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东晋郭璞(276年—324年)所著。郭璞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风水学家,精通易学、占卜和风水术。
年代:成书于东晋时期(4世纪初)。
内容简要:《葬书》是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经典著作,主要论述了墓葬选址与风水的关系。书中提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风水理论,强调自然环境对墓葬吉凶的影响,奠定了后世风水学的基础。其内容涉及地形、水流、方位等,对古代墓葬文化和建筑选址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葬书-外篇-原文
夫重冈叠阜,群城众支,当择其特。
圣人之于民类,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亦类也。重冈并出,群阜攒头,须择其毛骨厅秀、神气俊雅之异于众者为正也。
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众山俱小,取其大;众山俱大,取其小。
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参形杂势,言真务之不分;主客同情,言汝我这莫辨。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
伏者隐伏,峙者隆峙。此言支城行度体段之不同。
支城之止,平夷如掌。
支城葬法虽有不同,然其止处悉皆如掌声之平。倒杖口诀曰:断续续断,氧受于坦;起伏伏起,气受于平。李淳风曰:来不来,坦中裁。住不住,平中取。亦曰:来来来,堆堆堆,慢中取,坦中裁。皆如掌之义也。
故支葬其额,城葬其麓。
支葬其颓,缓而急之也;拢葬其麓,急而缓之也。金牛云:缓处何妨安绝顶,急时不怕葬深泥。
卜支如首,眩垅如点头。
所谓如首如足,亦即巅麓之义,谓欲求其如足也。
形气不经,气脱如逐。
支城之葬,随其形势,莫大各有常度,不经则不合常度。或葬城于颓首,葬支于麓足,则生气脱散,如驰逐也。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候虏有间。
支城固亦易辨,奈有似支之城,似拢之支。支来而垅止,垅来而支止,或拢变为支而复为垅,支变为垅而复为支。或以支为坛垛,而行垅于上;以垅为坛垛,而行支于止。复有垅内而支外,支内而垅外者;又有强支弱垅,急支缓垅,缓支平垅,隆支隐垅,石支土垅,老支嫩垅,偏支正垅,全支半垅,以及夫非支非垅之不可辨者。然其中有厅有正,有经有权,自非明师耳提面命,则弦目惑心,莫能别也。倘支城互用,首足倒施,其祸立至。今之葬者,支拢不能别,可无误乎!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此言穴中证应之玄策也。金亦生气之异名,言即其尖圆之所止也。相水者,言金鱼界合相辅于左右也。穴土者,土即中央之义,谓穴于至中,取冲和之气,即葬口是也。印木即两边蝉湖之砂,夹主虾须之水,以界穴地。肘申宝经》日:三合三分见穴土,乘金之义两片两。潮察相水印木之情,盖亦神明其义耳。又有所谓水底眼,剪刀交,水里坐,水里卧,明暗股,明暗,长短湖,长短水,蜗窟蛤尖,交金界玉鸡胸鸿尾,寿带孩衿,筻口鸟迹,生龟死鳖,眠于就湿,割脚淋头,明阳暗阴,阳落阴出,罗纹土宿,十字天心,扑面水底,浮大口出小口,水过山不过桥,流水不流,两片牛角砂,一滴蟹眼水,舌尖堪下莫伤唇,齿薄可扦休近骨,虚榜雨声犹滴,古鼎烟消气尚浮,卒难通晓。
外藏八风,内秘五行。
四维四正,完密而无空缺,既无风路,则五行之生气,自然秘于其内而凝结矣。
天光下临,地德上载。
天有一星,地有一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葬得其所,则天星垂光而下照,地德柔顺而上载也。
阴阳冲和,五上四备。
物无阴阳,违天背原。孤阳不生,独阴不成,二五感化,乃能冲和。冲和之处,则必有五色异土以应之。言四备者,不取于黑。又曰冲和之处阴气寒,至此而温,阳气热,至此而凉,温凉之气,是为冲和。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阙,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目力之巧,则能趋全避阙;工力之具,则能增高益下。大几作用之法,随宜料理,千变万化,本无定方,全在人心目灵巧,以类度类,触而长之,则玄功可以盗地之机。通阴阳之理,夺造化之权。
势如万马,自天而下。
星岚插汉,自天而下,若万能马奔驰而来也。
形如负峙,有城中峙,法葬其止。
万物负阴而抱阳,故九背后不可无屏障以蔽之,如人肩背后最畏贼风,则易于成疾,坐穴亦然。真龙穿障受气,结成形局,玄武中峙,依倚屏障。以固背后气,此立穴之大概也。然又当求其止聚处而葬之,则无不吉矣。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藏。
势欲止聚,形欲轩昂,前有拦截之水,后有乐托之山,形局既就,则真龙藏蓄于此矣。
鼻颡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兵伤。
此以龙首为喻而取穴,非谓真有鼻颖角目也。但鼻颖以喻中正,故吉;角目偏斜而又粗硬孤露,不受穴,故凶。耳言深曲,唇言浅薄,所以有侯王兵伤之别。
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脉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胁,朝穴暮哭。
宛宛之中,若有所蓄者,龙之腹也,况又深曲如脐,岂有不吉?若葬非其道,伤其胸者,必遇石而带黑晕,伤胁者干燥如聚粟,或上紧下虚,锄之如到肉。朝穴暮哭者,言其应之速也,可不慎哉!
