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周冣善齐-原文
周冣善齐,翟强善楚。
二子者,欲伤张仪于魏。
张子闻之,因使其人为见者啬夫闻见者,因无敢伤张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周冣善齐-译文
周冣与齐国关系友好,翟强与楚国关系友好。
这两个人,想要在魏国伤害张仪。
张仪听说后,便派他的手下作为接待者去接待那些来见的人,因此没有人敢伤害张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周冣善齐-注解
周冣: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谋士,以智谋著称,善于为齐国出谋划策。
翟强: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谋士,同样以智谋闻名,善于为楚国制定策略。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宰相,以连横策略闻名,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对抗强大的对手。
啬夫: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管理地方事务,此处指张仪派遣的密探或使者。
魏: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是当时的重要国家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周冣善齐-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士之间的明争暗斗。周冣和翟强分别是齐国和楚国的谋士,他们试图在魏国陷害张仪,以达到削弱秦国势力的目的。张仪作为秦国的宰相,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敏锐的政治嗅觉,迅速察觉到了这一阴谋,并通过派遣密探(啬夫)及时化解了危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谋士们不仅是国家的智囊,更是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棋子。周冣和翟强的行为体现了当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的现实,而张仪的应对则展示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应变能力。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寥寥数语便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张仪的机智和周冣、翟强的阴险,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紧张的政治氛围。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谋士文化的重要性。谋士们在国家决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智慧和策略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张仪的成功应对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地位,也为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紧凑的情节,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谋士文化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