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楚威王战胜于徐州-原文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
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
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
婴子不善,而用申缚。
申缚者,大臣与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
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也。”
楚王因弗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楚威王战胜于徐州-译文
楚威王在徐州取得了胜利,想要把婴子驱逐到齐国。
婴子感到害怕,张丑对楚王说:“大王在徐州取得胜利,是因为没有使用盼子。
盼子对国家有功劳,百姓都愿意为他效力。
婴子不好,却用了申缚。
申缚这个人,大臣和百姓都不愿意为他效力,所以大王能够取得胜利。
现在如果驱逐婴子,盼子一定会被重用,他会重新整顿他的士兵来与大王对抗,这对大王来说一定是不利的。”
楚王因此没有驱逐婴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注解
楚威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名熊商,威王是他的谥号。他在位期间,楚国国力强盛,对外扩张。
徐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战国时期是楚国的重要战略要地。
婴子: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人物,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齐国的贵族或将领。
张丑:战国时期楚国的谋士或大臣,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盼子: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人物,可能是齐国的将领或大臣,因有功于国而受到百姓拥戴。
申缚: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齐国的权臣或将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楚威王战胜于徐州-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楚威王在徐州战胜后,欲将婴子逐出齐国,但最终因张丑的劝谏而放弃的故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展现了谋士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显示出楚国在这一时期的强大军事实力。然而,楚王欲逐婴子于齐,表明他不仅追求军事胜利,还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削弱齐国的力量。张丑的劝谏则揭示了战国时期谋士在政治决策中的关键作用。他通过分析齐国内部的权力结构,指出逐婴子可能导致盼子掌权,进而对齐国进行整顿,最终对楚国不利。这种对敌国内部情况的精准分析,正是战国时期谋士智慧的体现。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清晰,展现了《战国策》一贯的叙事风格。张丑的劝谏层层递进,首先指出楚王在徐州的胜利并非完全依靠自身实力,而是因为齐国内部的不和。接着,他分析了逐婴子可能带来的后果,即盼子掌权后整顿军队,对楚国构成威胁。这种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使得劝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楚威王作为楚国的君主,其决策不仅关乎军事胜利,还涉及政治策略。张丑的劝谏则展示了战国时期谋士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对敌国内部情况的精准分析,为君主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影响国家的命运。这种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智慧,对后世的政治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通过楚威王与张丑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谋士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这段文字不仅是战国时期政治智慧的体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