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濮上之事-原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濮上之事-译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濮上之事-注解
濮上之事:指发生在濮水一带的事件,濮水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流经今天的河南省。
赘子:古代对儿子的谦称,这里可能指齐国的某位王子或贵族。
章子:古代对儿子的称呼,这里可能指齐国的另一位王子或贵族。
盼子:齐国的谋士或大臣,具体身份不详。
齐王:齐国的君主,具体是哪一位齐王不详。
宋:春秋时期的宋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宋王:宋国的君主,具体是哪一位宋王不详。
梁氏:指魏国,魏国的君主姓梁,故称梁氏。
余粮:多余的粮食,这里指齐国将多余的粮食送给宋国。
收宋:通过赠送粮食来拉拢宋国,使其成为齐国的盟友。
责之宋:向宋国索要回报或要求其履行义务。
攻之:对宋国发动战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六-濮上之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与宋国、魏国之间的外交策略。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外交手段的运用。
首先,文中提到的‘濮上之事’可能是指齐国在濮水一带与魏国发生的冲突或战争。在这场冲突中,齐国的‘赘子’战死,‘章子’逃亡,这表明齐国在这场冲突中处于不利地位。面对这种局面,齐国的谋士‘盼子’提出了一个外交策略,即通过赠送多余的粮食给宋国,来拉拢宋国,使其成为齐国的盟友。
这一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齐国通过赠送粮食,不仅能够缓解自身的困境,还能够借助宋国的力量来牵制魏国。宋国如果接受了齐国的粮食,必然会感激齐国,从而在齐国与魏国的冲突中站在齐国一边。这样一来,魏国就不敢轻易越过宋国来攻打齐国。
此外,盼子还提出了一个长远的计划,即如果齐国日后重新强大起来,可以向宋国索要回报,甚至以此为借口攻打宋国。这种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权谋手段。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来拉拢盟友、打击敌人。这种外交策略的背后,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生存压力。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精炼,通过短短几句话,就将齐国与宋国、魏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齐国的外交策略清晰地展现出来。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战国策》作为一部历史散文的独特魅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以及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各国之间的互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