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原文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
王出走,失王之处。
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
王孙贾乃入市中,曰:“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
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译文
王孙贾十五岁时,侍奉闵王。
闵王出逃,王孙贾不知道闵王去了哪里。
他的母亲说:“你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我就倚在门口等你;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就倚在巷口等你。你现在侍奉闵王,闵王出逃了,你不知道他的下落,你还能回哪里去呢?”
于是王孙贾进入市场,喊道:“淖齿在齐国作乱,杀了闵王,想要和我一起诛杀他的人,露出右臂!”
市场上有四百人响应他,和他一起诛杀淖齿,刺死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注解
王孙贾:王孙贾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贵族少年,年仅十五岁便侍奉齐闵王。他的名字中的“王孙”表明他是王室后裔,身份显赫。
闵王:齐闵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齐国国力强盛,但后期因内乱和外患而失势。闵王的名字“闵”意为怜悯、同情,可能反映了他性格中的仁慈一面。
淖齿:淖齿是齐国的一位权臣,他在齐闵王时期发动叛乱,导致闵王被杀,齐国陷入混乱。淖齿的名字“淖”意为泥泞、混乱,象征他在齐国政治中的破坏性作用。
袒右:袒右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仪式性动作,表示决心或宣誓。袒露右臂象征着愿意为某事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在这里,王孙贾通过袒右号召市民共同诛杀淖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王孙贾在齐闵王失势后,如何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号召市民共同诛杀叛臣淖齿的故事。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王孙贾的忠诚与果敢,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的动荡与复杂。
首先,王孙贾的母亲的话语充满了母爱的深情与对儿子的期望。她以“倚门而望”和“倚闾而望”来形容自己对儿子的牵挂,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不仅展现了母亲的慈爱,也为后文王孙贾的行动提供了情感上的铺垫。母亲的担忧与王孙贾的忠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王孙贾在忠孝之间的抉择。
其次,王孙贾的行动体现了他作为贵族少年的责任感与勇气。他在得知闵王失势后,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进入市集,号召市民共同诛杀淖齿。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他对闵王的忠诚,也展现了他作为王室后裔的责任感。通过“袒右”这一仪式性动作,王孙贾成功激发了市民的共鸣,最终带领四百人诛杀了淖齿。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忠君”思想的重要性。王孙贾的行为不仅是对闵王的忠诚,更是对齐国社稷的维护。他的行动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孝两全”的理念,即在忠君与孝亲之间找到平衡。同时,文本也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的残酷与复杂,权臣的叛乱与君主的失势成为常态,而像王孙贾这样的忠臣则成为乱世中的一股清流。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通过简洁的对话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王孙贾的母亲通过几句简单的话语,展现了她对儿子的深情与担忧;而王孙贾则通过“袒右”这一动作,展现了他的决心与勇气。这种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体现了《战国策》作为历史散文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的动荡与复杂,同时也通过王孙贾的故事,展现了忠君思想与孝道观念在战国时期的深刻影响。文本的艺术特色在于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王孙贾这一忠臣形象,使其成为战国时期忠君思想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