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原文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

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淳于髡曰:“不然。

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

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焉。

及之皋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

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

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

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译文

淳于髡一天之内向宣王引荐了七个人。

宣王说:“你来了,我听说,千里之内才有一个贤士,这就像是并肩站立;百代之中才有一个圣人,这就像是脚跟相随而至。

现在你一天之内就引荐了七个贤士,那贤士岂不是太多了吗?”

淳于髡说:“不是这样的。

鸟类因为有相同的翅膀而聚集在一起,兽类因为有相同的脚而一起行走。

现在如果到沮泽去寻找柴胡、桔梗,那么几辈子也找不到一个。

但如果到皋黍、梁父的北面去寻找,那么车子都装不下。

万物各有其类,现在我淳于髡就是贤士的同类。

大王向我寻求贤士,就像从河里舀水,用燧石取火一样容易。

我还会再引荐贤士,岂止是七个人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注解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辩士,以机智和辩才著称。

宣王:指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

柴胡、桔梗:中药名,这里用来比喻稀有之物。

沮泽:地名,指低湿之地。

皋黍、梁父:地名,指高地。

郄车:满载的车,形容数量多。

畴:类别,种类。

挹水于河:比喻事情容易办到。

取火于燧:比喻事情容易办到,燧是古代取火的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齐策》,记载了淳于髡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淳于髡的机智和辩才,以及他对人才选拔的独到见解。

首先,淳于髡通过比喻的方式,巧妙地回应了齐宣王对他在一天之内推荐七位贤士的疑问。他用鸟兽的群居行为来类比贤士的聚集,说明贤士之间也有相互吸引和聚集的特性。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哲理,体现了淳于髡的智慧和辩才。

其次,淳于髡通过对比柴胡、桔梗与皋黍、梁父的生长环境,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他指出,稀有之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难以找到,而常见之物在适宜的环境中则随处可见。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暗示了人才选拔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淳于髡用“挹水于河,取火于燧”来比喻齐宣王从他那里选拔贤士的容易程度。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说服力,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观点。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辩辞,展示了淳于髡的智慧和辩才,同时也揭示了人才选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6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