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魏王令惠施之楚-原文
魏王令惠施之楚,令犀首之齐。
钧二子者,乘数钧,将测交也。
楚王闻之,施因令人先之楚,言曰:“魏王令犀首之齐,惠施之楚,钧二子者,将测交也。”
楚王闻之,因郊迎惠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魏王令惠施之楚-译文
魏王命令惠施前往楚国,命令犀首前往齐国。
这两位大臣,乘坐相同的车辆,目的是为了测试两国的外交关系。
楚王听说后,惠施因此派人先去楚国,说:“魏王命令犀首前往齐国,惠施前往楚国,这两位大臣,是为了测试两国的外交关系。”
楚王听说后,因此在城郊迎接惠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魏王令惠施之楚-注解
魏王:指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省一带。
惠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辩士,属于名家学派,以辩论和逻辑推理著称。
楚:指楚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犀首: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齐:指齐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省一带。
钧:古代重量单位,此处引申为衡量、比较的意思。
测交:试探性的外交活动,通过派遣使者或进行某种行动来试探对方的反应和态度。
郊迎:古代礼仪,指在城郊迎接贵宾,表示尊重和重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魏王令惠施之楚-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魏王派遣惠施和犀首分别前往楚国和齐国的外交活动。魏王此举的目的是通过派遣两位重要人物,试探楚国和齐国的外交态度,以便制定相应的外交策略。这种试探性的外交活动在战国时期非常常见,各国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彼此的意图,从而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谋求自身的利益。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外交活动。魏王派遣惠施和犀首分别前往楚国和齐国,体现了魏国在外交上的谨慎和策略性。惠施作为著名的辩士,其前往楚国不仅是一次外交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交流,展示了魏国的文化实力。犀首作为勇猛的将领,其前往齐国则可能带有军事上的试探意味。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人物性格。楚王在得知魏王的意图后,立即采取行动,郊迎惠施,显示了楚国对魏国的重视和对惠施的尊重。这种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手法,是《战国策》的典型特色。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外交活动,以及各国在外交上的谨慎和策略性。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