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齐将封田婴于薛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齐将封田婴于薛-原文

齐将封田婴于薛。

楚王闻之,大怒,将伐齐。

齐王有辍志。

公孙閈曰:“封之成与不,非在齐也,又将在楚。閈说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于齐。”

婴子曰:“愿委之于子。”

公孙閈为谓楚王曰:“鲁、宋事楚而齐不事者,齐大而鲁、宋小。王独利鲁、宋之小,不恶齐大,何也?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愿勿止。”

楚王曰:“善。”因不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齐将封田婴于薛-译文

齐国打算将田婴封在薛地。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准备攻打齐国。

齐王因此有了放弃的念头。

公孙閈说:“封田婴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齐国,还取决于楚国。我去说服楚王,让他比齐国更希望封田婴。”

田婴说:“那就拜托你了。”

公孙閈对楚王说:“鲁国和宋国侍奉楚国,而齐国不侍奉楚国,是因为齐国强大而鲁国、宋国弱小。大王只看到鲁国、宋国弱小的好处,却不厌恶齐国的强大,这是为什么呢?齐国削减自己的土地来封田婴,这正是它削弱自己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阻止。”

楚王说:“好。”于是不再阻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齐将封田婴于薛-注解

田婴: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人物,曾任齐国相国,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有重要影响。

薛: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城邑。

楚王: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齐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公孙閈: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智谋和辩才著称。

鲁:古代国名,位于今山东南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宋: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东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齐将封田婴于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与楚国之间的一段外交博弈。故事的核心是齐国打算封田婴于薛地,而楚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甚至准备出兵伐齐。齐国在楚国的压力下,一度有放弃封田婴的打算。然而,公孙閈通过巧妙的言辞,成功说服了楚王,使得楚国不再反对齐国的封地计划。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博弈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公孙閈的言辞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他们擅长通过外交手段和言辞技巧来影响他国的决策,从而达到维护本国利益的目的。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对话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策士的辩才和智慧。公孙閈的言辞逻辑严密,他通过对比鲁、宋与齐国的关系,巧妙地指出楚国不应反对齐国封田婴,因为这样反而会削弱齐国的力量,从而对楚国有利。这种以退为进、以弱制强的策略,正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典型手法。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还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和地缘政治。齐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其内部的政治决策往往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楚国作为另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其态度对齐国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公孙閈的成功游说,展示了战国时期外交手段的重要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政治博弈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通过公孙閈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策士的智慧和谋略,以及他们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齐将封田婴于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59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