夫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
外气者,横过之水;内气者,来龙之气。此即外气横形、内气止生之谓也。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千尺言势之远也,宛委者,宛转委曲而驯顺,顿息者,顿挫止息而融结也。若阴阳不交,界合不明,后无横水以拦截,则土中之生气散温而无收拾矣,葬之适足以腐骨。
夫噫气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陋之穴,败棒之藏也。
天地之
气,噫则为风,最能飘散生气,故必藉前后左右卫护区穴,而后能融结也。
若堂局虽有入首叠叠之阜,却缘左空右缺,前旷后凹,地之融结,悉为风所荡散,则生气不能蓄聚,拢之浮气升腾于上,支之沉气陋汇于下矣,葬之无益于存亡,适足以腐败棺棒而已。
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用五色。
石山土穴,欲得似石非石之土,细腻丰腆,坚实润滋,文理如裁肪也。
土山石穴,必得似土非土之石,脆嫩鲜明,光泽晶莹,体质如切玉也。
五气行乎地中,金气凝则白,木气凝则青,火赤土黄,皆吉。唯水黑则凶。
五行以黄为土色,故亦以纯色为吉。
又红黄相兼,鲜明者尤美,间白亦佳,青则不宜多见,以近于黑色也。
枝拢千变万化,高低深浅,结作各异,鸣穴中生气聚结,孕育厅秀而为五色者,则无有不吉也。
言五色者,特举其大纲耳。
土山石穴,亦有如金如玉者,或如象牙、龙脑、珊瑚、琥珀、玛瑙、车渠、朱砂、紫粉花、细石膏、水晶、云母、禹馀、粮石、中黄、紫石英之类,及石中有锁子文、槟榔文,中点点杂出而具五色者,皆脆嫩温润,似石而非石也。
石山土穴,亦有所谓龙肝、风髓、猩血、蟹膏、散玉、滴金、丝切、缕翠、柳金黄、秋茶褐之类,及有异文层香如花样者,或异色鲜明如锦秀者,皆坚实光润,似土而非土也,即为得生气矣。
否则非真穴也。
至若活动物神异,固尝闻之,然有亦能漏汇龙气,大非吉地之宜有,高明者宜以鉴之。
夫干如聚粟。
土无气脉,上紧下虚。焦白之土,麻黑之砂,括燥松散,锄之如聚粟也。
温如卦肉。
淤温软烂,锄之如腐肉,不任刀也。
水泉砂砾。
地气虚浮,腠不密如滤篾,如灰囊,内藏气湿之水,外渗天雨之水也。
皆为凶宅。
已上皆凶,葬之则存亡无益,适足以腐骨败椁[缺]而已。
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此言前后左右之四兽,皆自穴处言之。
玄武垂头。
垂头言自主峰渐装甲兵而下,如欲受人之葬也。受穴之处,浇水为流,置坐可安,始[合垂头格也。若注水即倾,立足不住,即为陡泻之地。《精华髓》云:人眠山上龙方住,水注堂心穴自安。亦其义也。
朱雀翔舞。
前山耸拔端特,活动秀丽,朝揖而有情也。
青龙蜿蜒。
左山活软帘净,展掌而情意婉顺也。若反抗倔强,突无僵硬,则非所谓蜿蜒矣。
白虎驯俯。
驯,善也,如人家蓄犬,驯扰而不致有噬主之患也。俯者低头俯伏之义,言柔顺而无蹲踞之凶也。《明堂经》云:龙播卧而不惊,是为吉形。虎怒蹲视,昂头不平,祸机中藏。又曰:白虎弯弯,光净圭山,角艮如卧角,圆如今环,虎具此形,乃得其真。半低半凶,头高尾藏,有缺有陷,折腰断梁,虎有此形,凶祸灾殃。
形势反此,法当破死。
四兽各有本然之体段,反此则不吉矣。
故虎蹲谓之衔尸。
右山势蹲,昂头视穴,如欲衔噬坟中之尸也。
龙踞谓之嫉生。
左山形踞,不肯降服,回头斜视,如有嫉妒之情。世俗多言龙昂虎伏,盖亦传习之误。昂当作降,大概龙虎俱以驯俯俯伏为吉。
玄武不垂者拒尸。
主山高昂,头不垂伏,如不肯受之葬而拒之也。
朱雀不舞者腾去。
前山反背无情,上正下斜,顺水摆窜,不肯盘旋朝穴,若欲飞腾而去也。
夫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
此言平洋大地,左右无山以为龙虎,止有高田勾夹,故当求冈阜之来,踪土迹于隐隐隆隆之中,最要宽展,如人之肘臂,腕肉有情,明堂[缺]夷自为局垣,一龙一虎,如视之圆。言其形如步武,旋转自然,团簇环抱而恬软也。
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水在明堂,以其位乎前,故亦名朱雀,若池湖渊潭,则以澄清莹净为可喜,江河溪涧,则以屈曲之玄为有情。倘廉劫箭割,湍激悲泣,则为凶矣。由是观之,虽水之取用不同,关系乎形势之美恶则一也。盖有是形则有是应,故子孙衰旺,亦随之相感之理也。别有一般冬冬哄哄如擂鼓声音,得之反吉,又非湍激悲泣之比。
朱雀源于生气。
气为水母,有气斯有水。原其所始,水之流行,实生气之所为也。生气升而为云,降而为雨,山川妙用,流行变化,势若循环,无有穷已。是故山之与水,当相体用,不可须央离也。
