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成侯邹忌为齐相-原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公孙閈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閈,公孙閈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
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
田忌遂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成侯邹忌为齐相-译文
成侯邹忌担任齐国的宰相,田忌担任将军,两人关系不好。
公孙閈对邹忌说:“您为什么不向大王建议攻打魏国呢?如果胜利了,那就是您的计谋,您可以立功;如果战争不胜利,田忌不会前进,即使战斗也不会死,反而会因为退缩而被诛杀。”
邹忌认为有道理,于是向大王建议让田忌去攻打魏国。
田忌三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邹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公孙閈,公孙閈于是派人拿着十金去市场上占卜,说:“我是田忌的人,我们三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声威传遍天下,想要做大事,是否吉利?”
占卜的人出来后,公孙閈就派人逮捕了占卜的人,并在大王面前验证了他的话。
田忌于是逃走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成侯邹忌为齐相-注解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曾任齐相,以智谋著称。
田忌: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将领,以善于用兵和赛马策略闻名。
公孙閈: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以智谋辅助邹忌。
伐魏:指齐国对魏国发动的军事进攻。
十金:古代货币单位,这里指用于占卜的费用。
卜:古代的一种预测吉凶的方法,通过占卜来决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成侯邹忌为齐相-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斗争的一个片段。通过邹忌、田忌和公孙閈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智谋的重要性。
首先,文本通过邹忌与田忌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当时齐国高层内部的权力斗争。邹忌作为齐相,利用自己的智谋,通过公孙閈的建议,巧妙地利用田忌的军事才能,既达到了削弱田忌的目的,又为齐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其次,公孙閈的角色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重要性。他不仅为邹忌出谋划策,还通过占卜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邹忌的地位。这种通过占卜来影响决策的做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再者,田忌的军事才能和最终的失败,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将领在政治斗争中的脆弱性。尽管田忌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在政治斗争中却未能保全自己,最终被迫逃亡。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还体现了智谋和策略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占卜这一细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秘力量的依赖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成功地刻画了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心理活动。邹忌的机智、公孙閈的谋略、田忌的勇猛,都在短短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还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文化和军事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