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葬书-内篇

作者: 相传为东晋郭璞(276年—324年)所著。郭璞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风水学家,精通易学、占卜和风水术。

年代:成书于东晋时期(4世纪初)。

内容简要:《葬书》是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经典著作,主要论述了墓葬选址与风水的关系。书中提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风水理论,强调自然环境对墓葬吉凶的影响,奠定了后世风水学的基础。其内容涉及地形、水流、方位等,对古代墓葬文化和建筑选址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葬书-内篇-原文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也,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父母之枝,一气相应,由本而达枝也。考试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他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应本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萎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樟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贫聚。形穴既就,则山川这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空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这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娇丑,并皆肖象山川这美恶,故篙丘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祸福者,盖心与之离故也。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汉未央宫一日无故钟自呜,东方朔日:必生铜山崩应。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以日摈之,正未央鸣之日也。帝问朔何以知之,对曰: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帝叹曰:物尚乐,况于人乎!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口齿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待侧,则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华,而家藏之栗亦芽。实之去本已久,彼华此芽,盖以本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亦狱父母之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夫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端倪,无终穷,万物随时运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藉神气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溃,惟骨独存。而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盖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

丘垅为阴,冈阜为阳。丘言其高,骨乃山这带石者。垅高不能自立,必藉石带土而后能耸也。冈者迹也,土山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垅之有骨,气随而行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者毛脊而后能辨也。然有垅而土、支而石、垅而隐、支而隆者,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区别也。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谓生气随支拢体质浒,滔滔而去,非水界则莫之能止。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经云: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高城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蹿隙通风,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也。平支之穴,地阳自下而升,生气沉潜,不畏风吹。[缺]出在旷野,虽八面无藏,已自不觉。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瑞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也。此言支城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支拢二者俱欲得水,高坡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运河 不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傥金鱼不界,则谓之雌雄失经,虽藏风亦不可用。平支之地,虽若无蔽,但得横水拦截,何嫌宽旷。故二者皆以得水为上也。

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中,谓之内气。故必得外气形横,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此引经以结上文得水为上之意。

何以言之?气之

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高垅之地,落势雌雄,或去或止,各有[缺]作自[缺]一地可尽其力量也。而好龙多从腰落,分布枝蔓于数十里之间,或为城郭朝乐官曜禽鬼捍门华表罗星之类,皆本身自带不可为。彼既流行,而余者非止也,但当耱其聚处,而使之不散耳。平支之龙,大山跌落平洋,四畔旷阔,其为城郭,亦不过高逾数尺而已,且去穴辽远,朝山一点,在乎云霭之表,人莫不以八风无蔽为嫌,又岂知支戏气隐,若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也,但得横水拦截,使之有止耳。此方支拢之气盛者如此。

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

上句方拢,下句言支。高垅之地,阴之象也,气在内,强刚而觉悟下,故言涸燥当深葬。平支之地,阳之象也,气在外,弱柔而浮上,故方坦夷当浅葬。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高拢之葬,潜而弗彰,故深,取其沉气也;平支之葬,露而弗隐,故浅取,其浮气也。得乘者,言所葬之棺,得以乘其生气也。浅深世俗多用九星白法以定尺寸,谬也。不若只依金银炉底求之为得。

夫阴阳之气,噶而为风,升而且为云,降而为雨。凡所以位天地、育万物者,何莫非此气邪!斯盖因曰葬乘生气,故重举以申明其义。愚尝谓能生能杀,皆此气也。葬得其法,则为生气,失其道,则为杀气。如所谓加减饶借吞吐浮觉之类,并当依法而剪裁之,不致有擅杀冲刑破腮翻斗之患也。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也。水本无母,假气为母,因气而知有此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从生哉?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乾藏坤内,隐而未见,及乎生水,其兆始萌。言气为水母者,即乾金之气也。世人不究本源,但以所见者水尔,故遂以水为天地之始,盖通而未精者也。

