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七部名数要记部-卷一-原文
◎九守凡九篇
△守和第一
老君曰:天地未形,窅窅冥冥。浑而为一,自然清澄。凝浊为地,清微为天。离为四时。分为阴阳。精气为人,烦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骼根乎地,精神入其门,骨骼及其根,我尚何存?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者死,顺者生。故静寞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夫精神所受于天也,而骨骼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贵在守和。
△守神第二
老君曰:人之受天地变化而生也。一月而膏,二月而胞,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肺主鼻,肾主耳,心主舌,肝主眼,外为表,中为里。头之圆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星,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而人有兴居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电,肝为雷,以与天地相比类,而人之心为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月失其行,薄蚀无光;风雨非其时,毁折生灾;五星失其度,郡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阔且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劳而不息?人之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是故圣人内守而不失。
△守气第三
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越外,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即耳目精而视听明。五脏能属于心而无离,即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气意者,五脏之使候也。故耳目淫于声色,则五脏摇动而不定,血气淫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弗越,诚使其耳目清明玄达,无所诱慕,气意虚无和静而少嗜欲,五脏便利,精神内守,形体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何足见也!故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历爽;趋舍滑心,使性飞扬。故嗜欲使人之气衰杀,好憎使人之心劳倦。疾至,即志气日耗也。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谓也。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长得生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自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敢极,即失至乐矣。
老君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过也。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圣人尊之弗敢越。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抱德养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人。即神以求,无不得也;即神以为,无不成也。
△守仁第四
老君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死生即意不慑,同变化即明不眩。夫至人倚不立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端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而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止以义,而不可悬以利。君子义死,不可以富贵留。故为仁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况于无为者乎!无为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量。夫上观至人之论,源道德之意,以考世俗之行,乃足薄也。
△守简第五
老君曰: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比之身即贱。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蔽寒。适情辞余,不贪多积。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泰一,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为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故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乎外内之府者,不可诱以势。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也!
△守易第六
老君曰:古之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弗欲而不拘,心有弗乐而不有。无益于情者,不以累德;不便于性者,不以滑和。不纵身肆意,度制可以为天下仪。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弗有,委万物而弗利,岂为贵贱贫富失其性命哉!若然,可谓能体道矣。
△守清第七
老君曰:人所受形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其所以为制者异也。神者,知之源也,神清即知明。知者,心之府也,知公即心平。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净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制物之情,故用者必假之于弗用也。夫鉴明者,尘垢弗污染也;神清者,嗜欲弗<身除>著也
故心有所至,神既然之,反之于虚,即消烁灭息矣!此圣人之游也。故治天下者,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已。
老君曰: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贪污之心无由生。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不以趋行求者也。诚违乎性命之情,仁义自付。若夫神无所奄,心无所载,通同修达,澹然无事。势利不能诱也,声色不能淫也,辩者不能说也,知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乃真人之道也。夫生生者不死,化物者不化。不达乎此,虽知统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金石,犹无益于天下,故圣人不失所守。
老君曰: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处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得安其位。养生以安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墐,五脏无积气,祸福弗能挠滑,毁誉弗能尘累。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人不待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峻。故小有所志者,必大有所忘。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倦苦吾情,精若泉源,虽欲勿衰,其可得耶?今盆水清之终日,不能见尘祇,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之象。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
老君曰:上圣法天,其次尚贤,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贤者,疑惑之源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待,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故圣人以静为治,以动为乱。故曰:勿惑勿撄,万物将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谓之天道。
