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信陵君杀晋鄙-原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
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信陵君杀晋鄙-译文
信陵君杀死了晋鄙,解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且对信陵君说:“我听说,有些事情是不可知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不知的;有些事情是不可忘记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不忘的。”
信陵君问:“这是什么意思?”
唐且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恨别人,却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能不忘记。
现在您杀死了晋鄙,解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是很大的恩德。
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突然见到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这件事。”
信陵君说:“我谨记您的教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信陵君杀晋鄙-注解
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名无忌,以贤能著称,曾多次救助他国,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晋鄙: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因与信陵君有矛盾而被杀。
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秦人:指秦国的军队,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
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此处指赵孝成王。
唐且: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郊迎:古代君主亲自到城外迎接重要客人或功臣,表示极高的礼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信陵君杀晋鄙-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魏策四》,记载了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后,赵王亲自郊迎的场景,以及唐且对信陵君的劝诫。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贤能和仁义著称。他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展现了他对道义的坚守。赵王亲自郊迎,更是对信陵君功绩的高度认可。这一场景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贤能之士在乱世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唐且的劝诫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他提出了‘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的观点,强调了在人际交往和政治斗争中,应当明辨是非、知恩图报,同时也要保持谦逊和低调。唐且的这番话不仅是对信陵君的提醒,也是对所有人的警示,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明了,对话生动自然,人物形象鲜明。信陵君的谦逊和唐且的智慧通过对话得到了充分展现,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境界。此外,这段文字还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最后,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谦逊’、‘知恩图报’等核心价值观。信陵君的行为和唐且的劝诫,都是对这些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和诠释。这些价值观不仅在战国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