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张仪事秦惠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张仪事秦惠王-原文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

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

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

王曰:“奈何?”

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

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怒。

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

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

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

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 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

王曰:“善。”乃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张仪事秦惠王-译文

张仪侍奉秦惠王。秦惠王去世后,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身边的人不喜欢张仪,说:“张仪侍奉先王不忠。”话还没说完,齐国的责备又来了。

张仪听说后,对秦武王说:“我有一个愚笨的计策,愿意献给大王。”

秦武王问:“什么计策?”

张仪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东方如果发生大变故,大王就可以多割取土地。现在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在哪里,他一定会派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请求让我这个不才之人去梁国,齐国一定会派兵攻打梁国。齐国和梁国的军队在城下对峙,无法脱身,大王可以趁这个机会攻打韩国,进入三川,出兵函谷关而不攻打,以逼近周朝,周朝的祭器一定会被献出,挟持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这是大王的事业。”

秦武王说:“好。”于是准备了三十辆革车,把张仪送到梁国。

齐国果然派兵攻打梁国。梁王非常生气。

张仪说:“大王不用担心,请让我去让齐国退兵。”

于是派他的舍人冯喜去楚国,通过楚国去齐国。

齐国和楚国的事情结束后,冯喜对齐王说:“大王非常憎恨张仪,尽管如此,大王却把张仪托付给了秦王。”

齐王说:“我非常憎恨张仪,张仪在哪里,我一定会派兵攻打那里,怎么会托付张仪呢?”

冯喜回答说:“这就是大王托付张仪的原因。张仪离开秦国时,与秦王约定说:‘为了大王的利益,东方如果发生大变故,大王就可以多割取土地。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在哪里,他一定会派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请求让我这个不才之人去梁国,齐国一定会派兵攻打梁国。齐国和梁国的军队在城下对峙,无法脱身,大王可以趁这个机会攻打韩国,进入三川,出兵函谷关而不攻打,以逼近周朝,周朝的祭器一定会被献出,挟持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这是大王的事业。’秦王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准备了三十辆革车,把张仪送到梁国。结果齐国果然派兵攻打梁国,这是大王自己削弱自己而攻打盟国,扩大邻国的敌意来威胁自己,却让张仪在秦王那里得到了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托付张仪。”

齐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梁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张仪事秦惠王-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策划外交策略著称,曾为秦国效力。

秦惠王:秦国君主,张仪曾为其效力,推动了秦国的扩张。

武王:秦惠王的继任者,秦国的君主,继续推行扩张政策。

齐让:齐国的使者,传递齐国的外交信息。

梁:战国时期的魏国,因其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

三川:指黄河、洛水、伊水交汇的地区,位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是战略要地。

函谷: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是秦国东出的重要关隘,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祭器: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礼器,象征王权和国家的正统性。

挟天子:指控制周天子,利用其名义来号令诸侯,是战国时期强国常用的政治手段。

图籍:地图和户籍,象征国家的领土和人口,是统治权力的象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张仪事秦惠王-评注

本文选自《战国策》,讲述了张仪在秦惠王去世后,面对新君武王及其左右大臣的猜忌,如何通过巧妙的策略化解危机,并进一步推动秦国的扩张。张仪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其智慧和谋略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张仪面对武王左右大臣的诋毁,并未直接辩解,而是以‘愚计’为名,向武王提出了一个看似为秦国利益着想的策略。他建议自己前往梁国,利用齐王对自己的憎恨,引发齐、梁之间的战争,从而为秦国创造伐韩的机会。这一策略不仅展现了张仪的外交智慧,也体现了他对各国关系的深刻理解。

其次,张仪的策略具有多重目的。一方面,他通过引发齐、梁之间的战争,成功转移了齐国的注意力,使秦国得以趁机攻占三川地区,进一步扩大领土。另一方面,他通过控制周天子和获取祭器、图籍,增强了秦国的政治合法性,为秦国的王业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显示了张仪的深谋远虑,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博弈。

此外,张仪在齐王面前的自辩也颇具艺术性。他通过冯喜向齐王传达了自己与秦王的约定,巧妙地将齐王的憎恨转化为对齐国自身利益的损害。齐王最终被说服,停止了对梁国的进攻。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张仪的辩才,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微妙与复杂。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谋斗争和外交策略的运用。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其策略不仅影响了秦国的扩张进程,也对整个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张仪的言行,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权谋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张仪的谋略和辩才,展示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采,同时也揭示了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张仪的智慧不仅帮助秦国实现了扩张,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外交策略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张仪事秦惠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6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