,不能同时兴盛,所以圣人减少欲望而顺从本性。

本性相同的人互相友善,情感相同的人互相成就。

放纵情感的人,会伤害精神;追求贤能的人,会困住本性。

如果没有能力,就不会有所求。

没有能力的人,只有圣人能做到。

生死的道理,掌握在人手中。

生死是常态,但决定权在天。

只要顺应自然,生死的道理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有的人还未出生就已经死去,有的人已经死去却又重生;

有的人不能生却生了,有的人不能死却死了;

有的人可以死却不死,有的人可以生却不生;

有的人活着不如死去,有的人珍惜死亡却因此导致死亡。

所以,导致死亡的地方反而能生,导致生的地方反而会死。

有的人因为智慧而不能死,有的人因为时机而不能生。

有人说,生是美好的,不应该厌恶生命。

有人说,死是可怕的,不应该喜欢死亡。

凡是人,没有不喜欢生命的,但不能保全生命;没有不厌恶死亡的,但不能远离死亡。

草木反季节生长,带着甲壳而生;鸟兽驯服,守节而死。

经过冬天的草,覆盖而不死;仓库里的谷物,堆积而不生。

一次浇灌的幼苗,死亡必然在后;有虫蛀的树木,死亡必然在前。

卵生的动物轻清,生必然在前;胎生的动物重浊,生必然在后。

草生在英,木生在心。

等到草木死亡时,英和心没有区别。

鸟生在天,兽生在地。

等到鸟兽死亡时,天地一同归于尘土。

晴空中有蠓蚋,因雨而生,见阳光而死;朽土上有菌芝,早晨生,晚上死。

由此可知,生是死的根源,死是生的根源。

天的道理是利而不害,圣人的道理是作为而不争。

所以,与时代争的人昌盛,与人争的人灭亡。

因此,即使有甲兵,也没有地方陈列,因为不争。

不祥的东西,人们不去争;污辱的东西,人们不想要。

能接受人们不想要的东西就足够了,得到人们不争的东西就安宁了。

控制生杀的是天,顺应性命的是人。

不违背天的人,不要杀;不违背人的人,不要伐。

所以,王法该杀而不杀,放纵天贼;该活而不活,杀害天德。

治理国家如此,才能使后世长久。

君子立身处世,以玄德为父,以神明为母,以清净为师,以太和为友。

成为虎或龙,与天地同终;成为玄或默,与道同极。

不合时宜不动,不合和顺不言。

把困难变为容易,治理根本,断绝末节。

行善的人自我奖赏,作恶的人自我惩罚。

所以,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

崇尚争斗和武力,威势流行,名声盖过天下,残害忠信,破坏纲纪,与善为敌,与鬼为仇,与恶为友,贪图美味,积累珍宝。

这是招祸的人,危亡的征兆。

所以,名声在青云之上,身体却在黄泉之下。

掌握道德的要点,稳固存亡的关键。

无为而治,无为而师。

寂静如无人,达到无为的境界。

确定安危的开始,明白去留的道理,这样才能保全自身,远离危险和灾祸,最终不会陷入困境。

口舌是祸患的宫殿,危亡的府邸;语言是命运的关键,刑祸的部门。

言语一出,祸患就进入;言语失误,生命就丧失。

所以,圣人说话时谨慎,发言时忧虑,常常像站在危险的冰面上,以大居小,以富居贫,处于盛衰的谷底,游走在大贱的深渊,微小的行为是根本,少言是根基,恐惧是居所,忧虑是门户。

福是祸的先兆,利是害的根源,治是乱的根本,存是亡的根源。

上德的君主,质朴而不华丽,不看不听,怀抱玄妙。

无心无意,仿佛未生。

执守虚无,顺应自然。

探究道德的深意,体会天地的情感。

祸莫大于死亡,福莫大于生命。

所以,有名声的名声,是丧失我的袋子;没有名声的名声,是养育我的住宅。

有财富的财富,是丧失我的贼;没有财富的财富,是养育我的福。

罪莫大于淫乱,祸莫大于贫穷,咎莫大于僭越,这三者是祸患的车轮,小则危害自身,大则毁灭家庭。

天下有三种富贵:贵莫大于无罪,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知足就是满足,是上天的赏赐;不知足就是停止,祸害就会降临。

