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秦伐魏-原文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
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
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
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
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
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南面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熟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成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
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
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秦伐魏-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合三晋向东对齐王说:“古代王者进行征伐,是为了纠正天下的不正之风,建立功名,为后世留下榜样。
如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相互争斗,不足以建立功名,反而加强了秦国而削弱了自己,这不是山东地区的上策。
能够威胁山东地区的,是强大的秦国。不担心强大的秦国,反而相互削弱,最终两国都归附于秦国,这是我为山东地区担忧的原因。
天下被秦国割裂,秦国却未曾出力;天下被秦国烹煮,秦国却未曾出柴。为什么秦国如此聪明而山东地区如此愚蠢呢?希望大王明察。
“古代的五帝、三王、五伯进行征伐,是为了讨伐不道德的人。如今秦国征伐天下却不是这样,必定是反其道而行之,君主必定会遭受耻辱,百姓必定会被俘虏。
如今韩国和梁国的百姓眼中未曾干过泪水,而齐国的百姓却没有,这不是因为齐国亲近而韩国和梁国疏远,而是因为齐国离秦国远而韩国和梁国离秦国近。如今齐国也快接近了!
如今秦国想要攻打梁国的绛和安邑,秦国得到绛和安邑后,必定会沿着黄河东下,表里黄河而东攻齐国,占领齐国所属的海域,南面孤立楚国、韩国和梁国,北面孤立燕国和赵国,齐国将无法施展计谋,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如今三晋已经联合,再次结成兄弟之约,派出精锐部队来保卫梁国的绛和安邑,这是万世之计。
齐国如果不赶紧派出精锐部队与三晋联合,必定会有后患。三晋联合后,秦国必定不敢攻打梁国,必定会南下攻打楚国。
楚国和秦国发生冲突,三晋会因齐国不与自己联合而愤怒,必定会东攻齐国。这就是我所说的齐国必定会有大忧,不如赶紧派兵与三晋联合。”
齐王恭敬地答应了,果然派兵与三晋联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秦伐魏-注解
陈轸: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和辩才著称,曾为齐、魏等国效力。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三国均源自晋国,故称三晋。
齐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具体为齐宣王或齐湣王。
五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圣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中国古代三位开国君主。
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通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梁绛、安邑:梁绛为魏国的重要城邑,安邑为魏国的都城,两地均为战略要地。
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泛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六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秦伐魏-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陈轸游说齐王的情景。陈轸以秦国的威胁为切入点,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提出了联合三晋以对抗秦国的策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特点。纵横家以现实利益为导向,注重权谋和策略,强调合纵连横的外交手段。陈轸的言辞中充满了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和对各国关系的深刻理解,体现了纵横家‘察势’、‘度情’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陈轸的游说辞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他首先指出秦国对山东六国的威胁,接着以历史典故(五帝、三王、五伯)对比秦国的侵略行为,强调秦国的不义。然后,他具体分析了秦国的战略意图,指出齐国若不联合三晋,必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后,他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即联合三晋共同抗秦。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展现了纵横家高超的辩才和游说技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博弈。秦国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蚕食六国,而六国则试图通过合纵来对抗秦国。陈轸的游说辞揭示了当时各国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为后人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此外,这段文字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史为鉴’的思想传统。陈轸通过引用五帝、三王、五伯的历史典故,强调了正义战争与不义战争的区别,呼吁齐王以古为鉴,采取正确的策略。这种以历史经验指导现实决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辩才,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博弈,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史为鉴’的思想传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