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南梁之难-原文
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
张丐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
田臣思曰 :“不可。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夫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
田侯曰:“善。”
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专有齐国,五战五不胜,东诉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
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南梁之难-译文
南梁遭遇困难,韩国向齐国请求救援。
田侯召集大臣商议说:“早点救援韩国,和晚点救援韩国,哪个更有利?”
张丐回答说:“如果晚点救援,韩国可能会屈服并依附魏国,不如早点救援。”
田臣思说:“不行。韩国和魏国的军队还没有疲惫,如果我们现在救援,我们就会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攻击,反而要听从韩国的命令。而且魏国有打败韩国的意图,韩国看到自己快要灭亡,一定会向东方的齐国求救。我们可以暗中与韩国结盟,等到魏国疲惫时再行动,这样我们的国家可以强大,利益可以得到,名声也可以提升。”
田侯说:“好。”
于是暗中告诉韩国的使者并送他回去。
韩国自以为可以独占齐国的支持,结果五次战斗都失败了,于是向东方的齐国求救,齐国因此出兵攻打魏国,在马陵大败魏国。
魏国被打败,韩国也衰弱了,韩国和魏国的君主因此通过田婴向北方的田侯朝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南梁之难-注解
南梁之难:指南梁国遭遇的困难或危机。南梁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韩氏:指韩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和山西省南部。
齐:指齐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一带。
田侯:指齐国的君主田氏,战国时期齐国的统治者。
张丐:齐国的大臣,具体事迹不详。
田臣思:齐国的大臣,具体事迹不详。
魏:指魏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
马陵: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场。
田婴:齐国的重要大臣,田氏家族成员,曾担任齐国的相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南梁之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与韩国、魏国之间的外交与军事策略。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
首先,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制衡关系。韩国在遭遇南梁之难时,向齐国求援,而齐国则在权衡利弊后决定采取‘晚救’的策略。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齐国在外交上的精明,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
其次,文本通过田臣思的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田臣思认为,过早介入韩魏之间的战争,会使齐国成为魏国的攻击目标,而韩国则会坐享其成。相反,如果齐国在韩魏两败俱伤时再介入,不仅可以削弱魏国,还能巩固齐国的地位。这种‘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家的深谋远虑。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与外交的紧密结合。齐国在决定出兵援助韩国时,并非单纯出于道义,而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量。最终,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不仅削弱了魏国的实力,也提升了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这种以军事手段实现外交目标的策略,是战国时期各国常用的手段。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通过简洁明了的对话,生动地刻画了战国时期的外交场景。田侯与大臣们的讨论,展现了决策过程中的权衡与博弈,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战国时期政治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最后,这段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齐国与韩魏之间的具体事件,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与军事行动。通过对这段文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