五色繁重,天下疲惫;珠玉贵重,天下劳累;币帛流通,天下倾覆。

所以,五色是刺眼的锥子,五音是塞耳的锥子,五味是截舌的斧头。

言语是万神的机关,没有言语就无法表达形体,没有言语就无法畅达声音,没有言语就无法表达真理,没有言语就无法教化人。

言语是观察玄妙的形象,没有言语如何表达人?

言语和声音相互依存,形体和回响共同存在。

大德的人,承受天下的大恶;大仁的人,承受天下的大辱。

能承受天下的大恶,所以能享受天下的尊贵俸禄;能承受天下的大辱,所以能成为天下的独尊。

思绪奔涌,快如飞鸟;慌乱停滞,急如两绞。

胶附素疏,坏如流水。

欲望如风般迅速,色欲如火般炽烈。

婴儿般的发丝,猛虎般的眼神,恶光无法抵挡。

欲望的气息转移,不滑向它的族群。

放散无常,眼睛被染著。

累积色彩至玄妙,也不满足。

钓鱼不用饵,纲不结网,戈不缴械,钺不杀戮。

即使手握锋利的武器,心中也不施暴。

有道的人处之,有德的人居之。

虎兕放下爪子而无所顾虑;鬼神同群而无所畏惧。

玃鸟和鹦鹉,不相畏惧;狸猫、狗、兔、鼠,不相避让。

所以君子自处,不结党不结派,不炫耀不动摇,不追求利益不伤害他人,常守静而不移,因此成为君子。

承担重任,心就会沉重;隐藏不藏,隐藏的东西必然涌出。

好淫与淫乱,淫乱只会昏乱;好财与财富,最终会灭亡。

凌谋不生,摄亦俱然。

控制心灵的人就像仰望天空一样专注,停止杂念的人就像用刀割断绳索一样果断,日夜警惕,担心道不能实行。因此,修道的人担心道不能实行,而不担心贫穷;担心行为不端,而不担心身体。

处在恶劣环境中不被破坏,住在肮脏地方不被污染,处于弱势时不争辩,站在高处时不张望,这就是所谓的志向和事业的行为。能够独自修行的人,因此不需要行动就能知道,不需要获取就能得到,所以说获取。

它的味道甘甜,和谐就是滋养;它的药物有效,众人和谐才能医治;它的疾病转移,先后有序;它的耕作,每天都有收获。因此,积累脚步就能走远,积累准备就能成就德行。接受低处,举起高处,展示德行以正。截断他人的不修,勤于三道。三道完备,通天达道。因此,太初降于太始,太始降于太素。崇尚正道的匠人,万事具备。钟鼓鸣响,不是手不发声。水中有影像,不是物质不映照。川谷有神灵,不呼唤不回应。朴中有器物,不是匠人不推崇。你有优秀的品质,不是功劳不成长。因此,道加于一切。

从气满太虚,随前降对,有之以有,无之以无。道德圆入,不拘一切。众生假明而见其物,假声以听其音。不是听见的能力,因前而有之。因此,修道的人修于假明之明,习于假声之声,因此能听见而不可彰显。体于未言之言,知于未声之声,因此辩言而可极。因此,真人所处的地方不同,所创造的返回。为什么?因为知道天道无亲,只与善人。

养蚕贵在叶子,功才能成就;养神贵在道,真才能登高。贵本尚末,上下通达;敬根重枝,天道可为。存母得子,可保终始;珍道保身,大道可因。守默不移,因此能广载;执直不曲,因此能道长。本法无也,质真若渝。抱一化元,存元以通其道,守本以致其子。因此,善道者吉,审己者达,察过者泰。忖短者思齐贤哲,贪高进,务先活。因此,真人常以守一逊过,攘而无臂,动而不摇,高而不贵,因此能常贵。