经曰:土形气形,物因以生。

生气附形而有,依而行,万物亦莫非[缺]也。此引经结上有文有土斯有气之意。

未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气行地中,人不见,其始也则因地之势而知其行,其次也又因势之止而知其聚也。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善葬者,必原其,起以观势,乘其止以扦穴。几言止者,乃山川融结,奇秀之所有,非明眼莫能识也。《片玉髓》云:草上露华偏在尾,花中香味总居心。其止之谓与!或谓粘穴乘其脉之尽处为止,然则盖倚撞安可以止云。不知人正恐后世不识止处,故立为四法以乘之。夫盖者止于盖,倚者止于倚也,撞粘莫不皆然,唯观义之所在,高低正侧,何往而非止乎!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平夷多土,陡泻多石,支之行必认土脊以为脉,城之行则求石脊以为骨。其行度之势,委蛇曲折,千变万化,本无定式,大略与丘拢之骨、冈阜之支略同。

千足为势,百尺为形。

千尺言其远,指一枝山之来势也。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成形也。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原其远势之来,察其近形之止,形势既顺,则山水贵合,是为全气之地。又当求其止处而葬之,斯尽善矣。止之一字,最谓吃紧。世之葬者,不乏全气之地,但于止处则有味焉耳。夫千里来龙,五足人手,才差一指,尽废前功,纵奇峰耸拔,秀水之玄,皆不为我用矣。若得其传,知其止,则如数二三,辨黑白,人或见其莽然可左可右可移可易,而不知中间自有一定不易之法、尺寸不可迁改者。《掼》云:立穴若还裁不正,纵饶吉地也徒然。高低深浅如葬误,福变为灾起祸惩。

宛委自复,回环重复。

宛委自复,指其势而言。或顺或逆,即委蛇东西或为南北之意也。回环重复,以其形而论。层拱叠绕,即朝海拱辰之义也。全气[[ 地,其融结之情如此。

若踞而候也。

如人踞然不动,而有所待然。

若揽而有也。

如贵人端坐,器具华陈,揽之而有余。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

上句言拥卫之山须得趋揖朝拱,不欲其口逼冲突而不逊也。下句言潴蓄之水必得止聚渊澄,不欲其陡泻反背而无情也。

来积止聚,冲阳和阴。

来山凝结,其气积而不散;止水融会,其情聚而不流。斯乃阴阳交济,山水冲和也。

土高水深,郁草茂林。

水深沉则土壤高厚,气冲和则草木茂昌。程子曰:易谓地之美?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乃其验也。

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气像尊严,若千乘之贵;拥簇繁伙,犹万金之富。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堂局完密,形穴止聚,则生气藏蓄于中矣。善葬者因其聚而乘之,则可以福见,在昌后裔。如万物由此气而成,化育之功,故为上地。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龙贵平坦夷旷,为得支之正体。而土中复有支之纹理,平缓恰软,不急不燥,则表里相应。然却有支体而得城之情性者,直如掷抢,急如绷线,谓之倒火硬木,此阳中含阴也,法当避杀,粘唇架折而葬。刻氏所谓直急则避,辐而凑檐是也。阳者为弱,本宜凑入,奈何性急,要缩下一二足,缓其急性,苟执支法插之则凶。此支龙之至难体认者,故景纯谓支龙之辨,盖言此也。

可葬。却又有一等山石,文理湿润,光如卵壳,草木不可立根,自然、不产,开井而得五色土穴者,是又不可以童而弃也。

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山既凿断,则生气隔绝,不相接续,故不可葬。《青华秘髓》云:一息不来身是壳。亦是此意。然与自然跌断者则又不相侔矣。

