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出行国至楚-原文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
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
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
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
孟尝君曰:“然。”
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
孟尝君曰:“何哉?”
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
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
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
孟尝君曰:“何谓也?”
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
孟尝君:“善,受之乎?”
公孙戍曰:“未敢。”
曰:“急受之。”
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出行国至楚-译文
孟尝君出访各国,到了楚国,楚国献给他一张象牙床。
郢都的登徒官,奉命护送象牙床,但他不愿意去。
他见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说:“我是郢都的登徒官,奉命护送象牙床。这张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损伤,即使卖掉妻子儿女也不够赔偿。如果您能让我不去护送,我祖先留下的一把宝剑,我愿意献给您。”
公孙戍说:“好。”
公孙戍进去见孟尝君说:“您难道要接受楚国的象牙床吗?”
孟尝君说:“是的。”
公孙戍说:“我希望您不要接受。”
孟尝君说:“为什么?”
公孙戍说:“小国之所以都把相印交给您,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国能够帮助贫穷的人,有存亡继绝的义举。小国的英杰之士,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实在是仰慕您的义气和廉洁。现在您到了楚国就接受象牙床,那些还没到的国家,将怎么对待您呢?我希望您不要接受。”
孟尝君说:“好。”
公孙戍快步离开。
还没走出门,到了中门,孟尝君召他回来,说:“你教我不要接受象牙床,很好。现在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心情这么高兴?”
公孙戍说:“我有三件大喜事,还有一把珍贵的宝剑。”
孟尝君说:“什么意思?”
公孙戍说:“您门下有一百多人,没有人敢来劝谏,只有我敢来劝谏,这是我的第一件喜事;劝谏后您听从了,这是我的第二件喜事;劝谏后阻止了您的过错,这是我的第三件喜事。护送象牙床的郢都登徒官不愿意去,答应把祖先的宝剑送给我。”
孟尝君说:“好,你接受了吗?”
公孙戍说:“不敢。”
孟尝君说:“赶快接受吧。”
于是孟尝君在门板上写道:“有能宣扬我的名声,阻止我的过错,私下得到宝物的人,赶快来劝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出行国至楚-注解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以贤能著称,门下食客三千,以礼贤下士闻名。
楚: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象床:古代用象牙装饰的床,象征奢华与尊贵。
郢: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
登徒:楚国官职名,负责礼仪或外交事务。
公孙戍:孟尝君的门客,以忠诚和智慧著称。
相印:古代诸侯国授予贤士的官职,象征信任与重用。
振达贫穷:帮助贫困者,使其生活改善。
存亡继绝: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或家族,使其延续。
廉:廉洁,不贪图财物。
中闺:古代贵族住宅的内室,通常为女性居住的地方。
门版:古代在门上刻写的公告或记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出行国至楚-评注
本文通过孟尝君与公孙戍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贵族与门客之间的互动,以及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孟尝君作为齐国贤士,以礼贤下士闻名,而公孙戍作为其门客,表现出忠诚与智慧。公孙戍劝谏孟尝君不要接受楚国的象床,体现了门客对主人声誉的维护和对国家利益的考量。
文中提到的‘振达贫穷’和‘存亡继绝’是战国时期贤士的重要品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和责任的重视。孟尝君接受公孙戍的劝谏,表明他不仅重视物质利益,更注重维护自己的声誉和道德形象。这种互动体现了战国时期贵族与门客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公孙戍的三重喜悦揭示了门客在劝谏成功后的心理满足感。他不仅因为敢于直言而自豪,还因为劝谏被采纳和能够纠正主人的过错而感到欣慰。这种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门客的忠诚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主人和国家利益的深切关怀。
最后,孟尝君在门版上刻写的公告,进一步强调了门客劝谏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公孙戍的肯定,也是对其他门客的激励,体现了孟尝君对门客意见的重视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这种开放的态度和自省的精神,是孟尝君能够广纳贤士、成就事业的重要原因。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孟尝君和公孙戍的形象。孟尝君的谦逊与明智,公孙戍的忠诚与智慧,都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文中对门客心理的细腻描写,也为后世提供了了解战国时期门客文化的珍贵资料。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战国时期贵族与门客之间的关系,还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特色。这种对忠诚、智慧和责任的强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