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苏秦谓齐王-原文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王曰:“尊秦。”
“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
王曰:“爱齐而憎秦。”
“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
对曰:“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之熟虑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苏秦谓齐王-译文
苏秦对齐王说:“如果齐国和秦国都自立为帝,大王认为天下会尊崇秦国,还是尊崇齐国呢?”
齐王回答:“会尊崇秦国。”
苏秦又问:“如果齐国放弃帝号,天下会爱戴齐国,还是爱戴秦国呢?”
齐王回答:“会爱戴齐国而憎恨秦国。”
苏秦接着问:“如果两国都自立为帝,约定一起讨伐赵国,这与讨伐宋国相比,哪个更有利呢?”
苏秦回答说:“如果齐国与秦国一起称帝,天下只会尊崇秦国而轻视齐国;如果齐国放弃帝号,天下就会爱戴齐国而憎恨秦国;讨伐赵国不如讨伐宋国有利。因此,我希望大王明智地放弃帝号,以赢得天下的支持;违背与秦国的约定,避免与秦国争夺霸权;而大王可以趁机攻取宋国。一旦拥有宋国,卫国的阳城就会受到威胁;拥有淮北,楚国的东部地区就会陷入危险;拥有济西,赵国的河东地区就会受到威胁;拥有阴地和平陆,梁国的门户就无法打开。因此,放弃帝号并转而讨伐宋国,国家会变得强大,名声也会更加尊贵,燕国和楚国将被迫屈服,天下不敢不听从,这是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伟大举动!表面上尊敬秦国以获取名声,然后让天下憎恨秦国,这就是所谓的以卑微换取尊贵!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苏秦谓齐王-注解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君主著称,主张合纵抗秦。
齐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具体指齐宣王或齐湣王。
两帝:指齐国和秦国同时称帝,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
释帝:放弃帝号,表示不再追求至高无上的地位。
伐赵:指攻打赵国,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
伐宋:指攻打宋国,宋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东部。
汤、武之举:指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行为,象征着推翻暴政、建立新秩序。
以卑易尊:通过降低自己的地位来换取更高的尊重,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苏秦谓齐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苏秦游说齐王的一段对话。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试图说服齐王放弃与秦国并立为帝的计划,转而采取更为灵活的外交策略。
首先,苏秦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齐王思考,如果齐国和秦国同时称帝,天下会尊崇谁。齐王回答尊崇秦国,这表明齐王意识到秦国的强大和影响力。接着,苏秦进一步引导齐王思考,如果齐国放弃帝号,天下会爱戴谁。齐王回答爱戴齐国而憎恨秦国,这表明齐王认识到放弃帝号可能会赢得更多的民心。
苏秦进一步分析,如果齐国和秦国联合攻打赵国,不如攻打宋国更为有利。他提出,如果齐国放弃帝号,转而攻打宋国,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还可以赢得天下的尊重。苏秦还指出,控制宋国可以对周边国家形成威胁,从而增强齐国的影响力。
苏秦的策略体现了纵横家的智慧,他通过分析形势,提出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放弃帝号看似降低了齐国的地位,但实际上可以通过赢得民心和控制周边国家来增强齐国的实力和影响力。这种策略与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行为相提并论,象征着通过智慧和策略来改变局势。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苏秦的言辞不仅展示了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苏秦的言辞简洁有力,逻辑严密,通过提问和分析引导齐王思考,展示了纵横家的辩才和智慧。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也使得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权力斗争,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苏秦的策略和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