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高垄之地,何莫非石,所谓山势原骨,骨即石也,石山行度,有何不可,惟融结之处不宜有石耳。夫石之当、者,焦硬而顽,麻燥而苏,或不受锄掘,火焰飞扬,肃煞之气,含烟带黑,为凶也。其余纵使有石,但使体质脆嫩,文理湿润,颜色鲜明,则无不吉矣。又有厅形怪穴隐于石间者,四畔皆石,于其中有土穴,取去土尽,始可容棺。又有顽石凿开而下有土穴,皆可入选,是未可以石为嫌也。

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

此言横龙滔滔竟去,挽之不住,两边略有垂下,不过挠掉而已。气因势而止,穴因形而结,过山无情,其势未止,其形未往,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横龙滴落,正龙腰落,及夫斩关为穴者,不同也。

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

支龙行度,兄弟同完,雌雄并出,及其止也,城郭完密,众山贵集,方成吉穴。彼单山独龙,孤露无情,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支龙不生手足,一起一伏,金水行度,跌露平洋,两边借外卫送为养荫,及其止也,雌雄交度,大江拱朝或横拦,外阳远接,在乎缀纱之间,纵有阴砂,仅高一步,此又不可以孤露而弃之地。何以言之?盖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所以为贵也。

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此复证五凶之不可用也,凡此是无所[缺]适足腐骨烂棺而已,主退败少亡痨疾,久则归于歇灭,可不慎哉!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

此言上地龙之行度体段也,大顿小伏,藕断丝连,谓之脱卸。夫大地千百里,行龙其何可穷乎,故远若自天而来也。

若水之波。

此言隐藏伏于平洋大圾之间,一望渺无涯际,层层级级,若江而之水,微风荡漾,则有轻波细纹,谓之行地水。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矣。

若马之驰。

原其起,若马之奔腾,将欲止,如马之及厩。

其来若奔。

其来也,奔驰迅速,如使者之告捷。

其止若尸。

其止也,若尸居不动,无复在去意,若怀万宝而燕息。

众山朝揖,万水翕聚,

如贵人燕安休息珍[缺],富如万金,若揽而有也。

若肯万善而洁齐。

明堂宽绰,池湖绦绕,左右前后眼界不空,若贵人坐定,珍撰毕陈食前方丈也。

若口之鼓。

口乃无底囊,今煅者引风之具即者其类也,才经鼓动,其气即盛,吉纳气之满也。

若器之贮。

如器之盛物,满而溢 ,言气之止聚也。

若龙若弯,或腾或盘。

若龙之般旋,蛮之飞腾,言其活动有皖蜒翔舞之体段,无破碎死蠢之形状。

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来势如虎出深林,自幽而渐显气象,蹲踞而雄壮;止势如鹰落平砂,自高而渐低,情意俯伏而驯顺,气象尊严,拥护绵密,若万乘之尊也。

无光发新。

眼界轩豁,气象爽丽,神情性悦,一部精神,悉皆收摄而纳诸扩中,然而至理微纱,未易窥测,要令目击道存,心领意会,非文字之可传,口舌之可语也。《中庸》曰:人莫饮食,鲜能知未也。

朝海拱辰。

如万水之朝宗,众星之拱极,枝斗之护花朵,廊论著之副厅堂,非有使之然者,乃一气感召,有如是之翁合也。《易》云: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其斯之谓与!

龙虎抱卫,主客相迎。

几真龙落处,左回右抱,前朝后拥,所以成其形局也。未有吉穴而无吉。案:若龙虎抱卫而主客不相应,则为花假无疑。

四势朝明,五害不亲。

四势即龙、虎、主、客也,贵乎趋揖朝拱,端正严而不刺侧,明净而不模糊。情势如此,乌有不吉?更欲不亲五害。五害者,童、断、石、独、过也。

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此特指上地而言。十中有一t缺1]泥以为说,则世间无全地矣,非概论也。

海眼曰:篇中形势二字,义已了然,可见势在龙,而形在局,非俗人之所谓喝形也。奈何卑鄙之说,易惑人心,须至捆蔽,以论传论,以肓诱肓,无益反害,莫此为甚。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匪直今人之术不及古人,今人之用心先不及古人之存心矣,奈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葬书-内篇-译文