装饰兵器是不祥之器,严观者无厌之至。假使战胜,何益于命?因此,有道者贵于廉,无道者贵于贪。国贪则民病,好兵则民残。民残者,无道之极也。

去除不修之道,因此能长生;断绝自圣之力,因此能无极。祛除外来之知,因此能发大慧之慧;任自然之德,因此能合大德之德。因此,进可进之进,去可发之发,以斯之业,因此能果耳。

质真者德,著德者真,积行者达,和气者圣。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因此说他心力也。因此,修道的人行于不足,因此能有足;处下不让,因此能成高。夫欲兴太山之功,要须宽居乃得成高;为太极之道,要须广德乃能达道。因此,真人自卑下细,以致标远。

金处矿砾,性同内殊。两人同名,形性心别。狼彘贪侣,所求趣异。因此安危心殊,所类各别。水之无味,万用崇之;土之无气,广载生物。因此无味为味,无气为气,因此成气味。处下居德,能为不失。

累丝至疋,累土至山,累业至圣,累灵至真。因此万里之涉,累足乃达。云海中漂,明行自悦。敦朴易匠,是盈是显。冲而不厌,和而不嗄。正道易兴,而人反是。

气盈于内,弥耀于外。週流表里,津及百节。六甲错形,流灌丹元。敷道广成,无极太康。少而不老,昏而不耄。或先于人,或游太极。无形无色,非品而利。成之不居,因此能大成。

伴豕而为群,徒游天下;伴羔而为党,交行野路。去留无趣,生死无在。愚恶侣行,通于天圣。无隐无伏,皆至神明。因此,真人治身,不淫不弊,绝荒闲原,炼神守一,赤子安宁,保国常道也。禾穑邪外,非种同茂,青苗共逸,无可分别。银鍮镴锡,同室而藏,遣不识任意之流,无可分别,唯有审顾之士,乃可了耳。因此,真人审匠投身,而无有悮,顾比学士而师事之。为什么?非其审者,冰汤同爨,莫有全之。审己择交,而无漏败。

其日莫宵,长明不殆;其月莫亏,长登景曜。劫运到灭,坠会而没。因此,修道的人托而不久,功而不处,自容自受,正气不离。

道成四生,广育万物;性入万类,因人成器。明行者器,贪饵者绝。因此,道生一,德生二,人生三。因此,天生万物,以人为贵。人能知贵,可以成器。若不知贵,杂生其精。识斯理者,大通无极。夫真人者,不为而功高,不拔而德集。声而不答,动而不摇,五彩加形,不以曜其目;五甘入口,不以爽其味。因此,心流速于飞电,驰想急于风云。因此,折心不在严刑,绝味不在五甘。因此,去而不为,天道阶津矣。

万筜之途,因路而达;珠罗之服,因针而成。因此,学道君子,非路而同趣,异居而同心。因此,道不同,不相为谋。非其同行之路殊,而心见异,因此以非同之同也。

石利伤腰,铁利伤身,宝利伤命,心利伤性。夫惟伤者,善或竞兹,异厉必申。因此,割利去伤,道必附将;举下取中,气必充养。无阶之期,大愿果常。积在元气,而布和大康。无英公子,善举硃场。由除烦结,累心道梁。会我无边,是乃无伤。

真人散玉华以却秽,金仙散日精以拂尘,八素虚映以赞灵,三元命仙以运冥。明气九回,神精八缠。若能夷遐心于床室,思神颜于自然,招灵景之幽华,荣朽老以长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七部语要部-卷一-注解