△守盈第八
老君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稸。怀天下之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伐,小者居傲凌下,用心奢广,譬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是以圣人以道损之,执一无为,不损冲气。见小守柔,退而无为,法于江海。江海弗为,百川自归,故能成其大;圣人弗强,万兆自归,故能成其王。为天下牝,故能不死。人自爱,故能成其贵。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以自轻,自轻则功名不成。天之道,大以小成,多以少生。故圣人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也。天之道,抑高举下,损有余,奉不足。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清净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为者,见不足也。见下者故能致其高,见不足者故能成其贤。跂者不立,矜者不长。强梁者死,满溢者亡。飘风骤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飘风骤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地,故不得不夺。是以圣人执雌牝,去此奢泰,不敢行强梁之气。执雌牝,故能立其雄;不敢奢泰,故能长久也。
老君曰:天道极即盈,盈即损,日月是也。故圣人保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自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贱。众人为之,故弗能成;执之故弗能得。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不执即得,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瀍。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即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是故聪明俊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勇骁力守以畏,贵富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守弱第九
老君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能至于无乐也,即无不乐也,即至乐极矣。是以内乐而外不乐,以乐内者也,故有以自乐也,即至贵乎天下。所以然者,因天下而为天下也。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即万物备矣。故达于心术之论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财货,不贪势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贪骄多欲之人,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智,立高于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淫而不还,形闭口距,即无由入矣,是以时有盲妄之患。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如此,则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
老君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者也。故有若无,实若虚,治其内不知其外。明白入素,无为而复朴。体性抱神,以游天地之间。芒然彷徉尘埃之外,逍遥无事之业。机械知巧,弗载于心。审于无假,不与物迁。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于内,通远归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弗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辨。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用。如光之不耀,如景之不炎。以道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虚,清静而无为。以死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方。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行。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知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
所以能假乎道者也。
使神阳达而不失于充,日夜无阴而与物为春,即是合而生时于心者也。
故形有靡而神未尝化,以不化应化,千变万化。
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
化者复归于无形者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者也。
故生者未尝其生,化者未尝其化。
此真人之游也,纯粹素朴之道矣。
◎十三虚无
老君曰:生从十三: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顿、时、和、啬。
一曰遗形忘体,恬然若无,谓之虚。
二曰损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
三曰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
四曰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五曰深居闲处,功名不显,谓之微。
六曰去妻离子,独与道游,谓之寡。
七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谓之柔。
八曰缓形从体,以奉百事,谓之弱。
九曰憎恶尊荣,安贫乐辱,谓之卑。
十曰遁盈逃满,衣食粗疏,谓之损。
十一曰静作随阳,应变却邪,谓之时。
十二曰不饥不渴,不寒不暑,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不疾不迟,谓之和。
十三曰爱视爱听,爱言爱虑,坚固不费,精神内守,谓之啬。
◎七报
真人曰:负阴抱阳,因缘各异。舍死得生,果报不同。为善善至,为恶恶来。如影随形,毫分无谬。善恶多端,福报难数。大而言之,其标有七:
一者先身施功布德,救度一切。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必得化生福堂,超过八难。受人之庆,天报自然。
二者先身好学,志合神仙,崇奉玄科,敬信灵文,念善改恶,立行入真。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得接帝皇,名书紫简,上升玉晨。
三者先身乐道,不惮苦寒,随师执役,唯劳为先,饥渴务效,不生怨言。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得策飞綍,游宴五岳,秉虚落烟。
四者先身真洁,不淫不奸,不贪不欲,见色无欢,心如死灰,执固道源。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得报灵人,超度三涂,五苦不经。
五者先身施善,愿天普隆,同得升度,去离八难,众身不过,已身不安,割巳之服,以拯穷寒,捐粮饷鸟,遗物空山。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四司称善,感彻玉皇,书名紫简,礼补上仙。
六者先身忠孝,恭奉尊亲,崇敬胜巳,宗礼师君,腹目相和,如同一身,心无嫉妒,口无轻言,内外齐并,动止合真。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得受灵入,不经三涂,超过八难,善善相注,福福相资。
七者生世不良,怀恶抱奸。攻伐师尊,訾毁圣文,不崇灵章,疑二天真。外形浮好,假求华荣。口是心非,行负道源,窃盗经书;不盟而宣;泄露秘诀,流放非真。今身所行,与先不异。违科犯忌,身入罪源。七祖横罗,责及穷魂。身死负掠,食火践山。三途五苦,万劫不原。楚挞幽夜,痛切其身。
夫欲修学,熟寻此文。改恶行善,速登神仙。
◎七伤
真人曰:学贵六合,宜慎七伤。
第一之伤:带真行伪,淫色丧神,魂液泄漏,精光枯干。气散魄零,骨空形振,神泣穷府,上闻天关。真仙远逝,则与凡尘结因。土府同符,岂复得仙?
第二之伤:外形在道,皮好念真,而心抱阴贼,凶恶内臻。愿人破败,嫉贤妒能。口美心逆,面欢内嗔。形论得失,妄造罪原。毁慢同学,攻伐师友。三官所记,标为恶门,仙真高逝,邪魔攻身。走作形景,飞散体神,故令枉横,极其恶源。考满形灰,灭已九泉,图有玄名,岂保自然。
第三之伤:饮酒洞醉,损气丧灵。五府攻溃,万神振惊。魂魄飞散,内外朽零。本室空索,赤子悲鸣。真仙高逝,邪魔入形。如此之学,徒损精诚。虽有玄记,空失玉名。神升上宫,身灰幽冥。恍惚求延,年焉久停?