派于未盛,朝于大旺。
派者,水之分也,朝者,水之合也。夫之水行,初分悬溜,始于一线之微,此水之未盛好。小流合大流,乃渐远而渐多,而至于会流总潞者,此水之大旺也。盖水之会由山之止,山之始乃水之起。能知水之大会,则知山之大尽。推其所始,究其所终,离其所分,合其所聚,置之心目之间、胸臆之内,总而思之,则大小无从而逃,地理可贯而尽矣。若夫《禹贡》之载九州,其大要则系于随山浚川这四字,如导水、导河、导漾之类,皆水之未盛也;如入于江、入于河、入一海者,皆水之大汪也,以其大势言之,则山川之起于西北,自一而生万也;水之聚于东南,合万而归一也。《禹贡》举天下之大者而言之,则始于近而终于远,自一里而至十里,由十里而至于足迹之所能及,推其册之起止,究其水之分合,是成小《禹贡》也。
泽其相衰,流于因谢。
泽谓所泽。《诗·彼泽之陂》注云:水所钟聚也。水既港蓄渊停则止,水势已煞,故曰衰流于因谢者,水盈科而进,则其停者已久,溢为余波,故曰谢。
以返不绝。
山之气运,随水而行,凡遇吉凶形势,若远着近,无不随感而应。然水之行也,不欲斜飞直控,反背无情,要得众砂节节拦截之玄,屈曲有情,而成不绝之运化也。
法每一折潴而后汇。
此言水去势,每于屈折处要有猪蓄,然亦不必尽泥穴前,但得一水,则亦可谓之游矣。善于作用者,穴前元辰直长,法以穴中沟头水论潴汇,每折中作斗,既潴而后汇去,可救初年无患,此亦是夺神功之妙也。
洋洋悠悠,顾我欲留。
此言水之去势,悠洋眷恋,有不忍遁去之情,顾我而欲留也。
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源深流长,不知其来;砂拦局密,不见其去。
经曰:山来水回,贵寿而财。
山来者,众山攒集;水回者,群流环会。此富贵寿考之穴也。
山囚水流,虏王灭候。
山囚,明堂逼塞不宽舒也;水流,元辰直溜不索纤也。生旺系乎形应,地理之法,不过山水向背为紧,向则为吉,背则为凶,故向坐有法,当取之于应照,。水路有法,当求之于曲折,他无兴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葬书-外篇-译文
在众多的山冈和丘陵中,应当选择那些特别突出的。
圣人与普通人相比,就像麒麟与走兽、凤凰与飞鸟一样,虽然属于同一类别,但圣人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样,在众多的山冈和丘陵中,应当选择那些外貌俊秀、气质高雅、与众不同的作为正位。
大的山要选择小的,小的山要选择大的。
如果众山都较小,就选择其中最大的;如果众山都较大,就选择其中最小的。
地形复杂、主次不分的地方,不适合安葬。
地形复杂意味着主次不分,主次不分意味着你我不辨。
支脉要隐藏在地中,垅脉要隆起在地上。
隐藏是指潜伏,隆起是指高耸。这是说支脉和垅脉的形态和走向不同。
支脉和垅脉的尽头,平坦如手掌。
支脉和垅脉的葬法虽然不同,但它们的尽头都像手掌一样平坦。倒杖口诀说:断续续断,气受于平坦;起伏伏起,气受于平缓。李淳风说:来不来,在平坦中裁断;住不住,在平缓中选取。又说:来来来,堆堆堆,慢中取,坦中裁。这些都是指平坦如手掌的意思。
所以支脉葬在它的顶部,垅脉葬在它的山脚。
支脉葬在它的顶部,是缓中有急;垅脉葬在它的山脚,是急中有缓。金牛说:缓处不妨安在绝顶,急时不怕葬在深泥。
选择支脉要像选择头部,选择垅脉要像选择点头。
所谓如首如足,也就是指山顶和山脚的意思,意思是要求它像脚一样稳固。
形气不合常规,气就会像追逐一样散失。
支脉和垅脉的葬法,要根据它们的形势,各有常规,不合常规则不合常度。如果将垅脉葬在顶部,支脉葬在山脚,那么生气就会散失,像追逐一样。
人的安葬,确实很难。支脉和垅脉的辨别,让人眼花缭乱,祸福的差别,只在毫厘之间。
支脉和垅脉本来容易辨别,但有些像支脉的垅脉,像垅脉的支脉。支脉来而垅脉止,垅脉来而支脉止,或者垅脉变为支脉又变为垅脉,支脉变为垅脉又变为支脉。或者以支脉为坛垛,而在上面行垅脉;以垅脉为坛垛,而在下面行支脉。还有垅脉在内而支脉在外,支脉在内而垅脉在外的情况;还有强支弱垅,急支缓垅,缓支平垅,隆支隐垅,石支土垅,老支嫩垅,偏支正垅,全支半垅,以及那些非支非垅、难以辨别的情况。然而其中有正有偏,有经有权,如果不是明师亲自指点,就会让人眼花缭乱,无法辨别。如果支脉和垅脉互用,首足倒置,祸患立刻就会到来。现在的安葬者,如果不能辨别支脉和垅脉,怎么能不犯错呢!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这是说穴中的玄妙之处。金也是生气的别名,指的是尖圆之处。相水指的是金鱼界合相辅于左右。穴土指的是中央,意思是穴位于正中,取冲和之气,也就是葬口。印木指的是两边蝉湖的砂,夹着虾须的水,以界定穴地。《肘申宝经》说:三合三分见穴土,乘金之义两片两。观察相水印木的情况,也是神明其义。还有所谓的水底眼,剪刀交,水里坐,水里卧,明暗股,明暗,长短湖,长短水,蜗窟蛤尖,交金界玉鸡胸鸿尾,寿带孩衿,筻口鸟迹,生龟死鳖,眠于就湿,割脚淋头,明阳暗阴,阳落阴出,罗纹土宿,十字天心,扑面水底,浮大口出小口,水过山不过桥,流水不流,两片牛角砂,一滴蟹眼水,舌尖堪下莫伤唇,齿薄可扦休近骨,虚榜雨声犹滴,古鼎烟消气尚浮,这些都难以通晓。