神静而心和:指精神宁静则内心平和,强调精神与内心的和谐关系。

七窍:指人体的七个孔窍,即眼、耳、鼻、口等,是精神与外界交流的窗口。

志气:指人的意志和精神状态,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

嗜欲:指过度的欲望和贪求,会导致内心堵塞和精神不安。

性贞则情销:指本性纯正则情感自然消减,强调本性与情感的关系。

炼金则水出:比喻通过修炼和锻炼,可以使内在的潜能得以显现。

吴竿:指吴地出产的竹竿,质地坚韧,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

越剑:指越地出产的剑,锋利无比,象征锐利和果断。

奕秋:古代著名的棋手,象征专注和技艺高超。

隶首:古代著名的数学家,象征精确和智慧。

瞽鳖:指盲人和鳖,象征专注和单一感官的敏锐。

仁爱:指仁爱之心,坚如金石,象征仁爱的持久和坚定。

灵气:指纯净的气,象征高尚的精神和道德。

休气:指停滞的气,象征消极和惰性。

烦气:指混乱的气,象征烦恼和不安。

杂气:指混杂的气,象征复杂和多样。

奸气:指邪恶的气,象征奸诈和邪恶。

形神:指形体和精神,强调形神合一的重要性。

至真:指最高的真理或道德境界,是道家追求的理想状态。

大道:指宇宙的根本规律或原则,道家认为顺应大道是达到和谐与平衡的关键。

庖牺、女娲、神农、夏后: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圣王或文化英雄,象征着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智慧。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宇宙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大力量。

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喜怒哀惧好恶欲:七情,指人类的基本情感和欲望。

清净恬和:指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是道家追求的生活态度。

顺物者物亦顺之: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也会顺应你,这是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生死之道:指生命的循环和宇宙的规律,道家认为生死是自然的一部分。

无为: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

玄德:指深奥的道德,是道家追求的高尚品质。

神明:指神灵或超自然的力量,道家认为与神明相通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太和:指宇宙的和谐状态,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五色、五音、五味:指感官的享受,道家认为过度追求感官享受会损害身心健康。

