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张仪为秦连横齐王-原文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
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
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
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
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已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
齐大而鲁小。
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
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於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
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
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
是何故也?
秦强而赵弱也。
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朝黾池,割河间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河关,指搏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是故愿大王熟计之。”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
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
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张仪为秦连横齐王-译文
张仪为秦国进行连横策略,对齐王说:“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和贵族们富裕安乐,也没有超过齐国的。
然而为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
那些劝说大王的人,一定会说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无法对我们怎么样!
大王听了这些话,却没有深入考察其中的实际情况。
那些结党营私的人,没有不认为合纵是有利的。
我听说,齐国与鲁国打了三次仗,鲁国三次都胜利了,但鲁国已经处于危险之中,灭亡紧随其后,虽然有胜利的名声,但实际上却面临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
现在赵国与秦国的关系,就像齐国与鲁国的关系一样。
秦国和赵国在河漳之上交战,赵国两次都战胜了秦国;在番吾之下交战,赵国又两次战胜了秦国。
四次战争之后,赵国损失了数十万士兵,邯郸城几乎失守。
虽然有战胜秦国的名声,但国家已经破败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
现在秦国和楚国通过联姻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了宜阳,魏国献出了河外,赵国也到黾池朝见秦国,割让河间地区来侍奉秦国。
如果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和魏国攻打齐国的南部地区,赵国的军队也会渡过河关,直指搏关,临淄和即墨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一旦国家被攻破,即使想侍奉秦国,也不可能了。
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齐王说:“齐国地处偏僻,隐居在东海之上,从未听说过国家的长远利益。
今天有幸得到贵客的教导,我愿意献出国家来侍奉秦国。”
于是齐国献出了三百里的鱼盐之地给秦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注解
连横: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指一国与多个强国结盟,以对抗其他强国。
齐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
殷众富乐:形容国家富裕,人民安乐。
河漳:指黄河和漳河,战国时期的重要河流。
番吾:地名,战国时期赵国的战略要地。
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
昆弟之国:指结为兄弟般的友好国家。
宜阳:地名,战国时期韩国的战略要地。
河外: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黾池:地名,战国时期赵国的战略要地。
河间:地名,战国时期赵国的战略要地。
临淄: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
即墨:地名,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城市。
社稷:古代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合称社稷,象征国家。
鱼盐之地:指齐国盛产鱼和盐的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张仪为秦连横齐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张仪为秦国游说齐王的情景。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外交策略,他通过对比齐国的现状与赵国的历史教训,试图说服齐王与秦国结盟。
首先,张仪指出齐国虽然强大,但大臣们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国家利益。他通过对比齐国与鲁国的战争,说明即使小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也可能因为国力不足而最终灭亡。这一比喻巧妙地揭示了齐国面临的潜在危机。
接着,张仪以赵国与秦国的战争为例,进一步说明即使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取得多次胜利,最终也因国力衰弱而国破家亡。这一历史教训对齐王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使他意识到与秦国对抗的风险。
张仪还提到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如与楚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效忠河外,赵国割让河间等,这些事例展示了秦国的强大影响力。张仪通过这些事实,向齐王展示了秦国在外交上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了齐王对秦国的敬畏。
最后,张仪警告齐王,如果不与秦国结盟,秦国将联合韩、魏等国攻打齐国,齐国将面临灭顶之灾。这一威胁使齐王最终决定献出鱼盐之地三百里,以换取秦国的保护。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博弈。张仪的游说技巧展示了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各国君主在面对强国压力时的无奈与妥协。
从艺术特色来看,张仪的说辞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有历史教训的警示,又有现实威胁的逼迫,最终成功说服齐王。这种说理方式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典型风格,即通过对比、比喻和威胁等手段,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外交动态。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