外藏八风,内秘五行。
四维四正,完整而无空缺,既无风路,则五行之生气自然秘藏于内而凝结。
天光下临,地德上载。
天有一星,地有一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葬得其所,则天星垂光而下照,地德柔顺而上载。
阴阳冲和,五上四备。
万物无阴阳,则违背天理。孤阳不生,独阴不成,二五感化,才能冲和。冲和之处,则必有五色异土以应之。所谓四备,不取于黑。又说冲和之处阴气寒,至此而温,阳气热,至此而凉,温凉之气,就是冲和。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阙,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目力之巧,则能趋全避阙;工力之具,则能增高益下。大抵作用之法,随宜料理,千变万化,本无定方,全在人心目灵巧,以类度类,触而长之,则玄功可以盗地之机。通阴阳之理,夺造化之权。
势如万马,自天而下。
星岚插汉,自天而下,像万马奔腾而来。
形如负峙,有城中峙,法葬其止。
万物负阴而抱阳,所以背后不可无屏障以蔽之,就像人的肩背后最怕贼风,容易生病,坐穴也是如此。真龙穿障受气,结成形局,玄武中峙,依倚屏障。以固背后气,这是立穴的大概。然而又应当求其止聚处而葬之,则无不吉。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藏。
势要止聚,形要轩昂,前有拦截之水,后有乐托之山,形局既成,则真龙藏蓄于此。
鼻颡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兵伤。
这是以龙首为喻而取穴,并非真有鼻颖角目。但鼻颖比喻中正,所以吉;角目偏斜而又粗硬孤露,不受穴,所以凶。耳比喻深曲,唇比喻浅薄,所以有侯王兵伤之别。
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脉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胁,朝穴暮哭。
宛宛之中,若有所蓄者,是龙的腹部,何况又深曲如脐,岂有不吉?如果葬非其道,伤其胸者,必遇石而带黑晕,伤胁者干燥如聚粟,或上紧下虚,锄之如到肉。朝穴暮哭者,言其应之速也,可不慎哉!
夫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
外气指的是横过之水;内气指的是来龙之气。这就是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的意思。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千尺言势之远也,宛委者,宛转委曲而驯顺,顿息者,顿挫止息而融结也。若阴阳不交,界合不明,后无横水以拦截,则土中之生气散温而无收拾矣,葬之适足以腐骨。
夫噫气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陋之穴,败棒之藏也。
天地之
气,一旦变成风,最容易吹散生气,所以必须依靠前后左右的保护来维护区域,才能融合凝结。
如果堂局虽然有层层叠叠的山丘,但因为左边空旷右边缺失,前面开阔后面凹陷,地的融合凝结都被风吹散,那么生气就无法积聚,浮气上升,沉气下沉,埋葬对生死没有益处,只会导致棺材腐烂。
土壤要细腻而坚硬,湿润但不滑腻,像切脂肪和玉石一样,具备五种颜色。
石山上的土穴,要找到像石头但不是石头的土壤,细腻丰富,坚实滋润,纹理像切脂肪一样。
土山上的石穴,要找到像土壤但不是土壤的石头,脆嫩鲜明,光泽晶莹,质地像切玉石一样。
五种气在地中运行,金气凝结则白色,木气凝结则青色,火气红色,土气黄色,都是吉利的。只有水气黑色是凶兆。
五行中黄色代表土色,所以纯色也是吉利的。
红黄相间,颜色鲜明的尤其美丽,夹杂白色也不错,青色不宜多见,因为接近黑色。
枝干千变万化,高低深浅,结构各异,鸣穴中生气聚集,孕育出五种颜色的,都是吉利的。
说到五种颜色,只是列举了大纲。
土山上的石穴,也有像金像玉的,或者像象牙、龙脑、珊瑚、琥珀、玛瑙、车渠、朱砂、紫粉花、细石膏、水晶、云母、禹馀、粮石、中黄、紫石英之类的,以及石头中有锁子纹、槟榔纹,中间点点杂出五种颜色的,都是脆嫩温润,像石头但不是石头。
