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齐王建入朝于秦-原文
齐王建入朝于秦,雍门司马前曰:“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立王耶?”王曰:“为社稷。”司马曰:“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还车而反。
即墨大夫与雍门司马谏而听之,则以为可与为谋,即入见齐王曰:“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夫舍南面之称制,乃西面而事秦,为大王不取也。”齐王不听。
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约与五百里之地。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处之共松柏之间,饿而死。先是齐为之歌曰:“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齐王建入朝于秦-译文
齐王建前往秦国朝见,雍门司马上前问道:“设立君王,是为了国家社稷呢?还是为了君王自己呢?”齐王回答:“是为了国家社稷。”司马说:“既然是为了国家社稷设立君王,君王为何要离开国家社稷而去秦国呢?”齐王于是调转车头返回。
即墨大夫和雍门司马进谏,齐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认为可以与他们共谋大事,于是入宫见齐王说:“齐国土地广阔数千里,拥有数百万军队。三晋的大夫们都不愿意臣服于秦国,而在阿、鄄之间的人数以百计,君王若能收服他们并给予百万大军,让他们收复三晋的故土,那么临晋的关隘就可以攻入了;鄢、郢的大夫们也不愿意臣服于秦国,而在城南下的人数以百计,君王若能收服他们并给予百万大军,让他们收复楚国的故土,那么武关就可以攻入了。这样一来,齐国的威势可以确立,秦国可以被灭亡。放弃南面称制的机会,反而西面臣服于秦国,这是大王不应该采取的策略。”齐王没有听从。
秦国派遣陈驰诱使齐王进入秦国,许诺给予五百里的土地。齐王没有听从即墨大夫的建议,反而听从了陈驰,于是进入秦国。齐王被安置在共地的松柏之间,最终饿死在那里。在此之前,齐国有人为此作歌道:“松树啊!柏树啊!让建住在共地的,是客人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齐王建入朝于秦-注解
齐王建: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名建,是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
雍门司马:雍门是齐国都城临淄的一个城门,司马是官职名,负责军事和城门守卫。
社稷:古代指国家,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合称社稷,象征国家。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三国皆出自晋国,故称三晋。
阿、鄄:阿是齐国地名,鄄是赵国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临晋之关:指齐国与三晋交界的重要关隘。
鄢、郢:鄢是楚国地名,郢是楚国都城,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武关:楚国与秦国交界的重要关隘。
陈驰:秦国的使者,负责诱使齐王入秦。
共松柏之间:指齐王被软禁的地方,松柏象征长寿和不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齐王建入朝于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齐策》,讲述了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王建在面对秦国诱惑时的抉择及其悲惨结局。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齐国内部的忠臣与奸佞之间的斗争,以及齐王建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
首先,雍门司马的谏言体现了忠臣对国家社稷的忠诚。他质问齐王建为何要放弃国家而投靠秦国,强调君主应以社稷为重。这一质问不仅揭示了齐王建的软弱,也反映了当时齐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其次,即墨大夫的谏言则更具战略眼光。他分析了齐国的地理优势和军事潜力,指出齐国可以通过联合三晋和楚国,共同对抗秦国。这一建议不仅体现了即墨大夫的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然而,齐王建未能采纳这一建议,最终选择了听信秦使陈驰的诱惑,导致国家灭亡。
齐王建的悲剧结局,被软禁在松柏之间饿死,象征着他的失败和不屈。松柏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和不屈,齐王建的结局则是对这一象征的讽刺。齐国的灭亡,不仅是齐王建个人的悲剧,也是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缩影。
文本通过对话和叙述,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齐王建的决策失误,反映了君主在关键时刻的软弱和犹豫,也揭示了忠臣与奸佞之间的斗争。这一历史故事,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叙述,展现了战国时期齐国灭亡的历史背景和齐王建的悲剧结局。文本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