大德、大仁:指极高的道德和仁爱,是儒家和道家共同推崇的品质。

摄心:指收敛心神,专注于内心修炼。

止意:指停止杂念,专注于修行。

怵怵:形容内心不安、忧虑的样子。

道人:指修道之人,追求道德和智慧的人。

居秽不尘:指在污秽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清净。

在弱不诤:指在弱势时不与人争辩。

临亭不望:指在面临困境时不向外求援。

志业:指追求道德和修行的志向。

独修之道:指独自修行的道路。

不行而知:指不行动而知道。

不取而取:指通过不执着于外物而获得内心的满足。

和而谓养:指通过和谐来滋养身心。

众和乃医:指通过众人的和谐来治愈疾病。

先后乃所:指通过先后顺序来达到目的。

日足获矣:指通过每天的积累而获得成果。

累足成步:指通过积累小步而达到大目标。

著备成德:指通过积累德行而成为有德之人。

敷德以正:指通过展示德行来纠正错误。

三道:指天道、地道、人道。

通天达道:指通过修行达到与天道相通的境界。

太初:指宇宙的初始状态。

太始:指宇宙的开始阶段。

太素:指宇宙的基本元素。

崇正匠者:指崇尚正道的人。

钟鼓鸣乎:指钟鼓的声音。

水中有像:指水中的倒影。

川谷有神:指山川河流中的神灵。

朴中有器:指朴素的材料中蕴含着器物的潜力。

子有长质:指人有天赋的潜质。

非功不苗:指没有努力就不会有成果。

道加一切:指道的力量可以影响一切。

气满太虚:指宇宙中充满了气。

道德圆入:指道德的力量可以融入一切。

众生假明而见其物:指众生通过光明来看见事物。

假声以听其音:指通过声音来听见声音。

体于未言之言:指通过未说出口的话来理解。

知于未声之声:指通过未发出的声音来理解。

真人:指达到极高修行境界的人。

天道无亲:指天道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养蚕贵叶:指养蚕需要重视桑叶。

养神贵道:指养神需要重视道德。

贵本尚末:指重视根本和细节。

敬根重枝:指尊重根本和枝叶。

存母得子:指通过保护母亲来得到孩子。

珍道保身:指珍惜道德来保护自身。

守默不移:指保持沉默而不动摇。

执直不曲:指坚持正直而不弯曲。

本法无也:指根本的法则是无形的。

质真若渝:指本质真实如同水一样流动。

抱一化元:指抱持一元而化生万物。

存元以通其道:指通过保持元始来通达道。

守本以致其子:指通过保持根本来达到目标。

善道者吉:指遵循善道的人会得到吉祥。

审己者达:指审视自己的人会达到目标。

察过者泰:指审视过错的人会得到安宁。

忖短者思齐贤哲:指思考自己不足的人会向贤哲学习。

贪高进:指贪图高位而进取。

务先活:指首先要生存。

守一逊过:指保持谦逊而不犯过错。

攘而无臂:指没有手臂却能推开障碍。

动而不摇:指行动而不动摇。

高而不贵:指地位高而不自傲。

饰兵者不祥之器:指装饰兵器是不祥之物。

严观者无厌之至:指严厉的观察是没有止境的。

有道者贵于廉:指有道的人重视廉洁。

无道者贵于贪:指无道的人重视贪婪。

国贪则民病:指国家贪婪则民众受苦。

好兵则民残:指好战则民众受残害。

民残者,无道之极也:指民众受残害是无道的极致。

去不修之道:指放弃不修行的道路。

绝自圣之力:指放弃自以为圣的力量。

祛外来之知:指去除外来的知识。

任自然之德:指顺应自然的德行。

进可进之进:指可以前进的前进。

去可发之发:指可以去除的去除。

以斯之业:指通过这样的修行。

质真者德:指本质真实的人有德行。

著德者真:指有德行的人是真实的。

积行者达:指积累行为的人会达到目标。

和气者圣:指和谐的人会成为圣人。

不见而明:指不看见而明白。

他心力也:指通过他人的力量。

行于不足:指在不足中行动。

处下不让:指在低位不谦让。

兴太山之功:指建立伟大的功业。

宽居乃得成高:指通过宽容的居住而达到高位。

太极之道:指太极的道理。

广德乃能达道:指通过广泛的德行而达到道。

自卑下细:指从低微的细节开始。

以致标远:指通过细节达到远大的目标。

金处矿砾:指金子在矿石中。

性同内殊:指本质相同但内部不同。

两人同名:指两个人名字相同。

形性心别:指外形、性格和内心不同。

狼彘贪侣:指狼和猪贪婪的伴侣。

所求趣异:指追求的目标不同。

安危心殊:指安全和危险的心态不同。

所类各别:指所属的类别不同。

水之无味:指水没有味道。

万用崇之:指水被广泛使用。

土之无气:指土没有气息。

广载生物:指土广泛承载生物。

无味为味:指没有味道的味道。

无气为气:指没有气息的气息。

成气味:指形成味道和气息。

处下居德:指在低位保持德行。

能为不失:指能够保持不失去。

累丝至疋:指积累丝线成为布匹。

累土至山:指积累土成为山。

累业至圣:指积累行为成为圣人。

累灵至真:指积累灵性成为真人。

万里之涉:指万里跋涉。

累足乃达:指通过积累脚步而达到目标。

云海中漂:指在云海中漂流。

明行自悦:指明白行为而自我愉悦。

敦朴易匠:指敦厚朴素容易成为匠人。

是盈是显:指充实和显赫。

冲而不厌:指冲击而不厌倦。

和而不嗄:指和谐而不刺耳。