石山上的土穴,也有所谓龙肝、风髓、猩血、蟹膏、散玉、滴金、丝切、缕翠、柳金黄、秋茶褐之类的,以及有异文层香如花样的,或者异色鲜明如锦绣的,都是坚实光润,像土壤但不是土壤,就是得到了生气。
否则不是真正的穴位。
至于活动的动物神异,虽然听说过,但也有可能泄漏龙气,不是吉地应有的,高明的人应该注意。
干燥得像堆积的粟米。
土壤没有气脉,上面紧下面虚。焦白的土壤,麻黑的砂石,干燥松散,锄起来像堆积的粟米。
温润得像切肉。
淤泥温软烂糊,锄起来像腐肉,不能用刀切。
水泉砂砾。
地气虚浮,皮肤不密像滤篾,像灰囊,里面藏着湿润的气水,外面渗入天雨的水。
都是凶宅。
以上都是凶兆,埋葬对生死没有益处,只会导致骨头腐烂棺材败坏。
埋葬时左边是青龙,右边是白虎,前面是朱雀,后面是玄武。这是说前后左右的四兽,都是从穴位处说的。
玄武垂头。
垂头是说从主峰逐渐向下,像要接受人的埋葬。受穴的地方,浇水成流,安置坐位可以安稳,才符合垂头的格局。如果注水就倾泻,立足不稳,就是陡泻的地方。《精华髓》说:人睡在山上龙才停留,水注入堂心穴位自然安稳。也是这个意思。
朱雀翔舞。
前面的山耸立挺拔,活动秀丽,朝拜而有情意。
青龙蜿蜒。
左边的山活软帘净,展开手掌而情意婉顺。如果反抗倔强,突兀僵硬,就不是所谓的蜿蜒了。
白虎驯俯。
驯,是善良的意思,像人家养的狗,驯服而不至于有咬主人的危险。俯是低头俯伏的意思,说柔顺而没有蹲踞的凶兆。《明堂经》说:龙播卧而不惊,是吉利的形状。虎怒蹲视,昂头不平,祸机中藏。又说:白虎弯弯,光净圭山,角艮如卧角,圆如今环,虎具此形,乃得其真。半低半凶,头高尾藏,有缺有陷,折腰断梁,虎有此形,凶祸灾殃。
形势相反,法则应当破死。
四兽各有本来的体段,相反则不吉利。
所以虎蹲叫做衔尸。
右边的山势蹲伏,昂头看穴位,像要衔咬坟中的尸体。
龙踞叫做嫉生。
左边的山形踞伏,不肯降服,回头斜视,像有嫉妒之情。世俗多言龙昂虎伏,大概也是传习的错误。昂应该作降,大概龙虎都以驯服俯伏为吉利。
玄武不垂的拒绝尸体。
主山高昂,头不垂伏,像不肯接受埋葬而拒绝。
朱雀不舞的飞腾而去。
前面的山反背无情,上正下斜,顺水摆窜,不肯盘旋朝拜穴位,像要飞腾而去。
以支为龙虎的,来止于冈阜,要像肘臂,叫做环抱。
这是说平洋大地,左右没有山作为龙虎,只有高田勾夹,所以应当寻求冈阜的来踪,追踪土迹于隐隐隆隆之中,最要宽展,像人的肘臂,腕肉有情,明堂[缺]夷自为局垣,一龙一虎,像看之圆。说其形如步武,旋转自然,团簇环抱而恬软。
以水为朱雀的,衰旺取决于形应,忌讳湍激,叫做悲泣。
水在明堂,因为其位置在前面,所以也叫朱雀,如果是池湖渊潭,则以澄清莹净为可喜,如果是江河溪涧,则以屈曲之玄为有情。倘若廉劫箭割,湍激悲泣,则为凶兆。由此看来,虽然水的取用不同,关系形势的美恶则是一样的。因为有形就有应,所以子孙的衰旺,也随着相感之理。另外有一种冬冬哄哄像擂鼓声音,得到反而吉利,又不是湍激悲泣可比。
朱雀源于生气。
气是水的母亲,有气才有水。追溯其起源,水的流行,实际上是生气的作用。生气上升为云,下降为雨,山川的妙用,流行变化,势若循环,没有穷尽。所以山与水,应当相互体用,不可片刻分离。
派于未盛,朝于大旺。
派,是水的分支,朝,是水的合流。水行,初分悬溜,始于一线之微,这是水的未盛。小流合大流,乃渐远而渐多,而至于会流总潞者,这是水的大旺。水之会由山之止,山之始乃水之起。能知水之大会,则知山之大尽。推其所始,究其所终,离其所分,合其所聚,置之心目之间、胸臆之内,总而思之,则大小无从而逃,地理可贯而尽矣。至于《禹贡》记载九州,其大要则系于随山浚川这四字,如导水、导河、导漾之类,皆水之未盛也;如入于江、入于河、入一海者,皆水之大汪也,以其大势言之,则山川之起于西北,自一而生万也;水之聚于东南,合万而归一也。《禹贡》举天下之大者而言之,则始于近而终于远,自一里而至十里,由十里而至于足迹之所能及,推其册之起止,究其水之分合,是成小《禹贡》也。
泽水相互衰退,流向因谢之地。
泽指的是所泽之地。《诗经·彼泽之陂》的注释说:水聚集的地方。水一旦在港湾中积蓄并停止流动,水势就会减弱,因此称为衰流于因谢,水满溢而前进,那么它停留的时间已经很长,溢出的水成为余波,因此称为谢。
以返不绝。
山的气运随着水流动,凡是遇到吉凶的形势,无论远近,都会随着感应而反应。然而水的流动,不应该斜飞直冲,反背无情,应该得到众多砂石的节节拦截,曲折有情,从而形成不绝的运化。
法每一折潴而后汇。
这里说的是水的去势,在每一个曲折的地方都要有积蓄,但也不必完全拘泥于穴前,只要有一水,就可以称之为游了。善于运用的人,穴前的元辰直长,法以穴中的沟头水来论潴汇,在每一个曲折中作斗,既潴而后汇去,可以救初年无患,这也是夺神功的妙处。
洋洋悠悠,顾我欲留。
这里说的是水的去势,悠洋眷恋,有不忍离去的情感,顾我而欲留。