葬,就是藏,是乘着生气。

生气就是一元运行的气,在天上则周流六虚,在地上则发生万物。天没有这个气就无法滋养,地没有这个气就无法承载。所以它磅礴于大化之中,贯通于万物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运。陶侃说:它先于天地而长存,后于天地而固有。大概也是指这个意思。而且生气藏于地中,人看不见,只有遵循地的道理去寻求,然后才能知道它的所在。葬者能知道它的所在,使枯骨得以乘着它,那么地理的能事就完成了。

五气运行于地中,发生万物。

五气就是五行之气,是生气的别称,一气分为阴阳,再分为五行,虽然运行于天,实际上出于地。运行则万物发生,聚集则山川融结,融结就是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人受气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的骸骨,是子孙的根本,子孙的形体,是父母的枝叶,一气相应,由根本达到枝叶。考试程子说:卜其宅兆,就是卜其地的美恶。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就像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盛,道理固然如此。地恶则相反。蔡季通说: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现在寻找暴骨,用生人的血滴上去,如果渗入,就是亲骨肉,不渗则不是。气类相感有如此者。那么知道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需要智者而后知。有人说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也异所生,怎么能有荫呢?而不知道人的心通于气,心是气的主宰,情通则气也通,义绝则应本绝。所以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也能发后母儿。这在物中就像萎薮螟蛉之类,还有什么疑问呢。

经上说: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所以天下名墓,到处都有。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到了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樟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贫聚。形穴既成,则山川的灵秀,造化的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如果盗其精英,空窃其灵秀,把父母的遗骨藏于融会之地,于是子孙的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所以知道人心通于气,而气通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所以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无不攸系。至于形貌的娇丑,也都肖象山川的美恶,所以篙丘岳生申,尼丘孕孔,岂是偶然!呜呼,不是葬骨,而是葬人之心;不是山川之灵,也是人心自灵。世上往往有把遗骨弃于水火而无祸福者,是因为心与之离的缘故。

所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汉未央宫一天无故钟自鸣,东方朔说:一定是铜山崩应。不久西蜀果然奏报铜山崩,以日摈之,正是未央鸣之日。帝问朔何以知之,回答说:铜出于山,气相感应,就像人受气于父母。帝叹道:物尚如此,何况于人!从前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口齿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待侧,则也心痛,只是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所以知道山崩钟应,也是这个道理。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这也是说一气之感召。野人藏栗,春至,栗木华,而家藏之栗也芽。实之去本已久,彼华此芽,因为本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也像父母之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端倪,无终穷,万物随时运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也不自知。

生者是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所以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再藉神气资于其间,于是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溃,只有骨独存。而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这就是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

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

丘垅为阴,冈阜为阳。丘言其高,骨是山带石者。垅高不能自立,必藉石带土而后能耸。冈者迹也,土山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垅之有骨,气随而行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者毛脊而后能辨。然而有垅而土、支而石、垅而隐、支而隆者,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区别。

经上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说生气随支拢体质浒,滔滔而去,非水界则莫之能止。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经云: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所以叫风水。

高城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蹿隙通风,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所以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平支之穴,地阳自下而升,生气沉潜,不畏风吹。[缺]出在旷野,虽八面无藏,已自不觉。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瑞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此言支城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支拢二者俱欲得水,高坡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运河 不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傥金鱼不界,则谓之雌雄失经,虽藏风亦不可用。平支之地,虽若无蔽,但得横水拦截,何嫌宽旷。所以二者皆以得水为上。

经上说:外气横形,内气止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水流土外,叫外气;气藏土中,叫内气。所以必得外气形横,则内之生气自然止。此引经以结上文得水为上之意。

