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为从-原文
孟尝君为从。
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以使人先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奚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
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
昭王闻之,而欲醜之以辞。
公孙弘见,昭王曰:“薛公之地,大小几何?”
公孙弘对曰:“百里。”
昭王笑而曰:“寡人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难寡人,犹可乎?”
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人,大王不好人。”
昭王曰:“孟尝之好人也,奚如?”
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洿其衣,如臣者十人。”
昭王笑而谢之,曰:“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论耳!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谕寡人之志也!”
公孙弘曰:“敬诺。”
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国也。孟尝,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陵,可谓足使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为从-译文
孟尝君打算联合其他诸侯国对抗秦国。
公孙弘对孟尝君说:“您为什么不先派人去观察一下秦王呢?如果秦王是英明的君主,您恐怕连做他的臣子都难,哪里还有机会联合其他国家来对抗他呢?如果秦王是个昏庸的君主,您再联合其他国家来对抗他也不迟。”
孟尝君说:“好,那就请您去一趟吧。”
公孙弘答应了,带着十辆马车前往秦国。
秦昭王听说后,想用言辞羞辱他。
公孙弘见到秦昭王,昭王问:“薛公(孟尝君)的领地有多大?”
公孙弘回答:“方圆百里。”
昭王笑着说:“我的领地有数千里,尚且不敢轻易与人为敌。如今孟尝君的领地只有方圆百里,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来对抗我,这可行吗?”
公孙弘回答:“孟尝君善待贤人,而大王您不善待贤人。”
昭王问:“孟尝君善待贤人,是怎样的?”
公孙弘说:“他坚持道义,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结交,得志时不羞于成为君主,不得志时也不肯做别人的臣子,这样的人有三个;治理国家的能力可以成为管仲、商鞅的老师,能够听从并实行道义的人有五个;即使面对万乘之国的威严君主,如果使者受辱,他们会退下后自刎,必定用自己的血染红衣服,像我这样的人有十个。”
昭王笑着道歉说:“客人何必如此,我只是与您讨论而已!我很欣赏孟尝君,希望您一定要传达我的意思!”
公孙弘说:“遵命。”
公孙弘可以说是不辱使命了。昭王是大国的君主,孟尝君是千乘之国的君主。公孙弘能够维护千乘之国的尊严而不被欺凌,可以说是称职的使者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为从-注解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以养士著称,门下食客三千,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公孙弘:孟尝君的门客,以智慧和辩才著称。
从:指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
昭王:指秦昭襄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以雄才大略著称。
薛公:指孟尝君,因其封地在薛地,故称薛公。
管、商:指管仲和商鞅,分别是春秋时期齐国和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政治家,以改革和治国才能闻名。
万乘: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象征强大的国力。
自刎:自杀,古代士人为了维护尊严或表达忠诚而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为从-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孟尝君的门客公孙弘出使秦国的故事。公孙弘以智慧和辩才,成功应对了秦昭王的挑衅,维护了孟尝君的尊严和齐国的利益。
首先,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忠诚。公孙弘作为孟尝君的门客,不仅具备出色的辩才,还深谙外交策略。他在面对秦昭王的挑衅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通过巧妙的言辞,既维护了孟尝君的尊严,又避免了与秦国的直接冲突。这种智慧和策略,正是战国时期士人所推崇的。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秦昭王的傲慢和挑衅,公孙弘的机智和冷静,都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公孙弘的回答,既含蓄又犀利,既表达了对孟尝君的忠诚,又巧妙地反击了秦昭王的挑衅。这种对话的艺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
再次,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充满了智慧和谋略。公孙弘的出使,不仅是个人智慧的体现,也是齐国外交策略的一部分。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性。
最后,这段文字还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尊严和忠诚。公孙弘在秦昭王的挑衅面前,没有屈服,而是通过智慧和辩才,维护了孟尝君的尊严和齐国的利益。这种忠诚和尊严,正是战国时期士人所推崇的。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在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还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忠诚,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