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源深流长,不知道它从哪里来;砂拦局密,看不见它去哪里。
经曰:山来水回,贵寿而财。
山来者,众山聚集;水回者,群流环绕。这是富贵长寿的穴位。
山囚水流,虏王灭候。
山囚,明堂狭窄不宽敞;水流,元辰直溜不曲折。生旺与形应相关,地理的方法,不过是山水的向背为关键,向则为吉,背则为凶,因此向坐有法,应当取之于应照。水路有法,应当求之于曲折,其他没有兴起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葬书-外篇-注解
重冈叠阜:指连绵起伏的山冈和丘陵,形容地形复杂多变。
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吉祥和尊贵。
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和美好。
支城:指山体的分支和主脉,风水学中用于描述地形特征。
垅:指山脊或高地,风水学中用于描述地形特征。
倒杖口诀:风水学中的一种口诀,用于指导墓葬的选择和布局。
李淳风: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风水学家,对风水学有重要贡献。
金牛云:风水学中的一种说法,指在特定地形下的墓葬选择。
乘金相水:风水学中的术语,指通过观察地形和水流来选择墓葬位置。
穴土印木:风水学中的术语,指通过观察土壤和植被来选择墓葬位置。
外藏八风: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周围的环境应避免八种不利的风向。
内秘五行: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内部应遵循五行的平衡。
天光下临: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地德上载: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阴阳冲和: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选择在阴阳平衡的地方。
五上四备: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具备五种有利条件和四种备选条件。
势如万马:风水学中的术语,形容地形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
形如负峙:风水学中的术语,形容地形如背负山岳,稳重坚实。
龙首之藏: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选择在龙脉的头部位置。
鼻颡吉昌: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选择在龙脉的鼻颡位置,象征吉祥。
角目灭亡: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避免选择在龙脉的角目位置,象征凶险。
耳致侯王: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选择在龙脉的耳部位置,象征富贵。
唇死兵伤: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避免选择在龙脉的唇部位置,象征凶险。
龙腹:风水学中的术语,指龙脉的腹部位置,象征福泽。
外气聚内气: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周围的环境应聚集内部的气场。
过水止来龙: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选择在水流经过的地方,以止住龙脉的气场。
噫气散生气: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避免选择在气场散乱的地方。
龙虎卫区穴:风水学中的术语,指墓葬应选择在龙虎护卫的地方,象征安全。
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在风水学中,气指的是地气,即地下的能量流动,对人的居住环境和命运有重要影响。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风水学中的四象,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青龙象征东方,代表春季和木;白虎象征西方,代表秋季和金;朱雀象征南方,代表夏季和火;玄武象征北方,代表冬季和水。在风水学中,这四个方位和相应的地形特征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和布局有重要影响。
