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田忌亡齐而之楚-原文
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
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
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
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
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
此用二忌之道也。”
楚果封之于江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田忌亡齐而之楚-译文
田忌逃离齐国,前往楚国,邹忌接替他成为齐国的宰相。
齐国担心田忌会利用楚国的力量回到齐国,杜赫说:“我请求留在楚国。”
杜赫对楚王说:“邹忌之所以对楚国不友好,是因为担心田忌会利用楚国的力量回到齐国。
大王不如将田忌封在江南,以表明田忌不会返回齐国,邹忌则会以齐国的厚礼来侍奉楚国。
田忌是一个逃亡的人,如果得到封地,一定会感激大王。
如果他回到齐国,一定会以齐国的力量来侍奉楚国。
这就是利用田忌和邹忌的方法。”
楚国果然将田忌封在江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田忌亡齐而之楚-注解
田忌: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将领,以智谋著称,曾参与齐魏马陵之战,以‘田忌赛马’的故事闻名。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大臣,以智慧和谋略著称,曾担任齐国相国。
杜赫:战国时期楚国谋士,以智谋和外交手腕闻名,曾为楚国出谋划策。
楚权:指楚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领地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田忌亡齐而之楚-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与楚国之间的政治博弈。田忌作为齐国名将,因故逃亡至楚国,而邹忌则接替田忌成为齐国相国。齐国担心田忌利用楚国的力量重返齐国,于是杜赫向楚王提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
杜赫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谋略的精髓。他首先分析了邹忌对楚国的态度,指出邹忌之所以不友好,是因为担心田忌借助楚国的力量重返齐国。接着,杜赫提出了一个双赢的策略:楚王可以封田忌于江南,以此表明田忌不会返回齐国,从而消除邹忌的顾虑。同时,田忌作为逃亡之人,得到楚国的封赏,必然会对楚王感恩戴德。如果田忌最终返回齐国,也会以齐国的力量为楚国服务。
这段文字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智慧。杜赫的谋略不仅解决了齐国与楚国之间的潜在冲突,还巧妙地利用了田忌和邹忌之间的矛盾,达到了‘用二忌之道’的目的。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高超智慧,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相互制衡、利用的政治现实。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特点,即通过外交手段和谋略来实现国家的利益最大化。杜赫的谋略不仅是对田忌和邹忌个人命运的巧妙安排,更是对国际关系的一种深刻洞察。这种思想在后世的《孙子兵法》和《鬼谷子》等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阐述。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情节紧凑,展现了战国策士的雄辩之风。杜赫的言辞既有理有据,又富有说服力,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策士的辩才和智慧。同时,这段文字也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