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齐欲伐魏-原文
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齐欲伐魏-译文
齐国想要攻打魏国。
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
东郭逡是海内最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绕着山跑了三圈,翻越了五座山,兔子在前面跑得筋疲力尽,狗在后面也累得不行,最后狗和兔子都累死了,各自死在了原地。
一个农夫看到这一幕,没有费一点力气,就得到了它们的成果。
现在齐国和魏国长期对峙,军队疲惫,民众困苦,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趁机在后面捡便宜,就像那个农夫一样。”
齐王听了很害怕,于是下令停止出兵,让士兵休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齐欲伐魏-注解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辩士,以机智和辩才著称,常在齐国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齐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具体人物不详,可能是指齐威王或齐宣王。
韩子卢:传说中的天下最快的猎犬,象征着速度和力量。
东郭逡:传说中的海内最狡猾的兔子,象征着机智和灵活。
田父:指普通的农夫,这里比喻为旁观者或渔翁得利的人。
强秦大楚:指战国时期的秦国和楚国,两国在当时都是强大的国家,常与其他国家争夺霸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齐欲伐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淳于髡对齐王的一次巧妙劝谏。通过讲述韩子卢与东郭逡的寓言故事,淳于髡巧妙地比喻了齐国与魏国之间的长期对峙。故事中的猎犬和兔子虽然各自拥有极致的速度和机智,但最终却因过度消耗而双双疲惫至死,而农夫则因不劳而获,轻松得到了两者的成果。
淳于髡通过这个故事,向齐王揭示了长期战争对国家力量的消耗和对民众生活的破坏。他警告齐王,如果齐国与魏国继续这样无休止的争斗,最终只会让强大的秦国和楚国坐收渔翁之利,如同故事中的农夫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胜利的果实。
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淳于髡高超的辩才和深邃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状态。通过寓言的形式,淳于髡成功地说服了齐王停止对魏国的军事行动,避免了可能的国家灾难。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体现了中国古代智者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洞察和对和平的渴望。艺术特色上,淳于髡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寓言,使得复杂的政治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历史价值方面,这段对话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代政治策略和外交智慧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