第四之伤:行不引物,责人宗匠。心忽口形,骂詈无常。嗔喜失节,性乖不恒。气激神散,内真飞杨。魄离魂游,九孔尘埃,五府奔丧。皆由性之不纯,行之不祥。真仙高逝,外疴入形,如此之学,将欲何蒙?虽有玄图,不免斯殃,望仙日悠,地里日长。
第五之伤:或玄图表见,得受宝经;或运遇灵师,启授神文,而不依科盟,形泄天真。未经九年,投刺名山。使青宫有录,金阙结篇。便传于人,流散世间。轻真泄宝,考结己身。图有玄名,反累七玄。仙道高逝,身死幽泉,长充鬼责,万劫不原。
第六之伤:身履殗秽,灵关失光。五神飞散,赤子骞扬。邪魔来攻,内外交丧。如此之学,望成反伤。真仙高逝,空景独沦于溷浊,仙胡可冀?
第七之伤:啖食六畜之肉,杀害足口之美。臭气充于脏腑,伐生形于非己。真气扰于灵门,游神骇于赤子。魂魄游于宫宅,浊滞缠于口齿。仙真高登于玉清,己身沉顿于地里。图有玄名帝简,亦不免于不死。
高圣帝君曰:为学之本,当以七伤为急。既得瞻眄洞门,披睹玉篇,不犯七伤之禁,将坐待灵降,白日升晨。如外勤存学,内不遣于《七伤》者,此将望成而反败,期生而反亡,希吉而反凶,求飞而反沉。灵仙游于高清,五神散于八荒,赤子号泣于中宅,游魂悲鸣于玄宫。故仙相有成败,上学有《七伤》。笃尚之士,熟精其真。诸有神挺应图,琼胎紫虚,名题东华,得见《七伤》检文。自无。此神挺灵篇不可得妄披,宝文不可得而看。得见此文,皆玄质合仙。九年修得,克得飞行玄虚,上升玉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七部名数要记部-卷一-译文
◎九守共九篇
△守和第一
老君说: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一片深远幽暗的状态。混沌一体,自然清澈。浑浊凝结为地,清微上升为天。分离出四季,分为阴阳。精气形成人,烦气形成虫。刚柔相济,万物才得以生长。精神来源于天,骨骼扎根于地,精神进入其门,骨骼达到其根,我还有什么存在?所以圣人效法天顺应地,不拘泥于世俗,不受人诱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阴阳为纲,以四季为纪。天静而清,地定而宁,万物失去这些就会死亡,顺应这些就会生存。所以静寞是神明的居所,虚无是道的所在。精神受于天,骨骼禀于地。所以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负阴而怀抱阳,冲气以和为贵,所以贵在守和。
△守神第二
老君说: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形成膏,二月形成胞,三月形成胚,四月形成胎,五月形成筋,六月形成骨,七月形成形体,八月开始活动,九月开始躁动,十月出生。形体形成后,五脏也随之形成。肺主鼻,肾主耳,心主舌,肝主眼,外为表,中为里。头圆象征天,足方象征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星,三百六十日,人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兴居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电,肝为雷,与天地相比类,而人的心为主宰。耳目如日月,血气如风雨。日月失其轨道,就会发生日食月食而无光;风雨不合时宜,就会毁折生灾;五星失其度数,郡县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阔且大,尚且节制其光明,爱惜其神明。人的耳目,怎能长久劳作而不休息?人的精神,怎能驰骋而不疲惫?所以圣人内守而不失。
△守气第三
血气是人的精华;五脏是人的精气。血气专注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实而嗜欲少,嗜欲少则耳目精明而视听清晰。五脏能归属于心而不分离,则气意强盛而行为不偏,精神旺盛而气不散,听无不闻,视无不见,做无不成,祸患无从进入,邪气不能侵袭。所以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孔窍是精神的窗户,气意是五脏的使者。所以耳目沉迷于声色,则五脏摇动而不定,血气淫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来临,虽如丘山,也无法识别。所以圣人爱惜而不越界,使其耳目清明玄达,不受诱惑,气意虚无和静而少嗜欲,五脏便利,精神内守,形体不越界,即使观察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又何足见也!所以走得越远,知道的越少,说明精神不可外淫。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不爽;趋舍滑心使性飞扬。嗜欲使人的气衰杀,好憎使人的心劳倦。疾病到来,志气日渐消耗。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天年,是因为生生不息。唯有不以生为事者,才能长久生存。天地运行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能知。我在天下也是一物,而物也是物,物与物之间,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憎死不可辞,贱之不可憎,贵之不可喜;自其资而宁之,不敢极也。敢极,则失至乐矣。
老君说:所谓圣人,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哀乐是德的邪;好憎是心的累;喜怒是道的过。所以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心是形的主宰;神是心的宝物。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所以圣人尊之不敢越。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抱德养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己。所以称为至人。即神以求,无不得也;即神以为,无不成也。
△守仁第四
老君说:轻天下则神无累,细万物则心不惑,齐死生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不眩。至人倚不立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端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而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止以义,而不可悬以利。君子义死,不可以富贵留。所以为仁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何况无为者乎!无为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量。上观至人之论,源道德之意,以考世俗之行,乃足薄也。
△守简第五
老君说: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比之身即贱。所以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蔽寒。适情辞余,不贪多积。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泰一,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为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所以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乎外内之府者,不可诱以势。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也!
