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田忌为齐将-原文
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庞涓。
孙子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
田忌曰:“奈何?”
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于先弱守于主。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先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
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田忌为齐将-译文
田忌是齐国的将领,他俘虏了梁国的太子申,并擒获了庞涓。
孙子对田忌说:“将军可以做大事吗?”
田忌问:“怎么做?”
孙子说:“将军不要解散军队就进入齐国。让齐国因先前的虚弱而疲惫,守卫在主要道路上。主要道路是循轶之路,车辆相互撞击摩擦而过。让齐国因先前的虚弱而疲惫,守卫在主要道路上,必定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然后背靠泰山,左边是济水,右边是天唐,军队主力驻扎在高宛,派轻车锐骑冲击雍门。如果这样,齐国的君主可以被纠正,成侯可以逃走。如果不这样,将军就无法进入齐国。”
田忌没有听从孙子的建议,结果真的没有进入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田忌为齐将-注解
田忌: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齐将:齐国的将领,指田忌。
梁太子申:梁国的太子,名申,此处指田忌俘虏了梁太子申。
庞涓:战国时期魏国名将,与孙膑齐名,后因与孙膑的恩怨被孙膑设计击败。
孙子:即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解兵:解除武装,放下武器。
罢弊:疲惫不堪,指军队因长期作战而疲惫。
主:指齐国的都城或重要据点。
循轶之途:沿着狭窄的道路行进,轶指狭窄。
辖击摩车:指车辆在狭窄的道路上相互碰撞,形容道路拥挤。
太山:即泰山,位于今山东省,古代被视为五岳之首。
济:济水,古代河流,流经齐国。
天唐: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齐国境内的某地。
高宛: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齐国境内的某地。
雍门:齐国都城的城门之一。
齐君:齐国的君主。
成侯:指齐国的权臣或贵族,具体人物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田忌为齐将-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孙膑与田忌的一段对话,展现了孙膑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孙膑建议田忌在进入齐国之前,不要解除武装,而是利用齐国的疲惫和虚弱,采取迂回战术,最终达到控制齐国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的精髓。孙膑的提议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安排,更是对敌我双方心理和战略态势的深刻洞察。他提出的‘使彼罢弊于先弱守于主’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通过消耗敌人的精力和资源,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简洁明了,语言精炼,充分展现了孙膑的智慧和谋略。孙膑的言辞中充满了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未来的预见性,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高超智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孙膑和田忌的对话,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军事斗争的激烈程度。孙膑的提议虽然未被田忌采纳,但其战略思想对后世军事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军事家的智慧和谋略,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