五气:指五行之气,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的气。在风水学中,五气的平衡和流动对地理环境的好坏有直接影响。
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在风水学中,五行的平衡对地理环境的选择和布局至关重要。
禹贡:《禹贡》是中国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对九州的划分和地理特征的描述。它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地理研究和风水学有深远影响。
泽:水所钟聚的地方,指水域。
衰:水势减弱,指水流减缓。
因谢:水盈满后溢出,形成余波。
返不绝:山的气运随水而行,形成连绵不绝的运势。
潴:水在屈折处积聚。
汇:水流汇聚。
洋洋悠悠:水流缓慢,显得悠洋眷恋。
顾我欲留:水流似乎有留恋之情,不愿离去。
其来无源,其去无流:水源深远,流长不知其来;砂拦局密,水流不见其去。
山来水回:众山聚集,群流环绕,象征富贵长寿。
山囚水流:山势逼塞,水流直溜,象征凶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葬书-外篇-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风水学中的墓葬选择原则,通过对地形、水流、土壤、植被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来选择最佳的墓葬位置。文中提到的‘重冈叠阜’、‘支城’、‘垅’等地形特征,都是风水学中重要的观察对象。通过对这些地形的细致分析,可以判断出墓葬的吉凶祸福。
文中还提到了‘乘金相水’、‘穴土印木’等风水学术语,这些都是通过观察地形和水流来选择墓葬位置的方法。‘乘金相水’指的是通过观察地形的高点和低点来选择墓葬位置,‘穴土印木’则是通过观察土壤和植被来选择墓葬位置。这些方法都体现了风水学中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外藏八风’、‘内秘五行’等风水学原则,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墓葬周围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外藏八风’指的是墓葬周围应避免八种不利的风向,‘内秘五行’则是指墓葬内部应遵循五行的平衡。这些原则都体现了风水学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地形、水流、土壤、植被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详细阐述了风水学中的墓葬选择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古人对生死、吉凶、祸福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些原则的遵循,古人希望能够选择到最佳的墓葬位置,以确保后代的平安和幸福。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风水学中的地理环境和气的流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首先,文中强调了气的重要性,指出气是地下的能量流动,对人的居住环境和命运有重要影响。气的流动受到地形的影响,如果地形不完整,气就会被风吹散,导致生气不能蓄聚,从而影响居住环境的好坏。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不同地形和土壤的特征对气的流动和聚集的影响。例如,土山石穴和石山土穴的特征不同,但它们都需要具备细腻、坚实、润滋等特性,才能聚集生气。五气的流动和五行的平衡也是影响地理环境好坏的重要因素。文中提到,五气行乎地中,金气凝则白,木气凝则青,火赤土黄,皆吉。唯水黑则凶。这说明五气的平衡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对地理环境的选择和布局至关重要。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风水学中的应用。