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原文
或谓齐王曰:
“周、韩西有强秦,东有赵、魏。
秦伐周、韩之西,赵、魏不伐,周、韩为割,韩却周害也。
及韩却周割之,赵、魏亦不免与秦为患矣。
今齐、秦伐赵、魏,则亦不异于赵、魏之应秦而伐周、韩。
令齐入于秦而伐赵、魏,赵、魏亡之后,秦东面而伐齐,齐安得救天下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译文
有人对齐王说:
“周国和韩国的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东面有赵国和魏国。
如果秦国攻打周国和韩国的西部,赵国和魏国不参与攻打,周国和韩国就会被割裂,韩国会退却,周国将受到伤害。
等到韩国退却,周国被割裂之后,赵国和魏国也免不了与秦国成为祸患。
现在齐国和秦国一起攻打赵国和魏国,这与赵国和魏国响应秦国攻打周国和韩国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让齐国加入秦国一起攻打赵国和魏国,赵国和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就会向东攻打齐国,齐国又怎么能拯救天下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注解
齐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周、韩:周指周朝,韩指韩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
强秦:指强大的秦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最终统一中国。
赵、魏:赵国和魏国,均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位于今河北一带,魏国位于今河南一带。
割:指割让土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常通过割让土地来达成协议或避免战争。
却:指退却、撤退,这里指韩国退却,导致周朝受到伤害。
应秦:指响应秦国的号召或与秦国合作。
东面:指向东进攻,秦国位于西方,向东进攻意味着向齐国进攻。
安得救天下:指齐国如何能够拯救天下,即如何能够避免被秦国吞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各国君主时的典型言论。文中通过分析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博弈和相互制衡的局面。
首先,文中提到周、韩两国西有强秦,东有赵、魏,形象地描绘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地理格局。秦国作为西方的强国,对周、韩构成了直接的威胁,而赵、魏则位于东方,形成了对周、韩的夹击之势。这种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使得周、韩在秦国的进攻下,不得不割让土地以求自保。
其次,文中通过逻辑推理,揭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韩国退却导致周朝受到伤害,而赵、魏也因此不得不与秦国为患。这种连锁反应,使得各国之间的战争和联盟关系变得极为复杂。齐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如果与秦国联合攻打赵、魏,最终也会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
最后,文中通过反问句“齐安得救天下乎”,强调了齐国在战国时期的战略困境。齐国如果与秦国合作,虽然短期内可以削弱赵、魏,但长远来看,秦国一旦吞并赵、魏,必然会向东进攻齐国。这种战略上的两难选择,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在面对强大秦国时的无奈和焦虑。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层层递进的推理,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文中运用反问句,增强了说服力,使得读者能够深刻理解齐国所面临的战略困境。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也揭示了纵横家游说各国君主时的策略和技巧。通过分析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纵横家能够说服各国君主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战略,从而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谋求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