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齐人见田骈-原文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
田骈曰:“子何闻之?”
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
田骈曰:“何谓也?”
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
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
田子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齐人见田骈-译文
齐国有个人去见田骈,说:“听说先生您有高尚的见解,宣称不做官,而愿意为百姓服务。”
田骈问:“你是从哪里听说的?”
那人回答:“我是从我邻居的女儿那里听说的。”
田骈问:“这是什么意思?”
那人回答:“我邻居的女儿,宣称不嫁人,但到了三十岁却生了七个孩子,不嫁人是不嫁人,但嫁人的事已经做完了。
现在先生您宣称不做官,却享受着千钟的俸禄,有上百的随从,不做官是不做官,但富裕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做官的人。”
田骈听后无言以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齐人见田骈-注解
田骈: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者,以不仕宦而闻名,主张清静无为,与道家思想有密切联系。
不宦:指不担任官职,选择隐居或从事学术研究,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訾养千钟:訾养指供养、养育,千钟是古代计量单位,形容供养的规模很大,意指田骈虽不仕宦,但生活富足。
徒百人:徒指门徒或追随者,百人形容其追随者众多,反映了田骈在学术或思想上的影响力。
邻人之女:比喻田骈虽宣称不仕宦,但实际上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了与仕宦相当的财富和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齐人见田骈-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齐人与田骈的对话,揭示了田骈虽宣称不仕宦,但实际上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了与仕宦相当的财富和地位。这一对话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对于仕宦与隐居的不同态度,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仕宦与财富之间关系的复杂看法。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观念。田骈选择不仕宦,表面上是对世俗权力的拒绝,但实际上他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了与仕宦相当的财富和地位。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际上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一种实践,即通过不直接参与政治,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影响社会。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邻人之女的例子,形象地揭示了田骈的行为与其宣称的不仕宦之间的矛盾。这种比喻不仅使对话更加生动,也增强了对话的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对于仕宦与隐居的不同态度,以及当时社会对于仕宦与财富之间关系的复杂看法。这种态度和看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战国时期士人对于仕宦与隐居的不同态度,以及当时社会对于仕宦与财富之间关系的复杂看法。这种揭示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