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为魏谓楚王-原文
为魏谓楚王曰:
“索攻魏于秦,秦必不听王矣,是智困于秦,而交疏于魏也。
楚、魏有怨,则秦重矣。
故王不如顺天下,遂伐齐,与魏便地,兵不伤,交不变,所欲必得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为魏谓楚王-译文
有人替魏国对楚王说:
“如果楚国向秦国请求攻打魏国,秦国一定不会听从楚王的命令,这样楚国就会在秦国面前显得智慧不足,而与魏国的关系也会疏远。
如果楚国和魏国之间有了怨恨,那么秦国的重要性就会增加。
所以大王不如顺应天下的形势,转而攻打齐国,与魏国交换土地,这样军队不会受到伤害,外交关系也不会改变,楚国所希望得到的一定会实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为魏谓楚王-注解
魏: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南、山西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楚: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秦: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最终统一中国。
齐: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智困于秦:指在秦国面前显得智慧不足,无法应对秦国的策略。
交疏于魏:指与魏国的关系变得疏远。
顺天下:顺应天下的形势,指顺应当时的国际局势。
便地:指有利于自己的地理条件或战略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为魏谓楚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典型代表。文中通过魏国使者对楚王的劝说,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的运用。
首先,文中提到的‘索攻魏于秦,秦必不听王矣’,反映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大地位。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灵活的外交策略,成为各国争相拉拢或防范的对象。魏国使者通过指出楚国若攻打魏国,秦国不会支持楚国,从而削弱了楚国的信心。
其次,‘是智困于秦,而交疏于魏也’,进一步强调了秦国在外交上的优势。魏国使者通过指出楚国若与魏国交恶,将会使秦国更加重视楚国,从而迫使楚国重新考虑其外交策略。这种策略的运用,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上的智慧和谋略。
最后,‘故王不如顺天下,遂伐齐,与魏便地,兵不伤,交不变,所欲必得矣’,魏国使者提出了一个更为明智的策略,即楚国应顺应天下大势,转而攻打齐国,并与魏国保持友好关系。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与秦国的直接冲突,还能通过攻打齐国获得实际利益。这种策略的提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魏国使者对楚王的劝说,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的运用。文中不仅反映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大地位,还体现了各国在外交上的智慧和谋略。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外交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