△守易第六
老君说:古之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弗欲而不拘,心有弗乐而不有。无益于情者,不以累德;不便于性者,不以滑和。不纵身肆意,度制可以为天下仪。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弗有,委万物而弗利,岂为贵贱贫富失其性命哉!若然,可谓能体道矣。
△守清第七
老君说:人所受形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其所以为制者异也。神者,知之源也,神清即知明。知者,心之府也,知公即心平。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净也。所以神清意平,乃能制物之情,故用者必假之于弗用也。鉴明者,尘垢弗污染也;神清者,嗜欲弗著也。
所以心有所至,神既然之,反之于虚,即消烁灭息矣!这是圣人的游历。所以治理天下的人,必须通达性命的实情然后才可以。
老君说:所谓圣人,只是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制自己,而贪污之心无从产生。所以能够拥有天下的人,必定不是以天下为目标的;能够拥有名誉的人,必定不是以趋行求得的。诚然违背性命的实情,仁义自然附身。至于神无所遮蔽,心无所承载,通同修达,澹然无事。势利不能诱惑,声色不能淫乱,辩者不能说服,知者不能动摇,勇者不能恐吓,这才是真人的道。生生者不死,化物者不化。不达于此,虽然知道统御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金石,仍然无益于天下,所以圣人不失所守。
老君说:静漠恬淡,是用来养生的;和愉虚无,是用来处德的。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得安其位。养生以安世,抱德以终年,可以说是能体道了。如果这样,血脉无郁结,五脏无积气,祸福不能挠滑,毁誉不能尘累。没有这样的世道,谁能济世呢?有这样的人不待时,身犹不能脱,又何况无道呢!眼睛能察秋毫之末的人,耳朵听不见雷霆之声;耳朵能调玉石之音的人,眼睛看不见太山之峻。所以小有所志的人,必大有所忘。现在万物之来,擢拔吾性,倦苦吾情,精若泉源,虽欲勿衰,其可得耶?现在盆水清之终日,不能见尘祇,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之象。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
老君说:上圣法天,其次尚贤,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贤者,疑惑之源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待,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所以圣人以静为治,以动为乱。所以说:勿惑勿撄,万物将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谓之天道。
△守盈第八
老君说: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稸。怀天下之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伐,小者居傲凌下,用心奢广,譬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所以圣人以道损之,执一无为,不损冲气。见小守柔,退而无为,法于江海。江海弗为,百川自归,故能成其大;圣人弗强,万兆自归,故能成其王。为天下牝,故能不死。人自爱,故能成其贵。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以自轻,自轻则功名不成。天之道,大以小成,多以少生。所以圣人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也。天之道,抑高举下,损有余,奉不足。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清净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为者,见不足也。见下者故能致其高,见不足者故能成其贤。跂者不立,矜者不长。强梁者死,满溢者亡。飘风骤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飘风骤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地,故不得不夺。所以圣人执雌牝,去此奢泰,不敢行强梁之气。执雌牝,故能立其雄;不敢奢泰,故能长久也。
老君说:天道极即盈,盈即损,日月是也。所以圣人保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自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贱。众人为之,故弗能成;执之故弗能得。所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不执即得,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所以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瀍。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即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所以聪明俊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勇骁力守以畏,贵富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守弱第九