何以言之?气之

虽然盛行的东西会流行,但其余的部分仍然有停止的时候;虽然零散的东西会分散,但其深处仍然有聚集的地方。

高垅的地方,地势起伏,有的地方去,有的地方停,各有其作用,可以尽其力量。而好龙多从腰部落下,分布在数十里之间,有的形成城郭、朝乐、官曜、禽鬼、捍门、华表、罗星等,这些都是本身自带的,不可人为。它们既然流行,其余的部分并非停止,只是需要在其聚集的地方加以整理,使之不散。平支的龙,大山跌落到平洋,四周空旷,形成的城郭也不过高出数尺,而且离穴较远,朝山一点,在云霭之外,人们常常因为八风无蔽而感到不满,又怎知支戏气隐,虽然零散但其深处仍然有聚集,只要得到横水的拦截,使之有停止的地方。这就是支拢之气盛的表现。

因此,藏在干燥的地方应该深,藏在平坦的地方应该浅。

上句说的是拢,下句说的是支。高垅的地方,是阴的象征,气在内,强刚而觉悟下,所以说干燥的地方应该深葬。平支的地方,是阳的象征,气在外,弱柔而浮上,所以说平坦的地方应该浅葬。

经书说:浅深得当,风水自然形成。

高拢的葬法,潜而不显,所以深,取其沉气;平支的葬法,露而不隐,所以浅,取其浮气。得乘者,说的是所葬的棺木,得以乘其生气。浅深世俗多用九星白法来确定尺寸,这是错误的。不如只依金银炉底来求取。

阴阳之气,凝结成风,上升成云,下降成雨。凡是定位天地、养育万物的,何尝不是这种气呢!这就是为什么说葬乘生气,所以重举以申明其义。我曾说能生能杀,都是这种气。葬得其法,则为生气,失其道,则为杀气。如所谓的加减饶借吞吐浮觉之类,都应当依法而剪裁,不致有擅杀冲刑破腮翻斗的祸患。

土是气的体,有土才有气,气是水的母,有气才有水。

气本无体,假借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水本无母,假借气为母,因气而知有此水。五行以天一生水。水从哪里生呢?生水的是金,生金的是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乾藏坤内,隐而未见,及至生水,其兆始萌。说气为水母者,即乾金之气也。世人不究本源,但以所见者水尔,故遂以水为天地之始,盖通而未精者也。

经书说:土形气形,物因以生。

生气依附于形而有,依而行,万物亦莫非如此。此引经结上有文有土斯有气之意。

未气行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气行于地中,人不见,其始也则因地之势而知其行,其次也又因势之止而知其聚也。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善葬者,必原其起以观势,乘其止以扦穴。几言止者,乃山川融结,奇秀之所有,非明眼莫能识也。《片玉髓》云:草上露华偏在尾,花中香味总居心。其止之谓与!或谓粘穴乘其脉之尽处为止,然则盖倚撞安可以止云。不知人正恐后世不识止处,故立为四法以乘之。夫盖者止于盖,倚者止于倚也,撞粘莫不皆然,唯观义之所在,高低正侧,何往而非止乎!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平夷多土,陡泻多石,支之行必认土脊以为脉,城之行则求石脊以为骨。其行度之势,委蛇曲折,千变万化,本无定式,大略与丘拢之骨、冈阜之支略同。

千足为势,百尺为形。

千尺言其远,指一枝山之来势也。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成形也。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原其远势之来,察其近形之止,形势既顺,则山水贵合,是为全气之地。又当求其止处而葬之,斯尽善矣。止之一字,最谓吃紧。世之葬者,不乏全气之地,但于止处则有味焉耳。夫千里来龙,五足人手,才差一指,尽废前功,纵奇峰耸拔,秀水之玄,皆不为我用矣。若得其传,知其止,则如数二三,辨黑白,人或见其莽然可左可右可移可易,而不知中间自有一定不易之法、尺寸不可迁改者。《掼》云:立穴若还裁不正,纵饶吉地也徒然。高低深浅如葬误,福变为灾起祸惩。

