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齐王夫人死-原文
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
薛公欲知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齐王夫人死-译文
齐王的夫人去世了,有七个年轻的妾室都很受宠。
薛公想要知道齐王想要立谁为新的夫人,于是献上了七对耳环,其中一对特别精美。第二天,他观察那对精美耳环戴在谁的身上,就劝齐王立她为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齐王夫人死-注解
齐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夫人:古代诸侯正妻的称号,地位尊贵。
孺子:古代对年轻女子的称呼,这里指齐王的妾室。
薛公:薛国的君主,薛国是战国时期的小国,位于今山东滕州一带。
珥:古代妇女的耳饰,通常由玉石或金属制成,象征身份和地位。
美其一:指在七只珥中特别挑选一只最为精美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齐王夫人死-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齐策》,讲述了薛公通过巧妙的手段帮助齐王选择新夫人的故事。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和宫廷斗争十分频繁。齐王夫人的去世,意味着齐国王室内部权力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薛公作为薛国的君主,对齐国的内政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
其次,薛公的智慧体现在他通过献珥的方式巧妙地探知齐王的意向。珥作为古代妇女的重要饰物,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承载了审美和情感的意义。薛公特意在七只珥中挑选一只最为精美的,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方式观察齐王对哪位孺子更为偏爱。这种以物喻情的手法,既避免了直接干预齐王的内政,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高超的智慧和策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快,叙事流畅,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宫廷斗争。薛公的行为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代礼制文化中对细节的重视。珥的选择和使用,既是一种礼仪的象征,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故事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宫廷生活、礼仪制度以及诸侯国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揭示了古代政治斗争中常见的隐晦和委婉的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