老君说: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能至于无乐也,即无不乐也,即至乐极矣。所以内乐而外不乐,以乐内者也,故有以自乐也,即至贵乎天下。所以然者,因天下而为天下也。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即万物备矣。所以达于心术之论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所以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所以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财货,不贪势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所以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贪骄多欲之人,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智,立高于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淫而不还,形闭口距,即无由入矣,是以时有盲妄之患。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所以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如此,则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
老君说: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者也。所以有若无,实若虚,治其内不知其外。明白入素,无为而复朴。体性抱神,以游天地之间。芒然彷徉尘埃之外,逍遥无事之业。机械知巧,弗载于心。审于无假,不与物迁。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于内,通远归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弗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辨。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用。如光之不耀,如景之不炎。以道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虚,清静而无为。以死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方。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行。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知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
所以能够借助道的力量。
使精神阳气通达而不失于充实,日夜无阴而与万物共处春天,这就是合而生于心的时候。
所以形体有消亡而精神未曾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千变万化。
千变万转,而未曾有极限。
变化者最终归于无形,不变者与天地共存。
所以生者未曾真正生,变化者未曾真正变化。
这是真人的游历,纯粹朴素的道。
◎十三虚无
老君说:生命从十三种状态开始: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顿、时、和、啬。
第一种:遗弃形体,忘却身体,恬然若无,称之为虚。
第二种:减少心思,放弃意念,废除虚伪,去除欲望,称之为无。
第三种:专心积累精神,不与外物混杂,称之为清。
第四种:回归精神,服食气息,安定而不动,称之为静。
第五种:深居简出,功名不显,称之为微。
第六种:离开妻子和孩子,独自与道游历,称之为寡。
第七种:呼吸中和,滑润细微,称之为柔。
第八种:缓慢形体,顺从身体,以应对百事,称之为弱。
第九种:憎恶尊荣,安于贫穷,乐于受辱,称之为卑。
第十种:逃避盈满,衣食粗疏,称之为损。
第十一种:静作随阳,应变却邪,称之为时。
第十二种:不饥不渴,不寒不暑,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不疾不迟,称之为和。
第十三种:爱视爱听,爱言爱虑,坚固不费,精神内守,称之为啬。
◎七报
真人说:负阴抱阳,因缘各异。舍死得生,果报不同。为善善至,为恶恶来。如影随形,毫分无谬。善恶多端,福报难数。大而言之,其标有七:
第一种:前世施功布德,救度一切。今世所行,与前世无异。必得化生福堂,超过八难。受人之庆,天报自然。
第二种:前世好学,志合神仙,崇奉玄科,敬信灵文,念善改恶,立行入真。今世所行,与前世无异。得接帝皇,名书紫简,上升玉晨。
第三种:前世乐道,不惧苦寒,随师执役,唯劳为先,饥渴务效,不生怨言。今世所行,与前世无异。得策飞綍,游宴五岳,秉虚落烟。
第四种:前世真洁,不淫不奸,不贪不欲,见色无欢,心如死灰,执固道源。今世所行,与前世无异。得报灵人,超度三涂,五苦不经。
第五种:前世施善,愿天普隆,同得升度,去离八难,众身不过,已身不安,割己之服,以拯穷寒,捐粮饷鸟,遗物空山。今世所行,与前世无异。四司称善,感彻玉皇,书名紫简,礼补上仙。
第六种:前世忠孝,恭奉尊亲,崇敬胜己,宗礼师君,腹目相和,如同一身,心无嫉妒,口无轻言,内外齐并,动止合真。今世所行,与前世无异。得受灵入,不经三涂,超过八难,善善相注,福福相资。
第七种:生世不良,怀恶抱奸。攻伐师尊,訾毁圣文,不崇灵章,疑二天真。外形浮好,假求华荣。口是心非,行负道源,窃盗经书;不盟而宣;泄露秘诀,流放非真。今世所行,与前世无异。违科犯忌,身入罪源。七祖横罗,责及穷魂。身死负掠,食火践山。三途五苦,万劫不原。楚挞幽夜,痛切其身。
想要修学,熟读此文。改恶行善,速登神仙。
◎七伤
真人说:学贵六合,宜慎七伤。
第一种伤害:带着真诚行虚伪,淫色丧神,魂液泄漏,精光枯干。气散魄零,骨空形振,神泣穷府,上闻天关。真仙远逝,则与凡尘结因。土府同符,岂复得仙?