宛委自复,回环重复。

宛委自复,指其势而言。或顺或逆,即委蛇东西或为南北之意也。回环重复,以其形而论。层拱叠绕,即朝海拱辰之义也。全气之地,其融结之情如此。

若踞而候也。

如人踞然不动,而有所待然。

若揽而有也。

如贵人端坐,器具华陈,揽之而有余。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

上句言拥卫之山须得趋揖朝拱,不欲其口逼冲突而不逊也。下句言潴蓄之水必得止聚渊澄,不欲其陡泻反背而无情也。

来积止聚,冲阳和阴。

来山凝结,其气积而不散;止水融会,其情聚而不流。斯乃阴阳交济,山水冲和也。

土高水深,郁草茂林。

水深沉则土壤高厚,气冲和则草木茂昌。程子曰:易谓地之美?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乃其验也。

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气像尊严,若千乘之贵;拥簇繁伙,犹万金之富。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堂局完密,形穴止聚,则生气藏蓄于中矣。善葬者因其聚而乘之,则可以福见,在昌后裔。如万物由此气而成,化育之功,故为上地。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龙贵平坦夷旷,为得支之正体。而土中复有支之纹理,平缓恰软,不急不燥,则表里相应。然却有支体而得城之情性者,直如掷抢,急如绷线,谓之倒火硬木,此阳中含阴也,法当避杀,粘唇架折而葬。刻氏所谓直急则避,辐而凑檐是也。阳者为弱,本宜凑入,奈何性急,要缩下一二足,缓其急性,苟执支法插之则凶。此支龙之至难体认者,故景纯谓支龙之辨,盖言此也。

可以安葬。但是有一种山石,纹理湿润,光滑如蛋壳,草木无法扎根,自然生长,不开采,挖井时发现五色土穴,这种地方也不应该因为看似荒凉而放弃。

气随着地形而来,所以断山不能安葬。

土是气的载体,有土才有气。山一旦被凿断,生气就会隔绝,无法连续,所以不能安葬。《青华秘髓》说:一口气不来,身体就是空壳。也是这个意思。但与自然断裂的情况又不同。

气随着土而行,所以石山不能安葬。

高垄之地,哪里没有石头,所谓山势的原骨,骨就是石头,石山行走,有什么不可以,只是在融结的地方不宜有石头。那些石头,焦硬而顽固,麻燥而松散,或者无法用锄头挖掘,火焰飞扬,肃杀之气,含烟带黑,是凶兆。其余即使有石头,只要体质脆嫩,纹理湿润,颜色鲜明,就没有不吉利的。还有厅形怪穴隐藏在石头之间的,四周都是石头,中间有土穴,挖去土后,才能容纳棺材。还有顽石凿开后下面有土穴,都可以选择,不能因为石头而嫌弃。

气因为势而停止,所以过山不能安葬。

这是说横龙滔滔不绝地流去,无法挽留,两边略有垂下,不过是挠掉而已。气因为势而停止,穴因为形而结,过山无情,其势未止,其形未往,所以不能安葬。但是有一种横龙滴落,正龙腰落,以及斩关为穴的,情况不同。

气因为龙而会聚,所以独山不能安葬。

支龙行走,兄弟同完,雌雄并出,到了停止的地方,城郭完密,众山贵集,才能形成吉穴。那些单山独龙,孤露无情,所以不能安葬。但是有一种支龙不生手足,一起一伏,金水行走,跌露平洋,两边借外卫送为养荫,到了停止的地方,雌雄交度,大江拱朝或横拦,外阳远接,在乎缀纱之间,即使有阴砂,仅高一步,这也不能因为孤露而放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所以为贵。

经书说: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这再次证明五凶不可用,凡是这样的地方,只会腐骨烂棺而已,主退败少亡痨疾,久了就会归于歇灭,能不谨慎吗!