四象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它们的地形特征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和布局有重要影响。例如,青龙蜿蜒,左山活软帘净,展掌而情意婉顺也;白虎驯俯,右山柔顺而无蹲踞之凶也。这些描述体现了风水学中对地形特征的细致观察和分析。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禹贡》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划分。《禹贡》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文献,它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对九州的划分和地理特征的描述。文中提到,水之会由山之止,山之始乃水之起。这说明山川和水流的相互关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和布局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禹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气、五行、四象和《禹贡》的描述,深入分析了风水学中地理环境和气的流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地理学的智慧,也为后世的风水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段古文通过对水势的描写,展现了古代风水学中关于山水形势的深刻理解。文中提到的“泽其相衰,流于因谢”描绘了水流的自然变化,从积聚到溢出,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延续。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解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以返不绝”一句,揭示了山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依存关系。山的气运随水而行,水流的曲折与拦截形成了连绵不绝的运势,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风水学中“山水相依”的核心思想。通过对山水形势的细致分析,古人试图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法每一折潴而后汇”进一步强调了水流的屈曲与积聚的重要性。水流在屈折处积聚,形成潴汇,象征着财富与福气的积累。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风水学中,也反映了古人对生活富足、福泽绵长的追求。
“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水流以情感,表达了水流对土地的眷恋与不舍。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情感投射。
“其来无源,其去无流”一句,通过对水源与流向的模糊描写,暗示了自然界的深不可测与神秘莫测。这种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探索,反映了古人对宇宙奥秘的思考与追寻。
“山来水回,贵寿而财”与“山囚水流,虏王灭候”则通过对比,揭示了山水形势对人事吉凶的影响。众山聚集、群流环绕象征着富贵长寿,而山势逼塞、水流直溜则预示着凶兆。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风水学中“山水向背”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水势的描写,展现了古代风水学中关于山水形势的深刻理解与丰富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思考,也体现了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这种对自然界的敬畏与顺应,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