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靖郭君将城薛-原文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
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靖郭君将城薛-译文
靖郭君打算在薛地筑城,许多门客都来劝阻。
靖郭君对传达的官员说,不要为那些门客通报。
有一个齐国人请求接见,说:“我只说三个字罢了!如果多说一个字,我情愿被烹死。”
靖郭君于是接见了他。
那个门客快步走进来说:“海大鱼。”
说完转身就跑。
靖郭君说:“客人请留在这里。”
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
靖郭君说:“不要紧,再说下去。”
门客回答说:“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网不能阻止它,钩不能钩住它,但如果它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
现在的齐国,也就是您的水啊。您一直有齐国的庇护,还要筑薛城干什么呢?
齐国,即使把薛城筑得高到天上,也是没有用处的。”
靖郭君说:“好。”
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计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靖郭君将城薛-注解
靖郭君: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贵族,名田婴,封于靖郭,故称靖郭君。
城薛:在薛地筑城。薛,古地名,今山东滕州一带。
谒者:古代官名,负责通报、接待宾客的官员。
烹: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煮死。
海大鱼:比喻强大的势力或人物。
蝼蚁:比喻微小、无足轻重的生物。
齐阴:齐国的庇护。阴,庇护、保护之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靖郭君将城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齐策》,讲述了靖郭君田婴计划在薛地筑城,但遭到多位门客的劝阻。其中一位齐国人以‘海大鱼’为喻,巧妙地劝谏靖郭君放弃筑城的计划。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常常采取筑城、扩地等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往往耗费巨大,且容易引起邻国的警惕和敌视。靖郭君计划在薛地筑城,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一种典型行为。
其次,从历史意义来看,这位齐国人的劝谏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谋略。他以‘海大鱼’为喻,形象地说明了靖郭君在齐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大鱼在海中自由游弋,不受网钩的束缚,但一旦离开海水,就会失去力量,甚至被蝼蚁所欺。同样,靖郭君在齐国的庇护下,地位稳固,但如果脱离齐国的支持,即使筑起再高的城墙,也无济于事。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寓意深刻。齐国人的劝谏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富有哲理。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际关系形象化,使靖郭君易于理解和接受。这种以喻说理的手法,在战国时期的策士言论中颇为常见,体现了当时士人的语言艺术和辩论技巧。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士人的谋略智慧,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即个人或家族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更大的政治势力和环境。靖郭君最终听从劝谏,放弃筑城,显示了他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和明智决策。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士人的智慧谋略,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