正道易兴:指正道容易兴起。

人反是:指人反而相反。

气盈于内:指气充满内部。

弥耀于外:指气在外表闪耀。

週流表里:指气在内外循环。

津及百节:指气滋润百节。

六甲错形:指六甲交错形成。

流灌丹元:指气流灌注丹田。

敷道广成:指道广泛成就。

无极太康:指无极和太康。

少而不老:指年轻而不衰老。

昏而不耄:指昏沉而不糊涂。

或先于人:指有时先于人。

或游太极:指有时游于太极。

无形无色:指没有形状和颜色。

非品而利:指不是物品却有利。

成之不居:指成就而不居功。

大成:指伟大的成就。

伴豕而为群:指与猪为伴成为群体。

徒游天下:指独自游历天下。

伴羔而为党:指与羊羔为伴成为党派。

交行野路:指在野外行走。

去留无趣:指去留没有趣味。

生死无在:指生死没有定数。

愚恶侣行:指愚昧和邪恶的伴侣。

通于天圣:指通达天圣。

无隐无伏:指没有隐藏和潜伏。

皆至神明:指都达到神明的境界。

真人治身:指真人治理自身。

不淫不弊:指不放纵不腐败。

绝荒闲原:指断绝荒废和闲散。

炼神守一:指修炼精神保持专注。

赤子安宁:指像婴儿一样安宁。

保国常道也:指保护国家的常道。

禾穑邪外:指庄稼在邪地外生长。

非种同茂:指不是同种却同样茂盛。

青苗共逸:指青苗共同生长。

无可分别:指无法区分。

银鍮镴锡:指银、铜、铅、锡。

同室而藏:指在同一房间中存放。

遣不识任意之流:指派遣不认识的人随意流动。

审顾之士:指审视和照顾的人。

真人审匠投身:指真人审视匠人并投身其中。

而无有悮:指没有错误。

顾比学士而师事之:指照顾并学习于学士。

冰汤同爨:指冰和汤在同一炉中煮。

莫有全之:指没有人能完全做到。

审己择交:指审视自己选择交往。

而无漏败:指没有遗漏和失败。

其日莫宵:指白天没有夜晚。

长明不殆:指长久光明不衰败。

其月莫亏:指月亮没有亏缺。

长登景曜:指长久登上光辉。

劫运到灭:指劫运到来而灭亡。

坠会而没:指坠落而消失。

道人托而不久:指道人寄托而不长久。

功而不处:指有功而不居功。

自容自受:指自我容纳和自我接受。

正气不离:指正气不离开。

道成四生:指道成就四种生命。

广育万物:指广泛养育万物。

性入万类:指本性融入万物。

因人成器:指通过人成为器物。

明行者器:指明白行为的人是器物。

贪饵者绝:指贪图饵料的人会断绝。

道生一:指道生出一。

德生二:指德生出二。

人生三:指人生出三。

天生万物:指天生成万物。

以人为贵:指以人为贵。

人能知贵:指人能知道贵。

可以成器:指可以成为器物。

若不知贵:指如果不知道贵。

杂生其精:指混杂生出精华。

识斯理者:指认识这个道理的人。

大通无极:指通达无极。

夫真人者:指真人。

不为而功高:指不行动而功高。

不拔而德集:指不拔除而德行聚集。

声而不答:指发出声音而不回答。

五彩加形:指五彩加在形体上。

不以曜其目:指不用来炫耀眼睛。

五甘入口:指五种甜味入口。

不以爽其味:指不用来爽口。

心流速于飞电:指心思流动快如闪电。

驰想急于风云:指思绪奔驰快如风云。

折心不在严刑:指折服心灵不在于严厉的刑罚。

绝味不在五甘:指断绝味道不在于五种甜味。

去而不为:指去除而不行动。

天道阶津矣:指天道如同阶梯和渡口。

万筜之途:指万条竹子的道路。

因路而达:指通过道路而达到。

珠罗之服:指珠子和罗纱的衣服。

因针而成:指通过针线而完成。

学道君子:指学习道的君子。

非路而同趣:指不是同一条路却有相同的兴趣。

异居而同心:指不同的居住却有相同的心。

道不同:指道不同。

不相为谋:指不互相谋划。

非其同行之路殊:指不是同行的道路不同。

心见异:指心思不同。

以非同之同也:指通过不同的相同。

石利伤腰:指石头锋利伤腰。

铁利伤身:指铁器锋利伤身。

宝利伤命:指宝物锋利伤命。

心利伤性:指心思锋利伤本性。

夫惟伤者:指只有受伤的人。

善或竞兹:指善良或者竞争。

异厉必申:指不同的严厉必须申明。

割利去伤:指割除锋利去除伤害。

道必附将:指道必然依附于将领。

举下取中:指从低下取中。

气必充养:指气必然充满滋养。

无阶之期:指没有阶梯的期限。

大愿果常:指大愿望常常实现。

积在元气:指积累在元气中。

而布和大康:指广泛分布和谐和太康。

无英公子:指没有英俊的公子。

善举硃场:指善于举起硃场。

由除烦结:指通过去除烦恼。

累心道梁:指积累心灵成为道的梁柱。

会我无边:指与我会合无边。

是乃无伤:指这就是没有伤害。

真人散玉华以却秽:指真人散发玉华来去除污秽。

金仙散日精以拂尘:指金仙散发日精来拂去尘埃。

八素虚映以赞灵:指八素虚映来赞美灵性。

三元命仙以运冥:指三元命仙来运转冥界。

明气九回:指明气九次回转。

神精八缠:指神精八次缠绕。

夷遐心于床室:指将遥远的心思放在床室中。

思神颜于自然:指思考神颜于自然。

招灵景之幽华:指招引灵景的幽华。

