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原文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

孟尝君曰:“有。”

“君满意杀之乎?”

孟尝君曰:“然。”

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孟尝君曰:“不知。”

谭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

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译文

孟尝君被齐国驱逐后又返回齐国。

谭拾子在边境迎接他,对孟尝君说:“您是否对齐国的士大夫有所怨恨?”

孟尝君说:“有。”

“您是否想杀了他们?”

孟尝君说:“是的。”

谭拾子说:“事情有必然的结果,道理有固有的规律,您知道吗?”

孟尝君说:“不知道。”

谭拾子说:“事情的必然结果是死亡;道理的固有规律是富贵时人们会依附,贫贱时人们会离开。这就是事情的必然结果和道理的固有规律。请让我用市场来比喻。市场,早晨时人满为患,傍晚时却空无一人,并不是因为早晨人们喜欢市场而傍晚憎恨市场,而是因为人们为了生存而前往,为了生存而离开。希望您不要怨恨!”

孟尝君于是将所怨恨的五百人的名单削去,不敢再提此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注解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名田文,以养士著称,门下食客三千,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谭拾子:战国时期齐国的贤士,以智慧和辩才闻名。

齐士大夫:指齐国的官员和贵族。

市谕:以市场为比喻,说明人情世故的道理。

五百牒:牒是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或木片,五百牒指大量的文书或记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齐策》,讲述了孟尝君被逐出齐国后又返回的故事。谭拾子以市场和人情世故为喻,劝诫孟尝君不要怨恨齐国的士大夫。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孟尝君作为齐国的贵族,其政治生涯充满了起伏,这与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内部矛盾密切相关。谭拾子的劝诫体现了当时士人对于政治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处世智慧。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深刻的道理。谭拾子以市场为喻,说明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这种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对话的形式使得道理更加贴近生活,易于接受。

再次,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孟尝君和谭拾子的对话,还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对于富贵贫贱、生死存亡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处世态度。

最后,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强调了顺应自然、理解人情的智慧。谭拾子通过市场的变化,说明了人情世故的必然性,劝诫孟尝君不要怨恨他人,而是要理解并接受这种现实。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战国时期,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话,传达了深刻的处世智慧,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6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