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管燕得罪齐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管燕得罪齐王-原文

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

左右嘿然莫对。

管燕连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

田需对曰:“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管燕得罪齐王-译文

管燕得罪了齐王,对他的随从说:‘你们谁愿意和我一起去投奔其他诸侯国呢?’

随从们都沉默不语,没有人回答。

管燕泪流满面地说:‘悲哀啊!士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得到却难以任用呢?’

田需回答说:‘士人三餐都吃不饱,而您的鹅鸭却有吃不完的食物;后宫里的侍女穿着绫罗绸缎,拖着华丽的衣裙,而士人却连衣服的边缘都得不到。况且,财富是您所轻视的,而死是士人所重视的。您不愿意用您所轻视的财富来对待士人,却要求士人用他们所重视的生命来为您效劳,这不是士人容易得到却难以任用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管燕得罪齐王-注解

管燕: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因得罪齐王而失势。

齐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具体指哪位齐王不详。

田需:战国时期齐国的士人,以直言敢谏著称。

士:古代指有学识、有才能的人,常指知识分子或官员。

鹅鹜:鹅和鸭,泛指家禽。

下宫:指宫廷中的下层,或指宫廷中的低级官员。

罗纨:精细的丝织品,泛指华丽的衣物。

绮縠:精美的丝织品,泛指华丽的衣物。

缘:边缘,这里指衣物的装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管燕得罪齐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齐策》,通过管燕与田需的对话,揭示了战国时期士人与君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管燕因得罪齐王而失势,感叹士人易得而难用,田需则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君主对士人的轻视与不公。

首先,管燕的感叹反映了当时士人地位的尴尬。士人虽有才能,但在君主眼中却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存在。管燕的“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表达了他对士人命运的无奈与悲愤。这种情感在战国时期具有普遍性,许多士人虽有才华,却难以得到君主的重用。

田需的回应则直指问题的核心。他指出,君主对士人的轻视体现在物质待遇的不公上。士人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而君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田需的“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形象地描绘了这种不公。他认为,君主不肯以轻财与士人分享,却要求士人以生命为重事君,这是不合理的。

这段对话不仅揭示了战国时期士人与君主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与权力结构。士人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命运与君主的权力息息相关。君主对士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士人的生存与发展。田需的直言敢谏,体现了士人对自身命运的觉醒与抗争。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对话简洁有力,语言生动形象。管燕的感叹与田需的回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问题的尖锐性。田需的比喻“鹅鹜有余食”与“士不得以为缘”形象生动,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管燕与田需的对话,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士人与君主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与权力结构。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管燕得罪齐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6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