荣朽老以长存:指荣耀朽老以长久存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七部语要部-卷一-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强调了精神修养的重要性。文中提到‘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指出精神宁静是内心平和的基础,而内心平和则能保持形体的完整。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形神合一’的思想,强调精神与形体的和谐统一。

文中还通过‘七窍’、‘志气’等概念,进一步阐述了精神与形体的相互作用。‘七窍’是精神与外界交流的窗口,而‘志气’则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这种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中对人体和精神关系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中还通过‘嗜欲’、‘性贞则情销’等概念,探讨了欲望与情感的关系。指出过度的欲望会导致内心堵塞和精神不安,而本性纯正则情感自然消减。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欲望和情感的节制和调控。

文中还通过‘炼金则水出’、‘吴竿’、‘越剑’等比喻,强调了修炼和锻炼的重要性。指出通过修炼和锻炼,可以使内在的潜能得以显现,达到精神和形体的和谐统一。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我修养和内在潜能的重视。

最后,文中通过‘奕秋’、‘隶首’、‘瞽鳖’等典故,强调了专注和单一感官的敏锐。指出只有专注和单一感官的敏锐,才能达到精神和形体的和谐统一。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专注和技艺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强调了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形神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人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段古文融合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探讨了人性、情感、道德和自然规律的关系。文中提到‘至真’和‘大道’,体现了道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通过庖牺、女娲等神话人物的描述,强调了圣人的德行超越外在形态,内在的智慧和道德才是最重要的。

文中对‘阴阳’的论述,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解。阴阳的平衡与调和是达到和谐的关键,这与道家的‘无为’思想相呼应。‘仁义礼智信’和‘喜怒哀惧好恶欲’的对比,则体现了儒家对道德修养和情感控制的重视。

‘清净恬和’是道家追求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和谐。‘顺物者物亦顺之’则进一步阐述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文中对‘生死之道’的探讨,反映了道家对生命循环和宇宙规律的理解。生死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应过分执着或恐惧。‘无为’的思想则强调了顺应自然、不强求的生活态度。

‘玄德’和‘神明’是道家追求的高尚品质和境界,通过与神明相通,可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太和’则是宇宙的和谐状态,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文中对‘五色、五音、五味’的批评,反映了道家对感官享受的警惕,认为过度追求感官享受会损害身心健康。‘大德’和‘大仁’则是儒家和道家共同推崇的品质,体现了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人性、情感、道德和自然规律的探讨,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都强调了内在修养和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人追求内心平静和生活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修道之人的内心修炼和道德追求。通过收敛心神、停止杂念,修道之人能够在污秽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清净,在弱势时不与人争辩,在困境中不向外求援。这种内心的修炼不仅能够帮助修道之人获得智慧,还能通过不执着于外物而获得内心的满足。