第二种伤害:外形在道,皮好念真,而心抱阴贼,凶恶内臻。愿人破败,嫉贤妒能。口美心逆,面欢内嗔。形论得失,妄造罪原。毁慢同学,攻伐师友。三官所记,标为恶门,仙真高逝,邪魔攻身。走作形景,飞散体神,故令枉横,极其恶源。考满形灰,灭已九泉,图有玄名,岂保自然。
第三种伤害:饮酒洞醉,损气丧灵。五府攻溃,万神振惊。魂魄飞散,内外朽零。本室空索,赤子悲鸣。真仙高逝,邪魔入形。如此之学,徒损精诚。虽有玄记,空失玉名。神升上宫,身灰幽冥。恍惚求延,年焉久停?
第四种伤害:行不引物,责人宗匠。心忽口形,骂詈无常。嗔喜失节,性乖不恒。气激神散,内真飞杨。魄离魂游,九孔尘埃,五府奔丧。皆由性之不纯,行之不祥。真仙高逝,外疴入形,如此之学,将欲何蒙?虽有玄图,不免斯殃,望仙日悠,地里日长。
第五种伤害:或玄图表见,得受宝经;或运遇灵师,启授神文,而不依科盟,形泄天真。未经九年,投刺名山。使青宫有录,金阙结篇。便传于人,流散世间。轻真泄宝,考结己身。图有玄名,反累七玄。仙道高逝,身死幽泉,长充鬼责,万劫不原。
第六种伤害:身履殗秽,灵关失光。五神飞散,赤子骞扬。邪魔来攻,内外交丧。如此之学,望成反伤。真仙高逝,空景独沦于溷浊,仙胡可冀?
第七种伤害:啖食六畜之肉,杀害足口之美。臭气充于脏腑,伐生形于非己。真气扰于灵门,游神骇于赤子。魂魄游于宫宅,浊滞缠于口齿。仙真高登于玉清,己身沉顿于地里。图有玄名帝简,亦不免于不死。
高圣帝君说:为学之本,当以七伤为急。既得瞻眄洞门,披睹玉篇,不犯七伤之禁,将坐待灵降,白日升晨。如外勤存学,内不遣于《七伤》者,此将望成而反败,期生而反亡,希吉而反凶,求飞而反沉。灵仙游于高清,五神散于八荒,赤子号泣于中宅,游魂悲鸣于玄宫。故仙相有成败,上学有《七伤》。笃尚之士,熟精其真。诸有神挺应图,琼胎紫虚,名题东华,得见《七伤》检文。自无。此神挺灵篇不可得妄披,宝文不可得而看。得见此文,皆玄质合仙。九年修得,克得飞行玄虚,上升玉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七部名数要记部-卷一-注解
窅窅冥冥:形容深远幽暗的样子,指天地未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
浑而为一: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一体状态。
精气为人,烦气为虫:精气指纯净的气,形成人;烦气指浑浊的气,形成虫类。
精神本乎天,骨骼根乎地:精神来源于天,骨骼来源于地,强调人与天地的紧密联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指从一到多,万物生成的规律。
负阴而抱阳:指万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
冲气以为和: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达到和谐状态。
守和:保持和谐,顺应自然规律。
守神:保持精神的纯净与专注。
守气:保持气血的平衡与内守。
守仁:保持仁爱之心,顺应道德。
守简: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不贪多求奢。
守易:保持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
守清:保持心灵的清净与清明。
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是指具有极高道德和智慧的人,通常被认为是能够理解和实践天道的人。
性命之情:指人的本性和命运,是道家哲学中强调顺应自然、理解生命本质的重要概念。
真人:在道家思想中,真人是指达到心灵与道合一境界的人,超越世俗的欲望和束缚。
天道:指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是道家哲学中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核心概念。
守盈:指保持谦虚和不自满的态度,是道家哲学中强调避免过度和极端的重要原则。
守弱:指保持柔弱和不争的态度,是道家哲学中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则。
神阳:指人的精神与阳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合而生时于心:指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形有靡而神未尝化:指身体虽然会衰老,但精神却可以永恒不变。
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无穷,没有固定的形态。
复归于无形:指万物最终回归到无形的本源。
与天地俱生:指与天地同生共长,永恒不变。
真人之游:指达到真人境界的人,能够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天地之间。
纯粹素朴之道:指返璞归真,追求最原始、最朴素的道。
十三虚无:指道家修炼的十三种虚无境界,分别是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顿、时、和、啬。
七报:指七种善恶报应,分别是施功布德、好学志合、乐道不惮、真洁不淫、施善愿天、忠孝恭奉、生世不良。
七伤:指七种对修炼有害的行为,分别是带真行伪、外形在道、饮酒洞醉、行不引物、玄图表见、身履殗秽、啖食六畜之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七部名数要记部-卷一-评注
《九守》是道家经典《老子》中的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文本通过九篇内容,分别从‘守和’、‘守神’、‘守气’、‘守仁’、‘守简’、‘守易’、‘守清’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平和、简朴生活等方式,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在‘守和第一’中,老子通过描述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强调了宇宙生成的规律,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生成论不仅是道家宇宙观的核心,也反映了道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老子认为,万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只有通过‘冲气以为和’,才能达到和谐状态。这种思想在后来的道家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道家修身养性的重要原则。
