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齐魏战于马陵-原文
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
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
对曰:“不可。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战之备,王又欲悉起而攻齐,此非臣之所谓也。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
魏王曰:“善。”乃使人报于齐,愿臣畜而朝。
田婴许诺。张丑曰:“不可。战不胜魏,而得朝礼,与魏和而下楚,此可以大胜也。今战胜魏,覆十万之军,而禽太子申;臣万乘之魏,而卑秦、楚,此其暴于戾定矣。且楚王之为人也,好用兵而甚务名,终为齐患者,必楚也。”
田婴不听,遂内魏王,而与之并朝齐侯再三。
赵氏丑之。楚王怒,自将而伐齐,赵应之,大败齐于徐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齐魏战于马陵-译文
齐国和魏国在马陵交战,齐国大胜魏国,杀死了魏国的太子申,消灭了魏国十万大军。
魏王召见惠施并告诉他:“齐国是我的仇敌,我对它的怨恨至死不忘。虽然我的国家小,但我一直想全力出兵攻打它,你觉得怎么样?”
惠施回答说:“不行。我听说,王者懂得节制,而霸者懂得计谋。现在大王您告诉我的计划,既缺乏节制又远离计谋。大王您原本是先与赵国结怨,然后才与齐国交战。现在战败了,国家没有防守和作战的准备,大王您又想全力出兵攻打齐国,这不是我所认为的明智之举。如果大王您想报复齐国,不如改变态度,屈尊向齐国朝贡,这样楚王一定会发怒。大王您派人去挑拨离间,让楚国和齐国争斗,那么楚国一定会攻打齐国。利用楚国来攻打疲惫的齐国,齐国一定会被楚国击败。这样大王您就可以借助楚国来摧毁齐国。”
魏王说:“好。”于是派人向齐国报告,表示愿意臣服并朝贡。
田婴答应了。张丑说:“不行。如果我们没有战胜魏国,反而接受了魏国的朝贡,与魏国和解并压制楚国,这样我们可以取得大胜。现在我们战胜了魏国,消灭了魏国十万大军,还俘虏了太子申;我们让魏国臣服,却让秦国和楚国感到屈辱,这已经是非常暴戾的行为了。而且楚王的为人,喜欢用兵并且非常注重名声,最终成为齐国祸患的,一定是楚国。”
田婴不听,于是接纳了魏王,并与他一起多次朝见齐侯。
赵国对此感到不满。楚王发怒,亲自率兵攻打齐国,赵国响应,最终在徐州大败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齐魏战于马陵-注解
马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的发生地。
惠施: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主张合纵连横,反对单方面发动战争。
度:指王者的治国之道,包括政治智慧、战略眼光等。
计:指霸者的策略和计谋,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
变服折节:指改变服饰、降低身份,表示屈服或求和。
田婴: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曾任齐相,主张与魏国和解。
张丑: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主张对外强硬,反对轻易与魏国和解。
徐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是战国时期楚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战役的发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齐魏战于马陵-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军事冲突,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败,魏王因此对齐国怀有深仇大恨,意图发动全面战争报复。然而,惠施作为魏国的智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魏王的行为缺乏战略眼光,过于情绪化,未能从长远考虑国家的利益。惠施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利用楚国与齐国之间的矛盾,达到削弱齐国的目的。这一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智慧,强调通过借力打力来实现自身利益。
田婴作为齐国的政治家,主张与魏国和解,接受魏国的臣服。然而,张丑则持反对意见,认为齐国在战胜魏国后,不应轻易接受魏国的求和,而应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削弱魏国,同时警惕楚国的威胁。张丑的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强调了对外政策的谨慎性和长远性。
最终,楚国的介入导致了齐国在徐州的惨败,这一结果验证了张丑的预见。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博弈,也揭示了政治决策中的智慧与短视、战略与情绪之间的冲突。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军事智慧,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