文中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通过和谐来滋养身心,通过众人的和谐来治愈疾病。修道之人通过每天的积累而获得成果,通过积累小步而达到大目标,通过积累德行而成为有德之人。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行为上,也体现在精神和灵性上。

修道之人通过修行达到与天道相通的境界,理解宇宙的初始状态和基本元素。他们通过光明来看见事物,通过声音来听见声音,通过未说出口的话和未发出的声音来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普通的感官认知,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真人通过保持谦逊、不犯过错、不炫耀、不自傲,达到了常贵的境界。他们重视廉洁,反对贪婪和好战,认为国家贪婪和好战会导致民众受苦和受残害。真人通过放弃不修行的道路、放弃自以为圣的力量、去除外来的知识、顺应自然的德行,达到了无极的境界。

修道之人通过积累行为、和谐、德行,成为圣人。他们不行动而知道,不看见而明白,通过他人的力量来达到目标。真人在不足中行动,在低位不谦让,通过宽容的居住和广泛的德行而达到高位。他们从低微的细节开始,通过细节达到远大的目标。

修道之人通过积累丝线成为布匹,积累土成为山,积累行为成为圣人,积累灵性成为真人。他们通过万里跋涉、在云海中漂流、明白行为而自我愉悦,达到了充实和显赫的境界。他们冲击而不厌倦,和谐而不刺耳,正道容易兴起,而人反而相反。

修道之人通过气充满内部、在外表闪耀、在内外循环、滋润百节,达到了无极和太康的境界。他们年轻而不衰老,昏沉而不糊涂,有时先于人,有时游于太极。他们没有形状和颜色,不是物品却有利,成就而不居功,达到了伟大的成就。

修道之人通过与猪为伴、独自游历天下、与羊羔为伴、在野外行走,达到了去留没有趣味、生死没有定数的境界。他们与愚昧和邪恶的伴侣通达天圣,没有隐藏和潜伏,都达到神明的境界。真人治理自身,不放纵不腐败,断绝荒废和闲散,修炼精神保持专注,像婴儿一样安宁,保护国家的常道。

修道之人通过审视匠人并投身其中,没有错误,照顾并学习于学士,达到了冰和汤在同一炉中煮的境界。他们审视自己选择交往,没有遗漏和失败,白天没有夜晚,长久光明不衰败,月亮没有亏缺,长久登上光辉。他们寄托而不长久,有功而不居功,自我容纳和自我接受,正气不离开。

修道之人通过道成就四种生命,广泛养育万物,本性融入万物,通过人成为器物。他们明白行为的人是器物,贪图饵料的人会断绝。道生出一,德生出二,人生出三,天生成万物,以人为贵。人能知道贵,可以成为器物。如果不知道贵,混杂生出精华。认识这个道理的人,通达无极。

真人通过不行动而功高,不拔除而德行聚集,发出声音而不回答,行动而不动摇,五彩加在形体上不用来炫耀眼睛,五种甜味入口不用来爽口。他们心思流动快如闪电,思绪奔驰快如风云,折服心灵不在于严厉的刑罚,断绝味道不在于五种甜味,去除而不行动,天道如同阶梯和渡口。

修道之人通过万条竹子的道路、珠子和罗纱的衣服、学习道的君子,达到了不是同一条路却有相同的兴趣、不同的居住却有相同的心。他们道不同,不互相谋划,不是同行的道路不同,心思不同,通过不同的相同。

修道之人通过石头锋利伤腰、铁器锋利伤身、宝物锋利伤命、心思锋利伤本性,只有受伤的人,善良或者竞争,不同的严厉必须申明,割除锋利去除伤害,道必然依附于将领,从低下取中,气必然充满滋养,没有阶梯的期限,大愿望常常实现,积累在元气中,广泛分布和谐和太康。

真人通过散发玉华来去除污秽,金仙散发日精来拂去尘埃,八素虚映来赞美灵性,三元命仙来运转冥界,明气九次回转,神精八次缠绕,将遥远的心思放在床室中,思考神颜于自然,招引灵景的幽华,荣耀朽老以长久存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七部语要部-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7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