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原文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译文
孟尝君有一个门客,但他不喜欢这个门客,想要赶走他。
鲁连对孟尝君说:“猿猴和猕猴如果离开树木,进入水中,就不如鱼鳖;在危险的环境中,骏马也不如狐狸。
曹沫挥舞三尺长的剑,整个军队都无法抵挡;但如果让曹沫放下他的剑,拿起农具和农夫一起在田里耕作,他就不如农夫。
所以,如果舍弃自己的长处,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即使是尧这样的圣人也无法做到。
现在,如果一个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就称他为无能;如果一个人不能教导别人,就称他为笨拙。
笨拙的人就罢免他,无能的人就抛弃他,让人们被抛弃和驱逐,无法相处,进而互相伤害和报复,这难道不是世上的首要教训吗?”
孟尝君说:“说得好!”于是没有赶走那个门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注解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以养士闻名,门下食客三千,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舍人:古代贵族或官员的随从、门客,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鲁连:战国时期的辩士,以机智善辩著称,曾多次为各国出谋划策。
猿猕猴:猿猴和猕猴,泛指猴子,常用来比喻灵活机敏的人。
骐骥:古代传说中的骏马,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曹沫:春秋时期鲁国的勇士,以勇猛著称,曾持剑刺杀齐桓公。
铫鎒:古代农具,铫为锄头,鎒为镰刀,泛指农具。
垅亩:田地,泛指农田。
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五帝之一,以贤明著称。
不肖:不才,无能,常用来形容没有才能的人。
拙:笨拙,不灵巧,常用来形容能力不足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齐策》,讲述了孟尝君与鲁连之间的一段对话。孟尝君因对一位舍人不满意,打算将其驱逐,鲁连则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道理劝谏孟尝君,最终使孟尝君放弃了驱逐的念头。
首先,鲁连通过猿猴、骐骥、曹沫等比喻,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猿猴在水中不如鱼鳖灵活,骐骥在险峻的地形上不如狐狸敏捷,曹沫虽然勇猛,但如果让他放下剑去种田,他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农夫。这些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的道理,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因为某人在某方面的不足就全盘否定他的价值。
其次,鲁连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能力不足,就认为他不肖或拙劣,进而将其罢免或抛弃,这种做法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敌对,甚至引发报复。鲁连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立教’的原则,即教育和管理应以宽容和理解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地以能力为标准进行评判和淘汰。
最后,孟尝君接受了鲁连的劝谏,决定不驱逐那位舍人。这一结局不仅体现了孟尝君的宽容和明智,也反映了鲁连的智慧和辩才。通过这段对话,作者传达了一种深刻的管理哲学:领导者应当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个人的长处,而不是一味地苛求完美。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语言简洁明快,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鲁连的言辞既富有哲理,又充满人情味,体现了战国时期辩士的智慧和风采。同时,这段对话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道理,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强调了宽容和理解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