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原文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
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
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
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王曰:“何谓也?”
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
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译文
王斗先生来到齐宣王的门前,想要见齐宣王,宣王派使者请他进来。
王斗说:“我主动来见大王是为了权势,大王主动来见我是为了贤士,大王觉得怎么样?”使者回去报告。
宣王说:“先生请稍等,我马上就来。”
宣王于是快步走到门口迎接他,并与他一起进入宫中,说:“我继承先王的宗庙,守护国家,听说先生直言进谏,毫不忌讳。”
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侍奉的是乱世的君主,怎么敢直言进谏呢?”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脸色变得愤怒。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从前先王桓公喜欢的事情是九次联合诸侯,统一天下,天子授予他爵位,立他为大伯。现在大王有四样东西。”
宣王高兴地说:“我愚笨浅陋,只是守护齐国,唯恐失去它,怎么会有四样东西呢?”
王斗说:“不是的。先王喜欢马,大王也喜欢马。先王喜欢狗,大王也喜欢狗。先王喜欢酒,大王也喜欢酒。先王喜欢美女,大王也喜欢美女。先王喜欢贤士,但大王不喜欢贤士。”
宣王说:“现在这个时代没有贤士,我喜欢什么呢?”
王斗说:“世上没有骐驎騄耳这样的好马,但大王的马已经准备好了。世上没有东郭俊、卢氏这样的好狗,但大王的猎狗已经准备好了。世上没有毛嫱、西施这样的美女,但大王的后宫已经满了。大王不喜欢贤士,又何必担心没有贤士呢?”
宣王说:“我忧国爱民,当然希望得到贤士来治理国家。”
王斗说:“大王忧国爱民,还不如大王喜欢一尺布。”
宣王问:“这是什么意思?”
王斗说:“大王让人做帽子,不让身边的亲信去做,而是让工匠去做,为什么呢?因为工匠有技能。现在大王治理齐国,不是身边的亲信就不任用,所以我说大王不如喜欢一尺布。”
宣王道歉说:“我对国家有罪。”
于是宣王选拔了五位贤士担任官职,齐国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注解
王斗: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者,以直言敢谏著称。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名辟疆,以好士闻名。
谒者:古代负责通报、接待宾客的官员。
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一匡天下:指齐桓公通过会盟诸侯,使天下得到一时的安定。
天子受籍:指周天子赐予齐桓公诸侯之籍,承认其霸主地位。
大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意为诸侯之长。
骐驎騄耳:古代传说中的神马,象征稀有和珍贵。
东郭俊、卢氏之狗:古代传说中的名犬,象征稀有和珍贵。
毛嫱、西施:古代著名的美女,象征美貌和稀有。
尺縠:古代的一种丝织品,象征珍贵和稀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四-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评注
《王斗见齐宣王》是一篇典型的战国策士与君主对话的文献,展现了战国时期策士的智慧和君主的开明。王斗以直言敢谏著称,他通过巧妙的言辞,既表达了对齐宣王的批评,又引导宣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终促使宣王举士任官,实现了齐国的治理。
文本中,王斗的言辞充满了智慧和策略。他首先通过对比自己与宣王的行为,暗示宣王应该更加重视士人。接着,他以齐桓公为例,指出宣王在好马、好狗、好酒、好色等方面与桓公相似,但在好士方面却不如桓公。这种对比既委婉又尖锐,直指宣王的不足。
王斗的言辞中还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他以骐驎騄耳、东郭俊、卢氏之狗、毛嫱、西施等稀有之物比喻士人,暗示士人的珍贵和稀有。同时,他以尺縠比喻士人,指出宣王在治理国家时,应该像对待珍贵的尺縠一样重视士人。这种比喻既形象又深刻,使宣王更容易接受他的建议。
文本的结尾,宣王在王斗的劝说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采取实际行动,举士任官,实现了齐国的治理。这一结局不仅展现了宣王的开明和智慧,也体现了王斗的智慧和策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篇文献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的地位和作用。士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王斗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言辞,成功地影响了宣王的决策,体现了士人在战国时期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篇文献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充满了智慧和策略。王斗的言辞既委婉又尖锐,既形象又深刻,使宣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的建议。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使其成为战国策士与君主对话的经典之作。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篇文献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策士与君主的对话,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态。通过这篇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士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君主在治理国家时的智慧和策略。这种历史价值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战国时期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