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奉夏侯章-原文
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遇之甚欢。
夏侯章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
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
董之繁菁以问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尝君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
我无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毁之以为之也。
君所以得为长者,以吾毁之者也。
吾以身为孟尝君,岂得持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奉夏侯章-译文
孟尝君以四匹马和一百人的食物供养夏侯章,对待他非常热情。
夏侯章每次说话,总是会贬低孟尝君。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我自有办法对待夏侯公,你们不必多言。”
董之繁菁去问夏侯公,夏侯公说:“孟尝君并不是诸侯,却以四匹马和一百人的食物供养我。
我没有任何功劳却得到这样的待遇,因此我贬低他,以此来回报他。
孟尝君之所以能成为长者,正是因为我贬低他。
我以自身为孟尝君,怎么能保持沉默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奉夏侯章-注解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名田文,以好客著称,门下食客三千,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夏侯章:孟尝君的门客,具体事迹不详,但从文中看,他可能是孟尝君的重要谋士或朋友。
四马百人之食:指孟尝君给予夏侯章的高规格待遇,四马指四匹马拉的车,百人之食指供养百人的食物,象征极高的礼遇。
董之繁菁:可能是孟尝君的另一位门客或朋友,具体身份不详。
长者:在古代中国,长者通常指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奉夏侯章-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孟尝君与夏侯章之间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贵族与门客之间的复杂关系。孟尝君以好客著称,他对待夏侯章极为慷慨,给予了极高的待遇。然而,夏侯章却经常在背后诋毁孟尝君。当有人将此事告知孟尝君时,孟尝君却表现得非常宽容,认为这是夏侯章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认为夏侯章的诋毁反而成就了自己的名声。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贵族与门客之间的微妙关系。门客不仅是贵族的谋士,也是他们政治地位的象征。孟尝君对夏侯章的宽容,反映了他作为一位长者的胸襟与智慧。他明白,夏侯章的诋毁并非真正的恶意,而是一种表达忠诚的方式。这种宽容与理解,正是孟尝君能够成为长者的重要原因。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孟尝君与夏侯章的性格。孟尝君的宽容与大度,夏侯章的直率与忠诚,都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孟尝君的那句“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既显示了他的智慧,也体现了他对夏侯章的信任与尊重。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贵族与门客之间的关系,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在战国时期,贵族的名声与地位往往依赖于门客的支持与忠诚。孟尝君通过宽容与理解,赢得了夏侯章的忠诚,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这种关系模式,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孟尝君与夏侯章的故事,展现了战国时期贵族与门客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孟尝君的智慧与胸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