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楚王死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楚王死-原文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于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可以使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面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辞,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也。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故曰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也。

又使景鲤请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今苏秦天下之辩士也,世与少有。君因不善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苏秦,而于君之事殆矣。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亲,则是身与楚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亲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苏秦。故曰可以为苏秦说薛公以善苏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楚王死-译文

楚王去世,太子在齐国作为人质。苏秦对薛公说:“您为什么不留下楚国的太子,以此来交换楚国的下东国呢?”薛公说:“不行。如果我留下太子,楚国郢都就会另立新王,那样我就只是抱着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质,而且还会在天下人面前做出不义之举。”苏秦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楚国郢都立了新王,您就可以对新王说:‘把下东国给我,我就为您杀掉太子。否则,我将联合三国共同拥立太子。’这样一来,下东国就一定能得到。”

苏秦的计谋,可以用来请求行动;可以让楚王迅速交出下东国;可以增加对楚国的割地;可以忠于太子而使楚国更多地割地;可以让楚王赶走太子;可以忠于太子让他迅速离开;可以让薛公厌恶苏秦;可以为苏秦请求楚国的封赏;可以说服薛公善待苏秦;可以让苏秦自己向薛公解释。

苏秦对薛公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了事情就不会成功,计划不果断名声就不会成就。现在您留下太子,是为了交换下东国。如果不能迅速得到下东国,楚国的计划就会改变,一旦改变,您就只是抱着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质,并且在天下人面前背负恶名。”薛公说:“好。那该怎么办呢?”苏秦回答说:“我请求为您去楚国,让他们迅速交出下东国。如果楚国答应了,您就不会失败。”薛公说:“好。”于是派苏秦前往。

苏秦对楚王说:“齐国想要拥立太子。我看薛公留下太子,是为了交换下东国。如果大王不迅速交出下东国,太子就会加倍割地给齐国,让齐国拥立他。”楚王说:“我明白了。”于是献出了下东国。所以说可以让楚国迅速交出土地。

苏秦对薛公说:“楚国的形势可以多割一些地。”薛公说:“怎么做呢?”苏秦说:“请告诉太子原因,让太子去拜见您,表示对太子的忠诚,让楚王知道后,可以增加割地。”所以说可以增加对楚国的割地。

苏秦对太子说:“齐国想要拥立您,楚王请求割地来留住您,齐国觉得割地太少。太子为什么不加倍割地给齐国,齐国一定会拥立您。”太子说:“好。”于是加倍割地给齐国。楚王听说后很害怕,增加了割地并献出,还担心事情不成。所以说可以让楚国更多地割地。

苏秦对楚王说:“齐国之所以敢多割地,是因为挟持了太子。现在他们已经得到了土地,却还要求不止,是因为太子在您这里有权势。所以我能让太子离开。太子离开后,齐国就没有借口了,一定不会再对您不利。大王可以趁机加强与齐国的关系,齐国一定会听从您。这样大王就既去掉了仇敌,又得到了齐国的友谊。”楚王非常高兴,说:“我愿意以国家为依托。”所以说可以让楚王迅速赶走太子。

苏秦对太子说:“削弱楚国的是大王,用虚名交换的是太子,齐国未必相信太子的话,而楚国的功劳已经显现了。楚国与齐国交好,太子一定会处于危险之中。太子您要好好考虑。”太子说:“我明白了。”于是连夜乘车离开。所以说可以让太子迅速离开。

苏秦派人告诉薛公说:“劝您留下太子的是苏秦。苏秦并不是真心为您着想,而是为了楚国的利益。苏秦担心您知道真相,所以多割楚地来掩盖痕迹。现在劝太子离开的又是苏秦,而您还不知道,我私下为您感到怀疑。”薛公对苏秦非常愤怒。所以说可以让薛公厌恶苏秦。

苏秦又派人告诉楚王说:“让薛公留下太子的是苏秦。拥立您并取代楚国太子的是苏秦,割地并巩固盟约的是苏秦,忠于您并赶走太子的是苏秦。现在有人在薛公面前诋毁苏秦,认为他对齐国薄情而对楚国厚爱。希望大王知道。”楚王说:“我明白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所以说可以为苏秦请求楚国的封赏。

苏秦又派景鲤告诉薛公说:“您之所以在天下有威望,是因为您能招揽天下的人才并掌握齐国的权力。现在苏秦是天下有名的辩士,世上少有。您如果不善待苏秦,就会堵塞天下人才的进路,不利于您的游说。那些对您不利的人会去奉承苏秦,而您的事情就危险了。现在苏秦与楚王关系很好,而您不早点亲近他,就等于与楚国为敌。所以您不如趁机亲近他,尊重他,这样您就有了楚国的支持。”薛公于是善待苏秦。所以说可以说服薛公善待苏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楚王死-注解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此处具体指楚怀王。

太子:指楚王的继承人,此处为楚怀王的太子。

齐质:指太子作为人质被送往齐国。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君主著称。

薛公:指齐国的薛公田文,齐国的重要大臣。

下东国:指楚国的东部地区,具体地理位置不详。

郢中: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

三国:指与楚国相邻的三个国家,具体不详。

武贞君:苏秦在楚国获得的封号。

景鲤:齐国的大臣,具体事迹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楚王死-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主要讲述了苏秦如何通过智谋和策略,利用楚太子在齐国为人质的机会,为齐国谋取利益的故事。苏秦的智谋体现在他能够灵活运用外交手段,通过威胁、利诱、分化等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首先,苏秦建议薛公利用楚太子作为筹码,迫使楚国割让下东国。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利用楚国对太子的重视,通过威胁杀死太子来迫使楚国让步。苏秦的计谋不仅展示了其高超的外交手腕,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博弈。

其次,苏秦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成功地使楚国割让了下东国,并且还通过分化楚国内部,使得楚国不得不进一步割让土地。这一过程中,苏秦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谈判技巧,还体现了其对各国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最后,苏秦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成功地使自己在楚国获得了封号,并且还通过分化齐国和楚国的关系,使得齐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苏秦的关系。这一过程中,苏秦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还体现了其对各国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苏秦的智谋和策略,还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博弈。通过这段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政治智慧,以及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博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楚王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6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