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在薛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在薛-原文

孟尝君在薛,荆人攻之。

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

而孟尝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

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忧,文无以复侍矣。”

淳于髡曰:“敬闻命。”

至于齐,毕报。

王曰:“何见于荆?”

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何谓也?”

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之,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力,而荆亦甚固。”

齐王和其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

疾兴兵救之。

颠蹶之请,望拜之谒,虽得则薄矣。

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人之急也,若自在隘窘之中,岂用强力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在薛-译文

孟尝君在薛地,荆国的人来攻打他。

淳于髡作为齐国的使者前往荆国,返回时经过薛地。

孟尝君派人以礼相待,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孟尝君对淳于髡说:“荆国的人来攻打薛地,先生您不担忧,我无法再侍奉您了。”

淳于髡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命令。”

到了齐国,淳于髡完成了汇报。

齐王问:“在荆国看到了什么?”

淳于髡回答说:“荆国非常强大,而薛地也不自量力。”

齐王问:“这是什么意思?”

淳于髡回答说:“薛地不自量力,为先王建立了清庙。荆国强大而攻打它,清庙必定危险。所以说薛地不自量力,而荆国也非常强大。”

齐王脸色和悦地说:“哎呀!先君的庙在那里!”

立即发兵去救援。

颠沛流离的请求,望拜的谒见,即使得到也是微薄的。

善于游说的人,陈述形势,说明方法,人在危急时,就像自己处在狭窄困境中,哪里还需要用强力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在薛-注解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名田文,以贤能著称,曾任齐国相国。

薛: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一带,是孟尝君的封地。

荆:古代对楚国的别称,楚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外交家和辩士,以机智和口才闻名。

清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庙宇,象征着国家的根本和君主的权威。

齐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具体为齐宣王或齐湣王。

颠蹶之请:指在困境中急切地请求帮助,形容情况危急。

望拜之谒:指恭敬地拜见和请求,形容态度谦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在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齐策》,讲述了孟尝君在薛地面临楚国进攻时,通过淳于髡的外交手段成功说服齐王出兵救援的故事。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谋略智慧。

首先,文本通过孟尝君与淳于髡的对话,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外交策略。孟尝君在薛地面临楚国进攻时,没有直接向齐王求援,而是通过淳于髡的外交手段,巧妙地利用了齐王对先君之庙的重视,成功说服齐王出兵救援。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孟尝君的智慧和谋略,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外交手段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其次,文本通过淳于髡的言辞,展现了战国时期辩士的机智和口才。淳于髡在回答齐王的问题时,巧妙地指出了薛地的困境和楚国的强大,同时强调了薛地为先王立清庙的重要性,从而成功说服齐王出兵救援。这种言辞技巧不仅体现了淳于髡的辩才,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辩士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文本通过齐王的反应,揭示了战国时期君主对祖先和传统的重视。齐王在听到淳于髡的言辞后,立即意识到先君之庙的危险,迅速决定出兵救援。这种反应不仅体现了齐王对祖先的敬重,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君主在决策中对传统和道德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谋略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祖先和传统的重视。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在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6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