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权之难齐燕战-原文
权之难,齐、燕战。
秦使魏冉之赵,出兵助燕击齐。
薛公使魏处之赵,谓李向曰:“君助燕击齐,齐必急。
急必以地和于燕,而身与赵战矣。
然则是君自为燕东兵,为燕取地也。
故为君计者,不如按兵匆出。
齐必缓,缓必复与燕战。
战而胜,兵罢弊,赵可取唐、曲逆;
战而不胜,命悬于赵。
然则吾中立而割穷齐与疲燕也,两国之权,归于君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权之难齐燕战-译文
权力的争夺很困难,齐国和燕国正在交战。
秦国派遣魏冉到赵国,出兵帮助燕国攻打齐国。
薛公派遣魏处到赵国,对李向说:“您帮助燕国攻打齐国,齐国一定会感到危急。
危急之下,齐国一定会割让土地给燕国求和,然后亲自与赵国作战。
这样一来,您实际上是在为燕国出兵,为燕国夺取土地。
所以为您考虑,不如按兵不动,不要出兵。
齐国一定会放松警惕,放松警惕后一定会再次与燕国交战。
如果燕国战胜,军队疲惫,赵国可以趁机夺取唐、曲逆等地;
如果燕国战败,命运就掌握在赵国手中。
这样一来,我们保持中立,割取穷困的齐国和疲惫的燕国的土地,两国的权力就都归您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权之难齐燕战-注解
权之难:指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外交困境。
齐、燕战:指齐国和燕国之间的战争。
魏冉:秦国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曾多次出使各国进行外交活动。
薛公:齐国的贵族,薛地的封君。
魏处:齐国的使者,负责外交事务。
李向:赵国的官员,负责外交和军事事务。
唐、曲逆:地名,唐在今河北唐县,曲逆在今河北曲阳县。
割穷齐与疲燕:指通过外交手段削弱齐国和燕国的力量,使其陷入困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权之难齐燕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力斗争。文中通过魏处与李向的对话,展现了齐国和燕国之间的战争,以及秦国和赵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和策略。
首先,文中提到的“权之难”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外交困境。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进行联盟、背叛和战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其次,文中通过魏处与李向的对话,展现了齐国和燕国之间的战争。秦国派遣魏冉出使赵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影响赵国的决策,使其出兵助燕击齐。而齐国则派遣魏处出使赵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阻止赵国的出兵。
魏处对李向的分析非常精辟。他指出,如果赵国出兵助燕击齐,齐国必然会感到压力,进而与燕国讲和,转而与赵国作战。这样,赵国实际上是在为燕国出力,帮助燕国夺取土地。因此,魏处建议赵国按兵不动,等待齐国和燕国再次交战。无论战争结果如何,赵国都可以从中获利。
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也反映了当时各国对于权力和利益的追求。魏处的分析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家的智慧和谋略,他们通过精妙的外交手段,试图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本国谋取最大的利益。
此外,文中提到的“割穷齐与疲燕”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削弱。通过外交手段削弱对手的力量,使其陷入困境,是战国时期各国常用的策略。这种策略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外交和经济上。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魏处与李向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力斗争。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