上地的山,若隐若现,其源头来自天。

这是说上地龙的行进体段,大顿小伏,藕断丝连,称为脱卸。大地千百里,行龙怎么可能穷尽,所以远看像是从天而来。

像水的波浪。

这是说隐藏在平洋大圾之间,一望无际,层层级级,像江水的波浪,微风荡漾,则有轻波细纹,称为行地水。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像马的奔驰。

其起势,像马的奔腾,将要停止时,像马回到马厩。

其来势如奔。

其来势,奔驰迅速,像使者报捷。

其止势如尸。

其止势,像尸体一样不动,不再有去意,像怀抱着万宝而安息。

众山朝揖,万水汇聚,

像贵人安息休息珍[缺],富如万金,像揽而有之。

若肯万善而洁齐。

明堂宽绰,池湖环绕,左右前后眼界不空,像贵人坐定,珍馐毕陈食前方丈。

像口之鼓。

口是无底的囊,现在煅者引风的工具就是其类,一经鼓动,其气即盛,吉纳气之满。

像器之贮。

像器皿盛物,满而溢,言气之止聚。

像龙像弯,或腾或盘。

像龙般盘旋,蛮飞腾,言其活动有蜿蜒翔舞的体段,无破碎死蠢的形状。

禽伏兽蹲,像万乘之尊。

来势如虎出深林,自幽而渐显气象,蹲踞而雄壮;止势如鹰落平砂,自高而渐低,情意俯伏而驯顺,气象尊严,拥护绵密,像万乘之尊。

无光发新。

眼界开阔,气象爽丽,神情愉悦,一部精神,悉皆收摄而纳诸扩中,然而至理微妙,不易窥测,要令目击道存,心领意会,非文字之可传,口舌之可语。《中庸》说:人莫饮食,鲜能知未也。

朝海拱辰。

像万水朝宗,众星拱极,枝斗护花朵,廊论著副厅堂,非有使之然者,乃一气感召,有如是之翁合。《易》说: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就是这个意思!

龙虎抱卫,主客相迎。

几真龙落处,左回右抱,前朝后拥,所以成其形局。没有吉穴而无吉。案:若龙虎抱卫而主客不相应,则为花假无疑。

四势朝明,五害不亲。

四势即龙、虎、主、客,贵乎趋揖朝拱,端正严而不刺侧,明净而不模糊。情势如此,怎会不吉?更要不亲五害。五害者,童、断、石、独、过。

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这特指上地而言。十中有一[缺]泥以为说,则世间无全地矣,非概论也。

海眼说:篇中形势二字,义已了然,可见势在龙,而形在局,非俗人之所谓喝形。奈何卑鄙之说,易惑人心,须至捆蔽,以论传论,以肓诱肓,无益反害,莫此为甚。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匪直今人之术不及古人,今人之用心先不及古人之存心矣,奈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葬书-内篇-注解

生气:指宇宙间的基本生命力或能量,是万物生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气被认为是天地间运行的基本元素,贯穿于自然界的各个方面。

一元运行之气:指宇宙间最初、最基础的气,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一元之气分化为阴阳,再进一步分化为五行,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

五气:即五行之气,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的气。五行之气是生气的分化,贯穿于天地之间,推动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地理:指地形地貌的特征及其对风水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理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命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墓葬的地理位置对子孙后代的福祸有直接影响。

反气入骨:指通过墓葬的方式,使生气重新进入遗骨,从而影响子孙的福运。这是风水学中的重要概念,认为通过选择合适的墓地,可以使祖先的遗骨与生气相合,进而荫庇后代。

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地理学说,强调通过选择合适的地理环境来影响人的命运。风水学认为,地理环境中的气(生气)对人的福祸有直接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童断石过独:指五种不适宜葬地的地形特征,分别是童山(草木不生的山)、断山(被人工或自然力量切断的山)、石山(主要由石头构成的山)、过山(山脉延伸过远,气势未止的山)、独山(孤立无援的山)。这些地形被认为不利于气的聚集和流动,因此不适合作为葬地。

