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苏秦自燕之齐-原文
苏秦自燕之齐,见于华章南门。
齐王曰:“嘻!子之来也。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生者微。
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
不如听之以卒秦,勿庸称也以为天下。
秦称之,天下听之,王亦称之,先后之事,帝名为无伤也。
秦称之,而天下不听,王因勿称,其于以收天下,此大资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苏秦自燕之齐-译文
苏秦从燕国来到齐国,在华章南门见到了齐王。
齐王说:“哎呀!你来了。秦国派魏冉来传达称帝的事,你怎么看?”
苏秦回答说:“大王问我的问题很突然,而祸患往往是从细微之处产生的。
现在如果不听从秦国,就会得罪秦国;如果听从秦国,又会得罪天下诸侯。
不如先听从秦国,但不要公开称帝,以此来安抚天下。
如果秦国称帝,天下诸侯都听从,大王也可以跟着称帝,这样先后顺序并不重要,帝号也不会有什么损害。
如果秦国称帝,而天下诸侯不听从,大王就不要称帝,这样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收服天下诸侯,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苏秦自燕之齐-注解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君主著称,主张合纵抗秦。
燕: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
齐: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大部及河北东南部。
华章南门:齐国都城临淄的南门,是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
齐王:指齐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
魏冉:秦国的重要大臣,曾任秦相,对秦国的强盛有重要贡献。
致帝:指秦国试图让齐国承认秦国的帝号,即让齐国臣服于秦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苏秦自燕之齐-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齐策》,记载了苏秦游说齐王的一段对话。苏秦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其言辞犀利,策略高超,这段对话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
首先,苏秦在对话中巧妙地回应了齐王的提问。齐王询问苏秦对秦国派魏冉来要求齐国承认秦国帝号的看法,苏秦并没有直接回答是否应该接受,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问题的本质。他指出,齐王的提问过于仓促,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秦国与天下诸侯的关系。这种回答方式既避免了直接触怒齐王,又为后续的策略分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苏秦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策略。他认为,齐国可以先表面上接受秦国的帝号,但不主动称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天下诸侯的反应。如果天下诸侯都接受秦国的帝号,那么齐国也可以顺势而为;如果天下诸侯不接受,那么齐国就可以借此机会收拢人心,增强自己的影响力。这种策略既避免了与秦国直接对抗,又为齐国争取了更多的外交空间。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纵横家的外交策略。苏秦的言辞中充满了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各国利益的精准把握。他不仅考虑到了齐国的利益,还考虑到了天下诸侯的反应,体现了纵横家“合纵连横”的思想精髓。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充分展示了苏秦的辩才和智慧。苏秦的回答层层递进,既有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又有具体的策略建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种对话形式在《战国策》中非常常见,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艺术的典型代表。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事件,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纵横家的外交策略。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纵横家的思想精髓,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