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原文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
张仪谓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国。
梁王因相仪,仪以秦、梁之齐合横亲。
犀首欲败,谓卫君曰:“衍非有怨于仪也,值所以为国者不同耳。君必解衍。”
卫君为告仪,仪许诺,因与之参坐于卫君之前。
犀首跪行,为仪千秋之祝。
明日张子行,犀首送之至于齐疆。
齐王闻之,怒于仪,曰:“衍也吾雠,而仪与之俱,是必与衍鬻吾国矣。”
遂不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译文
犀首率领梁国军队与齐国在承匡交战,但未能取得胜利。
张仪对梁王说,如果不采纳他的建议,国家将面临危险。
梁王因此任命张仪为相,张仪利用秦、梁两国的力量与齐国结盟。
犀首想要破坏这个联盟,对卫君说:“我并非对张仪有怨恨,只是我们为国家考虑的方式不同。您一定要为我解释。”
卫君将犀首的话告诉了张仪,张仪答应了,于是他们一起坐在卫君面前。
犀首跪着前行,为张仪祝福长寿。
第二天,张仪启程,犀首送他到齐国的边界。
齐王听说此事后,对张仪非常愤怒,说:“犀首是我的仇敌,而张仪却与他同行,这必定是与犀首一起出卖我的国家。”
于是齐王不再听从张仪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注解
犀首: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将,本名公孙衍,以勇猛著称,曾任魏国相国。
梁:指魏国,因魏国都城大梁而得名。
承匡: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场。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相国,以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闻名。
梁王:指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
合横亲:指张仪主张的合纵连横策略,即联合其他国家对抗强大的秦国。
卫君:指卫国的君主,卫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
衍:即犀首公孙衍。
千秋之祝:古代的一种祝福仪式,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祝福。
齐疆:齐国的边界。
齐王:指齐国的君主,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为齐宣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名将犀首(公孙衍)与秦国相国张仪之间的政治博弈。故事发生在魏国与齐国在承匡交战失败后,张仪借此机会向魏王进言,指责魏王不听自己的建议,导致国家陷入危机。魏王因此任命张仪为相国,张仪则推行合纵连横的策略,试图联合秦国与魏国对抗齐国。
犀首作为魏国的名将,虽然与张仪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分歧,但他并没有因此对张仪怀有私怨,而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试图通过卫君调解与张仪的关系。犀首在卫君面前向张仪行跪拜礼,并为其祝福,表现出他对张仪的尊重和对国家大局的重视。这一行为体现了犀首作为一位名将的高尚品格和政治智慧。
然而,张仪与犀首的接触引起了齐王的愤怒。齐王认为张仪与犀首联合,可能会出卖齐国的利益,因此不再信任张仪。这一情节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猜忌。各国君主在面对外交策略时,往往会对盟友的忠诚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联盟的破裂。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外交策略和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善于利用外交手段达到政治目的,而犀首则代表了传统的军事将领,注重国家的实际利益。两人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当时政治与军事的复杂关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犀首的谦逊与张仪的机智形成了鲜明对比,而齐王的猜忌则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不信任和紧张关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政治斗争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它不仅记录了张仪和犀首的具体事迹,还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在面对外交策略时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