气因形来:风水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地形地貌对气的流动和聚集有直接影响。地形的好坏决定了气的质量,从而影响葬地的吉凶。

青华秘髓:古代风水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风水理论、葬地选择等,被认为是风水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龙虎抱卫:风水术语,指葬地周围的山势如同龙和虎一样环绕护卫,形成良好的风水格局。龙代表左侧的山势,虎代表右侧的山势,抱卫则表示山势环绕,形成保护之势。

四势朝明:指葬地周围的四种山势(龙、虎、主、客)都朝向明堂(葬地的中心),形成良好的风水格局。四势的朝向和形态决定了葬地的吉凶。

五害不亲:指五种不吉利的地形特征(童、断、石、独、过),这些地形被认为不利于气的聚集和流动,因此不适合作为葬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葬书-内篇-评注

本文围绕‘生气’这一核心概念展开,阐述了生气在宇宙运行、万物生成及人类命运中的重要作用。生气被视为宇宙间的基本生命力,贯穿于天地之间,推动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文章通过‘一元运行之气’和‘五气’的概念,进一步解释了生气的分化与运行规律,强调了生气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在风水学中,生气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命运的关键因素。文章详细论述了墓葬与生气的关系,认为通过选择合适的墓地,可以使祖先的遗骨与生气相合,进而荫庇后代。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崇拜和家族延续的重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章还通过‘反气入骨’的概念,进一步解释了风水学中的墓葬理论。认为通过墓葬的方式,可以使生气重新进入遗骨,从而影响子孙的福运。这种观念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族延续和后代福祉的深切关注。

此外,文章还通过‘风水’的概念,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命运的影响。风水学认为,地理环境中的气(生气)对人的福祸有直接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这种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也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生气’、‘五气’、‘地理’、‘反气入骨’和‘风水’等概念的阐述,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生命观和命运观。文章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祖先和家族的尊重与敬畏。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风水学中关于葬地选择的理论,尤其是地形对气的流动和聚集的影响。风水学认为,地形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葬地的吉凶,因此选择葬地时需要仔细考察周围的山势、土质、石质等因素。

文中提到的‘童断石过独’是五种不适宜葬地的地形特征,分别指草木不生的山、被切断的山、主要由石头构成的山、山脉延伸过远的山以及孤立无援的山。这些地形被认为不利于气的聚集和流动,因此不适合作为葬地。这一理论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观察和理解,认为地形地貌与气的流动密切相关,进而影响人的命运。

文中还提到‘气因形来’,即地形对气的流动和聚集有直接影响。这一概念是风水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强调了地形的重要性。风水学认为,良好的地形能够聚集吉气,带来好运,而不良的地形则会阻碍气的流动,带来凶险。因此,选择葬地时需要仔细考察周围的山势、土质、石质等因素,以确保气的顺畅流动。

此外,文中还引用了《青华秘髓》中的一句话:‘一息不来身是壳’,进一步强调了气的重要性。这句话的意思是,气是生命的根本,没有气的流动,身体就如同空壳一般。这一观点与风水学中‘气’的核心地位相呼应,认为气的流动和聚集是决定葬地吉凶的关键因素。

文中还提到了‘龙虎抱卫’和‘四势朝明’等风水术语,这些术语描述了葬地周围山势的理想形态。‘龙虎抱卫’指葬地周围的山势如同龙和虎一样环绕护卫,形成良好的风水格局;‘四势朝明’则指葬地周围的四种山势都朝向明堂,形成良好的风水格局。这些术语反映了古人对地形地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认为山势的形态和朝向对葬地的吉凶有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地形、气、山势等风水要素的详细讨论,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风水学的复杂理论体系。风水学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葬地选择方法,更是一种对自然与人类命运关系的哲学思考。通过对地形地貌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古人试图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以期获得好运和福气。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葬书-内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6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