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原文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

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

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

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遣燕将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

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

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

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彼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感,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

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

矫国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

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

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

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

束缚桎桔,辱身也。

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

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

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

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

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

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

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

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

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

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

因罢兵到读而去。

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译文

燕国攻打齐国,攻占了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城和即墨城没有攻下。

齐国的田单在即墨城击败了燕军,杀死了燕将骑劫。

起初,燕国将领攻打聊城时,有人向燕王进谗言。

燕将害怕被诛杀,于是坚守聊城,不敢回国。

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死伤惨重,但聊城仍未攻下。

鲁连于是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送给燕将说:

“我听说,智者不会违背时机而放弃利益,勇士不会因怕死而毁掉名声,忠臣不会先顾自己而后顾君主。

现在您因一时的愤怒行事,不顾燕王失去臣子,这不是忠;

战死聊城,而威名不能传于齐国,这不是勇;

功业废弃,名声湮灭,后世无人称颂,这不是智。

所以智者不会反复考虑,勇士不会怕死。

现在生死荣辱,尊卑贵贱,都在这一刻决定。

希望您仔细考虑,不要与世俗同流合污。

况且楚国攻打南阳,魏国攻打平陆,齐国没有南下的意图,认为失去南阳的损失,不如得到济北的利益,所以决定坚守。

现在秦军出兵,魏国不敢东进,秦国的势力联合,楚国的形势就危险了。

放弃南阳,切断右翼,保住济北,这是必然的计策。

现在楚国和魏国都退兵,燕国的援军未到,齐国没有统一天下的计划,与聊城共同坚守一年多的困境,我认为您无法成功。

齐国必定会在聊城决战,您不必再考虑。

燕国现在大乱,君臣失策,上下迷惑,栗腹率领百万大军,在外损失过半,万乘之国被赵国围困,国土削减,君主困顿,被天下人耻笑,您听说了吗?

现在燕王孤立无援,大臣不可靠,国家衰败,祸患重重,民心无所归依。

现在您又用疲惫的聊城百姓,抵挡齐国的全部兵力,一年多的僵持,这是墨翟的防守;

吃人肉烧人骨,士兵没有反叛之心,这是孙膑、吴起的军队。

这样的行为已经让天下人看到了。

“所以为您考虑,不如停止战争,保全军队,回国向燕王报告,燕王一定会高兴。

士兵和百姓见到您,就像见到父母一样,朋友们也会在世上为您宣扬,功业可以显扬。

上辅佐孤立的君主,控制群臣;下养育百姓,培养说客。

改革国家的风俗,功名可以建立。

或许您也可以放弃燕国,东游齐国?

请求分封土地,财富可与陶、卫相比,世世代代称孤道寡,与齐国长久共存,这也是一个计策。

这两个选择都能显扬名声和获得实利,希望您仔细考虑并选择一个。

“而且我听说,拘泥于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威,厌恶小耻辱的人不能建立荣名。

从前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这是篡逆;

抛弃公子纠而不去死,这是怯懦;

被束缚桎梏,这是耻辱。

这三种行为,乡里不容,君主不臣。

如果管仲一直穷困潦倒,被囚禁不出,羞愧不见人,终老一生,不免成为耻辱之人。

然而管仲克服了这三种过失,掌握了齐国的政权,统一天下,九次会合诸侯,成为五霸之首,名扬天下,光照邻国。

曹沫作为鲁国的将领,三次战斗三次败北,失去了千里土地。

如果曹沫的脚不离开战场,不考虑后果,出战必死而不求生,那么他就不免成为败军之将。

曹沫以败军之将的身份,这不是勇;

功业废弃,名声湮灭,后世无人称颂,这不是智。

所以他放弃了三次败北的耻辱,退而与鲁君商议,曹沫认为这是机遇。

齐桓公统一天下,朝见诸侯。

曹沫以一剑之力,在坛位上劫持齐桓公,面色不变,言辞不悖。

三次战斗所失去的,一朝之间全部夺回,天下震动惊骇,威震吴、楚,传名后世。

像这两位,不是不能拘泥小节,死守小耻辱,而是认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这不是智。

所以放弃愤怒之心,成就终身之名;

消除耻辱之感,建立累世之功。

所以他们的功业与三王争流,名声与天地共存。

您好好考虑吧!”

燕将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于是撤兵回国。

因此解除了齐国的围困,拯救了百姓的生命,这是鲁仲连的劝说之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注解

莒、即墨:莒和即墨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两个重要城市。莒位于今山东省莒县,即墨位于今山东省即墨市。这两座城市在战国时期是齐国的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价值。

田单:田单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他在即墨之战中成功击败燕军,挽救了齐国的危局,成为齐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骑劫:骑劫是燕国的一位将领,在即墨之战中被田单所杀。他的名字在史书中记载不多,但在此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聊城:聊城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座城市,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在战国时期,聊城是齐国与燕国之间的战略要地,多次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

鲁连:鲁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外交和谋略。他以智慧和辩才著称,曾多次为各国出谋划策,解决复杂的国际争端。

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以改革和治国才能闻名,被后世尊为贤相。

曹沫:曹沫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将领,以勇猛著称。他在与齐国的战争中多次失败,但最终通过智谋和勇气挽回了局面,成为鲁国的英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与燕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以及鲁连如何通过智慧和谋略成功说服燕将撤兵,解除了齐国的危机。文本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鲁连的辩才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

首先,文本通过燕将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唯独莒和即墨未能攻下的背景,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争夺和战争的残酷性。田单作为齐国的将领,成功在即墨之战中击败燕军,杀死了燕将骑劫,挽救了齐国的危局。这一情节不仅突出了田单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齐国在战争中的坚韧和顽强。

其次,鲁连的书信是文本的核心部分。鲁连通过书信向燕将阐述了智者、勇士和忠臣的行为准则,指出燕将的行为不符合这些准则。他通过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指出燕将坚守聊城的行为不仅无益于燕国,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鲁连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辩才。

鲁连在书信中还引用了管仲和曹沫的历史典故,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管仲虽然曾经有过不光彩的行为,但最终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成为齐国的贤相,名垂青史。曹沫虽然多次战败,但最终通过智谋和勇气挽回了局面,成为鲁国的英雄。这些典故不仅增强了鲁连论点的说服力,也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念。

最后,燕将听从了鲁连的劝告,撤兵而去,解除了齐国的危机。这一结局不仅体现了鲁连的外交才能,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鲁连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智慧和辩才,更在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丰富的历史典故,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复杂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智者、勇士和忠臣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鲁连的智慧和辩才,以及他对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使这段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6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