‘守神第二’则从人的生命形成过程入手,详细描述了人从胚胎到出生的各个阶段,强调了人与天地的紧密联系。老子认为,人的精神来源于天,骨骼来源于地,因此人应当‘法天顺地’,顺应自然规律,不拘泥于世俗的诱惑。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也为后世的养生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守气第三’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保持气血的平衡与内守,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老子认为,血气是人之华,五脏是人之精,只有通过内守气血,才能保持精神的旺盛与身体的健康。这种思想在后来的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守仁第四’则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仁爱之心的重要性。老子认为,至人应当‘轻天下’、‘细万物’,不因外界的诱惑而动摇内心的平静。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也为后世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借鉴。
‘守简第五’和‘守易第六’则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简朴的生活和平和的心态,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老子认为,圣人应当‘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蔽寒’,不贪多求奢,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这种思想在后来的道家修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道家修身养性的重要原则。
‘守清第七’则从心灵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保持心灵的清净与清明,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老子认为,神清即知明,知公即心平,只有通过保持心灵的清净,才能制物之情,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心灵修养的重视,也为后世的禅宗思想提供了借鉴。
总的来说,《九守》通过九篇内容,全面阐述了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文本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后世的道家思想、中医理论、儒家思想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段古文主要阐述了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思想,特别是关于圣人、真人、天道、守盈和守弱的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探讨,文本揭示了道家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理解。
首先,文本强调了圣人的特质,即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这表明圣人能够顺应自然,不被外物所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文本探讨了真人的境界,即性合乎道,有若无,实若虚。真人能够超越世俗的欲望和束缚,达到心灵与道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个人修行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础。
再次,文本强调了天道的重要性,即虚静为主,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这表明天道是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只有顺应天道,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文本还探讨了守盈和守弱的原则。守盈强调保持谦虚和不自满的态度,避免过度和极端;守弱强调保持柔弱和不争的态度,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这些原则不仅是个人修行的重要指导,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深入探讨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揭示了道家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理解。这些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道家修炼的境界和原则,强调了精神与身体的和谐统一,以及通过修炼达到与天地共生的境界。文中提到的“神阳”和“合而生时于心”等概念,体现了道家对内在精神力量的重视,认为通过内心的修炼可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形有靡而神未尝化”这一观点,反映了道家对身体与精神关系的独特理解,认为虽然身体会衰老,但精神可以永恒不变。这种思想在后来的道教修炼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道教修炼的重要理论基础。
“千变万化”和“复归于无形”则体现了道家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认识,认为万物虽然变化无穷,但最终都会回归到无形的本源。这种思想与道家的“道”观念密切相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由“道”而生,最终又回归于“道”。
“真人之游”和“纯粹素朴之道”则进一步强调了道家修炼的终极目标,即通过修炼达到真人境界,返璞归真,追求最原始、最朴素的道。这种思想在后来的道教修炼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成为道教修炼的重要目标。
“十三虚无”和“七报”则具体阐述了道家修炼的十三种虚无境界和七种善恶报应,为修炼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道家对修炼的严格要求,也反映了道家对善恶报应的深刻理解。
“七伤”则指出了七种对修炼有害的行为,提醒修炼者要避免这些行为,以免影响修炼的效果。这些内容不仅为修炼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也反映了道家对修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体现了道家对修炼境界和原则的深刻理解,也为后来的道教修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这段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修炼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